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7.79 KB
  • 2021-06-11 发布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85 几何概型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专题 85 几何概型 一、基础知识: 1、几何概型: 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 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2、对于一项试验,如果符合以下原则: (1)基本事件的个数为无限多个 (2)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相同 则可通过建立几何模型,利用几何概型计算事件的概率 3、几何概型常见的类型,可分为三个层次: (1)以几何图形为基础的题目:可直接寻找事件所表示的几何区域和总体的区域,从而求出 比例即可得到概率。 (2)以数轴,坐标系为基础的题目:可将所求事件转化为数轴上的线段(或坐标平面的可行 域),从而可通过计算长度(或面积)的比例求的概率(将问题转化为第(1)类问题) (3)在题目叙述中,判断是否运用几何概型处理,并确定题目中所用变量个数。从而可依据 变量个数确定几何模型:通常变量的个数与几何模型的维度相等:一个变量→数轴,两个变 量→平面直角坐标系,三个变量→空间直角坐标系。从而将问题转化成为第(2)类问题求解 二、典型例题: 例 1:已知函数 ,在定义域内任取一点 ,使 的概 率是( ) A. B. C. D. 思路:先解出 时 的取值范围: ,从而在数轴上 区间长度占 区间长度的比例即为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 答案:C 例 2 : 如 图 , 矩 形 内 的 阴 影 部 分 是 由 曲 线    2 2, 5,5f x x x x     0x  0 0f x  1 10 2 3 3 10 4 5  0 0f x  0x 2 2 0 1 2x x x        1,2  5,5 3 10P  OABC 及直线 与 轴围成,向矩形 内随机投掷一 点,若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为 ,则 的值是( ) A. B. C. D. 思路:落在阴影部分的概率即为阴影部分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比值 长 方 形 的 面 积 , 阴 影 面 积 , 所 以 有 ,可解得 ,从而 答案:B 例 3:已知正方形 的边长为 2, 是边 的中点,在正方形 内部随机取一点 ,则满足 的概率为( ) A. B. C. D. 思路: 可理解为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的内部, 通过作图可得概率为阴影部分面积所占正方形面积的比例。可将阴 影 部 分 拆 为 一 个 扇 形 与 两 个 直 角 三 角 形 , 可 计 算 其 面 积 为 ,正方形面积 ,所以 答案:B 小炼有话说:到某定点的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轨迹为圆(或圆的内部),所以从 和 为定点便可确定 所在的圆内 例 4 : 一 个 多 面 体 的 直 观 图 和 三 视 图 所 示 , 是 的 中 点 , 一 只 蝴 蝶 在 几 何 体 内自由飞翔,由它飞入几何体 内的概率为( ) A. B. C. D. 思路:所求概率为棱锥 的体积与棱柱 体积的比值。由三视图可得     sin 0,f x x x     0,x a a   x OABC 1 4 a 7 12  2 3  3 4  5 6  6 6S a a   ' 00 sin cos | 1 cosa aS xdx x a     ' 1 cos 1 6 4 S aP S    1cos 2a   2 3a  ABCD H DA ABCD P 2PH  8  1 8 4   4  1 4 4   2PH  H 2 ' 12S   22 4S   ' 1 8 4 SP S    2PH  H P M AB ADF BCE F AMCD 3 4 2 3 1 3 1 2 F AMCD ADF BCE , 且 两 两 垂 直 , 可 得 , 棱 锥 体 积 , 而 ,所以 。从而 答案:D 例 5:如图,点 等可能分布在菱形 内,则 的概率是( ) A. B. C. D. 思路:对 联想到数量积的投影定义,即 乘以 在 上的投影,不妨将投影设为 ,则 , 即 即 可 ,由菱 形 性 质 可 得 ,取 中 点 ,有 ,所 以 且 垂 足 四 等 分 , 点 位 置 应 该 位 于 内 。 