• 98.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单元 鉴赏小说人物形象(过关训练)‎ 一、(沈阳市六校联合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 风吹端午 ‎ 南风一吹,端午就近了。南风徐来,穿枝拂叶,高的艾草,低的菖蒲,还有屋后的粽叶,门前的小雏菊……层层浸染之后,空气也变得密密匝匝起来,氤氲开来,猛吸一口,那叫一个舒坦!‎ ‎ 故乡的端午,总和艾草连在一起。‎ ‎ 风把艾草味儿,从春弥漫到夏。艾草生命力旺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一丛丛,一簇簇,郁郁葱葱地长成一片。掐一片艾叶,放在鼻尖,馥郁的芬芳,一下子钻进肺腑,人就会变得格外安静,仿佛连空气都一点点变了颜色,有一种清朗的明净。‎ 夏至来临,百毒之虫、湿气浊气开始横行。端阳佳节,艾蒲簪门,虎符系臂,这是家乡的传统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每临近端午,奶奶都会早早起床,趁太阳还没出来去割艾草。新鲜的艾草挂着露珠,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奶奶教我用绳子一捆一捆地绑好,挂在门的两边,每个房间的门上都挂,连厨房也不例外。‎ ‎ 端午近了,梅雨季节也随即到来,正是捂豆豉的季节。奶奶煮熟黄豆,准备做豆豉了。她把割回来的艾草,在木屉上铺开一层,再在上面铺一层厚厚的黄豆,之后再盖上一层艾草。煮熟了的黄豆像躺在舒服的温床上,开始抽出丝丝缕缕的霉菌,把艾草顶得高高的。失了水分的艾草散发出一种异香,一直渗透并融进豆子里去。奶奶笑眯眯地说:“艾草这东西,透气性好,霉东西时不会变得黏乎乎的。”奶奶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之法,集天地之灵气,把豆豉做得喷香喷香。‎ ‎ 有谚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艾叶在门楣上收了水分,敛了绿气,一日日淡白。奶奶会把叶子摘下来,用一个干净袋子收好;把艾秆折成小段,用稻草捆成一小把一小把。每逢阴雨天,奶奶的风湿必发,腿就疼得走不动路。这时候,艾就派上了大用场。奶奶把艾叶塞进竹筒里,然后点燃,一缕细小的烟缓缓上升。奶奶将腿平搁在椅背上,拿艾烟在腿下熏。屋里弥漫着艾香,奶奶半闭着眼,说这艾一熏,骨头缝里的虫子就吓跑了。那艾火沿着穴位游走,穿透肌肤深入每一道经络,消融那些痛点与病灶里的血滞淤堵,唤醒全身的能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们以修行的耐性抵达,水滴石穿,才有修复完整的那一天。奶奶真是深谙其中之道,才能活得如此从容。‎ ‎ 高中时感染上了疥疮。买了硫磺皂洗,抹了疥疮膏,痒还是止不住,恨不得把身上这层皮扒了。我不得已请假回家。奶奶一见我消瘦得脱了形,皮肉溃烂,心疼得不行。她连忙去屋里取了艾草来,熬了一大锅水,等水煮成深褐色,倒在木盆里,让我泡在里面,还用艾水煮了几个鸡蛋,让我吃下蛋,喝下水。几天下来,那痒痒劲还真就神奇地消失了。‎ ‎ 如今,再没有人给我收艾叶了。每年的端午,我都会买一把回家,挂在门上。顺着艾草的清香,思绪就漫溯回旧日时光:晴空之下,软软的河滩上一片葱茏。奶奶麻利地割倒艾草,用野草打个绺子,捆好,我背着,她握着镰刀跟在我身后。我放慢了脚步,回头瞥见她步履蹒跚,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像极了枯萎的艾草。艾草黄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奶奶不能。千阳灿烂,我只能循着风的踪迹,追寻她为我们倾尽了一生的爱。‎ ‎ 端午到了,奶奶又要忙碌起来了。糯米要提前淘洗干净,然后泡上几个时辰。趁此间隙,奶奶赶快清洗粽叶,又宽又亮的叶子,青葱逼人。一直忙到糯米泡好沥干,她才直起腰,拽着筲箕边走边喊,快来包粽子哟!听到喊声,我们连忙搬来几把木椅,排在院子中间,此刻,风摇动一朵花撞到另一朵花。阳光轻挪它的脚,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木椅长长的斜影和花影交织,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我们围坐在奶奶身边,看她用拇指与食指从一叠洗刷得干干净净的粽叶中抽出绿油油的一片,然后轻轻一旋一转,便卷成了喇叭状,抓些糯米放进去,再用手指压了压,收口,紧扎,一气呵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诞生了。奶奶的巧手,随着飘香的粽子,齐齐留在了小院光影静谧的午后。‎ ‎ 有一年,旱灾席卷了家乡,远远近近的田地荒得厉害,第二年村子里吃饭都成了问题。我们家因吃商品粮而得以勉强维持。那年端午前夕,奶奶要我和弟弟去粮库买五十斤糯米。日落时分,又差我去喊隔壁的阿姨们来包粽子。粽子包好了,奶奶给每人都送上二十个粽子。另外,奶奶还用两只木桶装了粽子,专门送给彭奶奶。彭奶奶八十多岁了,家里人口多,总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们一家大小吃着我奶奶送的粽子,说不出有几多欢喜。‎ ‎ 几十年后,彭奶奶的几个孙子先后发迹。有一年,在出差的路上,我碰到了彭家的三华。他乡遇故人,我激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三华,还认识我吗?”三华把我的手从他肩上拿下,说:“拍我肩干什么,你不就是万家的老大吗?”说完,转身就走了……我愤愤不平,把这事告诉了奶奶,后悔当年给彭家送粽子。奶奶却笑了:“你帮助过的人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让人高兴的事,善良何必求人回报!人哪,别把好的东西泄漏了,跟包粽子漏米似的……”‎ ‎ 奶奶的话,像阳光,也像风。(取材于万华伟的同名散文,有删节)‎ ‎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密密匝匝:指空气中弥漫着艾草、菖蒲、粽叶等各种植物的清香。