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在《红楼梦》中,《庄子》多处出现,它的思想智慧也融化其中。理解这些思想智慧,能看清楚《红楼梦》对黛玉的“孤傲”究竟是褒是贬。‎ ‎  《庄子》中多处标举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这样的人格超越于“尘垢之外”,游于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大道之中,遗世独立、逍遥自在。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矣。”但需要注意的是,庄子提倡独立而不是孤立。‎ ‎  《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将可卿许配于他时,提到可卿“表字兼美”。同时,文中描绘可卿的形象有这样一段:“其鲜妍妩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表明所谓兼美正是指兼有宝钗黛玉之美。‎ ‎  《红楼梦》中常常将宝钗黛玉对应描写,如将宝钗之“德”与黛玉之“才”相对应;将宝钗之“金玉良缘”与黛玉之“木石前盟”对应;将宝钗之“仙姿”与黛玉之“灵窍”对应。同时,宝钗黛玉之美也是一种对应:宝钗固然能够“与世俗处”,却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黛玉固然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却又不能“与世俗处”。此外,宝钗固然能够“顺人”,人人面前都不“失于应候”,却有“失己”之憾;黛玉固然保持真我、孤标傲世、蔑视功名富贵,却不能“顺人”,甚至还因此伤害了深爱自己的宝玉。将二人“兼美”,才是理想的人格,这也是《红楼梦》的一种隐喻。‎ ‎  《庄子》对超越性的强调,很容易让人觉得那是一种高傲。庄子追求高洁如神人般的人格,也强调对人、对物都应当谦卑。庄子固然有着大蔑视,但那蔑视针对的是污浊的世俗、黑暗的现实、肮脏的欲望、卑下的人格。对这些,他嬉笑怒骂,他痛下针砭,看上去有不屑一顾的高傲。这里的“傲”,是指傲骨、傲岸,是指对所蔑视之事物的不屈服,不是盛气凌人、自高自大的傲气。 黛玉固然有傲骨,但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也确有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傲气。这也是她被人认为“小性儿”和“尖酸刻薄”的原因。‎ ‎  相比之下,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他的“不谴是非”,并不是颠倒是非、混淆是非。他之所以强调“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强调“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强调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的相对,都是出于谦卑。他之所以谦卑,因为清醒洞察到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之所以谦卑,是因为看到“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的狭隘片面;他之所以谦卑,是因为对自然与大道完全顺应。‎ ‎  庄子还具有深深的平等意识。儒家的“礼”讲等级,道家的“道”则讲平等,用《庄子》中的话来说就是“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大道无处不在,一切皆道,道即一切。对于道的谦卑,也使得庄子对万物都怀有敬意。《红楼梦》中,宝玉的“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与前者相仿佛,种种“视物如视人”的表现也正与庄子有着内在精神的一致。黛玉对自己钟情的人能够倾情,但缺少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有时就表现为一种孤傲。‎ ‎——节选自王冉冉《林黛玉:傲骨之外多了一点傲气》(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解《红楼梦》中的《庄子》思想智慧,能明白《红楼梦》作者对黛玉“孤傲”的态度。 ‎ B.《庄子》强调超越性,不是追求盛气凌人、自高自大,而是不屈服于自己蔑视的事物。 ‎ C.和林黛玉相比,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这些表现为他对于道的谦卑。 ‎ D.儒家与道家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倡导“礼”后者倡导“道”,前者讲等级后者讲平等。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红楼梦》对黛玉的‘孤傲’究竟是褒是贬”的问题,引发了读者思考。 ‎ B.文章认为庄子出于谦卑而强调“相对”,之所以谦卑则是出自于三个原因,可谓“层层追因”。 ‎ C.尾段将贾宝玉与林黛玉对人的态度对比,意在揭示林黛玉缺少平等意识,缺少对其他人的尊重。 ‎ D.文章立足于对庄子的“超越性”思想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对黛玉的态度。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将秦可卿与薛宝钗、林黛玉比较,是为表明《红楼梦》作者认为秦可卿是完美的女子。 ‎ B.林黛玉与庄子一样有傲骨,他们都敢于对污浊的世俗、肮脏的欲望等嬉笑怒骂,痛下针砭。 ‎ C.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这表现出他对万物都怀有敬意,与庄子的内在精神一致。 ‎ D.《红楼梦》虽然批评林黛玉“孤傲”中蕴含的傲气(不尊重他人),但是也肯定其“傲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6题。‎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别像你爹,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爹还是喝酒,喝完酒就去山上鼓捣苹果树,鼓捣完苹果树就去地里整庄稼,整完庄稼再回家喂牛劈柴。总之,娘走了后,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以后跟着娘,哪怕喊另一个人爹。‎ 爹让我往东,我偏往西,让我撵鸡,我偏打狗。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能看得出爹心里也高兴,但父子之间还是很少说话。我好好念书,绝不是为了让他感到骄傲,而是记住了娘的话。‎ 县中念书那会儿,我住校,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尽量避免那个看一眼就心烦的家。有时我也会去娘那里。‎ 有一次,一连两个月,我都没回过家。‎ 那天,爹竟然找到了学校。‎ 见到我的那刻,他嘴唇抖得厉害,想说什么,但又像咽吐沫般咽了回去。‎ 那深陷的眼眶,似乎有些湿润。我没说话。‎ 倒是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路跟我到了宿舍。从肩上卸下一个花布包袱,那包袱上还坏了个小洞,一扣一扣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把煮熟的鸡蛋,接着又掏出几个苹果,一叠煎饼……‎ 最后掏出一袋烧鸡。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有些目瞪口呆。‎ 这也正常,城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土的人和这么土的货。‎ 破旧的深色裤子,屁股上还打着块补丁,一双粗糙的手,像树皮般退去光泽。显然,与给他们递牛奶的那些柔软的手,没法相提并论。‎ 走的时候,爹又从腰间取下,一个旧得发黄的钱夹子,从里面掏出一叠钱,一张一张的数着,却没有一张大的。‎ 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更是张大了嘴。‎ 这也正常,他们都习惯从爸妈手里拿整张的钱,一张就足够爹手里的一叠。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爹从地里,一滴滴汗水换来的钱。‎ 看着爹,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把爹送到校门外。当他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慢吞吞消失在拱桥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那样子,像彩虹那样美。‎ 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参加了工作。娘对我说:“其实你爹这人不坏,就是脾气臭,不让人说一个不字,喝了酒更起劲。那时我性子也倔。”‎ 我咬着有些颤抖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再后来,在老家结婚那天,不大的小山村,炸了锅,所有的人都送来了祝福。‎ 我知道有个人比我还幸福。‎ 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缓缓开口:“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 唱着唱着,我哽咽了。一生要强,现在已满头银发的爹,忍不住转过脸去,抹着眼泪。娘哭了,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 ‎(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语言朴实无华,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父亲形象。‎ B.开头写雪大如席,以及刷得白茫茫的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出母子分别时心情的沉重。‎ C.母亲临走时摸着我的头说的那些话,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也为后文“我”学有所成等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母亲走后,父亲不停地劳动,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 ‎5.