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 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 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 (《论语•颜渊》) 。所谓“爱人”, 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 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 听说马厩失火, 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 而 “仁民”, 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 物虽不同于人, 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 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 如捕鱼、狩猎, 以及砍伐树木等, 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 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 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 由“仁民爱物”, 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 即人和天地万物, 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 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 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 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 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 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 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 “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 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 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把关心的首要之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对人内在价值的肯定。‎ B.“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作为“仁民爱物”的引申,“民胞物与”要求人要以其他人为同胞、以天地万物为朋友。‎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 “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B.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C.文章多处明引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传统儒家而言,物与人是相同的,人对待人与对待物都应该秉持仁道原则平等地对待。‎ B.传统儒学认为人应当珍惜爱护天地万物,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是不能被人利用和征服的。‎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答案】1.D 2.B 3.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 项,“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错误,“这种意识”指代“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 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指代“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遗漏“如何”等重要信息,偷换了指代内容。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B项,“同异”错,没有“异”,文中没有论及它们的不同,且本文第四段与前文内容构成层进,不是完全的总分。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A项,“物与人是相同的”错误,物与人是有区别的,“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B项,“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是不能被人利用和征服的”错误,原文的表述为“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D项,“侧重于”,原文没有提出,无中生有。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高度重视智慧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近年来提出了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两个体系,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改革的意见》,而智慧交通成为其重要手段,扛起了引领交通现代化的大旗。‎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各种交通问题凸显,发展智慧交通可保障交通安全、缓解拥堵难题、减少交通事故,还可提高车辆及道路的运营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摘编自王贝贝《“十三五”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判断》)‎ 材料二:‎ ‎2018年中国网民短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 ‎2018年中国网民长途出行交通方式选择频率调查 ‎【注】分数越高代表率越高,满分为5分。‎ ‎(数据来源于“艾媒咨询”)‎ 材料三:‎ 目前,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同时,随着各地交通系统规模扩大,设备故障点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运营维护单位忙于应付设备故障,维修成本过高。