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田家炳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扁舟子(piān) 秋暝(míng) 旌旆(pèi) 蓟北(jì)
B. 天台山(tāi) 剡溪(shàn) 訇然(hōng) 恣欢谑(zī)
C. 车辚辚(lín) 鹓雏 (yuān) 征铎(duó) 苒苒(rán)
D. 蓦然(mù) 玉箸(zhù) 钟鼓馔玉(zhuàn) 罗襦(r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B项,“恣欢谑(zī)”应读“zì”,“恣”意思是“放纵(无拘束)的欢乐戏谑”。C项,“苒苒(rán)”应读“rǎn”。意思是“长势茂盛的样子”。D项,“蓦然(mù)”应读“mò”,意思是“忽然,猛然”。故选A。
2.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庐岳”指的是“庐山”,“多真隐”说的是隐士很多,这与杜甫的形象不合。“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狂”“醉”说的是李白的特点,“天子不能呼”可以联系写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故这两句应是说“李白”。“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十年幕府”是杜甫的经历,“蜀”是四川,也是“草堂”的所在地;“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野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群鸥”,杜甫在自己的诗里也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形容自己。
3. 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 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
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B.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与 苏轼并称为“苏辛”。两人同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但词作风格略有区别:苏词“豪 旷”,辛词“豪壮”。
C. 欧阳修,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D.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 家”,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欧阳修,南宋文学家”说法错误,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故选C。
4. 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 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 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定下了“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秉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5.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
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 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 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 殊途同归 B. 斗转星移 C. 甚嚣尘上 D. 销声匿迹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 请你留步吧,这件事很重要,我还要继续考虑一下,过段时间再赐教!
B. 我的鼎力相助使你获得比赛的成功,所以你送我的礼物我也就笑纳了!
C. 您的舞蹈跳得真棒,本年度最佳舞蹈演员评选,您一定可以忝列其中!
D. 尊敬的张老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光临寒舍,我深感荣幸!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A项,赐教: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不能用与自己。B项,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这两个词都不能用于自己。C项,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能用于别人。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 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 “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 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 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注】
。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 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 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 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 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 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 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君何不急请吕 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 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 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泽立夜 见吕后,使为上泣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 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 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留侯遂行少傅事。 竟不易太子。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四人:指商山四皓,秦末四个著名的隐士。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B. 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
C. 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D. 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8. 下列句子中,全都正面表现留侯“善画计策”的一组是
①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 ②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③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④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⑤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 ⑥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高祖废太子这件事,很多大臣劝阻力争,都未能马上奏效。为此吕后 才派建成侯吕泽向留侯张良讨取计策。
B. 面对废太子这样的大事,留侯张良并未直接干预,而是让建成侯请出商山
四皓辅佐太子,借以提高太子的地位。
C. 高祖没能招致商山四皓,是因为高祖曾经傲慢地侮辱过四位老人,所以四 人隐居商山,坚持节操,决不做汉臣。
D. 留侯张良借助商山四皓为太子出谋划策,又建议高祖让太子做关中的统帅, 巩固了太子的地位,最终达到目的。
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
(2)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答案】7. A 8. D 9. C
10. (1)您经常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都想要更换太子了,您怎么还能垫起枕头睡大觉呢?
