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牛栏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 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 弹得一手好琴, 还管理过仓库、畜牧, 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
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 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反对”
C. 中肯: “中”读作 zhōng 意思是“适合”
D. 皓首穷经: “皓”读作 gào 意思是“白”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个月不违背仁德
B. 一生中恰当的阶段
C. 一年中恰当时令
D. 一天中恰当的时辰
6. 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7. 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学”“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
B. 孔子本人多才多艺,学能致用,是“学”的典范
C. 孔子的教育观、政治思想观重视道德和社会实践
D. 教育要重视“学”“习”联系,“知”“行”结合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四个方面?(限每条四字以内)
【答案】1. D 2. B 3. A 4. C 5. A 6. B 7. A
8. 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这类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错,原文说“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不废诵读,不倚诵读”不是不赞成诵读圣贤书,而是要求学既不能废弃读书,也不能完全倚仗读书。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这句是说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不是“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和实词的含义,B项,“膺”读作yīng,意思是“胸”。C项“中”读作zhòng,意思是“适合”。D项,“皓”读作hào,意思是“白”。故选A。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做这题,要回归材料语境,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各选项表述内容与作者观点是否一致,从而做出判断。原文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而不是C项说的“天生的心性与品质”,可见C项与原文不符。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做这题,要回归材料语境,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各选项表述内容与作者观点是否一致,从而做出判断。A项“三个月不违背仁德”说的是“时习”达到的境界,而不是对“时”的解读,“时”的理解正确内容是材料二第三节的内容: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写连贯、准确的句子,空格前的语境是“……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空格后的语境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提示抓住学习关键时期的重要性,比较四个选项,B项“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说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从而强调学习要抓住学习关键时期。故选B。A项,“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知识;C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说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D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说学习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对理解与分析。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原文说“‘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可以判断A项“将‘学’‘习’解释为‘学问’‘练习’完全错误”这个表达过于绝对了,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归纳、概括的方向,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答题任务是 “概括”,答案内容要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回到文本里筛选概括整合:材料一中可从有关信息筛选出“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可以提取概括归纳出答案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材料二主要从“时”的角度谈学习,比较好概括答案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材料三“要理解孔子之学, 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得出答案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为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何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9.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 从者病,莫能兴 兴:起来
C. 意者吾未知邪 知:了解
D. 夫道之不修也 修:善,美好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此乃向者朱家之羞也
B. 孔子用于楚 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人之不我信也 蚓无爪牙之利
D. 良工能巧而不能顺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不得行,绝粮。 (被陈蔡两国围困,)动弹不得,孔子绝食抗议。
B.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走投无路时能够坚守节操,小人走投无路时就会无节制做事了。
C. 夫子何不少贬焉? 先生为什么不能降低标准呢?
D.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不被容纳有什么可忧虑,不被容纳才显现出您是与众不同的君子!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是“贤者”,陈、蔡掌权的大夫唯恐孔子受楚重用后危及自身,因此合谋围困孔子。
B. 孔子一行人受困,孔子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弟子们都纷纷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C. 在同样的问题前,三名弟子胸怀、识见之高下立判,孔子最不喜欢子贡的回答。
D. 颜回的“不容然后见君子”与孔子的“君子固穷”的持守是一致的,故孔子欣然。
【答案】9. C 10. A 11. A 12. B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C项主要考的是通假字,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C项,“意者吾未知邪”中的“知”通“智”,解释成“聪明智慧”。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虚词,一要积累、熟记常见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两个“者”,音节助词,放在时间词之后,不译。B项,第一个“于”,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第二个“于”,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向”“对”,或不译。C项,第一个“之”, 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答题技巧及套路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A项,“绝”解释成“断绝”,整个句子译成“孔子没法前行,断绝了粮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弟子们都纷纷表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 原文弟子们不满的是“陈国、蔡国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前行,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这些事情,不是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种行为。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皿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想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7.通假推断法
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来推知本字。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聘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前行,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走投无路时能够坚守节操,小人走投无路时就会无节制做事了。”