另外,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各类交通工具在时间、空间上留下的痕迹信息都会被采集到,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 当前对智慧交通信息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 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互不统一。‎ 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智慧交通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大交通”的概念,当下所谓的智交通其实只是管控。而各地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现象,影响了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维护和再建设成本。‎ ‎(摘编自姜秀明《浅析智慧交通的未来》)‎ 材料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智慧交通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既可识别车辆特征、交通违法行为等信息,也可实现平面二维的展示,让城市交通参与者变得透明,从而实现了“所见即所现”。通过仿真试验寻求现实交通问题的最优解,获取交通设计方案的评价,为交通规划和整改提供决策辅助。‎ 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通过AR实景指挥作战系统将其深化应用。系将所有交通资源和信息集约在一张实景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不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 ‎(摘编自赵锦祥《智慧交通在智慧城市的深入应用与发展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交通运输全面改革的征途中,智慧交通发挥的作用无疑会十分巨大,它会带来我国交通现代化一系列的变化。‎ B.从材料二中2018年的调査数据来分析,网民们在短途出行中所选择的各类交通方式的频率相差不大,其中轻轨的使用频率最低。‎ C.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人、各类交通工具所留下的痕迹信息没多大价值,还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因此,保存它们,实际意义不大。‎ D.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智慧交通的应用很重要,如实现“所见即所现”平面二维的展示图景就需依靠人工智能来完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之所以对智慧交通的建设十分重视,是因为智慧交通可解决许多交通问题,也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B.从材料二中的调查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网民在长途出行中最喜欢选择高铁、动车,而选择轮船的频率最低。‎ C.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交通的建设,地方对智慧交通的理念理解不够,执行起来都是低层次的操作。‎ D.向智慧城市的各行业进行延伸,从而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是做好智慧交通自身行业的前提条件。‎ ‎6.我国智慧交通发展迅速,但要充分适应社会发展,仍需做出哪些努力,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答案】4.C 5.D ‎ ‎6.①对智慧交通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②协调各行业各部门机构,群策群力;③制定统一的标准;④提升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⑤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的实际运用。⑥立足“大交通”理念,进行全面管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C项“没多大价值”错,原文“但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并不一定产生有价值或者价值高的信息,也消耗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资源”,不一定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并不等同于产生的信息没价值。同时该选项还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注意选项中过于绝对的说法。要看原文是否有这样的表述,没有就可以判定为错。D项原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文中并没有说是前提条件,无中生有。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分析能力。首先审题,明确答题方向和要点。本题问的是智慧交通要适应发展应做的努力,材料中智慧交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就是努力的方向,每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再结合关键句子。分别叙述提高的措施即可。如材料三“我国城市智慧交通普遍缺少顶层设计,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很容易知道提升措施为对其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智慧交通框架体系。其他依照这个方法很容易得出答案。从“智慧交通的建设运营要各部门群策群力,但现状是各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难以协调一致”可知各部门要群策群力,协调一致。由“我国智慧交通系统项目的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许多地区的智慧交通系统自成体系,标准互不统一。”可知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从“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智慧交通还是比较低层次的操作,还没有“大交通”的概念,当下所谓的智交通其实只是管控。”我们要立足“大交通”理念,进行全面管理。从材料四“我们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收集起来的人和交通数据,通过AR实景指挥作战系统将其深化应用。系将所有交通资源和信息集约在一张实景地图上,实现道路交通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可知要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交通的实际运用。