‎ B.郁郁葱葱:指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的艾草到处都是,生命力旺盛。‎ C.水滴石穿:指奶奶每年端午坚持熏艾,最终治好了多年的风湿病。‎ D.一气呵成:指奶奶包粽子时的手法极为娴熟,粽子包得又快又好。‎ ‎【答案】C ‎ ‎【解析】C水滴石穿是说奶奶的坚持,没有说她治好了病。‎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艾草形似宝剑,又有浓郁的香味,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祈福祛毒的佳物。‎ B.文中引用谚语,既提示了艾草的药效,也表明这样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 C.如今“我”还会在端午时往门上挂艾草,其中包含着一种对奶奶的思念。‎ D.文中把奶奶的话比作“阳光”“风”,是说这些话能给人以温暖和抚慰。‎ ‎【答案】(3分)A ‎【解析】原文:“艾草和菖蒲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一个带有浓郁的香味,一个是青绿的宝剑,有它们驻守门楣,大鬼小鬼都会退避三舍。”可以看出,” 形似宝剑”的是“菖蒲”不是“艾草”。‎ ‎8.结合文意,分析作品中画线文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①拟人修辞②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③烘托了奶奶带领一家人包粽子时的其乐融融。‎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小说的艺术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9.作品中奶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依据作品内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勤劳能干:早起割艾草;端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 ‎②善良慈爱:疼爱孩子;荒年给邻居家送粽子,帮助彭奶奶一家。‎ ‎③从容智慧:深谙自然之法,熟悉艾草的妙用;施恩却不图回报。‎ ‎【解析】这是概括人物形象的题,要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来答题,比如:勤劳能干:体现在:早起割艾草;端午节操劳不得闲;包粽子又快又好。‎ 二、(山东省潍坊市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 群山之巅 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 ‎“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 ‎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 ‎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何能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B.父亲阿什库让以前从未打过猎的儿子乌热松学习打猎,想让儿子知道他们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C.小说中阿什库哼唱的鄂伦春小曲,是鄂伦春人狩猎生活的写照,折射出他们的勇敢和对生活的热爱。 ‎ D.小说结尾处“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反映出阿什库对狩猎文化的坚守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 ‎【答案】D ‎【解析】“对未来新生活的忧虑”错。‎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乌热松莫名其妙地接到父亲让他回家学习打猎的信,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并与结尾处父亲的一席话相呼应。 ‎ B.小说对阿什库发现狍子后“翻身下马”“在寒风中大声吆喝”等细节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中“乌热松”是次要人物,他搭起撮罗子有模有样,参与和见证了此次狩猎过程,与父亲一起构成了传统鄂伦春人的群体形象。‎ D.小说以“打猎”为线索,讲述了乌热松与父亲一起打猎的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波澜起伏,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答案】C ‎【解析】“与父亲一起共同构成了传统鄂伦春人的群体形象”错。‎ ‎8.文章以“群山之巅”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指鄂伦春人世代生活和神灵存在的地方,即高高的兴安岭。②指鄂伦春人凭借高超的狩猎技能屹立于群山至高之处,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③指鄂伦春 人以对自然法则的遵循及互助、耐心、坚韧的优秀品质,站在精神的高地。(每条1分,三条4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或者是鉴赏句子的含义。‎ 9. 小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后来却交代“不能打猎了”,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由打猎到禁猎,凸显人物的心理变化,丰富了阿什库的形象。