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6.85 KB
  • 2021-06-10 发布

浙江省临海市、乐清市、新昌县2020届高三数学选考模拟试题(Word版附答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  2A x x  , 2{ 3 0}B x x x   ,则 A B  A. 0,2 B. 0,3 C. 2,3 D. 2,3 2.双曲线 2 2 14 yx   的渐近线方程是 A. 5 2y x  B. 5y x  C. 1 2y x  D. 2y x  3.若实数 ,x y 满足约束条件 0 2 2 0 0 y x y x y         ,则 | 2 |z x y  的最大值是 A. 2 3 B. 2 5 5 C. 2 D. 5 4.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2 B. 4 C. 4 2 D.12 5.已知 na 是等差数列, 1 11a  , nS 为数列 na 的 前 n 项和,且 5 7S S ,则 nS 的最大值为 A. 66 B.56 C. 46 D.36 6.在 ABC 中,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 a ,b ,c ,则“ AC cb B a sinsinsin   ”是“ 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 第 4 题图 第 8 题图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已知随机变量 满足 ( 0) 1P p    , ( 1)P p   ,且 0 1p  ,令随机变量 ( )E    ,则 A.    E E  B.    E E  C.    D D  D.    D D  8.已知函数 2 ( ) ( 0)ex ax bx cf x a  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 A. 0a  B. 0a c  C. 0b c  D.3 2 0a b c   9.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 1F , 2F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 A 是椭圆的下顶点,直线 2AF 交椭圆于另一点 P ,若 1PF PA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A. 3 3 B. 1 3 C. 2 2 D. 1 2 10.如图,三棱锥V ABC 的侧棱长都相等,底面 ABC 与侧面VAC 都是以 AC 为斜边的等腰直 角三角形, E 为线段 AC 的中点,F 为直线 AB 上的动点,若平面VEF 与平面VBC 所成锐二面角 的平面角为 ,则 cos 的最大值是 A. 3 3 B. 2 3 C. 5 3 D. 6 3 第 10 题 非选择题部分(共 110 分)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7 小题, 多空题每题 6 分, 单空题每题 4 分, 共 36 分。 11.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描述:“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 灯三百八十一.”意思是:一座 7 层塔共挂了 381 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 一层灯数的 2 倍.请问塔顶层有 ▲ 盏灯,塔底层有 ▲ 盏灯. 12.已知复数 z 满足 (1 i) 2+iz    (i 为虚数单位),则 z 的虚部是 ▲ ,| |z = ▲ . 13.已知多项式 2 5 2 7 2 7 0 1 2 7 0 1 2 7( 1)( 1) ( 2) ( 2) ( 2)x x a a x a x a x b b x b x b x                ,则 0 1 2 7a a a a     ▲ , 5b  ▲ . 14.已知圆 2 2 4O x y : ,过点  3,0P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1l , 2l ,其中 1l 交该圆于 A ,B 两点, 2l 交该圆于C ,D 两点,则| |AB 的最小值是 ▲ ,| | | |AB CD 的最大值是 ▲ . 1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5 位党员需要被安排到 3 个不同的路口执勤,每个路口至少安排一人, 其中党员甲和乙不能被安排到同一个路口,那么总共有 ▲ 种不同安排方法.(用数字作答) 16.已知 aR ,若函数 e( ) 2 e x x af x   在区间 )2,1(x 上存在最小值,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 17.已知 ABC 三边长分别为3, 10 , 13 , P 是平面 ABC 内任意一点,则 PA PB PB PC PC PA          的最小值是 ▲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本小题满分 14 分)已知函数   π2sin cos cos3f x x x x          . 