从“不过,智慧交通在做好自身行业的同时,还需要横向的延伸,与智慧城市的各行业如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环保等做到相互服务,避免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可知我们要做到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安全。‎ ‎【点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老百姓 赵 新 村里人把在国家机关正式上班的人叫作公家的人。他就是一个公家的人:市政府上班,名张亦然,男性,35岁,举止文雅,某某局办公室主任。 ‎ 过了中秋节,草木上有了一层霜雪的时候,张亦然到郊县下乡。办完公事开着车往回走,张亦然看见了大路旁边红了叶子的柿子树,红了叶子的柿子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大柿子,那柿子就像灯笼一样,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正是傍晚时刻,夕阳西下,山野苍茫,那一棵又一棵的柿子树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 心里一激动,张亦然就把轿车靠路边儿停了下来。张亦然是个喜欢吃柿子的人,张亦然的夫人是个非常喜欢吃柿子的女人,张亦然12岁的女儿是个特别喜欢吃柿子的孩子。他们一家三口,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都喜欢吃硬柿子、脆柿子。‎ 下了车,立在田埂上看了看,前边的村庄炊烟缕缕,朦朦胧胧,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张亦然感到很有诗意,也感到很是奇怪:这么繁茂的一大片丰收的柿子树,怎么没有看护人员呢? ‎ 张亦然笑了,抬手在树上摘了三个柿子,心里说:“够了,我们家一人一个,拿回去尝尝新鲜,意思到就行了,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张亦然走了几步又返了回来,又从树上摘了三个:啊,我反正是来了,反正是摘了,那就好事成双,一个人吃两个吧! ‎ 这一次他拔腿要走时,背后响起一声怒喝:“站住!你为什么偷我的柿子?” ‎ 张亦然浑身一颤!回头一看,一位老汉从柿子树后面转了出来。老汉中等个头,黑红面孔,身板硬朗,60岁左右。在一片落霞里,手里握着的镰刀寒光闪闪,给人冷飕飕的感觉。 ‎ 张亦然立在那里,低头说:“大叔,您好。我错了,我不该摘您的柿子。” ‎ 老汉走到张亦然跟前:“光天化日,你那是摘吗?你重说!” 张亦然血红了一张脸:“老人家,是偷,是偷。” ‎ 老汉不依不饶:“你说怎么办!” ‎ 还能怎么办呢?无非是拿出一些钱,赔偿人家的损失罢了。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 ‎ 老汉从头到脚把他大量了一番,然后问他:“你能给多少钱?”‎ 张亦然没有说话,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伸手递到了老汉面前,他想早些回去。‎ 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啐了一口唾沫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 张亦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赶紧把那张100的换成50的。 ‎ 老汉把张亦然的手推回去:“多,多,多!”‎ 张亦然又换成20的。 ‎ 老汉把脚一跺:“多,还是多!” ‎ 张亦然真的迷惑了。他说:“大叔,我还急着赶路呢。求求您,您老人家高抬贵手!” ‎ 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 ‎ 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 ‎ 他把那六个柿子掏出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汉面前。‎ 老汉说:“还有规矩,还有教训,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 ‎ 张亦然把一张10元的钞票塞到老汉手里,说自己身上再也没有比这小的零钱了。 ‎ 老汉说:“你一位国家干部,为什么要在野地里摘人家的柿子呢?” ‎ 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 ‎ 老汉挥了挥手:“明白了,你走吧。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 张亦然拍手欢迎:“大叔,那太好了,您收拾收拾,就来上车吧。” ‎ 想了想,张亦然又问了一句话:“老人家,您挺好,您是村干部吗?” ‎ 老汉摇了摇头:“哪呀,我就是一个老百姓,就知道耕种锄耪收获庄稼!” ‎ 太阳已经落山了,山野一片烟霭,一片朦胧。老汉坐上张亦然的车之前,张亦然足足等了他15分钟。 ‎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 ‎ 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这柿子是给老娘吃的吗?可老娘远在乡下,有千里之遥。这柿子不给老娘吃吗?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 张亦然拿出那张钞票看了又看,倏忽之间,闻到了一股汗腥。‎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一个老百姓”与人物身份“国家干部”暗含比较之意,以一个国家干部的不当行为,突出一个普通百姓的品质之正。‎ B.小说中的张亦然是国家干部,开头对其身份、外貌与举止特点的介绍,为后文他偷柿子被抓后主动提出赔钱的认错态度及羞愧心理作铺垫。‎ C.‎ 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说明了张亦然偷摘老百姓柿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加符合情理。‎ D.小说多处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其中张亦然与老汉的对话,揭示了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还使故事情节在两人的对话中推进。‎ ‎8.结合文本,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9.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张亦然,有人认为是“老汉”,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C 8.①第一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整散结合(或:运用叠词),具有音韵美,突出柿子数量之多,色彩耀眼,渲染了柿子丰收的诱人景象,为张亦然偷柿子埋下了伏笔。暗示柿子树主人培植看护的辛苦和用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意思对即可)②第二处巧用叠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为下文情节发展作打伏笔——因为“朦朦胧胧”,所以没有看见人,使情节更合理;同时“有饭香时隐时现地飘过”又暗示附近有人,为老汉突然出现埋下伏笔。