②打猎和禁猎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自身命运、自然的思考,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③不能打猎形成矛盾抉择,更能展现鄂伦春人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对新生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④不能打猎使情节形成突转,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情节结构的题,小说题材无论是怎样的试题,都要从小说本身特定的要素答题,要针对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三、(山东省肥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袷(jiá)纱被:表里两层的纱被。袷,同“夹”〕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沉心:多指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陡生不快。也叫“吃心”或“嗔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不防头:不留神,不经意〕,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不理论:不注意,不在意〕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栉(zhì)沐:梳洗〕。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你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众人听了,也都退出。‎ ‎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4.“你从此可都改了罢!”黛玉这句话的含义是(  )(3分)   ‎ A.劝宝玉改邪归正    B.要宝玉不要结交戏子   ‎ C.劝宝玉听从贾政   D.言不由衷的哀叹 ‎ ‎【答案】D ‎【解析】D项是表达了黛玉的真正意思,她看到宝玉被打心里难过,所以才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来。‎ ‎5.阅读文中划线的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6分)   ‎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 ‎(1)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 ‎(2)宝钗的话表达了哪两层含义? ‎ ‎(3)这说明薛宝钗是一个怎样的人? ‎ ‎【答案】‎ ‎(1)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2分)    ‎ ‎(2)一方面向宝玉暗示了爱慕之心,另一方面又借机对宝玉进行规劝。(2分)    ‎ ‎(3)这说明她是一个真心爱慕宝玉,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以及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 ‎6.宝玉挨打后,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6分) ‎ ‎【答案】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2分)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2分)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2分)‎ ‎【解析】这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要点。‎ 四、(辽宁省阜新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宛大妈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 ‎“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B. “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可能与她喜欢“多管闲事”有关。如在有人占便宜搂偷公园公厕厕纸时,挺身而出,“多事”。但文中“多事”似贬实褒。‎ C. 宛大妈性格复杂: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 D. 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做人的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答案】C ‎【解析】拒绝捐款之事不能说明宛大妈吝啬。‎ ‎8.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或细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对“怪”是怎样理解的?(6分)‎ ‎ ‎ ‎ ‎ ‎【答案】(6分)①拒绝去向不明不白的捐款,体现了她做事讲原则,助人讲实效的个性;②帮助病困人家而不留姓名,体现她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品格;③自己出钱买纸送给爱占便宜的搂(偷)厕纸的人,体现她关心公益,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这是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情节上分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答题一定按照先总后分的思维方式来答题,先概括后分析。