第 19 题 (Ⅰ)求  f x 的最小正周期; (Ⅱ)求  f x 在 0, 2x     上的最大值,并求此时的 x 值. 19.(本小题满分 15 分)如图,已知三棱锥 P ABC 中,平面 PAC  平面 ABC , 2AB AC BC PA    ,  120PAC , 3PM MC  . (Ⅰ)证明: BM PC ; (Ⅱ)求直线 AB 和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20.(本小题满分 15 分)已知数列 na 满足: 1 1a  , 2 2 1(2 1) (2 1)n nn a n a    *( )nN . 正 项数列 nc 满足:对每个 *nN , 2 1n nc a  ,且 2 1nc  , 2nc , 2 1nc  成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 na , nc 的通项公式; (Ⅱ)当 2n  时,证明: 1 2 3 5 1 1 1 1 1 7 3 1 4nn c c c c         . 21.(本小题满分 15 分)已知点 F 是抛物线 yxC 4: 2  的焦点, P 是其准线l 上任意一点, 过点 P 作直线 PA ,PB 与抛物线 C 相切,A ,B 为切点,PA ,PB 与 x 轴分别交于 Q ,R 两 点. (Ⅰ)求焦点 F 的坐标,并证明直线 AB 过点 F ; (Ⅱ)求四边形 ABRQ 面积的最小值. 第 21 题 22.(本小题满分 15 分)已知 aR ,设函数 6ln6)43()( 2  xxaaxxf , axxg 3)(  . (Ⅰ)试讨论 ( )f x 的单调性; (Ⅱ)设函数 )()()( xgxfxh  ,是否存在实数 a ,使得 ( )h x 存在两个极值点 1x , 2x ,且 满足 1 2 1 2 ( ) ( ) 3ln3 22 h x h x x x    ?若存在,求 a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注: ln3 1.10 . 2020 年高考模拟试题数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DCBD ACBAD 二、填空题 11.3,192 12. 3 2 , 10 2 13. 64 ,11 14.2, 2 10 15.114 16. 4 2 2 4e e e e( ) ( )2 2 2 2   , , 17. 16 3  三、解答题 18.解:   2 π 3 32sin cos cos =2sin cos sin 13 2 2 3 3 33sin cos 3sin sin 2 cos2 32 2 2 3 3sin(2 ) 56 2 f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分 分 分 分7T 50, 2 , 82 6 6 6 1sin 2 ,1 106 2 3 3( )= 3 sin(2 )+ 3. 126 2 2 2 = ( ) . 146 2 3 x x x f x x x x f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当 ,则 分 , 分 的最大值为 分 此时 即 时, 取到最大值 分 19.解法一: (1)取 AC 的中点 E , PC 的中点 F ,连 AF , ME , BE . PA AC , AF PC  ………………………………………1’ 又 3PM M C   , M 是CF 的中点 AF ME  , PCME  ………………………………………2’ 又 AB BC BE AC  又 PAC ABC AC 面 面 且交于 BE PAC BE PC  面 , ……………………………4’ 又 ME BE E  PC  面 MBE , PC BM  ……………………………6’ (2) 由①知 PC 面 MBE , 面 MBE  面 PBC 且交于 MB ,  过 E 作 MBEH 垂足为 H , EH 即是 E 到面 PBC 的距离 ……………………………9’ BE ME , 1 3 392 1313 2 ME BEEH MB     ………………………12’ 又 E 是 AC 的中点, A 到面 PBC 的距离 13 3922  EHhA …… …………………14’ AB 与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3 39 2 1 13 392  AB hA ……………………………15’ 解法二:(1)取 AC 的中点 E ,连 ME 、 EB 2AB BC  , BE AC  , 1CE  , 又 面 PAC 面 ABC 且交于 AC BE  面 PAC , BE PC  ………………………2’ 2PA AC  , 120PAC   ,又 3PM M C   1 3 4 2CM PC    30APCPCA 2 2 23cos 2 2 CE CM MEPCA CE CM      1 2ME  ,CM ME ……………………………………4’ PC  面 MBE , PC BM . ………………………………………6’ (2) 过 P 作 PO CA 交其延长线于 O  面 PAC 面 ABC 且交于 AC PO  面 ABC ,连 BO 可得 222 BOPOPB  ………………………………………8’ 又 2AC AP  , 120PAC   3P O  , 2 3PC  , 1AO  又 2 2 7OB BE OE   , 2 2 10PB