(意思对即可) ‎ ‎9.示例一:张亦然。①张亦然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人物,整篇小说情节紧紧围绕张亦然展开。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他熟知政策,了解百姓疾苦,明白道理,但言行不一,缺乏自律意识和担当,欺骗百姓为自己开脱,具有一定代表性。③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防微杜渐、诚信待民,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老汉。①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小说中老汉说“我就是一个老百姓”,表明小说主人公是“老汉”。②小说突出了老汉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他善良、勤劳、淳朴、自尊、通情达理,是老百姓的代表,富有正能量。③小说通过老汉这一形象,深化了主题。赞扬了以老汉为代表的老百姓身上的传统美德,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 ‎ 示例三:张亦然和老汉。①小说情节围绕张亦然和老汉二人展开,主要描写了二人之间由偷摘柿子而引起的故事。②小说重点刻画了张亦然政府公职人员的形象和老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③小说通过张亦然和老汉的形象,表达出对缺乏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的批评和对百姓身上传统美德的赞扬之情,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诚信待民,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廉洁自律。‎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小说叙述张亦然和他的妻子、女儿、老娘都喜欢吃柿子的内容”分析错误,文章开头并没有写他“老娘”喜欢吃柿子。‎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对于句子的赏析,应从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入手。解答本题,既要揭示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分析其对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的揭示起到的具体作用。从手法上来看,“像灯笼一样”“就是一团团烈火,就是一簇簇落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红得耀眼,红得透明,红得热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炊烟缕缕,朦朦胧胧”运用了叠音词,描写村庄里的夕照炊烟景象。语言特点是整散结合和运用叠音词;从内容上来看,写的是柿子丰收的景象;从情节发展来看,正是因为柿子诱人,才会有张亦然偷柿子的行为,而柿子的丰收也表明柿子树是有主人的,并且主人对柿子树的培育看护非常用心,因此有人偷柿子,主人必会出现,所以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即可。本题可答张亦然是主人公,也可答老汉是主人公,还可答二人都是主人公,注意言之成理。‎ ‎(1)如认为张亦然是主人公。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整篇小说情节紧紧围绕张亦然展开。结合“我张亦然是干部是主任切不可‘人心不足蛇吞象’,摘了一个又一个。树的主人非常辛苦,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忙忙碌碌!”“张亦然很虔诚地问:‘大叔,您说吧您要多少钱我给您多少钱!”“张亦然马上回答:‘当然不是。还有政策,还有章程,还有纪律,还有思想觉悟,还有真诚和友谊,还有人格和品质……”张亦然很难堪,很羞臊。他眨了眨眼睛,低下头回答:“大叔,我老娘已经上了年纪,她非常喜欢吃新鲜柿子,作为她的儿子,我……”“张亦然沉默了,心里却波涛滚滚……可那话是他亲口说出来的……”等分析可知,张亦然缺乏严格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形象,言行不一,欺骗百姓为自己开脱。小说通过张亦然这一形象,提醒政府公职人员应严于自律、诚信待民等。 ‎ ‎(2)如认为老汉是主人公。小说标题是“一个老百姓”。结合“老汉斜斜地看了张亦然一眼,说:你很有钱是不是?你太小看人了,我几个柿子能值那么多钱?你这不是侮辱我吗?”“老汉把脚一跺:多,多,多!”“老汉缓和了口气,很认真地问他:同志,看你也是一个公家的人 ,你说这世界上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吗?”“老汉说:还有教训,还有记性,还有良心!同志,你给我5块钱算了,5块也不少啊!”“老汉挥挥手:‘明白了,你也是一片孝心啊。同志,我想搭你的车回家 ,到前边那个村你给我停一下,行吗?‎ ‎’”“第二天张亦然上班时突然发现他的车里有个鼓鼓囊囊的书包,书包里塞满了红得透亮的柿子。张亦然倒出来数了数,一共18个。还倒出来一张10元的钞票”等分析可知,老汉是一个善良、勤劳、淳朴、自尊、通情达理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这一形象,警示政府公职人员应尊重百姓,廉洁自律等。也可以认为张亦然和老汉都是主人公。文章大部分内容是围绕二人展开的,结合两人的对话内容及行为分析,两种形象之间形成对比,个性鲜明。文章批评了缺乏自律精神的政府公职人员,赞扬了善良、朴实的百姓等。‎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茂,字元兴,安定安武人也。父耆,字黄老;永兴中自赫连屈丐来降,拜绥远将军,迁龙骧将军、常山太守,假安武侯。仍居常山之九门。卒,赠泾州刺史,谥曰成侯。茂年十七,膂力过人,尤善骑射。太宗曾亲征丁零翟猛,茂为中军执幢。时有风,诸军旌旗皆偃仆,茂于马上持幢,初不倾倒。太宗异而问之,征茂所属,具以状对。太宗谓左右曰:“记之。”寻征诣行在所,试以骑射,太宗深奇之,以茂为虎贲中郎将。后从世祖讨赫连昌,大破之。世祖谓诸将曰:“今若穷兵极武,非吊民之道,明年当共卿等取之。”徙其民而还。以军功赐茂爵蒲阴子,加强弩将军,迁侍辇郎。又从征统万,大破之。从平平凉,当茂所冲,莫不应弦而殪。由是世祖壮之,拜内侍长,进爵九门侯,加冠军将军。后从征蠕蠕,频战大捷。与乐平王丕等伐和龙,徙其居民。从平凉州,茂为前锋都将,战功居多。迁司卫监。录前后功,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进爵安定公,加平南将军。从破薛永宗,伐盖吴。转都官尚书。从征悬瓠,频破贼军。车驾南征,分为六道,茂与高凉王那出青州。诸军渡淮,降者相继,拜茂徐州刺史以抚之。车驾还,以茂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加征南将军。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侍中征南大将军茂沉毅笃实,虽无文学,每论议合理。为将善于抚众,勇冠当世,为朝廷所称。太安二年夏,领太子少师。冬卒,赠泾州刺史、安定王,谥曰桓王。长子备,字延德。袭爵安定公、征南大将军。