‎ ‎9.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 ‎ ‎ ‎【答案】(6分)①在结构方面,以唱京剧开头又以唱京剧结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②在人物性格方面,以《穆桂英挂帅》的唱词做结尾,以歌明志,寓意为宛大妈虽年老但仍要“多事”‎ ‎,敢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体现了她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③在主题方面,通过唱词侧面赞扬宛大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④在表达效果方面,小说以高亢的唱腔戛然而止,余韵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对于结尾的作用,首先要从结构的角度考虑,结尾是结构的一部分。还有从主题的角度考虑,文章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主题有作用,一定是为主题服务的;从效果的角度来考虑也是整体文章而言的。‎ 五、(黑龙江省大庆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玉 碗 金 莲 ‎ 厉周吉 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 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技艺虽世代相传,却鲜为人知。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冯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 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 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冯淳知道,修好了,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因为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 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把玩琢磨,中间十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 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朵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 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得了市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 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 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越拒绝,人家越求他。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一件都不舍得卖。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冯淳淡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 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20万元才能购入改造后的楼房……‎ 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 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才知道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要不是经过镶嵌,2000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冯淳心里颇感不平。‎ 这年下半年,冯淳一直深居简出。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 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 ‎“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 ‎“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 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忙作揖回礼。那时,人们看见两位老人的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金镶玉近乎失传的现状,既凸显了这门技艺的珍贵,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 B.冯淳身怀绝技,却只当做业余爱好,世人也把他看做普通农民,体现出主人公为人低调,也暗含着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 C.