PO BO    ……………………10’ 2 2 2 1cos 2 2 10 PB BC PCPBC BC PB      , 39sin 2 10 PBC   1 39sin2 2PBCS BC PB PBC      ………………………………………12’ 令 A 到面 PBC 的距离为 Oh ,则 ABCPPBCA VV   1 1 3 3PBC O ABCS h S PO     , 39 6   PBC ABC O S POSh ………………………14’ AB 与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3 39 392 6  AB ho ……………………………15’ 解法三:(1)取 AC 的中点O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 由已知可得        0,0,0 , 1,0,0 , 0, 3,0 , 1,0,0O C B A  ( 2,0, 3)P  , 1 3( ,0, )4 4M ………………………………………3’ 1 3( , 3, )4 4BM   , (3,0, 3)PC   3 3 0,4 4BM PC BM PC         BM PC  ………………………………………6’ (2)由(1)可知 (1, 3,0), (2, 3, 3), (1, 3,0)AB PB BC       ………………………9’ 设面 PBC 的法向量为 ( , , )n x y z 则      03 0332 yxBCn zyxPBn 令 1y  ,则 3x  , 3z  , ( 3,1,3)n  ………………………………………12’ AB 与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3 39cos , 132 13 AB n AB n AB n              ………………………………………15’ 20.解:(Ⅰ)解法一:由已知可得 2 1 2 (2 1) (2 1) n n a n a n   - 2n  时, 1 3 2 1 1 2 2 1 n n n n n a a a aa aa a a a          (2 分) 2 2 2 2 2 2 2 2 (2 1) (2 3) 3 1 (2 1)(2 3) (2 5) 1 n n nn n     - - -- - ,又 2 1 (2 1 1)a    2(2 1)na n   (3 分) 解法二: 1 2 2(2 1) (2 1) n na a n n   - ,即   1 2 2(2 1)2( 1) 1 n na a nn     - 2(2 1) na n  - 为常数列, 1 2 2(2 1) (2 1 1) na a n   - - , (2 分) 又 2 1 (2 1 1)a    2(2 1)na n   (3 分) 又 2 2 1 (2 1)n nc a n   - 2 nc n  ( n 为奇数) (5 分) 又 2 1 2 2 1, ,n n nc c c  - 是等比数列 2 2 2 2 2 1 2 1 2 1 2 1n n nc c c n n       ( )( ) 2 (2 1) (2 1)nc n n     2( 1) ( 1)nc n n n      -1( n 是偶数) 综上可得 2(2 1)na n  , 2 2 1n n nc n n    是奇数 - 是偶数 (7 分) (Ⅱ)先证 1 2 3 1 1 1 1 7 4nc c c c     …… 证法一 直接放缩、裂项相消求和 2n  时, 1 2 1 1 1 4 71 3 3 4c c      ,显然成立。 (8 分) 3n  时, 2 1nc n  3n  时, 2 n 1 1 c 1n   (9 分) 1 2 3 n 1 1 1 1 c c c c     2 2 1 1 1 1 1 1 11 1 3 2 4 3 5 4 6 5 7 ( 1) 1 1n n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2 3 2 4 3 5 4 6 2 1 1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71 12 2 1 4n n        - - (11 分) 证法二 分奇偶讨论 2n  时, 1 2 1 1 1 4 71 3 3 4c c      ,显然成立。 (8 分) 3n  时,① n 为偶数时, 1 2 3 n 1 1 1 1 nT c c c c     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1 3 5 (2 1) 2 1 4 1 6 1 (2 1) 1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1 3 1 5 1 (2 1) 1 2 1 4 1 6 1 (2 ) 1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分) 1 1 1 1 1 1 11 2 4 4 6 (2 2) 2k 1 3 3 5 5 7 (2 1)(2k 1)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2 6 4 2 (2 2) 1 3 1 5 3 7 5 (2 1) (2 1)1 2 2 4 4 6 (2 2) 2k 2 1 3 3 5 5 7 (2 1)(2k 1) k k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2 