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革命时代是不断地创造物质资源,而分享经济时代的目的是对剩余物质资源的再次分配。
B.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违背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举例子方法,如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的功能。
D.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一方面因产品过剩而产生,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必须分开。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热闹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6分)
6.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 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年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水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
B.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C. 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D. 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 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C. 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
D. 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9.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
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B.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C.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D.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群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B.“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C.“制度”一词在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
D.“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伦清正廉洁。沈伦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沈伦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泅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谨小细微。沈伦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规格。
D.沈伦富有慷概。沈伦任宰相期间,碰上年岁饥荒,乡人借了他很多粮食,他来者不拒,并在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
(2)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5.诗人塑造出一位怎样的渔翁形象?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滴滴司机急于赶路,没有走自己熟悉的路线,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偏僻小路,结果走进了死胡同,进退两难,耽误了乘客行程。
②“重庆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抽时间回到这里,吃吃火锅,尝尝小面。”他打趣地说,“我是重庆的‘铁粉’。”
③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总结,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休戚相关。
④中国的芯片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确实有差距,但说我们不能望其项背,显然是没有看到在这一领域我们进步神速,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了巨大的突破。
⑤交流信息、沟通联絡,微信群很方便;而一些人利用微信群开展商业推销,发布产品广告,造成信息干扰,让人不胜其烦。
⑥那些穿着婚纱、挽着手臂的一对对情侣接踵而来,不绝如缕,他们一边呼吸着大海清新的空气,一边欣赏着浪漫而充满现代化的景色。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⑤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两会上,河南代表裴春亮提出关于重视农村“天价彩礼”问题的建议,他认为“天价彩礼”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导致的。
B. “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近日,银监会统筹协调相关银监局依法查处了邮政储蓄甘肃武威文昌路支行违规票据案件,对涉及该案的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没2.95亿元。
D. 据法国媒体报道,大巴黎高层人员将赶赴巴西,此行除了关注内马尔伤情之外,还将与他探讨未来。大巴黎方面希望采取尽快行动,避免内马尔离队的事情发生。
19.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是(3分)
A.他年近古稀,但高堂与家母依然健在
B.你的事情,我当然会海涵,不会计较的
C.不必这么客气,做这点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D.你的设计方案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抖,①_________,用于写信的简则称为“书简”。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筒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就是把竹筒的水分蒸发出来。经烤灼,②_________,犹如人体出汗。经烘干的竹简易于书写,且不易为虫蛀。③_________,“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日剧《深夜食堂》是一部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翻拍成中国版后,也一定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好评。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众多,所以只有在中国,才能拍出以美食为载体的优秀剧作。只要喜欢中国美食,就会被美食背后的故事所感染。
①原作经典受人喜爱,翻拍后不一定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好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自古以来,“家事”就从来不是一件小事。
《红楼梦》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事”,是一段清朝富贵世家的没落史;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盛府的“家事”,是一段北宋官宦人家的崛起史。“家事”可以鸿篇巨制,可以片言只语,可以细水长流,可以娓娓道来。你的家族中,有什么值得讲述的“家事”呢?请把你的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吧!
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 答案A(B项 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C项错在分享经济产生原因不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而是社会资源的过剩。 D项因果关系错误,微创业实现是由于分享经济,不是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
2. 答案D(文中式逐层来论述,并列式而非递进结构。)
3. 答案C(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4.C 没有肖像描写
5.①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②羡慕与孤窥.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③怀想与失落.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答对1点2分,意思对即可)
6.①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②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④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答对1点2分,意思对即可)
7.D “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D A项,“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与原文不符。B项,“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C项,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理解错误。
9.①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②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忠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
10.D【解析】注意“民”“曰”“至”“如此”等词语。
11.C【解析】根据“愿得制度狭小”中的“狭小”可以确定,此处为“规格”。
12.D【解析】沈伦借粮给百姓并在一年后烧掉借条契约,体现的是他体恤百姓,而不是富有慷慨。
13.(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2)(沈伦)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得福。
14.C
15.《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16. (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7.B ①不合语境,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此处并没有另外开辟一条路,而是“选择”;
②正确,魂牵梦萦: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思念情切。符合语境;
③对象使用错误,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并不存在祸福关系,应该用“息息相关”;
④正确,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符合语境;
⑤正确,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符合语境;
⑥使用对象错误,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用来形容“人”;
18.C A.句式杂糅,“原因是家庭贫困导致的”两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去掉“导致的”;
B.搭配不当,“活动”是“生活方式”不搭配,可在“使”前加“这一活动”;
C.没有语病;
D.语序不当,“采取尽快行动”语序不当,应为“尽快采取行动”。
19.C A.高堂,对父母的敬称;家母,对母亲的谦称.“高堂与家母”放一块谦敬杂乱.
B.海涵,多用为请人原谅之辞.不能用于自己.
C.表达得体.D.斧正,敬辞,请人修改文章.不能用于改别人的文章.
20.【答案】这种竹片称为“简”;竹简表皮渗出水滴;所以称烘烤处理的竹简为“汗青”
【解析】解析:
第一处,根据“竹片作为书写材抖”和“用于写信的简则称为‘书简’”语境,即可填出“这种竹片称为‘简’”;
第二处,根据“经烤灼”和“犹如人体出汗”语境,即可填出“竹简表皮渗出水滴”;
第三处,根据“犹如人体出汗”、“汗青”语境,“汗青”这个词应先出现,再结合竹简处理过程,可填“所以称烘烤处理的竹简为‘汗青’”;
21.②不一定只有在中国,才能拍出以美食为题材的优秀巨作.
③喜欢中国美食,不一定就能被美食背后的故事感染.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原名义伦,因与太宗名字后一个字相同,仅叫“伦”。从小在嵩、洛间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
后周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留使的钱库,凭廉洁闻名。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到了秋天再收新粮。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阻止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祥和,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皇上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粮给灾民。
建隆四年,朝廷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彦进等进入成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财物和年轻的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粗茶淡饭,有人拿奇珍异宝当作礼物进献,沈伦都拒绝了。回朝时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太祖知道了,于是贬黜了王全斌等人。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却处之坦然。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违反规矩。”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他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以此得福。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开宝二年,因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疾病发作,从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被追赠侍中一职。
附件二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双向细目表
章 节
内 容
能力层级
题 型
难度
系数
分值
分值
比例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探究
主/客
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
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B
客
选择
0.3
3
6%
2.筛选信息
C
客
选择
0.57
3
3.筛选信息
C
客
选择
0.25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4.对小说的概括分析能力
C
客
选择
0.78
3
10%
5.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C
主
问答
0.67
6
6.分析人物形象
E
主
问答
0.33
6
实用类文本阅读
7.筛选信息
D
客
选择
0.68
3
8%
8.筛选信息,分析
D
主
问答
0.54
3
9.概括整合文中信息
E
主
问答
0.46
6
古诗文阅读
10.文言断句
C
客
选择
0.33
3
23%
11.文化常识
A
客
选择
0.5
3
12.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
C
客
选择
0.3
3
13 文言文翻译
B
主
问答
0.7
10
14.鉴赏文学作品能力
D
客
问答
0.54
3
15.鉴赏文学作品能力
D
主
问答
0.65
6
16.诗文默写
A
主
问答
0.45
6
语言文字运用
17.正确使用成语
D
客
选择
0.67
3
13%
18辨析病句
D
客
选择
0.52
3
19.表达得体
E
客
选择
0.5
3
20.句子连贯、简明、准确
E
主
问答
0.6
5
21.句子简明、准确
E
主
问答
0.7
6
作文
22.作文
E
主
问答
0.7
60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