‎ ‎(选自《魏书·韩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通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 B.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 C.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 D.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成年后由父母或尊长取的别名,又称“表字”。古人自称用字,称人用名。‎ B.太宗:古代帝王常见庙号,多为该朝代第二代帝王的庙号。此为北魏太宗拓跋嗣。‎ C.蠕蠕: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南史》云:“蠕蠕为族,盖匈奴之别种也。”‎ D.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如《汉书·高帝纪下》:“车驾西都长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茂出身不凡,为将门之后。其父韩耆永兴年间自赫连屈丐降魏,被任命为缓远将军,后升任龙骧将军,并暂代安武侯。死后被追赠泾州刺史,谥为成候。‎ B.韩茂膂力过人,擅长骑射。十七岁那年,太宗亲征丁零翟猛,他担任中军旗手,大风将各军旌旗吹倒,只有他在马上举旗没有被吹倒,从而受到太宗注意。‎ C.韩茂从驾出征,屡建功勋。他随世祖征讨赫连昌,进攻统万,平定平凉,出征蠕蠕,讨伐和龙,平定凉州,破薛永宗,征伐悬弧,都能打败敌人立下战功。‎ D.韩茂沉毅诚实,勇冠当世。他虽然没有什么文才,但参议决策却常常切合事理;担任将军的时候,善于安抚部队,他的勇猛堪称当世第一,被朝廷称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征诣行在所,试以骑射,太宗深奇之,以茂为虎贲中郎将。‎ ‎(2)今若穷兵极武,非吊民之道,明年当共卿等取之。‎ ‎【答案】10.C 11.A 12.C ‎ ‎13.(1)不久(太宗)召韩茂到皇帝所在地,拿骑马射箭考察他,太宗对他深感惊奇,任命他为虎贲中郎将。‎ ‎(2)现在如果竭尽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就不合乎抚慰百姓的道理,明年一定和诸位夺取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考生需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理清人物、事件,在此基础上断句。句中“南安王余”指南安王元余。标点如下:世祖崩,刘义隆遣将檀和之寇济州,南安王余令茂讨之。至济州,和之遁走。高宗践阼,拜尚书令,加征南大将军。“檀和之寇济州”是“遣”的宾语,应连着,排除AB项;“讨之”是“南安王余令茂”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A项“古人自称用字,称人用名”不正确。古人自称用名,称人用字。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C项“他随世祖……讨伐和龙”不正确。原文为“与乐平王丕等伐和龙”,即与乐平王元丕等征讨和龙,并非跟随世祖。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寻”,不久,“行所在”,皇帝所在地;“诣”,到;“试以骑射”,状语后置,以骑射试,拿骑马射箭考察他;“奇”,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2)中“穷”,尽;“吊”,抚慰,“共”,和。‎ ‎【参考译文】‎ 韩茂,字元兴,是安定安武人。父亲韩耆,字黄老。永兴年间自赫连屈丐军中来降,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升任龙骧将军、常山太守,暂代安武侯。仍居守常山的九门。去世,追赠泾州刺史,谥号为成侯。韩茂十七岁时,膂力过人,尤其善于骑射。太宗亲征丁零翟猛部时,韩茂任中军仪仗队旗手。一日狂风骤起,各军旌旗俱倒,韩茂骑在马上擎旗,始终没倒。太宗感到惊奇而询问,召来其主官,主官详细地把情况禀告太宗。太宗令左右说:“记下来。”不久(太宗)召韩茂到皇帝所在地,拿骑马射箭考察他,太宗对他深感惊奇,任命他为虎责中郎将。后随世祖征伐赫连昌,大破敌军。世祖对诸将说:“现在如果竭尽兵力发动战争,就不合乎抚慰百姓的道理.明年一定与诸位夺取它。”于是迁移其居民而还。韩茂因军功被赐予蒲阴子爵位,加授强弩将军,调任侍辇郎。又随世祖攻统万,大败敌军。随世祖平定平凉,面对韩茂冲击的敌人,无不应弦而亡。因此世祖认为他壮勇,任命他为内侍长,进爵位为九门侯,加授冠军将军。后随世祖征讨蠕蠕,连战连胜。与乐平王元丕等征讨和龙,迁移其百姓而归。随世祖平定凉州,韩茂任前锋都将,战功居多。调任司卫监。记录历年功劳,任命他为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进爵安定公,加授平南将军。随世祖击败薛永宗,讨伐盖吴。改任都官尚书。随世祖征伐悬瓠,屡败敌军。世祖南征,分兵六路,韩茂与高凉王元那由青州出兵。各军渡过淮河后,宋军相继投降,任命韩茂为徐州刺史去镇抚降人。世祖北返,任命韩茂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加授征南将军。世祖去世,刘义隆派遣将领檀和之进犯济州,南安王元余令韩茂讨伐他。韩茂军至济州,檀和之逃走。高宗称帝,任命韩茂为尚书令,加授侍中、征南大将军。韩茂性格沉着坚毅忠诚老实,虽无文才,参议决策却常常切合事理。作为将领,善于安抚部队,勇敢为当世第一,被朝廷称道。太安二年夏,兼任太子少师,冬天去世。追赠泾州刺史、安定王,谥号为桓王。韩茂的长子韩备,字延德。承袭父爵安定公、征南大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15.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 15.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描写了秋日的色彩,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同时这两句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3)李密的《陈情表》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自己因缺少亲属帮助而不得不事必躬亲的孤弱。‎ ‎【答案】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潦”“期功”“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究其因,千百年来,书院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在中国文化史乃至文明史上都占有 的一席之地。‎ 今天,我们走近书院,不只是重温其昔日荣光,也不只是向先贤致敬,而是感受氤氲其中的文化气质,聆听 的历史跫音,挖掘意蕴深刻的时代价值。这不是简单的回望,而是具有深意的梳理;也不是 式的巡视,而是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走近书院,有益于增进文化认同。书院曾是高等学府与图书馆的象征,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文化与学术的标志。