2 4 4 6 (2 2) 2k 2 3 3 5 (2 1) (2k 1)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11 ( ) (1 )2 2 2k 2 2k 1       1 1 71 4 2 4     (10 分) ② n 为奇数时, 1 7 4n nT T   (11 分) 再证 1 2 3 1 1 1 1 5 1 3 1nc c c c n        …… 证法一(数学归纳法) ① 2n  时,左边 1 41 3 3    ,右边 4 3  ,成立; (12 分) ②假当 n k 时,命题成立,即 1 2 3 1 1 1 1 5 1 c c c c 3 1k k       , 则当 1n k  时, 1 2 3 1 1 1 1 1 1 1 5 1 1 c c c c c 3 1 ck k kk         因为不论 k 为奇数、偶数,都满足 2 1 1 1 c ( 1)k k   (13 分) 所以当 1n k  时, 2 1 2 3 1 1 1 1 1 1 5 1 1 c c c c c 3 1 ( 1)k k k k         只需 2 1 1 1 1 2( 1) k kk     即可, 只需 2 1 1 1 1 2( 1) k kk    ; 只需 2 1 1 ( 1)( 2)( 1) k kk    ;只需 2( 1)( 2) ( 1)k k k    ;只需 2 1k k   ; 显然成立,故当 1n k  时也成立。 综上所述,不等式在 *n N 且 2n  时均成立。 (15 分) 证法二(分析法证明) 令 1 2 3 1 1 1 1 c c c cn n S     , 5 1 3 1nT n    为数列 nd 的前 n 项和。 只需要证 1 2 1 2 1 1 c c d d   ,且 1 c n n d ( 3n  时) 1 1 2 1 1 4 c c 3   , 1 2 2 4 3d d T   ,显然成立。 (12 分) ② 3n  时,不论 n 为奇数偶数都有 2 1 1 cn n  , (13 分) 2 1 1 1 1 1 (n 1)nd n n n n      ,则 1 c n n d 也成立。 综上所述,不等式在 *n N 且 2n  时均成立。 (15 分) 证法三(放缩法证明) ① 2n  时,左边 1 41 3 3    ,右边 4 3  ,成立; (12 分) ② 3n  时, 2 2 2 1 2 3 1 1 1 1 1 1 1 11 + +c c c c 3 3 4k n         (13 分) 1 1 1 11 + +3 3 4 4 5 ( 1)n n        (14 分) 4 1 1 1 1 1 1+3 3 4 4 5 1n n         5 1 5 3 1 3n    (15 分) 证法四(分奇偶讨论证明) 2,3,4,5,6n  时均成立。(证明略) (12 分) 当 7n  时,① n 为偶数时, 1 2 3 1 1 1 1 c c c cn   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1 + )+( )3 5 7 2 1 4 1 6 1 1n          (13 分) 1 1 3 1 5 3 7 5 ( 1) ( 1)1 6 2 1 3 3 5 5 7 ( 1)(n 1)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1 1 11 (1 )6 2 1n      5 1 5 1 3 2( 1) 3 ( 1)n n      (14 分) 2 n 为奇数时,同理 1 2 3 1 1 1 1 c c c nc   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1 + +3 5 7 2 1 4 1 6 1 -1) 1n                 ( 1 1 1 5 1 5 11 (1 )6 2 3 2 3 ( 1)n n n          (15 分) 21.(I)解法一: (0,1)F  1 分 设 )1,(),4,(),4,( 0 2 2 2 2 1 1 xPxxBxxA ,则 )(2: 1 1 1 xxxyylPA  即 1 12 xy x y  同理 2 2 2: yxxylPB  .  4 分 又 P 在 PBPA, 上,则        20 2 10 1 21 21 yxx yxx ,所以 0: 12AB xl y x   6 分 所以直线 AB 过焦点 F. 7 分 (I)解法二: (0,1)F  1 分 设 AB 直线方程 为 y kx m  则由 2 4 y kx m x y     得 2 4 4 0x kx m   所以 1 2 4x x k  1 2 4x x m   2 分 过 A 的切线方程为 1 1 1( )2 xy y x x   过 B 的切线方程为 2 2 2( )2 xy y x x   4 分 所以交点 P 的坐标为 1 2 1 2( , )2 4 x x x x 因为 P 在直线 1y   上,所以 1 2 4 4x x m     6 分 所以 1m  即直线过焦点 F 7 分 (II)由(I)知 12: 0  xxylAB ,代入 yxC 4: 2  得 042 0 2  xxx 则      4 2 21 021 xx xxx , 则   422)(4 12 2 021 2 2121  xxxxxyyAB ,9 分 P 到 AB 的距离 42 0  xd ,所以 2 2 0 0 1 ( 42 04) 1PABS x x     分 由(1)知 )0,2(),0,2( 21 xRxQ ,则 42 1 2 021  xxxQR , 所以 2 0 1 42PQRS x   ,令 2 0 4, 2 12t x t    分 则 31 1 ,( 2) 132 2PAB PQRABRQS S S t t t      四边形 分 tttf 2 1 2 1)( 3  在 ),2[  上是增函数, 则四边形 ABRQ 面积的最小值为 3 15 分 22.