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 同角度描述了玉碗的修复过程,让读者领略到民间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D.小说以玉碗金莲为线索展开叙事,反映了民间手艺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又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引人深思。‎ ‎【答案】D ‎ ‎【解析】A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够全面,开头部分只交代了历史背景,并没有体现小说的现实背景,而且没有后文的照应,并不能称之为伏笔。B项并没有暗含“对于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C项玉碗的修复过程没有神态描写,也没有不同角度描绘。)‎ ‎5.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老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让情节更具波澜。(2)老孙引发了冯淳内心的纠结矛盾,有利于对冯淳的形象刻画。(3)老孙的形象与冯淳形象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内涵,有利于小说主题的揭示和深化。‎ ‎【解析】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是这道题的考点,作为小说,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记住小说本身的特点,从三要素的角度去考虑。首先老孙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他一定对主要人物有着衬托映衬的作用,有利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对主题也起到了提升的作用;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6.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决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案】‎ 示例一:认同。(1)冯淳如果只是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埋没了这一珍贵的民间手艺,不利于手艺的传承。(2)开店营业能够带来收入,切实改善冯淳的生活现状。(3)开店营业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到这项技艺,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示例二:不认同。(1)冯淳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不受名利干扰,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2)开店营业有可能会因为追求利润而影响创作质量。(3)开店营业虽然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但他们只是追捧金镶玉的经济价值,未必有利于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我们认同与否都是可以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要从主题、内容、写作意图等方面来回答。‎ 六、(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牛魂-----刘平 六爷使了一辈子牛。‎ ‎  六爷使牛难得用鞭子,用嘴说,牛很听六爷的话。‎ ‎  家里就六爷和老伴两个人。本来他们是有个儿子的,在部队。那年部队进天山施工出了场事故,为保护战友,儿子牺牲了。国家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搁在箱子里,舍不得动一分。‎ ‎  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 ‎  春耕大忙季节,是老牛身上担子最沉重的时候。队里拿不出钱来买头壮牛。从早到晚,老牛都拉着沉重的犁铧在热腾腾的水田里。终于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老牛拼出了全身的力气,但犁铧仍是扎在泥土中一动不动。老牛回头无可奈何地望了六爷一眼,就无力地瘫软了下来。‎ ‎  看着老牛满口满鼻的白色泡沫,听着老牛一口口剧烈地喘着粗气,六爷的心颤了一下……烈日下,还有一大片田等着耕,六爷狠了狠心,慢慢走到老牛身边,用手轻轻拍拍老牛的头,滴下两粒浑浊的老泪,喃喃道:“老伙计呀!难为……你啦!”。‎ ‎  老牛望着六爷,像听懂了他的话……‎ ‎  稍事休息,老牛又站起来,拉着沉重的犁铧奋力往前挣扎……‎ ‎  春耕终于完了。老牛却不行了,走路腿都有些打战。眼见老牛不可能再干活了,队长就召集队干部们开会商量,如何处理老牛。六爷不是干部,但他也去开会了。六爷放心不下。队长说:那头牛不能再下田了,喂下去只白费草料,大家看该咋办?‎ ‎  六爷瞪队长一眼,想骂队长昧良心,但嘴唇动了动,终于没骂出来。就那么一动不动蹲在屋角,吧嗒着一卷又粗又长的旱烟,神情痴痴的……‎ ‎  会计说:拉到集上也卖不了几个钱。‎ ‎  出纳说:卖?谁要?地不能耕,磨不能拉。‎ ‎  这时队长说:对!干脆杀了,每个人头分两斤牛肉。‎ ‎  大家就不管六爷了,一致决定把牛杀了分肉。会计说他在屠宰场有熟人,他明儿个一早就去请他来。队长说就这样吧。说了他们就站起身来要走了。‎ ‎   就在这时,六爷忽地站了起来,一字一顿说:“那牛,我买了!”‎ ‎   瞅着六爷铁青的脸,都吃了一惊!说那快死的牛买去做啥?喂不好的。‎ ‎   任队长他们咋劝,六爷就是死着性子要买。最后,大家都没办法,就同意了。