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您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义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聪明有智慧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呢?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被剖腹挖心呢?”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努力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初夏[注]
陆游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注】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
B. 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
C. 颈联勾勒劳动者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
D.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
14.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描述。
【答案】13. B 14. ①表达了诗人对麦穗如黄云,蚕声如大雨丰收场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生活以及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③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并不是真的有雨声。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写的是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见此丰收的景象,诗人是喜悦的,内心充满了赞美之情;“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白首为农信乐哉”,诗人说粗陋饭食也可以饱腹,虽是短布麻衣却也是新裁,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这些信息表现出诗人对晚年回归农村的生活是满意的,是自得其乐的;结合注释“罢归故里”这一背景和陆游的生平可知,诗人晚年罢归故里,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施展,实则是内心的苦闷,“宦涂自古多忧畏”,“宦涂”即仕途,“自古多忧畏”是说自古以来仕途就充满太多的艰险,令人忧惧;“白首为农信乐哉”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
【点睛】阅读古诗文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四、名篇名句默写(7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每空只限一句)
①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③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答案】 (1). 羁鸟恋旧林 (2). 安能行叹复坐愁 (3). 海上明月共潮生 (4). 明月松间照 (5). 枯松倒挂倚绝壁 (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7).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羁、恋、倚、摧、事、知、矣。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 ① 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 ② 。【甲】
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 ③ 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 ④ 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乙】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 ⑤ ,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 ,画船听雨眠,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丙】泊,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丁】
16. 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①②两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粼粼 幢幢(chuáng) 烟渚(zhǔ) ②韵致
B. ①辚辚 幢幢(chuáng) 烟渚(chǔ) ②蕴致
C. ①辚辚 幢幢(zhuàng) 烟渚(zhǔ) ②韵致
D. ①粼粼 幢幢(zhuàng) 烟渚(chǔ) ②蕴致
17. 文中划线的③④⑤处所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③静美 ④僻远 ⑤迷惘 B. ③静美 ④僻远 ⑤迷茫
C. ③净美 ④僻野 ⑤迷茫 D. ③净美 ④僻野 ⑤迷惘
18. 与文中画曲线的“画船听雨眠”构成对联的上一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静心赏雪景 B. 远眺看烟霞 C. 静水观鱼动 D. 澄江赏皓月
19. 下面一句话还原在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6. A 17. B 18. C 19.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级。字音考的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字形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第①处,“粼粼”,形容水流的清澈或石的明净;“辚辚”,象声词,车行声;这里前面是“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跟水有关,应该用“粼粼”。第②处,“韵致”,风度韵味,情致;“蕴致”,积聚的情致,蓄藏的情致;这里根据语境,应该用“韵致”。“幢幢”表示“影子摇晃”时读chuáng;“烟渚”的“渚”读zhǔ。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③处,“静美”,恬静优美;“净美”,干净优美;后文是“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所以要选有“平静”之义的“静美”。第④处,“僻远”,形容词,偏僻荒远;“僻野”,名词,偏僻的荒野;后面是“荒村野水”,应该用“僻远”来修饰。第⑤处,“迷惘”,迷惑失措,蛊惑、使迷惑;“迷茫”,模糊不清,迷惑茫然,神情恍惚;这里根据语境,应该是“雨雾”模糊不清,要用“迷茫”。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联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句式。对联式仿写的一些规则有:(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题中所给的是下联,要选出上联。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本题可用排除法,要根据意境和对联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根据对联的“仄起平落”,排除掉B项,根据词性相对的原则,“雨眠”对“鱼动”’,是动词,而“雪景”“皓月”是名词,排除掉A项和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这句话是一个总结句,先谈论了“舟”“泊”“烟”,只 有如此的景象才会成为文人雅士的最佳选择。【丁】处刚好是这样的总结。【甲】处之前主要谈的是“泊的意境”,【乙】处之前主要谈的是“泊的最佳去处”,【丙】处之前主要谈的是“泊的心境”。放在这三处的话欠缺了“移舟泊烟渚”的意境。
故选D。
六、文学作品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2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 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 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 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21. 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
22. 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
23. 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20. B 21. 突出“置足园”的精巧雅致,引出小说的主人公胡令行,突出了胡令行的才能,表现了他高雅脱俗的志趣;用“置足园”来衬托“适园”,为表现胡令行更高的人生追求做铺垫。
22. 适园是怡人性情,适人意趣的山水佳胜之处,也是实现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的美好之地。