(2)如今您果真能不吝惜金玉璧帛,要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逊,备好舒服安稳的车辆,再派说客去诚请,他们应当会来。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项,信用:古义为:信任并重用。今义为:能履行跟人约定的事 情而取得的信任。B 项,骨肉:古今义均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C 项,自强:古今义均为:自己努力向上,奋发图强。D项,争锋:古今义均为:争胜,指争一时的高低。故选A。
8.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中,全都正面表现留侯‘善画计策’的一组是”,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信息能力。②③⑤是留侯为建成侯吕泽和高祖筹划计策时所说,均为“正面表现”。①是有人给吕后献计时说的话;④是“四老”对建成侯吕泽说的话;⑥是高祖嘱托留侯的话。故选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高祖曾经傲慢地侮辱过四位老人”不合文意。高祖没能招致商山四皓的原因,是商山四皓认为高祖待人傲慢、轻侮,文中并未表现出高祖真有这样的言行。故选C。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为”,做,担任;“上”,皇上;“易”,更换;“安得”,怎么能够;“高枕而卧”,垫起枕头睡大觉。(2
)句中:“诚”,果真;“爱”,吝惜;“为书”,写信;“卑辞”,言辞谦逊;“安车”,备好舒服安稳的车辆;“固请”,恳切地聘请;“宜”,应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皇上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很多大臣劝阻力争,都未能得到(高祖)明确的表态。吕后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对吕后说:“留侯 善于筹划计策,皇上很信任并且重用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说道: “您经常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都想要更换太子了,您怎么还能垫起枕头睡大 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于危急之中,(没有办法才)采用了我的计策。 如今天下安定,因为偏爱的缘故想要更换太子,这是至亲骨肉间的事,即使我们 一百多人进谏又有什么用处?”吕泽竭力要求道:“一定要替我想出一条计策。” 留侯说:“这是难以用言辞争辩的。不过天下还有四个人,皇上未能招致(因而 心有不甘)。这四人年纪大了,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轻侮,所以逃避隐居到商 山中,坚持节操,不做汉朝的臣子。而皇上却(一直)尊重、推崇这四个人。如今 您果真能不吝惜金玉璧帛,要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逊,备好舒服安稳的车辆, 再派说客去诚请,他们应当会来。如果来了,把他们当成贵客看待,(请他们) 经常跟随太子上朝,并让皇上看到,(皇上)就一定会感到很惊奇,并且一定会查 问这件事。问清楚了这件事,皇上又知道这四个人贤德,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 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捧着太子的书信,用谦逊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去迎接这四 个人。四位老人到了,就以贵客的身份住在建成侯的家里。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病倒了,想要派太子担任主将,前往讨伐。 四位老人相互商量说:“我们来的目的,是想要保全太子。如果太子领兵平叛,事情就危险了。”于是劝告建成侯:“太子领兵,如果有战功,那么权位也 不会超过太子;如果无功而返,那么从此就要遭受祸害了。况且与太子一同出征 的将领们,都是曾经同皇上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将,如今让太子统率他们,这无异 于让羊统率狼,……您为什么不赶快请吕后找个机会对皇上哭诉:‘黥布,是天 下的猛将,善于用兵,如今的将领们都是陛下从前的同辈,您却让太子统率这批人,无异于让羊统率狼,没有人肯受太子驱使,而且如果让黥布听到这样的部署,那他就会大张旗鼓地向西进犯。皇上虽然患病,也可勉强乘坐卧车,躺着统辖、
监督将领们,将领们不敢不卖力。皇上即使吃些苦,为了妻子儿女还是得自己打 起精神,努力奋发。’”于是吕泽马上连夜去会见吕后,让吕后(找个机会)按照 四人说的意思对皇上哭诉了一番。皇上说:“我想,这小子本来不该派他去的, 老子自己走一遭算了!”
于是高祖亲自统兵向东进发,群臣留守,都送到灞上。留侯患病,自己勉强 起来,到曲邮,谒见皇上说:“我本应该随从,实在病得太厉害了。楚人勇猛敏 捷,希望皇上不要与楚人争一时的高低。”(留侯)又乘机劝皇上说:“让太子做 将军,监领关中的部队吧。”皇上说:“子房即使重病,躺着也要强打起精神辅 佐太子。”留侯便行使太子少傅之职。(皇上)最终也没有更换太子。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 “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 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
12. 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
【答案】11. 词人写“愁”,却不明说愁多,只说楼小,且以“忒”字加以强调,其愁 之多,便不言而喻。不说思归,却说“愁”飞出小楼,随云驾雾去“觅归舟”,且以“几度” 加倍表现。
12. ①《虞》词人久滞客中,思乡怀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 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 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本词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②《如》通过写海棠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绿肥红瘦”写 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惨象,以哀景衬哀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
‘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意思是看着语言平常质朴,但是内容含义含蓄委婉。本题是要求考生分析“楼儿 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是如何用平平淡的语言来表达含蓄委婉的含义的。这一句写愁,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觅归舟”“几度”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要进行比较的诗词,整体把握每一首诗词的内容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异同。本题要求将两首词中写到的雨中见海棠的用意和手法进行比较,指出其不同指出。题干已经规定了比较阅读的方向——用意和手法。蒋捷的《虞美人》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所以词人赏海棠本是为了自我安慰,排遣心中愁思,但映入眼帘的是雨后竞相吐艳的满眼红绿,联想到自己,韶华渐老,思 乡自怜之情不减反增。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李清照《如梦令》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词人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园中海棠。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怎么可能是“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言语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绿肥红瘦”,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写出了一场雨过海棠凋零的惨象。手法上是以哀景衬哀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②山川萧条极边土,_____。(高适《燕歌行》)
③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纵有健妇把锄犁,_____。(杜甫《兵车行》)
⑤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⑥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李商隐《无题》)
⑦_____,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⑧_____,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⑨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⑩蛾儿雪柳黄金缕,_____。(辛弃疾《青玉案》)
【答案】 (1). 捣衣砧上拂还来 (2). 胡骑凭陵杂风雨 (3). 青冥浩荡不见底 (4). 禾生陇亩无东西 (5). 欲为圣明除弊事 (6). 青鸟殷勤为探看 (7).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8). 料得年年肠断处 (9). 莫道不销魂 (10). 笑语盈盈暗香去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散文,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 金人的侵略蹂躏,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 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 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 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 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 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 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 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⑥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 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⑦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 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 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 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 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⑧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而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 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 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
⑨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 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 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 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 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 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有删改)
14. 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回答。
15. 文章第 4 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6. 理解文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的含义。
17. 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①从气势上看,辛词充满金戈之声,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②从内容情感上看,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的悲壮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 何的自嘲,充满了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之志。③辛词婉约言愁之笔中,含有深沉 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15. 对比或衬托。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 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 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16. 辛弃疾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但是他的词作依然包含了他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热爱和收复失地的强烈的愿望。