队长他们商量了一阵,说:400元吧!‎ ‎   六爷没还价。‎ ‎   六爷回家。老伴扑过去护住箱子,冲六爷说,你疯啦?这钱是儿子的命换来的哩!你疯啦?……六爷瞅着老伴,泪水突然无声地淌了下来,抚住老伴瘦弱的双肩。‎ ‎   见六爷流泪,老伴也跟着流泪。她知道六爷的心,那年,老牛病了,他到牛房陪了老牛三天三夜……老伴抹了几把泪水,终于不再阻拦六爷了……‎ ‎  六爷将西头一间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将老牛牵了进去。每天早晨到坡上割一筐嫩嫩的露水草回来喂它,还三天两头烧一锅温水给它刷洗身子。家里两升黄豆,六爷几次想磨一顿豆花吃,但终于没有,分几次全炖了倒进老牛槽里。六爷蹲在老牛面前时,就觉得老牛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闪着一种异样的光,似宽慰,又似感激……这时,六爷心里就怔怔的……‎ ‎   当六爷见老牛连白面糊糊也不肯吃了时,心里就禁不住涌起一阵酸楚。‎ ‎  十多天后,老牛死了。六爷清清楚楚地记得,老牛咽气前恋恋地望了他一眼。那一眼,深深地刻在了六爷心里。队长来了,对六爷说,剥皮到集上卖肉吧!还能捡回几个钱。六爷不说什么,狠狠瞪了队长一眼。队长说:“这老头……”就走了。‎ ‎  六爷扛上铁锨,到后院选定个地方,就一锨锨默默地铲土。从上午到黄昏,一个大大的坑终于挖好了。六爷请人将老牛抬去埋了。‎ ‎  第二天一大清早,六爷又到坡上割草。六爷背回来一筐草时,老伴不解地说:“牛都死了,你还割草做啥?”六爷不语,径直走到后院,将那筐嫩嫩的露水草倒在了老牛坟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春耕时老牛艰难的劳作及六爷对此的痛心,但面对大片的耕田,六爷只能让老牛继续耕作,突出了六爷的善良和无奈。‎ B.会上,队长等人因老牛不能耕田且卖不上好价钱决定将牛杀掉,队长又劝告六爷不要将牛买下,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 C.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六爷对老牛在劳作、生病、死亡时的各种思想和行为,表现了他对老牛的独特情感。‎ D.小说以“牛魂”为标题,不仅写出了小说中牛身上体现出来的任劳任怨、辛勤至死的精神,也写出了六爷和老牛之间感人至深的情感。‎ ‎【答案】B ‎【解析】“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错误;队长等人考虑的问题更现实,劝六爷不买牛也是为六爷好,并不能说是“冷漠的社会环境”。‎ ‎(2)小说开头写儿子的事情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写儿子的事情,是为了突出抚恤金在六爷心中的重要性,也就为下文他为了买牛而动抚恤金的情节创造了极强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六爷对老牛的感情和他善良的性格;另外,儿子去世,六爷对老牛如此费心费力,根据“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这句话可见,六爷是把对儿子的感情寄托到牛身上去了,为后文六爷给老牛养老送终甚至割草祭奠等情节营造了足够的氛围。‎ ‎【解析】儿子去世后,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舍不得动用,突出抚恤金在六爷心中的重要性,为下文动用抚恤金的情节做铺垫;六爷为买一头衰老不堪的老牛而动用抚恤金,充分体现出六爷与老牛深厚的感情,以及六爷善良的性格;六爷对老牛的情感,其实也是因为儿 子去世后,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老牛身上,因此他把老牛当亲人一样对待,最后肯为它养老送终,还割草祭奠就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3)小说叙述了六爷和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六爷对老牛的体谅,并为它养老送终等行为,塑造出六爷善良的人物性格,流露出作者对六爷的赞美;从情感上来说,六爷与老牛的感情,既是六爷儿子去世后对老牛的移情,也是老人与老牛相濡以沫情感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对六爷的理解与同情;从主旨上来说,六爷对辛苦一生的老牛的做法,表现出一种朴素却温暖的人文主义关怀,令人深思。‎ ‎【解析】歌颂了六爷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格;对善良老人失去儿子后,与老牛相濡以沫产生深厚情感的理解与同情;老人对老牛的态度与村人对老牛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朴素温暖的人文主义精神,也表达出在物质与精神中应如何取舍的主题,令人深思。‎ 七、(2020年重庆市七区高一下期末联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答案】D ‎【解析】这是曲解文意。老中医有着一个医者仁慈之心,他通过这种方式给予“我”激励,因为老中医认为“我”是学医的料,是对“我”的支持。不是爱财。‎ ‎8.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者,治愈县医院医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妈的病;②是一位具有扶危济困心肠的医者,以收购花瓶的方式,既给“我”妈治了病,又给“我”留钱做学费;③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医者,上门问诊、不计得失,嘱咐儿子不多收“我”的钱,。‎ ‎【解析】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常规题,也是最基础的题,要先概括后解说的答题思路:怎样的人,文本中那些情节中体现出来的。