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7.94 KB
  • 2021-06-10 发布

高考数学考点24 数列的综合应用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的分析,应重点分析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及前 n 项和;分析等差、等比数 列项之间的关系,往往用到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考向一 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解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问题,关键是理清两个数列的关系, (1)如果同一数列中部分项成等差数列,部分项成等比数列,则要把成等差数列和成等比数列的项分别抽 出来,研究这些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 (2)如果两个数列是通过运算综合在一起的,就要从分析运算入手,把两个数列分割开,再根据两个数列 各自的特征进行求解. 典例 1 已知数列 的各项均为整数, , ,前 12 项依次成等差数列,从第 11 项起依次 成等比数列,则 A.8 B.16 C.64 D.128 【答案】B 【解析】设由前 12 项构成的等差数列的公差为 ,从第 11 项起构成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 由 , 解 得 或 , 又 数 列 的 各 项 均 为 整 数 , 故 , 所 以  na 8 2a   13 4a  15a  d q  22 12 13 11 2 4 42 3 daa a d      1d  3 4d   na 1d  2 ,所以 ,故 .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了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算求解能力.利用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公差与公比即可得到所求值. 典例 2 已知等差数列 中, . (1)设 ,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2)求 的前 项和. 【答案】(1)见解析;(2) . 【解析】(1)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 由 ,可得 ,即 . 又由 ,可得 . 故 , 依题意, , 因为 (常数), 故 是首项为 4,公比 的等比数列. (2)因为 的前 项和为 , 的前 项和为 , 故 的前 项和为 .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的应用,其中 熟记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属于基础题.求解 13 12 2aq a  11 10 12 2 13n n n na n     , , 4 15 2 16a    na 1 2 42, 16a a a   2 na nb   nb  n na b n   3 23 1 1 422 7 7 nn n      na d 2 4 16a a     1 1 3 16a d a d    12 4 16a d  1 2a  3d     1 1 2 1 3 3 1na a n d n n         3 12 n nb  3 2 31 3 1 2 22 n n n n b b      nb 8q   na n    1 3 1 2 2 nn a a n n   nb n 3 1 3 3 21 4 2 2 1 421 1 8 7 7 n nnb b q q          n na b n   3 23 1 1 422 7 7 nn n     3 本题时,(1)设 的公差为 ,由题意求得 ,即可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而得到数列 的通 项公式,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即可作出证明;(2)由(1)可得 的前 项和和 的前 项和,即 可得到数列 的前 项和. 1.已知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和等比数列 满足: ,且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 和 的通项公式; (2)令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考向二 数列与函数、不等式等的综合应用 1.数列可看作是自变量为正整数的一类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相当于函数的解析式,所以我们可以用函数 的观点来研究数列. 解决数列与函数综合问题的注意点: (1)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其定义域是正整数集,而不是某个区间上的连续实数,所以它的图象是一群 孤立的点. (2)转化为以函数为背景的条件时,应注意题中的限制条件,如函数的定义域,这往往是非常容易忽视的 问题. (3)利用函数的方法研究数列中相关问题时,应准确构造函数,注意数列中相关限制条件的转化. 2.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判断数列问题中的一些不等关系; (2)以数列为载体,考查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3)考查与数列问题有关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充分利用数列自身的特点,例如在需要用到数列的单调性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较相 邻两项的大小进行判断.在与不等式的证明相结合时,注意构造函数,结合函数的单调性来证明不等式. 典例 3 已知数列 满足 = .  