17. 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词代表作《水龙吟》,以此为题能突出辛弃 疾的词人身份和他词作的豪放派风格,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②“把栏 杆拍遍”用有力的动词“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遍”,表现了辛弃疾这位沙场 英雄和爱国将军以身许国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被迫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是全 文内容的形象概括。(概括了辛弃疾作为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表现 了他报国的热情,无门的悲愤和词作的豪放。)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例如“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结果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他总结出数学与古典诗词相通的“理论根据”:诗歌的对仗与数学的对称性是相似的,许多文学作品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在家里,同为数学家的妻子和他的共同话题总是数学研究,但他却并不觉得乏味,因为彼此能听懂对方讲的话,就是一种幸福。”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4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第4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首先点出手法,然后结合第4段内容分析。第4段中《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杜甫、卢纶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解析:题干理解文中“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的含义,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如下: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对于小说标题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标题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来答题。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比如题中的“纪念日”;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本题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故事主人公的身份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例如,题中“纪念日”表层含义是为奴仆安娜忠心服务主人作纪念,深层含义是这天是安娜死亡的纪念日。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论述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下列小题。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 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 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 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仍漂亮。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 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及至将“兰亭”带入墓 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 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
“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 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 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 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 “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 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 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 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 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 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 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 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 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 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 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 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 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 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 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 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8. 文章第二、三段主要讨论唐代书法的风格,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 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
19. 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20. 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
【答案】18. ①讨论初唐书法的风貌,提及刘、张诗歌,目的在于突出初唐书法家的书法 具有初唐时候的时代特点。
②讨论盛唐书法特点,提及李白的诗歌,目的在于突出盛唐书法具有李白诗 的无拘无束的特点。
③两处都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 使得论说自然严谨。
19. ①首先,借孙过庭的抒情理论提出书法是抒情达意的手段的观点;
②其次,以张旭、怀素为例阐述盛唐书法的特点;
③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20. ①表现形式:书法、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②内在属性:无拘无束、不可遏制的情感表达; 主调多为世俗的悲欢情感;具有浪漫性、创造性。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问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这是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题思路: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开头: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本题就是开头段的作用。中间:承上启下、对比反衬、伏笔铺垫 。比如本题就是中间段落。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答题关键词“论述层次”。 这是论述类文本常考的题型。首先,先看第④段共有多少句子,可以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再使用思路题的术语进行概括。这一段虽然很长,但仔细读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首先说明批评家产生的缘由;其次概述中国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最后以印度故事为喻剖析中国批评家产生的恶果。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解析:题干问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表现形式”“ 内在属性”,答案集中在第③和第⑤节中,筛选关键词,组织答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例如“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结果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他总结出数学与古典诗词相通的“理论根据”:诗歌的对仗与数学的对称性是相似的,许多文学作品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在家里,同为数学家的妻子和他的共同话题总是数学研究,但他却并不觉得乏味,因为彼此能听懂对方讲的话,就是一种幸福。”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七、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 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 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 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②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
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
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 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 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 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 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 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 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 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 。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 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 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 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 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 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 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 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 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 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 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 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 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 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距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主题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 仪式,就连 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的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 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 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 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 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 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 有“五常”的说法,“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 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 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 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 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 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 理即可。观点一: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观点二: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
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二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 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可见,对于观点二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观点三: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三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 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 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 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 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 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1.对于材料作文必须“保持一致”。 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2.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3.必须把握“要求”。“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单则材料,多角度立意。审题过程:一、找要素;二、析原因;三、辨关系;四、拟中心。主人公是谁?什么事?结果怎样?然后分析原因,从原因分析中获得写作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