‎ ‎9.“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心深怀敬意。‎ ‎【解析】情感变化是这篇小说的线索,通过老中医给“我”妈妈医病的所作所为所言,以及“我”对他的误解,使得小说情节起伏,增加了可读性,答题的过程中要先概括后解说。‎ 八、(四川省宜宾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谁毒死了村长的狗 陈永林 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 村里人都担心村长怀疑自己毒死了那条狼狗,便都去村长家向村长表明自己的清白。当然去村长家不能空手,都拎着鼓囊囊的包。村长听了村人的表白,说,谁毒死了我的狗,我心里清楚。村里人就说,那就好,那就好。村里人很想知道村长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狼狗,但又不敢问。村长便说,村里这么多狗,可为啥单单毒死我的狗?‎ 村长这话传到村里那些养了狗的村里人耳朵里。那些养了狗的村人惶惶不安。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们都毒死了自己的狗。但他们都装模作样地站在村头骂:哪个短命鬼毒死了我的狗?毒死了我的狗的人有命做二十岁没命做三十岁……啥恶毒的话都骂出口了。他们心里暗笑,自己骂自己还骂得这么起劲。‎ 村里再没一条狗了,一到晚上村里变得死静。原来村里不是这只狗叫,就是那只狗叫。有时一只狗莫名其妙地叫一声,村里所有的狗都跟着叫起来。村里人总要被吵醒几次。特别是那些上了年岁的人,晚上本来很难睡着,好不容易睡了,又被狗叫声吵醒了,只有睁着眼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熬到天亮。他们心里都感激那个毒死了村长的狗的人。‎ 如果不是二狗想讨好村长,那 么村长的狗被毒死的事就会成为无头案。可是二狗有许多事要求村长。二狗想当村里竹器厂的厂长,二狗想在公路旁申请一块宅基地,这些事都要村长点头。二狗就找到村长拍着胸说,村长,我一定要查出谁是毒害你狼狗的凶手。村长说,这事就算了,查出谁是凶手又有什么意思呢?村长这态度很让二狗失望。但二狗又一想,村长表面不支持他追查凶手,不见得心里也不支持他追査凶手。二狗这样一想,很为自己的聪明高兴,很得意地笑了。‎ 二狗四处寻找线索。二狗的工作得到全村人的支持。二狗尽管没说是村长让他追查凶手,但二狗话里弦外之音让村里人觉得二狗追查凶手是村长授意的。村里人很是羡慕二狗。如果村长不信任二狗,会让二狗干这事?因而村里人对二狗极热情,二狗到谁家找线索,谁都会递烟递茶,有的人还下面条下鸡蛋,还留二狗吃饭。吃饭时二狗当然坐上席。谁都不敢怠慢二狗,都担心二狗怀疑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二狗怀疑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那么村长自然也怀疑谁毒死了他的狗。‎ 通过几天的调查,鸟蛋成了二狗怀疑的对象。村长的狗在被毒死前的几天,鸟蛋还拿扁担打过村长的狼狗。那时鸟蛋还说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找到鸟蛋说,你拿什么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忙说,二狗,你莫乱说,我哪敢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没毒死村长的狗,那么是谁毒死了村长的狗?鸟蛋说,我干吗要毒死村长的狗?二狗说,你恨村长的狗!村长的狗咬死了你十几只下蛋的鸡,那天你拿扁担打了村长的狗。这就是你作案的动机。鸟蛋急了,我的好二狗兄弟,你真的别乱猜疑,我有这心也没这胆。我如果毒死了村长的狗,我全家人都没命过年。二狗听不进鸟蛋的话,二狗去村长家报喜,可村长到沿海农村考察去了。‎ 但全村人都知道鸟蛋毒死了村长的狗。村里人在路上遇见了鸟蛋,都冷着脸不搭理。鸟蛋主动打招呼,村里人也聋子样没听见。村里人都想疏远鸟蛋。如果跟鸟蛋亲近了,会被怀疑是鸟蛋的同谋,谁会那么傻?再说疏远了鸟蛋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亲近了村长。鸟蛋便见一个村里人就解释,我真的没毒死村长的狗,我如毒死了村长的狗,那我就断子绝孙。村里人说,毒没毒死村长的狗,自己心里最清楚。‎ 鸟蛋去了村长家,对村长的女人说,大嫂,你要救救我,现在全村的人都说我毒死了你家的狗。全村的人都不理我了……‎ 村长的女人打断鸟蛋的话,村里人咋都说你毒死了我家的狗,咋不说別人毒死了我家的狗?‎ 鸟蛋的腿一软,扑通一声跪下来,大嫂,你也以为我毒死了你家的狗,这真冤枉我,我如果毒死了你家的狗,出门就遭雷打死……村长的女人再不理鸟蛋了,任一脸泪水的鸟蛋跪在那儿。‎ 村长考察回来时,鸟蛋已疯了。疯了的鸟蛋一见人就说,我没毒死村长的狗,我没毒死村长的狗。鸟蛋翻来覆去的就这一句话。村长很痛心,他叫来了二狗,狠狠地扇了二狗一巴掌,都是你这狗日的办的好事!二狗挺委屈,村长,你的狗真是鸟蛋毒死的,他恨你的狗,有作案的动机……‎ 村长打断二狗的话,放屁!我的狼狗是我自已毒死的!二狗不懂,愕愕地望着村长。村长说,我这狼狗不是条好狗。一到晚上不管什么人到我家里来,它狂叫着要咬人,吓得人都不敢进我家的门了。‎ 二狗听了村长的话,脑子开窍了,因为有了那条儿狼狗,那些送礼的不敢进村长家的门,村长自然恨它。二狗说,那真不是条好狗,是该毒死。‎ 后来,二狗当上了竹器厂的厂长了。‎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村长家的狗被毒死了,村民们怕村长误会是自己毒死了村长的狗,于是纷纷拿着礼物到村长家表明自己的清白。‎ B. 标题“谁毒死了村长的狗”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这个疑问,展开情节。‎ C. 小说讲述了一个富有悬念的故事,在故事中叠加“误会”,从而形成“悬念——误会——反转(解开悬念)”的情节模式。‎ D. 村里没有了狗晚上也就没有了狗吠声,村庄格外安静,人们终于能够睡一个安稳的觉了,所以大家都很感激那个毒死狗的村民。