na d 3d   nb  na n  nb n  n na b n  na  nb 1 1 2 43,a b b a   1 4 13, ,a a a  na  nb n n n ac b  nc n nS 4 (1)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 (2)若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典例 4 已知函数 满足 且 . (1)当 时,求 的表达式; (2)设 , ,求证: … ; (3)设 , , 为 的前 项和,当 最大时,求 的值. *nN       19n f nb n f n   5 ∴数列 是一个首项是 4,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当 时, ;当 时, ;当 时, . 故当 或 时, 取得最大值,为 . 2.已知数列 为等比数列,数列 为等差数列,且 , , . (1)求数列 , 的通项公式; (2)设 ,数列 的前 项和为 ,证明: . 8 7 14 8 ( ) 182 2       na  nb 1 1 1b a  2 1 2b a a  3 32 6a b   na  nb 2 1 n n n c b b    nc n nT 1 1 5 3nT  6 考向三 等差、等比数列的实际应用 1.数列实际应用中的常见模型 ①等差模型:增加或减少的量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 是公差; ②等比模型:后一个量与前一个量的比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 是公比; ③递推数列模型:题目中给出的前后两项之间的关系不固定,随项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列递推关系式. 2.解答数列实际应用题的步骤 学¥ ①审题:仔细阅读题干,认真理解题意; ②建模:将已知条件翻译成数学语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③求解:求出该问题的数学解; ④还原:将所求结果还原到实际问题中. 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时,一般有两种途径:①从特例入手,归纳猜想,再推广到一般结论;②从一 般入手,找到递推关系,再进行求解. 典例 5 某台商到大陆一创业园投资 72 万美元建起一座蔬菜加工厂,第一年各种经费 12 万美元,以后每年比 上一年增加 4 万美元,每年销售蔬菜收入 50 万美元,设 f(n)表示前 n 年的纯利润(f(n)=前 n 年的总收入-前 n 年 的总支出-投资额). (1)从第几年开始获得纯利润? (2)若五年后,该台商为开发新项目,决定出售该厂,现有两种方案:①年平均利润最大时,以 48 万美元出售 该厂;②纯利润总和最大时,以 16 万美元出售该厂.问哪种方案较合算? 【解析】由题意,知每年的经费构成了以 12 为首项,4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则 f(n)=50n-[12n+ ×4]-72=-2n2+40n-72. (1)获得纯利润就是要求 f(n)>0,即-2n2+40n-72>0,解得 21,且 a3+a4+a5=28,a4+2 是 a3,a5 的等差中项.数列{bn}满 足 b1=1,数列{(bn+1−bn)an}的前 n 项和为 2n2+n. (1)求 q 的值; (2)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7.(2018 天津理科)设 是等比数列,公比大于 0,其前 n 项和为 , 是等差数列. 已知 , , , . (1)求 和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 的前 n 项和为 , (i)求 ; (ii)证明 . { }na ( )nS n N { }nb 1 1a  3 2 2a a  4 3 5a b b  5 4 62a b b  { }na { }nb { }nS ( )nT n N nT 2 2 1 ( ) 2 2( )( 1)( 2) 2 nn k k k k T b b nk k n          N 18 8.(2018 江苏)设 是首项为 ,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是首项为 ,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1)设 ,若 对 均成立,求 d 的取值范围; (2)若 ,证明:存在 ,使得 对 均成立,并 求 的取值范围(用 表示). 1.【答案】(1) ; ;(2) . 【解析】(1)设 的公差为 , 则由已知得 ,即 ,解之得: 或 (舍), 所以 ; 因为 , { }na 1a { }nb 1b 1 10, 1, 2a b q   1| |n na b b  1,2,3,4n  * 1 1 0, , (1, 2]ma b m q   N d R 1| |n na b b  2,3, , 1n m  d 1, ,b m q 变式拓展 2 1na n  3n nb  22 3n n nS    na d 2 1 13 4a a a    23 3 12 3 3d d   2d  0d   3 2 1 2 1na n n     2 4 9b a  19 【名师点睛】一般地,如果数列{an}是等差数列,数列{bn}是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的前 n 项和时,可 采用错位相减法进行求和,一般是和式两边同乘以等比数列{bn}的公比,然后作差求解.求解本题时, (1)由题意可得等差数列的公差 ,则 ;等比数列 的公比 , .(2)由(1)可知 ,错位相减可得前 n 项和 . 2.【答案】(1) ;(2) . 【解析】(1)设数列 的公比为 ,数列 的公差为 , 由题意得 , ,解得 , 所以 . 学¥ (2)因为 , 所以 , 因为 , 2d   3 2 1 2 1na n n      nb 3q  3n nb  2 1 3n n nc  22 3n n nS   12 , 2 1n n na b n   1 1 5 3nT   na q  nb d 1 1d q    2 2 1 2 6q d   2d q  12 , 2 1n n na b n   2 1 n n n c b b      1 1 1 1 2 1 2 3 4 2 1 2 3n n n n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14 5 3 7 2 3 2 1 2 1 2 3nT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14 3 2 1 2 3 3 4 2 1 2 3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04 2 1 2 3n n       20 所以 , 又因为 在 上单调递增, 所以当 时, 取最小值 , 所以 . 