所 以 答案:D 例 6:某人睡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报时,则他等待时间不多于 15 分钟的概率为( ) A. B. C. D. 思路:所涉及到只是时间一个变量,所以考虑利用数轴辅助解决。在一个小时中,符合要求 的线段长度所占的比例为 ,所以概率 答案:B 例 7:已知函数 ,若 都是区间 内的数,则使 成立的 概率是( ) A. B. C. D. 思路:题目中涉及 两个变量,所以考虑利用直角坐 AD DF CD a   , ,AD DF CD 31 1 2 2ADF BCE ADFV S DC AD DF DC a       1 3F AMCD ADMCV DF S     21 3 2 4ADCMS AD AM CD a    21 4F AMCDV a  1 2 F AMCD ADF BCE VP V     P ABCD 21 4AP AC AC    1 2 1 4 1 6 1 8 AP AC  AC AP AC l 21 4AP AC l AC AC       1 4l AC  ,AB AD ,M N MN BD∥ MN AC AC P AMN 1 8 AMN ABCD SP S  菱形 1 4 1 2 2 3 3 4 1 2 1 2P    2 2f x x ax b   ,a b  0,4  1 0f  3 4 1 4 3 8 5 8 ,a b A D B C PM N 标系解决。设 为“ 在区间 内”,则 要满足的条件为: ,设事件 为 “ 成立”,即 ,所以 要满足的条件为: ,作出各自可 行域即可得到 答案:C 例 8 : 在 区 间 上 随 机 取 两 个 数 , 记 为 事 件 “ ” 的 概 率 , 为 事 件 “ ”的概率, 为事件“ ”的概率,则( ) A. B. C. D. 思路:分别在坐标系中作出“ ”,“ ”,“ ”的区域,并观察或计算其 面积所占单位长度正方形的比例,即可得到 的大小: 答案:B 例 9:小王参加网购后,快递员电话通知于本周五早上 7:30-8:30 送货到家,如果小王这一天 离开家的时间为早上 8:00-9:00,那么在他走之前拿到邮件的概率为( ) A. B. C. D. 思路:本题中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快递员到达的时刻,记 为 ,一个是小王离开家的时刻,记为 ,由于双变量所以考虑 建立平面坐标系,利用可行域的比值求得概率。必然事件 所  ,a b  0,4  0 4 0 4 a b      A  1 0f  2 1 0a b   A 0 4 0 4 2 1 0 a b a b                S AP A S  3 8  0,1 ,x y 1P 1 2x y  2P 1 2x y  3P 1 2xy  1 2 3P P P  2 3 1P P P  3 1 2P P P  3 2 1P P P  1 2x y  1 2x y  1 2xy  1 2 3, ,P P P 2 3 1P P P  1 8 1 2 2 3 7 8 x y  要满足的条件为: ,设“小王走之前拿到邮件”为事件 ,则 要满足的条件 为: ,作出 和 的可行域,可得 答案:D 例 10:已知一根绳子长度为 ,随机剪成三段,则三段刚好围成三角形的概率为______ 思路:随机剪成三段,如果引入 3 个变量 ,则需建立空间坐标系,不易于求解。考虑减 少变量个数,由于三段的和为 ,设其中两段为 ,则第三段为 。只用两个变量, 所以就可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解决。设 为“一根绳子随 机剪三段”,则 要满足的条件为: ,设事件 为“三段围成三角形”,则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所以 满足的条件为 ,在同一坐标系作出 的可行域。则 答案: 7.5 8.5 8 9 x y      A A 7.5 8.5 8 9 x y x y         A       S AP A S  7 8 1m , ,x y z 1 ,x y 1 x y    0 1 0 1 0 1 1 x y x y           A , ,1x y x y  A     0 1 0 10 1 0 10 1 10 1 1 21 11 21 1 2 x yx x yy x y x y x y x y x x y y y y x y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       1 4 S AP A S  1 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