23. 胡令行是一个有才能,志趣高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考查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等。B项,“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说法不恰当,原文“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从这两处得知适园是不真实存在的;朱慨然所见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有误,根据文章内容,这些都不是胡令行所造,也就谈不上“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基本能力。思维角度有:段落大意、深层主旨、结构布局的作用、语言修辞方面的效果。根据句段所在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文章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的作用则有预设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还要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至于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只用空洞洞的术语,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依据“意象串联法”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本文的目的是要刻画一个人物:胡令行。“置足园”是本文主人公营造的园子,因此,环境描写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置足园”环境设置的非常雅致,突出了主人公的高雅脱俗的志趣。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绝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适园”字面意思就是适合居住的园林;从深层含义来看,适园不仅适合人身体居住在那里,而且也适合人的精神寄托在那里,是实现梦想、实现抱负的理想之地。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关注描写人物的相关句子,比如外貌言行神态细节等。从“置足园”的环境设置上来看,可以看出胡令行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胡令行大学里读的是中文系,业余时间苦研园林建筑,毕业后并付诸实际,帮朱慨然用极少的钱营造了别具一格的“置足园”,这说明胡令行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胡令行后来回到自己家乡教书,“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可见他又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热爱学生、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七、《论语》考查(6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3)“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主食。
24.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虽然酒不限量,但不要醉”这句话蕴含儒家的什么思想?
25. 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24. 中庸思想。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虽然酒不限量,但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25.
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祭祀时的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并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儒家思想作答。本题涉及到儒家思想,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中庸思想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庸思想在待人接物上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概括道理时要抓住“不使胜食气”“不及乱”,强调的是适量。比如吃饭要七成饱,就是人和食物之间的互动的量,这个量不能太过饱和;比如喝酒虽然酒不限量,但不要醉就可以了,也就是适量即可。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孔子两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批判“耻恶衣恶食者”是从“士志于道”的角度入手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结合注释①可以知道是在祭祀时的要求,是从“礼”的角度入手的。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不矛盾”,阐述理由时要条理清晰,言之有理。
八、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学校高二年级某班将开展“与他人相处之道”的主题班会,请你以该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恰当引用《论语》中的语句。180字左右。
②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开赛当天,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说:“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最终,她带领中国女排克服重重困难,以11战全胜的傲人战绩登上冠军领奖台,实现了赛前定下的目标。学校想邀请郎平教练来为全校师生做演讲,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郎平教练的敬佩之情和邀请之意。要求:态度诚恳,语言得体。
【答案】
①与他人相处之道,最重要的一点是宽容。《论语》中当被问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时候孔子的回答便是“其恕乎”,宽恕,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没有必要的矛盾,可以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他人的宽容,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美德的彰显,更是与人相处的关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变得宽容起来,不再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与他人和谐相处,构建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②尊敬的郎平教练:您好!您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今天我们特邀请您到学校为我校师生演讲,愿您能拨冗前来。谢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微作文写作的能力。微写作,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考查的是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①,这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班级开展“与他人相处之道”的主题班会,写一份简短的发言稿,要求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在具体表达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主题“与他人相处之道”进行表达,特别是要将《论语》中体现出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内容,注意语言表达通顺、得体,内容完整。②,写作的时候要结合题目要求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表达的时候要突出对郎平教练的赞美,表达对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精神的认同,同时题目要求“学校想邀请郎平教练来为全校师生做演讲,请你写一段文字表达对郎平教练的敬佩之情和邀请之意”,这一内容表达要诚恳,语言要有艺术性。
【点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27.大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的辩证法。
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答案】“无我”之树,灼灼其华
三千多年前,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两千多年前,孔子为游说统治者实施爱民之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一千多年前,张骞为促进汉朝与匈奴交流出使西域。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无我”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
近代,这种“无我”精神亦被完美诠释。从八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无我”之士,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其中既有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大领袖,也有像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革命勇士,还有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无论身份怎样、地位如何,他们都遵从自己的内心,发扬并诠释了“无我”的精神,为后代子孙做出了榜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在年少时便立下了兼济天下的“无我”理想。有人曾说:“袁隆平在发明了杂交水稻之后,完全可以申请专利,这样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袁隆平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今世界还有不少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无数双饥饿的眼睛在期盼着粮食,最终,他将发明交给了国家。是的,正是因为有袁隆平“无我”的存在,才有了大家吃饱肚子的幸福感。
马云对阿里和淘宝的发展规划也坚持着“无我”理念。有位小伙子问马云,“如果有一天,您没有阿里和淘宝,您会怎么办?”马云回答道:“你的意思是,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吗?很显然不会,不过,我会把阿里和淘宝做‘没’。”青年不解,马云说:“阿里和淘宝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庞大,是因为有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将阿里和淘宝做“没”,但他们不再只是一个平台来供大家交易东西,而是要让它变得于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听到这番话,很多人为马云竖起了大拇指。这不也是很好地印证了“无我”这一观点吗?
