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50 KB
- 2021-06-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随州二中2017级高二年级9月起点考试
数学试卷(文科A班)
命题人: 时间:2018.9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若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同的平面,
① ②
③ ④若,则
则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 )个
A. 1 B. 2 C. 3 D. 4
2.已知矩形ABCD中,AB=2,BC=1,O为AB的中点,在矩形ABCD内随机取一点,取到的点到O的距离大于1的概率为( )
A. B. C. D.
3.在正方体中, 分别是的中点,则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4.设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则=( )
A. B. C. D.
5.设,过定点A的动直线和过定点B的动直线交于点,(点P与点A,B不重合),则的面积最大值是( )
A. B. 5 C. D.
6.数学家欧拉在1765年提出,任意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后人称这条直线为欧拉线.已知的顶点A(2,0),B(0,4),若其欧拉线的方程为x-y+2=
0,则顶点C的坐标为
A. (-4,0) B. (-3,-1)
C. (-5,0) D. (-4,-2)
7.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的值为( )
A.98 B. 256 C. 258 D. 642
8.已知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进行罚球训练,每人练习10组,每组罚球40个, 每组命中个数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甲命中个数的极差是29
B. 乙命中个数的众数是21
C. 甲的命中率比乙高
D. 甲命中个数的中位数是25
9.在正方体中, 是棱的中点, 是侧面内的动点,且 平面, 记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个数是( )
①点F的轨迹是一条线段 ②与不可能平行
③与是异面直线 ④
A. 1 B. 2 C. 3 D.4
10.如图,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以下四个命题中错误的是( )
A. 直线与为异面直线
B.平面
C.
D. 三棱锥的体积为
11.下列各数中与 相等的数是 ( )
A. B. C. D.
12.圆: ,点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向圆作切线,切点分别为、,则直线过定点(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三棱锥中,底面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 面, ,则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 .
14.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有一组观测数据,其回归直线方程是,且,则______.
15.某班40名学生参加普法知识竞赛,成绩都在区间上,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成绩不低于60分的人数为____.
16.已知,直线
,则直线的概率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 (本小题10分)已知点,在直线和轴上各找一点和,使的周长最小?并求出最小值.
18.(本小题12分)如图,三棱柱的各棱长都相等,且分别为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
19. (本小题12分)某中学团委组织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知识竞赛,从参加竞赛的学生中抽出60名学生,将其成绩(均为整数)分成六段后,画出如图所示的部分频率分布直方图.观察图形给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求第四组的频率,并补全这个频率分布直方图;
(2)估计这次竞赛的及格率(60分及以上为及格)和平均分(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代表).
20.(本小题12分)已知:正三棱柱中, , , 为棱的中点.
(1)求证:平面平面.
(2)求四棱锥的体积.
21.(本小题12分)已知直线 的交点为。求
(1)过点且与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
(2)以点为圆心,且与直线相交所得弦长为的圆的方程。
22. (本小题12分)(1)在区间[0,4]上随机取两个整数,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概率;
(2)在区间[0,4]上随机取两个数,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概率.
1-5:BACDC 6-10:ACDCD 11-12:CB
13.28π/3 14.- 1/6 15.30 16.1/12
17.
18.
19.
20. (1)∵在等边△ABC中,N是棱AB中点,
∴CN⊥AB,…
又∵在正三棱柱中,BB1⊥平面ABC,CN⊂平面ABC,
∴BB1⊥CN,∵AB∩BB1=B点,AB,BB1⊂平面ABB1A1,…
∴CN⊥平面ABB1A1,…
∵CN⊂平面CNB1,∴平面CNB1⊥平面ABB1A1…
(3)作C1D⊥A1B1于D点,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