【名师点睛】裂项相消法是最难把握的求和方法之一,其原因是有时很难找到裂项的方向,突破这一难 点的方法是熟悉式子的结构特点,常见的裂项技巧: (1) ;(2) ; (3) ;(4) . 此外,需注意裂项之后相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丢项或多项的问题,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3.【答案】(1) ;(2) . 4.【答案】(1) ;(2) ;(3)存在正整数 m=11,n=1;m=2,n=3;m=6,n =11 使得 b2,bm,bn 成等差数列. 1 3nT   nT  1, 1n  nT 1 1 5T  1 1 5 3nT    1 1 1 1 n n k k n n k       1 n k n   1 n k nk      1 1 1 1 2 1 2 1 2 2 1 2 1n n n n            1 1 1 2 2n n n        1 1 1 1 2n n n n         f n 3 2 72 n n      2023 2 7na n  6 1nC n  21 【名师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利用基本元的思想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考查存在 性问题的求解方法.对于题目已知数列为等差数列的题目,要求通项公式或者前 项和公式,可以考虑将已 知条件转化为关于 的等式,列方程组来求解,当已知条件为等比数列时,则转化为 的等式来求解. 5.【答案】(1) , ;(2)见解析. 【解析】(1)设数列 的公差为 ,数列 的公比为 , 依题意有 ,解得 , 又 , ∴ , 于是 , . (2)易知 , n 1,a d 1,a q  1 1na a n d n    1 1 2n n nb b q    na d  nb q 2 4 2 2 10 4 2 36 d q d q      2 1 4 d q    0nb  2q   1 1na a n d n    1 1 2n n nb b q   2n nc n  22 ∴ , , 两式相减,得 , ∴ , ∵ , ∴ . 1.【答案】B 【解析】由 , 可知数列 的首项和公差分别为 ,所以 ,故 .故选 B. 2.【答案】A 【解析】依题意可知 ,所以 .故选 A. 3.【答案】B 【 解 析 】 由 题 可 得 : , 所 以 , 故 ,所以 是以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故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和前 n 项和,先求出 q=3,得到等比数列的通项是解 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根据 , 可以先求出公比 q,然后根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得到 , 从而得到 为等差数列,再根据等差求和公式即可. 4.【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 恒为定值,且 时, ,所以当 时, ,所以 ,于是 ,所以数列 2 31 2 2 2 3 2 2n nT n          2 3 4 12 1 2 2 2 3 2 1 2 2n n nT n n              2 3 1 12 2 2 2 2 1 2 2n n n nT n n               11 2 2n nT n        22 1 12 2 2 2 0n n nT n n         2 12 2n nT n    考点冲关 1 2 10a a  4 3 2a a   na 1 4, 2, 2 2na d a n    2 38, 16b b  2 5 32, 16 4 64q b b q      2 1 2 2 21 4 5, 1 4 4, 2a a b b        1 2 2 5 2 a a b   35 2 27 3a q qa     2 2 1 2 3 3 3n n n na a q       1 3log 3 1n nb n    nb  1 8 8 8 282 b bT   2 3a  5 81a  na  nb 5n na a  1 6n  2 na n 1n  2 2 5 1 6 1 6 37n na a a a      5 10 537n n n na a a a      10n na a   na 23 是周期为 10 的周期数列,所以 ,故选 C.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递推关系式和数列的周期性的应用,其中解答中根据数列的递推关 系式得 ,进而得到数列 是周期为 10 的周期数列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 答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与论证能力,试题属于中档试题.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由题中三角形数阵中可知,第一行有 1 个数字,第二行有 2 个数字,第三行由 3 个数字, , 第 行有 个数字,由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可得前 行共有 个数字,即第 14 行 的最后一个数字为 ,所以第 15 行的第 1 个数字为 ,第 15 行的第 5 个数字为 ,故选 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表、数阵数列的应用,其中根据数表、数阵数列的数字排列规律,合理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项和公式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 能力,以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解本题时,根据三角形数阵的数字的排列规律,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 公式,可计算得出第 14 行的最后一个数字,从而求得第 15 行的第 5 个数字的值. 7.【答案】D 【解析】令 f(x)=x3+2016x,则 f ′(x)=3x2+2016>0,所以 f(x)在 R 上单调递增,且 f(x)为奇函数. 