解:(1) 6ln6)43()( 2  xxaaxxf 的定义域为 }0|{ xx xaaxxf 6)43(2)('  = x xaax 6)43(2 2  = x axx )2-)(32(  …………2 分 (i) 若 0a ,则 02 ax ,所以 )(xfy  在 )2 3,0( 递增, ),2 3(  递减 …… 3 分 (ii) 若 3 40  a ,则 )(xfy  在 )2 3,0( 递增, )2,2 3( a 递减,在 ),2(  a 递增 …………4 分 (iii) 若 3 4a ,则 )(xfy  在 ),0(  递增; 5 分 (iv) 若 3 4a ,则 )(xfy  在 )2,0( a 递增,在 )2 3,2(a 递减,在 ),2 3(  递增 … … 6 分 (2)解法一: 6ln6)43()( 2  xxaaxxf , axxg 3)(  6ln64)()()( 2  xxaxxgxfxh x xax xaxxh 642642)( 2 '  , 若 )(xhy  有两极值点, 则 0322  xax 有两解 axxaxxxx 3,2,, 212121  且 0,0,0344 21  xxa 所以 3 10  a ……8 分 21 2 1 21 21 21 ln6 4)()()( xx x x xxaxx xhxh   令 1 2 1  x xt ,则 )1(2 3 2 3)11)((2 3 )( 12 21 21 21 2121 ttxxxx a a xx xxxxxx  1 ln42)()( 2 21 21   t tt xx xhxh 若 ,22 3ln3)()( 21 21   xx xhxh 则 03ln)1(3ln8,2 3ln3 1 ln4 2 2  tttt tt 即 ……10 分 令 3ln)1(3ln8)( 2  ttttm 0)1(,0)3(  mm , 3ln68ln8)(' tttm  03ln108)3(',03ln68)1('  mm t t t t ttm )3ln3 4(3ln63ln683ln68)(''   所以 )(' tmy  在 )3ln3 4,1( 递增,在 ),3ln3 4(  递减 …………12 分 又 03ln108)3(',03ln68)1('  mm 则在区间 )3,3ln3 4( 内存在 0t 使得 0)(' 0 tm 函数 y=m(x)在 ),1( 0t 单调递增,在 )3,( 0t 单调递减 由 0)1(,0)3(  mm ,所以当 )3,1(t 时满足 ,22 3ln3)()( 21 21   xx xhxh …………14 分 a a a ttxx xx 3 4 3 4 12)( 2 21 2 21  ,所以 )3 1,4 1( )12(3 4    tt a 即实数 a的取值范围为 )3 1,4 1( …………15 分 解法二: 6ln6)43()( 2  xxaaxxf , axxg 3)(  6ln64)()()( 2  xxaxxgxfxh x xax xaxxh 642642)( 2 '  , 若 )(xhy  有两极值点, 则 0322  xax 有两解 axxaxxxx 3,2,, 212121  且 0,0,0344 21  xxa ,所以 3 10  a ……8 分 1 1 2 1 2 2 1 2 1 2 1 2 1 2 ln( ) ( ) 6(ln ln ) 3ln3( ) 4 2 6 2 2 x h x h x x x xa x x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即 1 2 1 2 ln ln3 04 x x x x   由方程 2 2 3 0ax x   ,得 1,2 1 1 3ax a   ,令 1 3t a  , (0,1)t  ,则 21 3 ta  , 1 22 1 2 2 1 1 3 1 3ln ln 2ln ln3ln3 ln31 1 3 1 1 0124 42 1 3 1 x a t t x a t t tx x a ta              …………10 分 令 2 1 3( ) 2ln ln31 1 t tG t t t    ,求导,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1 ) 2 1 ( 2 ) 4 (1 )3ln3'( ) 3ln31 (1 ) (1 ) 1 (1 ) 4(1 ) 3ln3(1 ) (4 3ln3) (4 3ln3) (1 ) (1 ) t t t t tG t t t t t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令 '( ) 0G t  ,得到 0 4 3ln3 14 3ln3t   ,所以 ( )y G t 在 0(0, )t 上单调递增,在 0( ,1)t 单调递减. …………13 分 又 (0) 0G  , 3 1 2( ) 2ln3 ln3 032 4 G    ,所以由 1( ) 0, (0, )2G t t 得 ,即 11-3 (0, )2a  ,解得 1 1 4 3a  . 故实数 a 的取值范围是 1 1 4 3 ( ,). …………15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