走进书院,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文化精神的灵魂所在。‎ ‎( )。当我们走进书院,深情抚摸书院文化,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从 的卷帙中发现丰富的文化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先贤思想中赞叹我国人才辈出。文化自信从何处来?不是来自抽象的宣教,也不是来自盲目的自大,而是来自肥沃的文化土壤、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举足轻重 薪火相传 浮光掠影 浩如烟海 B.举重若轻 薪火相传 浮光掠影 星罗棋布 C.举足轻重 弦歌不辍 走马观花 浩如烟海 D.举重若轻 弦歌不辍 走马观花 星罗棋布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走近书院,有益于感受文化底蕴 B.当我们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C.走近书院,有益于增强文化自信 D.当我们走近书院,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 B.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关怀、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 C.能真正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关怀、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精神,‎ D.能懂得书院所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以及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统一精神,‎ ‎【答案】17.C 18.C 19.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举足轻重: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文中后面是“一席之地”,用“举足轻重”。薪火相传: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弦歌不辍:意思是以琴瑟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句中后面是“跫音”,用“歌弦不辍”。浮光掠影:比喻见识肤浅,印象不深刻。走马观花:原意指春风得意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比喻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强调过程,浮光掠影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文中后面是“巡视”,用“走马观花”。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多用于形容房屋等密集。文中后面是“卷帙”,用“浩如烟海”。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联系上一段的开头,句式应该选用“走进书院”,本段内容主要在于谈论“文化自信”,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划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结构混乱,状语“真正”错放在定语的位置,“知识追求的学术精神、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语序错误。题中选项BD结构混乱,选项CD语序不当,只有A项两处都改正确。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答案】 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解析】①处,根据横线前“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若使用不当”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就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意思的句子;②处,根据横线前“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和横线后“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血液中药物浓度越来越高”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前“然而”和横线后“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药物浓度不是越高越好”意思的句子。‎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全面普及,年轻人热衷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一些流行热词也在不断刷新词库。最近新鲜出炉的热词是——“隐形贫困人口”。他们买得起戴森吸尘器;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他们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穷人”。为什么给它加上了“新”字呢?因为他们并不是曾经我们口头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高等脑力工作,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同龄人收入平均值,但是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不做任何预算计划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块钱买一台iPhone X。于是,每次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刻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因为他们把钱花光了,正在眼泪巴巴地啃着馒头,刷着iphone,盼望着老板早点发工资。‎ ‎(1)请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不超过25个字。‎ ‎(2)针对“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现象,写出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 ‎【答案】(1)有较高收入却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开销大于收入的人。‎ ‎(2)可以表示否定:这一现象是欲望与享受交织的产物,无节制的过度消费是一种放纵。