由条件得,f( )=−1,f( )=1,∴ ,从而 + =2, 又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所以 = = =2016, 因为 f( )=−1,f( )=1,f(x)在 R 上单调递增,所以 > ,即 > , 故选 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合理构造函数 f(x)=x3+2016x,借助此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明确 + =2,再利用等差数列的重要性质,问题迎刃而解. 学¥ 2 2018 8 337 37 3 28a a a      10n na a   na  n n n 14  14 1 14 1052    1042 1052 1092 n 2013 1a  4 1a  2013 41 1 0a a    4a 2013a  na n nS 2016S  1 20162016 2 a a  4 20132016 2 a a 2013 1a  4 1a  4 1a  2013 1a  4a 2013a 4a 2013a 24 8.【答案】B 9.【答案】 【解析】∵数列 是等差数列,数列 是等比数列,∴ ,即 ; .∴ . 故答案为 . 10.【答案】( , ) 【解析】因为 ,所以 ,两式作差得 , 数 列 中 , 奇 数 项 和 偶 数 项 分 别 为 公 差 等 于 2 的 等 差 数 列 , 又 由 条 件 可 得 , ,若数列 为递增数列,则只需 ,解得 .故 填( , ). 【名师点睛】本题也可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由题的解法可知数列 和数列 分别为等差数列,可分别求出其通项公式,然后根据 求解,注意分类讨论,即当 n 为奇 (偶)数时, 为偶(奇)数. 11.【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 3  na  nb 1000 1018 10092 2πa a a   1009 πa  2 6 2012 1009 2b b b   2 2016 1009 2 3 2015 1009 2 2πtan tan tan 31 1 3 a a a b b b       3 1 2 3 2 1 2 1n na a n     1 2 1 2n na a n n    1 1 2n na a    2n   na 1a m 2 3 43 , 2 , 5a m a m a m       na 1 2 3a a a  1 3 2 2m  1 2 3 2 1 3 5, , ,a a a  2 4 6, , ,a a a  1 0n na a   1n  25 【思路点拨】(1)根据条件构造等比数列: ,再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给予证明; (2)先根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得 ,即得 的通项公式,再根据分组求和法得 ,最 后判断 是否成立. 12.【答案】(1) , ;(2) . 【解析】(1)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则 . 因为 , 所以 , 因为 ,解得 . 所以 , . (2) . 11 2 1n na a   ( ) 1 2n na    na nS 2n nn S a  72n na  *nN 2 2 2 13nT n n   na q 0q  1 2 1 1 2 n n na a a    1 1 1 1 1 1 1 2 n n na q a q a q   0q  2q  1 71 2 264 n n na     *nN    2 21 logn n nb a          2 27 21 log 2 1 7n nn n       26 设 ,则 . . 13.【答案】(1) ;(2)见解析. 所以 .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裂项求和,使用裂项法求和时,要注意正负项相消时消去了哪些项, 保留了哪些项,切不可漏写未被消去的项,未被消去的项有前后对称的特点,实质上造成正负相消是 7nc n     21 n n nb c   2 1 2 3 4nT b b b b    2 1 2n nb b       2 2 2 1 2 3c c c            2 2 2 4 2 1 2n nc c c          1 2 1 2 3 4c c c c c c          3 4 2 1 2n nc c c c     2 1 2n nc c  1 2 3 4 2 1 2n nc c c c c c       2 6 2 7 2 n n      2 13n n  22 13n n  4 4na n  32 2nT n  27 此法的根源与目的. 14.【答案】(1)an=2n−1;(2) . , 所以 .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首项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等差 数列的性质、错位相减法的合理运用. 15.【答案】(1)见解析;(2)11. 【解析】(1)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 , , 因为 , , 1 2 36 2n n nT      2 11 1 1 1 11 2 2 12 2 2 2 2 n n nT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2 1 2 n            12 1 2 n n        2 33 2n n  1 2 36 2n n nT     na d      2 2 1 1 1 2 1 1a f x x x x             2 3 1 1 2 1 1a f x x x       2 4 4x x   1 3 22a a a  2 2a  28 所以 ,解得 或 当 时, , , ,此时 , ; 当 时, , , ,此时 , . (2)若 单调递增,则 , , , 由不等式 解得 (且 ), 所以 的最小值为 11. 1.【答案】B 【名师点睛】构造函数对不等式进行放缩,进而限制参数取值范围,是一个有效方法.如 2.【答案】A 【解析】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由 a2,a3,a6 成等比数列可得 ,即 ,整理可得 ,又公差不为 ,则 ,故 前 6 项的和 为 .故选 A. 学¥ 【名师点睛】(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共涉及五个量 a1,an,d,n,Sn,知其中三个就 能求另外两个,体现了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2)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 n 项和公式在解题中起到变量 代换作用,而 a1 和 d 是等差数列的两个基本量,用它们表示已知和未知是常用方法. 