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分析散文结构的艺术 Word版含解析

  • 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专题四|散文阅读 | 专 题 导 读 | 散文与小说一样,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的要求也与小 说阅读相同,只是在命题上,散文的题目明显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主要 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散文结构、概括内容要点、鉴赏 散文的表达技巧、探究散文的深层思想意蕴等。 微课 8 串“形”聚“神”,精读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与分类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 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 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 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一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 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 散文从类型上看,又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不同类 型的散文在写法上略有不同,但“形散神聚”的特点是相同的。 1.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 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 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抒情性散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 感。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 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 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 - 2 - 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二、散文的阅读方法 |真题精讲| (2017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窗子以外 林徽因 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 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 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 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 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 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 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 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 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 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 - 3 - 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⑤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 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 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 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 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 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 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 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 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 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 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⑦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 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 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 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 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 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 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 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读文示范] 第一步,找线索,串材料 1.“窗子”是这篇散文的线索。我们沿着“窗子”这条线索看下去,发现作 者是由自家的“铁纱窗”写起,又写到玻璃窗、扇形的、六边形的窗子,最后写 到“无形的窗子”。像很多哲理散文那样,作者由“实”入“虚”,赋予“窗子” - 4 - 更丰富的内涵。 2.全文共 7 个自然段。 第①段是引出部分,“窗子”是作者传达情感、言说哲理的对象。 ②至⑤段是第二部分,写有形的窗子,纱窗、玻璃窗、扇子式的、六边形的 窗子等等,隔开了不同的生活。 ⑥⑦两段是第三部分,写即使你走到窗外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 了坐在窗子以内,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这无形的窗子,正是一种情感 或观念。 第二步,联内容,悟情志 作者何以对“窗外”的世界如此关注呢? 细读文章可知,作者除交代窗外“有限”的景物外,还为我们简笔勾勒了很 多底层人物:送煤的,送米的,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厨子的朋友, 赵妈的丈夫……“窗子以外”生存着无数为生计奔波的人,他们所经历的苦痛、 生活的磨难距离“窗子以内的我”是遥远的。这是作者的自我解剖,是文人的“良 心”的自觉,表达了作者关切苍生的悲悯情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 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 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 以调侃的方式来讥讽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 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选 B 由最后一段中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 子以内的”“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 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等表述 可知,“窗子”一直存在,通过健康的旅行,获得深刻的认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 分) 解析:“窗子”是文章的重要物象,回答本题要答出“窗子”的表层含义和 - 5 - 深层含义(象征意义)。表层含义好回答,就是实实在在的窗子,深层含义要在理解、 概括文章段落内容的基础上作答。文章写到窗子之外的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平原 山峦麦黍、外院的日常琐事杂音、旅行中也带着各种用品的学者,文章始终流露 出窗子以内的知识分子对窗外真正生活的陌生与隔阂,造成这种隔阂的是观念的 差异。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答出窗子的深层含义了。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 “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 解析:回答此题离不开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文章所表现的是窗子内的“我” 及“学者”对窗子外的凡俗生活、世态人情的陌生和隔阂,包括“我”在内的学 者厌烦这种沉闷的生活,试图通过旅行去看更好的风景、了解风俗人情,实际上 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学者”习惯,与真正的生活依然存在隔阂。那么“我”和“你” 的转换,是在揭露一类人,也是在批评自己。“你”是拉开距离的客观描写,“我” 是在反思自己。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 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 与反思。 考点一 分析散文结构的艺术 分析散文结构的艺术类试题是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是《考试说明》中“分 析作品结构”的考点的具体体现,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涉及文章 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题型一般有 3 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设题角度一 把握整体思路 |相关知识|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 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散文的题材不同,安排 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现就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列举如下: 分类 特点 思路 - 6 - 静赏 式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 度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 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 ——景点联想 参游 式 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 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 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进入景点——依次欣赏 ——赏景联想——离开 景点 象征 式 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 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 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物的描述——物的性格 ——由物及人——表达 志向 怀念 式 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 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 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 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睹眼前景——思从前景 (人、事)——抒怀念情 叙史 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 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 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 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一语统篇——追述史实 ——抚今而感慨、抒情 |方法思路| 1.