或者:大多数的过度消费是对所谓名牌的盲目追求,从心理上寻求一种认同感,同样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也可以表示赞同:这实质是种超前消费,也许与传统的“节俭”相悖,但只是一种个人选择,表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或者:年轻人在工作学习等方面面临诸多压力,他们只是通过消费方式奖励自己或寻求减压,只要不损害他人无可厚非。‎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题干要求概括什么是“隐形贫困人口”,在材料的中,从“为什么给它加上了‘新’字呢?”以后的内容就是对“隐形贫困人口”特征的讲述,考生在概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如“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同龄人牧入平均值”、“在不做任何预算计划的情况下”、“每次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根据这三点可概括为:有较高收入却不进行消费规划(日常消费无节制)、开销大于收入的人 ‎(2)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解答评论性题目,一要有论点,论据;‎ 二要在有限的篇幅中,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三要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题干要求针对“隐形贫困人口”成为热词这一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考生可以表示否定,如过渡消费是放纵、是追求享受,甚至是心理病态;也可以表示赞同,如追求高品质无可厚非,不妨碍别人等。只要理由充分,有理有据,语言表达通畅即可。‎ ‎【点睛】写评论的方法:‎ 选取角度。同样的新闻采用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结论,自己要学会分辨,然后选取自己想要发表评论的角度,切忌长篇大论,因为如果评论篇幅实在太长,那就不是评论,而是论述了。‎ 提出观点。对于新闻的评论并不是一定要求高大上,而是一定要明确,比如一个事件,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观点鲜明摆在前。观点是自己展开论证的中心,一定要明确,不要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阐述观点。就是围绕自己的中心进行阐述,当然,不是随意发表评论。严谨的新闻评论是要拿出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和论证,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你就需要以理服人。其次,不要划分观点,你的观点在一篇评论中只能是一个。‎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答案】碎片化阅读与破碎的个体 如果说有什么文化比不阅读的文化更糟糕的话,那就是当下社会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文化。在铺天 盖地的讯息流的冲击下,完整的、深入的、包含分析阐释工作的“深阅读”,正在逐渐被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取代。‎ 当深思熟虑、严肃理性沦为鸡零狗碎、东拼西凑的碎片时,阅读的本质便发生了扭曲。而这,是阅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个人的悲哀。 ‎ 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破碎残缺。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 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萨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 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完整、深入、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而碎片化的阅读,在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 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 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碎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 哲思的洗礼,更遑论精神境界的提升。 ‎ 碎片化阅读不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个体精神碎片化的困境。碎片化的,难道仅仅是 阅读吗?我们的社会结构是破碎的,利益关系维系的社会,粗暴地将人沦为原子化的个体,自私的 信息攫取大行其道,我们的生存语境是破碎的,无力理解长篇巨著和深邃哲理,对功利与平等的渴 望令人奋不顾身投身于成功。我们的文化审美是破碎的,教授为官、文坛出位,种种文化 怪象陋习不断跌破公众对学术与文艺的认知底线,文化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碎片化的中国阅读, 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碎片链条:社会碎片化、人文碎片化、精神碎片化,最终个体分崩离析,成为碎 片化时代的链条上的一个牺牲品。 ‎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警告人类: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碎片化的阅读正是碎片化了我们。社会风气浮躁、群众理性缺失,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底线瓦解,价值体系崩溃┄┄碎片 化阅读现象是对阅读现状的警示,更应为时代文化的失落与精神文明的失陷敲响警钟。 ‎ 我不希望预言成真:“我们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因为不会笑与不会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 为什么笑与为什么不再思考。 ”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不再思考么? ‎ 文章紧扣“碎片化阅读”之弊展开,从“碎片化阅读”是阅读的悲哀,谈到“碎片化阅读” 是文化的悲哀,再是谈到个人的悲哀,层层深入,说理深透、语言精练,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充分 展现了考生良好的人文修养。