‎ ‎【答案】D ‎【解析】D项是无中生有。文章中并没有说“狗叫声”消失了,大家感激那个毒死狗的人。‎ ‎8.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6分 )‎ ‎【答案】①开头设置了悬念,一个“竟”字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关注和思考 ②开篇点题,并引出了下文村民表清白、二狗寻找“凶手”等情节; ③“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侧面衬托村长的霸道形象。‎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背景的作用,开头交代了背景,“村长的狼狗竟被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毒死了”简洁明了,由于这个事件二狗查谁毒死了村长的狗,导致鸟蛋疯了,被冤枉,村民们的冷漠,所以它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读者不禁会想:谁会毒死村长家的狗呢。引出下面的情节,“竟”“吃了豹子胆”‎ 体现出村长的霸道。‎ ‎9.小说中安排了“二狗”这个人物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 ‎【答案】.①衬托了村长的形象。村民们对二狗的畏惧,实阿上是对他背后的村长的畏惧,通过刻画二狗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贪婪、虚伪,平日里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村长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正是二狗寻找毒狗的线索、怀疑鸟蛋等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 ③丰富小说主题。“二狗”这个名称暗示他是村长的第二条“狗”,是极力讨好村长的一类人的代表,“狗仗人势”、狐假虎威,平时趋炎附势,欺压百姓,表现作者对这一类人的厌恶之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文章没有直接写村长在村子里如何横行霸道,二狗之所以敢如此地明目张胆就是有村长撑腰,二狗最后当上厂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九、(江西省赣南市南康区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 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朦胧时,便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 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包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邃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儿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待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 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浪潮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5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的餐桌风气。‎ C.小说第8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答案】B ‎【解析】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的餐桌风气”理解有误。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理解有误。‎ ‎8.小说塑造了“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设置作用的能力。解题的时候可以从人称、线索、人物形象的对比等角度切入。‎ ‎9. 这篇小说在被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6分)‎ ‎【答案】(示例1)“聚宴”更好。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 ‎(示例2)“拯救”更好。理由:①“拯救”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贵州偏远落后山区教育而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感召下为拯救山区教育而捐出善款,因此“拯救”二字是精当的概括。②“拯救”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义丰。“拯救”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阿炳、林山和“我”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及深入解读文本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聚宴”“拯救”二者都可以选择,然后考虑题目的含义和作用,最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要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