整体把握散文思路的方法 高考对散文行文思路的考查,有两种基本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 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1)直接考查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 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 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分 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2)间接考查型 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 - 7 - 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 词(感情词)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 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 上写×××。 |解题示例| 【例 1】 直接考查型 (2018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①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 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 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 随意抛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 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②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 样醇甜。 ③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 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④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 得耀眼的珠宝。 ⑤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 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 奇和庆幸。 ⑥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 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⑦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 - 8 - 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⑧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 因了那挂灯的街。 ⑨先说那街。 ⑩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 大楼;路那厢,则是一色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 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 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 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⑪且说那人。 ⑫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⑬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 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 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 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 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 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 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 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⑭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⑮再说那灯。 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 放花千树”了。 ⑰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 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⑱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 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 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⑲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 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 9 - ⑳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 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 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 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 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 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21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 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 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 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 熠生辉。 ○22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 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 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23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 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24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 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 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 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 流云…… ○25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 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 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 云…… ○26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27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 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 10 -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这是一篇“参游式散文”。题干指明“从结构上分析”,可见是对散 文结构艺术的考查;“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这是文章呈现出的内容顺序; “为什么”是要求考生分析这样安排结构的艺术。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写街:文章⑨、⑩段先写了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这一景 象让人不由想到街上会走出来什么样的人,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汴京人的描写。 (微指导)写人:文章第⑪~⑭段是对人的描写。“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 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引出下文对灯的描写。 (勤动手)写灯:文章自⑮段以后写观灯受阻的情节和观灯盛况以及兴尽欲归时 看到的美景。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抒发了 对汴京灯会的赞美之情。最后一段“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又巧妙点题。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 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 层层推进。 