‎ ‎【解析】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1、 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 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 ‎3、 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参考立意:‎ ‎1、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 ‎2、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3、碎片化阅读让知识的使用率降低,让人丧失思考能力,。‎ ‎4、碎片化阅读很难是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不是知识获取的正确渠道 结构示例:‎ 题目《碎片化阅读与破碎的个体》。开头开门见山亮观点,完整的、深入的、包含分析阐释工作的“深阅读”,正在逐渐被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取代。接着以分论点的形式阐述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一是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破碎残缺;二是碎片化阅读不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个体精神碎片化的困境。最后升华,社会风气浮躁、群众理性缺失,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底线瓦解,价值体系崩溃┄┄文章紧扣“碎片化阅读”之弊展开,从“碎片化阅读”是阅读的悲哀,谈到“碎片化阅读” 是文化的悲哀,再是谈到个人的悲哀,层层深入,说理深透、语言精练,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充分 展现了考生良好的人文修养。‎ 参考素材:‎ 拨开迷雾,乘流而行 ‎ ‎  当一段段140字的文字垄断阅读,当一条条精悍简要的言论指导思想,当零星几个汉字与符号在指挥发送之间联络了感情,我想,碎片化的时代已然成为当代人崭新的精神平台。这不可逆转的洪流留给我们选择的难题:是乘流而行,还是固守原地? ‎ ‎  于是,出现了被乱花渐欲迷了眼的“奴隶”,出现了携坟籍逆流而上的“抗争者”,但也有人擦亮了双眼,在认清趋势后选择了善待新事物,勇敢地执起了“碎片化”这一双刃剑,修炼一个更完美的自己,收获一颗完整丰富的心。 ‎ ‎  是啊,如果有一双客观、全面而睿智的眼睛,就不难发现,碎片化潮流并非洪水猛兽。诚然,它因简短而仓促,因海量而良莠不齐,因不完整而难以深刻,但它的便捷、即时与思维火花闪烁的魅力是我们没有办法去一概否认的。意志不坚定者拨不开其上肤浅的云雾,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擅于撷英汇萃者却能够拨开浮云望见星空,他们利用科技的便捷为自己打下更多智慧的繁星,充实了内心的版图。 ‎ ‎  沙中拾贝,鱼目择珠——不仅对于知识的汲取是这样,思想的成长、感情的成熟更须经得住“碎片”的考验,并借“碎片”之力登达更高境界。我们需要做的是,舍弃盲从跟风,不被寥寥几句诡辩煽动心志,能够于光怪陆离的千百种观念中明辨是非;舍弃朝三暮四,不被所谓的潮流裹挟而盲目狂奔,能够于万流奔涌中集百家之长,择己之方向;舍弃用碎细、敷衍的问候代替情感交流的懒惰,乘信息科技的翅膀,以真挚之情成就更牢固的心灵纽带……唯有此,品格才不至于缺憾,心与脑才臻于完整。 ‎ ‎  的确,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有太多诱惑,使得去伪存真,取优去劣,成就丰富与完整显得困难重重。可归根结底,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对人的一种修炼。要想修得一颗完整的心,一颗因知识详实广泛、因思想深刻独立、因意志坚定集中、因感情丰沛诚挚而完整的心,必定要经历舍弃糟粕的痛苦与面临选择的艰难。火眼金睛的焠炼是炙痛的,双刃剑法的熟悉是漫长的,可这,不也正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吗? ‎ ‎  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我选择拨开迷雾,乘流而行,撷采鲜花,充实头脑,粹砺精神,在时代的浪尖上修得我心的那份完整! ‎ ‎  化碎为整 ‎ ‎  当下,碎片化阅读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来,处身其中的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 ‎  每天每天,我们都在接受着往来不绝的信息的冲击,而完整的、深入的、丰富的“深度阅读”,正在与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做斗争。当深思熟虑、严肃理性沦为鸡零狗碎、东拼西凑的碎片时,阅读的本质便发生了扭曲,我觉得,这是阅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群体的悲哀。 ‎ ‎  碎片化的阅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化了的语言阐述了更大的信息量,我们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 ‎ ‎  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的弊端。其实,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萨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是的,完整、深入、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而碎片化的阅读,最终只会让我们的思想成为风中的柳絮,碎片化的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更不必说灵魂的净化和提升。 ‎ ‎  碎片化阅读不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个体精神碎片化的困境。当整片美文被撕扯成碎片,当断章取义引发越来越多的误会和矛盾,当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渗入到了人的思想,于是,我们的生存语境便成为一地鸡毛,杂乱无章。我们对长篇巨著和深邃哲理的理解感到无力,对功利与平等的渴望令人奋不顾身投身于成功。于是,教授为官、文坛出位,文化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警告人类: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的确,碎片化的阅读表面上看起来提高了我们的阅读量,但也正是这碎片化阅读碎片化了我们。 ‎ ‎“我们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因为不会笑与不会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与为什么不再思考。”在面对碎片化阅读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为时代文化的失落与精神文明的失陷敲响警钟。‎ ‎【点睛】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3‎ ‎.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