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00 KB
- 2021-06-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二)数学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果,那么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2、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则 ( )
A. B. C. D.以上答案都不对
3、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则的形状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4、不等式的解集是,则等于 ( )
A.14 B.14 C.10 D.10
5、函数在上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6、已知等比数列满足则 ( )
A.64 B.81 C.128 D.243
7、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3,=15,则= ( )
A.31 B.32 C.63 D.64
8、下列函数中,最小值为4的是 ( )
A. B.
C. D.
9、已知为等差数列,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10、等差数列前项和,,当取最小值时, ( )
A.9 B.8 C.7 D.6
11、若关于的方程的两根为正实数,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12、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的面积为,,,则的长为 ( )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一、 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不等式的解集是: .
14、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是,若,且,则的面积等于 .
15、已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取值范围是: .
16、在等差数列中,,其前项和为,若,则的值等于 .
三、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题满分10分)设.
(Ⅰ)求的最大值;
(Ⅱ)求的最小值.
18、(本题满分12分)某公司利用A、B两种原料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1吨产品所需要的原料及利润如下表所示:
A种原料(单位:吨)
B种原料(单位:吨)
利润(单位:万元)
甲种产品
1
2
3
乙种产品
2
1
4
公司在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计划中,要求每种产品每天消耗A、B原料都不超过12吨。求每天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各多少吨,能使公司获得总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19、(本题满分12分)在等差数列中,为其前项和,且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设,求数列的前项和.
20、(本题满分12分)在锐角中,角的对边分别为且.
(Ⅰ)求角的大小;
(Ⅱ)若,求△的面积.
21、(本题满分12分)已知是等差数列,满足,数列满足,且为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和的通项公式;
(Ⅱ)求数列的前项和.
22、(本题满分12分)等差数列的公差大于0,且是方程的两根,数列的前项的和为,且.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记,求数列的前项和.
高二年级数学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C
D
B
B
A
C
B
A
D
D
C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 14、 15、 16、0
三、解答题:(本题共6小题,共70分)
17、解:(Ⅰ) []
18、解:设生产吨甲种产品,吨乙种产品,总利润为(万元),
则约束条件为 目标函数为
可行域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化目标函数为斜截式方程:
当目标函数直线经过图中的点时,有最大值,
联立方程组,解得, 所以,
将代入目标函数得(万元).
答:公司每天生产甲、乙两种产品都是吨时,公司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为万元.
19、解: (Ⅰ)由已知条件得 解得
∴.
(Ⅱ)由(Ⅰ)知,,
∴
∴
.
20、解:(Ⅰ)由已知得到:
且,且;
(Ⅱ)由(Ⅰ)知,由已知得到:
所以。
21、解:(Ⅰ)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由题意得
d===3. 所以an=a1+(n-1)d=3n.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由题意得
q3===8,解得q=2. 所以bn-an=(b1-a1)qn-1=2n-1.
从而.
(Ⅱ)由(Ⅰ)知.
数列的前项和为,数列的前项和为1×=2n-1,
所以,数列的前项和为+-1.
22、解析:(Ⅰ)∵是方程的两根,且数列的公差,
∴,公差
∴
又当时,有1-
当
∴数列是等比数列,
∴
(Ⅱ)由(Ⅰ)知
由错位相减法求和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