【例 2】 间接考查型 (2016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①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 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 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 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 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 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 - 11 - 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 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 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 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 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 神秘感来。 ②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 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 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 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 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 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 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③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 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 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 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 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 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 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 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 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④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 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 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 叫的声音…… ⑤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 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 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 - 12 - 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 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 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 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 的气韵弥漫…… ⑥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 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 术剧院的舞台。 ⑦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 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 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 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 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 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 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 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⑧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 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 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 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 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 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 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 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 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 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 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思维流程] - 13 -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目要求简要说明“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可 见是从“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可根据文章内容、 依据时间顺序,逐段筛选情感词、情感句,然后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开 始 (微指导)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 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 后 来 (勤动手) 最 后 (勤动手) 后来: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 没有加入老腔的画面而遗憾。 最后: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 了。 [组织答案] [答案] 作者认识的变化:①从未了解,反应平淡:从未听过老腔这个剧 种,认为老腔影响小。②初听老腔,感到惊讶震撼。③保持距离,冷静欣赏:脱 离“乡党”身份,感慨老腔的历史艺术传承。④放弃距离,融入其中:凸显老腔 的感染力。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 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 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 14 -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 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 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 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 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 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 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 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 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 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 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 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摒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 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 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⑥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 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 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 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 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 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 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 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 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 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 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 - 15 - 底蕴,我喜欢。 ⑨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 的,都一样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 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 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 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 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 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 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 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 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 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 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 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 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请概述这一变化, 并对变化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解析:前四段可以找到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庆幸、美妙、快乐和幸福、知 足。