2 2 4 4 4x x x    0x  2x  0x  1 0a  2 2a  3 4a  2d  2 2na n  2x  1 4a  2 2a  3 0a  2d   2 6na n    na 0d  2 2na n   0 2 2 12n nS n n n      1 100n n   1 401 102n   1 401 112   n 直通高考  2ln 1,e 1,e 1 0 .x xx x x x x        na d 2 3 2 6a a a     21 2 1 1 5d d d    2 2 0d d  0 2d    na      6 1 6 6 1 6 6 16 6 1 2 242 2S a d            29 3.【答案】1 【解析】设等差数列的公差和等比数列的公比分别为 和 ,则 ,求得 , 那么 . 【名师点睛】等差、等比数列各有五个基本量,两组基本公式,而这两组公式可看作多元方程,利用这些方 程可将等差、等比数列中的运算问题转化为解关于基本量的方程(组)问题,因此可以说数列中的绝大 部分运算题可看作方程应用题,所以用方程思想解决数列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思路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列方程求出等差数列的首项 和公 差 及等比数列的公比 ,即可写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利用错位相减法即可求出 数列 的前 n 项和. 故 , , 上述两式相减,得 d q 31 3 8d q     2, 3q d   2 2 1 3 12 a b    n 1a d q 2 2 1{ }n na b  2 32 4 5 4 8 4 (3 1) 4n nT n          2 3 4 14 2 4 5 4 8 4 (3 4) 4 (3 1) 4n n nT n n              2 3 13 2 4 3 4 3 4 3 4 (3 1) 4n n nT n              30 , 即 , 所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名师点睛】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列方程组求数列的首项和公差或公比, 进而写出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这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要求,数列求和的方法有倒序相 加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和分组求和法等,本题考查的是错位相减法求和. 5.【解析】(1)设数列 的公比为 ,由已知 . 112 (1 4 ) 4 (3 1) 41 4 n nn       1(3 2) 4 8nn      13 2 843 3 n n nT    2 2 1{ }n na b  n 13 2 843 3 nn    n n { }nx q 0q  31 所以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数列求和的错位相减法.此类题目是数列 问题中的常见题型.本题覆盖面广,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本题,布列方程组,确定通项公式 是基础,准确计算求和是关键,易错点是在“错位”之后求和时,弄错等比数列的项数.本题将数列与解 析几何结合起来,适当增大了难度,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数形结合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及基本计算能 力等.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综合应用 能力. . 设 , (2 1) 2 1.2 n n nT    1 1 1 2 3 2 2 1( ) ( ) ( ) ( )n n n n nb b b b b b b b b b            2 31 1 1(4 5) ( ) (4 9) ( ) 7 32 2 2 n nn n           2 21 1 13 7 11 ( ) (4 5) ( ) , 22 2 2 n nT n n          2 2 11 1 1 1 13 7 ( ) (4 9) ( ) (4 5) ( )2 2 2 2 2 n n nT n n            32 所以 , 因此 , 又 ,所以 . 【名师点睛】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应注意的问题:(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 的情形;(2)在写出“ ”与“ ”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 ” 的表达式;(3)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等于 1 和不等于 1 两种 情况求解. 学# 7.【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 n 项和公式等基础知识.考查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数列求和的方法,数列中的指数裂项方法等知识,意 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8.【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代数推理、转化与 2 2 11 1 1 1 13 4 4 ( ) 4 ( ) (4 5) ( )2 2 2 2 2 n n nT n            2114 (4 3) ( ) , 22 n nT n n     1 1b  2115 (4 3) ( )2 n nb n     33 因为 ,则 , 从而 , ,对 均成立. 因此,取 d=0 时, 对 均成立. 下面讨论数列 的最大值和数列 的最小值( ). ①当 时, , 当 时,有 ,从而 . 因此,当 时,数列 单调递增, 故数列 的最大值为 . ②设 ,当 x>0 时, , 所以 单调递减,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