然而,当今社会,“无我”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吃亏、愚蠢的代名词。追求个体实惠成为一种时尚,而无私奉献精神则略显尴尬。有为之士的高尚行为,便会被有些人认为是作秀、拉人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与奉献精神成了重中之重。
《围炉夜话》云:“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身处新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无问西东。
“无我”之树,必将灼灼其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写作任务十分明确: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材料所讲的道理进行思考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谈自己思考、理解和感悟。习总书记的语录让我们每一个人深深地思考“我”与“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深深地思考在挑战、危难、牺牲面前,在利益、成绩、荣誉面前应有的觉悟和抉择!学生应结合两则材料,辩证思考习总书记语录的精神内涵:“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建功立业绝非易事,依靠的是集体,需要的是时间,每个人每时每刻的付出都是在为干成事业添砖加瓦。只有聚众、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所以,事业功绩的完成没必要在我一个人身上,“功成”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付出。“有我”出“功成”之力,“无我”求“功成”之誉,无私奉献、甘当无名英雄。“功成”虽然不必在我手中、在我有生之年实现,其中却有我的执著、有我的奋斗、有我的心血汗水。“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心中“无我”方能做到“有我”,摒弃“小我”方能成就“大我”。理解了这样的辩证关系,就能做到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也就能做到兢兢业业,扎扎实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正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我”境界和胸怀!写作时,学生可着眼两则语录的内涵和话题的思辨性,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要求明确立论,说理层次清晰,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参考立意:
祖国在我心中;发扬“忘我”精神,创建美丽中国;永不言败,铸就辉煌;承担责任,青春有为;与祖国同命运,共荣辱;举“无我”之火把,点成功之灯盏。
行文结构:题目生动形象,巧妙的引用更是增添了语言的魅力;开篇引用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甘愿舍小我。接着是丰富的从古到今的例证,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邱少云、黄继光、钱学森、邓稼先等等,重点议论了袁隆平、马云的事例;结尾呼吁我们青少年当“粗粝能甘”,但行前路,发扬“无我”精神,无问西东。
素材:
1. 一纸从英国发来的传真,跨越了一个世纪。英国某企业仍然肩负着提醒我市政府海珠桥进入疲劳期的责任。这种精神实在值得人们敬佩。而且,它又使我们感到负责任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质,因此,请肩负起你的责任!
2. 人生若是一株禾苗,责任就是四季的风暴,摧残着它却又滋润着它,让它茁壮成长;人生若是一方天空,责任就是突来的暴雨,昏暗了它却又靓丽了它,让它有了长虹横空的美丽;人生若是一泓清泉,责任就是巨石悬崖,阻挡着它却又成就着它。
3. 为担当,她鼓足勇气,终撑起一片安定的晴空;为担当,他信念不移,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为担当,他以智慧为兵,拼出一方百姓的安宁。当我们也拥有勇气、信念和智慧时,我相信,我们定能为国担当,使中华于今世闪耀无尽的光芒!
4. 奥里森·马登说过:“只要世界上还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的话,那就是责任的力量。”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这责任感日益淡薄的社会,更应该坚定心中的信念,担起责任,使责任的力量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一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的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束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