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因为眼前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思乡 之心得到了慰藉,所以产生了快乐幸福的心理情感;后半部分,作者由青瓦想到 青瓦所对应的故乡和古朴的历史,“凝重”“泪”“遗落”“逐渐淡出”等词表 明情感基调变得深沉、忧伤。 答案:情感变化: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而后半部分,作 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原因:①“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 的“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 着幸福和快乐”;②后半部分,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联想到了“乡愁”这 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③这一变 - 16 - 化产生的原因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 设题角度二 分析句段作用 |相关知识|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 的作用。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如:结构上有特殊 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散文考查的重点 和热点。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常考的句段和作用对应如下: 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起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④提供背景, 渲染气氛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 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 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 启迪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 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 现的句 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 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 一唱三叹之效 |方法思路| 1.分析句段作用的四个维度 维度 关注点 内容 主旨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 等方面的作用。主旨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 揭示等作用 结构 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 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 17 - 表达 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 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 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情感 感受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 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维度 常见表述方式 内容 写了(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 作者意图) 结构 开头 点明……,照应标题 引起 下文 为下文写……埋下伏笔(铺垫),与下文……形成对 比(反衬) 照应下文…… 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中间 过渡 承接了上文……引起了下文…… 由……过渡到……(物到人,景到情,事到理,实 到虚) 由……转而写到…… 照应 与标题相照应 与上文……相照应,与下文……相照应 结尾 总结 上文 呼应(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深化)……升 华…… 卒章显志,表达了…… 线索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 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思路 点明(交代)了……写作思路(时间,空间,景到情,事到理, 实到虚) - 18 - 表达 注意句段表达上的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等),形象地写出了(突 出了、强调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解题示例| 【例 1】 开头段的作用 (2015 年山东卷,原文《四堡雕版》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 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 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 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 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 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 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 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 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 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 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 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 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 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 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 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 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 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 19 -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 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 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 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 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 运么? 【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 沿用建安之名。 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目要求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从相关文字看,第①段只有一句 话,所以第②段也属于文章开头段,应从散文开头句段的作用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内容主旨上:写了建安雕版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建安图书的独特的 审美趣味。 (勤动手)结构思路上: 引出下文对四堡雕版的具体介绍和描写。 (勤动手)表达情感上: 表达了对四堡雕版的珍视和对它即将消亡的惋惜之情。 [组织答案] [答案] 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 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 2】 中间段的作用 (2018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20 -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 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 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 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 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 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 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 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 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 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 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 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 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 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⑤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 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 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 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 人问津。 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 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 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 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 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 村”的金字招牌。 - 21 - ⑦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 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 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 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 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 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 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 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⑧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 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 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 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亁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 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 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 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 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 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 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 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⑩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 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 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 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 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 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 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 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 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⑪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 - 22 - 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 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 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 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⑫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 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注】 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 省婺源县。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虹关古村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解答此题,应从分析散文中间句段的作用入手。 第二步:找角度 (勤动手)内容主旨上: 文本主要写了作者寻墨的过程,但是作者以徽墨产生的故地虹关小城为依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虹关就成了徽墨的代名词。 (微指导)结构思路上:文中大半部分都涉及虹关村,既有对虹关村自然风光的 描写,又有对虹关村人文底蕴的描写。虹关村是作者“寻墨”的地点。 (勤动手)表达情感上: 虹关是作者的向往之地,寄托了作者对徽墨及徽墨文化的热爱之情。 [组织答案] [答案] 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虹关是徽墨的 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 丰富了主题。(答对三点即可)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23 - 捕蟹者说 王充闾 望着阶前悦目的黄花,我想起那句“对菊持螯”的古话,蓦然触动了乡思。 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而兴“莼鲈之思”,想起了家乡吴中的菰菜、 莼羹和鲈鱼脍,遂命驾东归。鲈鱼脍,常见于古代诗文,名气很大,该是上好的 佳肴,但菰菜却没有什么味道,莼羹也未见得怎样的鲜美。我想,无论如何它们 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 河蟹咸水里生,淡水里长,一生两度回游于河海之间。我的家乡地近海口, 处于九河下梢,向来是河蟹生长的理想地带。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蟹的传说,有 个红罗女的故事,凄楚动人。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河口有一个蟹王。背壳赛过大笸箩,螯上夹钳像农户用 的木杈,目光灼灼如炬。每当星月不明的暗夜,便耀武扬威地出来伤人,成了乡 间一害。这年秋天,村头来了一个身披红罗、手持双剑的卖艺女郎,说是能降魔 伏怪。于是,便和蟹王斗起法来,鏖战了三天三夜,女郎终因体力不支,被蟹王 吞掉,但事情并没有完结。此后,连续数日,大雾弥天。天晴后,人们发现蟹王 死在岸边,从此,妖怪就平息了。 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据群众讲,至今螃蟹还很怕大雾,却是事实。老辈人 口耳相传,道光年间中秋节过后,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突然,河里“刷刷刷” 响声一片,螃蟹成群结队急急下海,顿时河面上黑鸦鸦一片铺开,有的小渔船都 被撞翻了。 螃蟹雅号“无肠公子”,又称“铁甲将军”,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诗人词 客的笔下。有对它进行嘲骂的(当然是借物讽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 黑黄”;“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 行。”有些诗感喟身世,寄慨遥深:“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虽为天 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勃窣媻跚烝涉波,黄泥出没尚横戈。也知觳觫元 无罪,奈此樽前风味何!”有人把黄庭坚这两首诗比作《史记·项羽本纪》,实属 过誉;但指出诗人意在咏叹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也似有些道理。 还有些诗借题发挥,咏怀抒愤。吾乡近代诗人于天墀,出于对横行乡里、鱼 肉人民的高俅式的恶棍的痛恨,乘着酒兴,写下了一首《捕蟹》七绝:“爬沙里 处费工程,隔岸遥闻下簖声。毕竟世间无辣手,江湖多少尚横行!”人们从不同角 - 24 - 度咏蟹寄怀,见仁见智,独具慧眼。 但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对于蟹味的鲜美,古往今来,认识却是一致 的。在现代国内外市场上,河蟹与海参、鲍鱼平起平坐,被誉为“水产三珍”。其 实,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很抬举它的位置。东晋时期的毕茂世,经常左手持螯, 右手把酒,说是“真堪乐此一生”。 后世还有个叫冯梦桢的,敬事紫柏大师,潜心奉佛。一天,两人同赴筵席。 冯因贪食蟹鲜,痛遭师尊的棒喝,但终竟不改其馋。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午后 复病,盖疟也。不知而啖鱼蟹,益为病魔之助矣。”即此,亦足证蟹味之鲜美。 大诗人李白是很喜欢吃蟹的,他写过“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 乘月醉高台”的诗句。在曹雪芹笔下,连那个温文尔雅的苏州姑娘林黛玉,也还 啧啧称赞“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哩! 不过,就我体察,蟹味美则美矣,但随着情况的不同,人们的感觉也时有差 异。四十年来,我吃过无数次家乡的河蟹,而感到风味最美的是童年时节在草原 上野餐那一次。 那年秋天,我随父亲去草场割柴。河清云淡,草野苍茫,望去有江天寥廓之 感。休息时,父亲领我去沙河岸边掏洞蟹。原以为洞中捉蟹,手到擒来,谁知这 绝非易事。我刚把手探进去,就被双钳夹住,越躁动夹得越紧,疼得我叫了起来, 父亲告诫我:悄悄地挺着,别动。果然,慢慢地蟹钳松开了,但食指已被夹破。 父亲过来从洞中把螃蟹捉出,并作了示范。用拇指和中指紧紧掐住蟹壳后部, 这样,双螯就无所施其伎了。还教我把捉来的大蟹一个个用黄泥糊住,架在干柴 上猛烧,然后摔掉泥壳,就露出一只只青里透红的肥螯,吃起来鲜美极了。 后来,学到了多种多样的捕蟹办法:编插苇帘,设“迷魂阵”,诱蟹就范; 拦河挂索,迫蟹上岸;在秋粮黄熟的田埂,提灯照捕;驾一叶扁舟,设饵垂钓…… 无论哪种办法,都比掏洞捕捉轻巧得多。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 一筹。 我想,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得 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把这番道理推演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 后啊。 本文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 25 - 解析:本题有个暗示,即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使用的手法应该是一样的,阅 读这两段,可以看出,第二段中,作者先写西晋文学家张翰的“莼鲈之思”,写 其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的美味,最后说“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 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作者是用菰菜、莼羹和鲈鱼脍来衬托 “我”的家乡螃蟹之鲜美;倒数第二段,作者先列举多种轻巧的捕蟹的方法,最 后说“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一筹”,以此衬托突出甘食美味往往 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 答案:使用衬托手法,第二段以张翰家乡的美味菰菜、莼羹和鲈鱼脍来衬托 “我”的家乡蟹味之美;倒数第二段以各种轻巧的捕蟹方法捕捉的蟹味来衬托 “我”亲自捕捉的蟹味之美,说明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 设题角度三 分析散文的线索 |相关知识|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 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 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 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 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 往是线索的作用。 |方法思路| 1.分析线索作用题“两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寻 找 线 索 看标 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 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 空词 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 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 “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记一辆 纺车》就是以“一辆纺车”这一常出现的物件为线索的 - 26 - ” 看议 论抒 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 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构 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 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 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回答线索是什么,直接指明线索即可。分析线索作用,答题时可分为两点: ①内容上;②结构上。 |解题示例| 【例】 (2015 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 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 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 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 - 27 - 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 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 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 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 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 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 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 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 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 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 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 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 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 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 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 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 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 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 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 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 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 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 - 28 - 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 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 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 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 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 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可知,此题考查散文的线 索,分析线索作用。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找线索:本文主要写了闻到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而引发的思 考,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气味”,可知“气味”就是本文的线索。 (勤动手)析作用:①结构上, 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②内容上, 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 态的思想。 [组织答案] [答案] (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 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 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路马帮 简云斌 近来在乡镇工作,每天上下班要坐四十分钟的车,一般早上八点出发,晚上 - 29 - 六点回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来回奔波,天天如此。坐车时,我喜欢打量窗外 风物。本地属于采煤区,公路沿线多是光瘠、裸露的石灰岩山壁,间或有些茶山、 竹林、庄稼地,由于灰尘重,色调并不清绿,路旁的农舍更是灰扑扑的。这样的 感觉自然不太舒服。只有马帮在公路上出现时,才令我眼睛一亮。 早上看见的那些马,同人一样,是出门干活的。晨光中,几匹矮小、结实的 马,在公路边排成一队,驮着沉重的货物,摇着尾巴,低着头,悄然地走着。每 匹马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大竹筐,装的多是水泥、石灰、片石等建筑材料,两个 竹筐用木棍架起,紧紧压在马背上。行进中,它们的身子洒满了阳光,黄色、褐 色或黑色的毛发沾着尘土,稀疏而脏乱,散发出热腾腾的汗水,马蹄在坚硬的路 面“嗒嗒”作响。 赶马的是些普通村民,有时甚至是老人、妇女,拿着树枝类的马鞭,并不吆 喝,也不鞭挞,只是牵着缰绳,那些马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走。主人不说话, 马儿也不吭一声,像一队默默移动的石头。偶尔,一匹马因不堪重荷,会抬头喷 一个响鼻,顺便打量一下我们的汽车。它的嘴是咧着的,似在憨厚地向我们笑, 它的眼神特别温驯、纯朴,像山里那些孩子。 有一次下乡,碰见一位正在运料的老乡,顺便向他打听了一下马的行情。据 他讲,一匹马身价大概两千元左右,每天吃十几斤饲料,主要是豌豆、玉米、小 麦和草料,成本二十多元,而马干一天活,可以挣七十八元!那位老乡说着,很 自豪地拍了拍身边一匹正喘着粗气的黄马。那马已干了一整天活,此时,身上仍 驮着两大袋水泥,背部早勒出了几道深深的血痕。我摸了摸它的背,它也向我甩 了甩尾巴,不知是不是表示感激。 每当看着这些低眉顺眼、老实巴交的矮种马,我总在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这 就是命运呵!同样是马,北方的马可以在草原、大漠上扬鬃奋蹄、驰骋如风,大 地是它们的舞台,自由是它们的性格,奔跑是它们的形象。而南方这些马,生来 就是负重,套着缰绳,驮着比自己还重的货物,在山路上无休无止地跋涉、劳苦, 一直到衰疲、老死。终其一生,它们除了行走在这些坑坑洼洼的山道,身体被荆 棘、乱石擦出层层血痂外,从不曾梦见过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和坦荡的阳关 大道,也从不曾拥抱过奔驰的梦想。 但是,这些矮种马身上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却着实令人敬重。人们常把干沉 重的体力活叫作“当牛做马”。相对来说,马比牛更忠实、更勤恳。牛一般不会累 - 30 - 死,如果它实在不能负重时,会消极怠工,赖在地上不肯动,所以牛虽然勤劳, 但有时也博得一个不雅之称:懒牛。马则不一样,虽有“良马”“劣马”之分,但 从未有“懒马”之说。它是宁愿累死,也不会停下跋涉的步子。面对这些朴素的 马,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我是一匹埋头于千年耕作的老马/忘记了奔腾/挣 不脱鞭子和故乡。”我想,当这些马驮着重物,艰难行走在大山深处时,一定有 一种内在的力量在支撑着它们。不然,它们如何爬得上那么高的山口,跨得过那 么深的沟壑? 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本地一个叫“奥陶纪公园”的景区,开发之初,业主请 了一些马帮驮运材料。因工期紧,运输量大,那些马匹没日没夜地奔劳,先后有 四匹马累死在了工地上。这个故事令人伤心。我觉得,公园业主应该为那四匹马 修一座纪念碑,让人们在游玩时,记住这些为人类幸福献出了生命的牲灵。虽然, 它们在大地上活着时,是那样卑微、无声,但谁又能说,在仁慈的神明面前,它 们的灵魂不比我们人类更为圣洁高尚? 下班路上,碰见马帮时,则是另一番情景。夕阳落山,暮霭四合,马儿们完 成了一天的劳作,迈着轻快的步子,从陡峭的山上一路溜达下来,是那样轻松、 自在。树林漏出的夕晖中,晃动着它们矫健的身子。沿路都是青草、野花,一些 马忍不住停下来,惬意地啃上一两嘴,主人也不急着催促它们。有些马儿身上的 竹筐里,还盛着一大堆青草,那是主人顺路扯的。马儿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沿着 公路,悄无声息走上一阵子,就回到那些亮着桔红灯光的农舍,那是他们歇息的 地方。 我们的车走远了。回头看时,马帮早已不见,薄雾冥冥,宛若缰绳般纤细的 一条条山路,也隐进了夜色之中。我不知道,在那样的夜晚里,当那些马立在厩 旁、默默嚼食时,会不会忘掉白天的辛劳,偶尔揣想一些与奔跑有关的事情……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线索布局谋篇的? 解析:标题是“山路马帮”,本文以我对马的所思所感为线索展开叙述与描 写,开头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马负重前行的情景;接着回顾往事,分析 马帮成本,进行联想,与北方纵横驰骋的马、与偷懒的牛形成对比,强调马任劳 任怨、忠诚勤恳;中间穿插马累死在工地上的故事,突出其圣洁高尚;最后描摹 意境,表现马劳作返程时的轻松惬意。 答案:线索:我对马的所思所感。①正面描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 - 31 - 绘马负重前行的情景;②回顾往事,分析马帮成本,说明马贡献巨大;③进行联 想,与北方纵横驰骋的马、与偷懒的牛形成对比,强调马任劳任怨、忠诚勤恳; ④穿插马累死在工地上的故事,突出其圣洁高尚;⑤描摹意境,表现马劳作返程 时的轻松惬意,展示出马和主人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答出四点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