小说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6.请简析文中“我”的形象。(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⑤。‎ ‎【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1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 _________ ”的气概,刘义隆却是“ 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小题2分,共16分)‎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 ‎“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5.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 C.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经过一年)‎ ‎16.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7.下面选项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宜皆降之 D.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窦娥冤》是关汉卿大约四十岁左右时的作品,那时元朝刚刚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元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汉人受到百般歧视。‎ B.窦娥的故事明显有着东海孝妇的影子,该故事见于《汉书·于定国传》、刘向的《说苑》和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C.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剧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泼辣大胆的赵盼儿、善良孝顺的窦娥、聪明伶俐的红娘,还有缠绵悱恻的《梧桐雨》。‎ D.窦娥冤案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它是法制黑暗和官吏昏聩的典型写照。‎ ‎19.下列语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起维也纳,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音乐之都,除了贝多芬和莫扎特,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和维也纳休戚相关,那就是茜茜公主。‎ B.正当我们陷入堵车的困境中时,他节外生枝想出一个“好”主意:让我假装有病请求交警帮助优先通行。‎ C.‎ 今年的寒潮似乎分外无情,温暖的小阳春还没过几天,呼啸的北风和阴冷的雨天就相继而来,咄咄逼人。‎ D.分析人士认为,政客拉票需要有一个噱头,部分人希冀再借“货币战争”敲打中国、转移矛盾不足为奇。‎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4分)‎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企面建成具有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四、作文(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  ①不太相信弯道超车,更欣赏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马化腾 ‎  ②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德国]约翰•菲希特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庄子对人、对物都有一种可贵的尊重态度,这出自于他对于道的顺应(谦卑)。故C错误。‎ ‎2.【答案】D。论述部分是并列结构,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故D错误。‎ ‎3.【答案】C。A是为表明《红楼梦》作者认为“兼美”才是理想的人格。B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对林黛 玉傲骨表现为敢于对污浊的世俗、肮脏的欲望等嬉笑怒骂,痛下针砭的叙述。C正确。D文章重点是批评林黛玉“孤傲”中蕴含的傲气。‎ ‎4.【答案】D ‎5.【答案】(1)结尾扣题,并与前文“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完整有变化。(2)烘托人物,通过歌词烘托出勤劳肯干、默默付出、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3)升华主题,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恩与浓浓的爱。(4)用唱歌的方式结尾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与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 ‎6.【答案】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从倔强叛逆逐渐转变为懂事感恩的儿子形象。(1)记住母亲的话,在家庭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说明“我”有志气,有毅力。(2)父亲赶走母亲后,“我”故意惹他生气,很少和他说话,长时间不回家等,表现了倔强叛逆。(3)父亲到学校看“我”,“我”感动流泪,说明“我”变得懂事,理解了父亲的不容易;在婚礼上为父亲唱歌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与感恩。‎ ‎7.【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断开。排除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除A。‎ ‎8.【答案】C。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9.【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 ‎10.【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2)苟合,随意附和;伪,伪装;辞色,言辞脸色;悦,取悦;私书,私人信件;绝,断绝来往。‎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的名义,肆意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足贡数的砚台即可,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包拯说:“‎ 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 ‎11.【答案】A 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12.【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13.【答案】(1)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重点字词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诗歌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经年:年复一年。‎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A项,“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B项,“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C项,“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状语后置句;D项,“验之以事”,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故选B。‎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此类文言虚词题,解答时,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是否相同。D项,“虽”,均为连词,即使。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代词,“他们”。故选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或赘余,“大约四十岁左右”重复赘余,“大约”和“左右”删除其一;B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除“都有记载”;C项,不合逻辑,《梧桐雨》不是人物形象。故选D。‎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句中说茜茜公主与维也纳关系密切,应用“息息相关”。‎ B项,“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这里指想出一个“好”主意,用这个成语与句意不符。‎ C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不能形容寒潮。‎ D项,“不足为奇”,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D。‎ ‎20.【答案】示例:①2020年6月1日,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③对建设海南自贸港作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④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1.【答案】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