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89 KB
- 2021-06-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微专题 69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
一、基础知识:
(一)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
1、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相交(两个公共点),相切(一个公共点),相离(无公共点)
2、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步骤:通过方程根的个数进行判定,
下面以直线 和椭圆: 为例
(1)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
(2)确定主变量 (或 )并通过直线方程消去另一变量 (或 ),代入椭圆方程得到关
于主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 ,整理可得:
(3)通过计算判别式 的符号判断方程根的个数,从而判定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① 方程有两个不同实根 直线与椭圆相交
② 方程有两个相同实根 直线与椭圆相切
③ 方程没有实根 直线与椭圆相离
3、若直线上的某点位于椭圆内部,则该直线一定与椭圆相交
(二)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
1、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椭圆相同,可通过方程根的个数进行判定
以直线 和椭圆: 为例:
(1)联立直线与双曲线方程: ,消元代入后可得:
(2)与椭圆不同,在椭圆中,因为 ,所以消元后的方程一定是二次方程,但双
曲线中,消元后的方程二次项系数为 ,有可能为零。所以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y kx m
2 2
2 2 1 0x y a ba b
2 2 2 2 2 2
y kx m
b x a y a b
x y y x
22 2 2 2 2b x a kx m a b
2 2 2 2 2 2 2 2 22 0a k b x a kxm a m a b
0
0
0
y kx m
2 2
2 2 1 0x y a ba b
2 2 2 2 2 2
y kx m
b x a y a b
2 2 2 2 2 2 2 2 22 0b a k x a kxm a m a b
2 2 2 0a k b
2 2 2b a k
当 且 时,方程变为一次方程,有一个根。此时直线与双曲线
相交,只有一个公共点
当 时,常数项为 ,所以 恒成立,此
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当 或 时,直线与双曲线的公共点个数需要用 判断:
① 方程有两个不同实根 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② 方程有两个相同实根 直线与双曲线相切
③ 方程没有实根 直线与双曲线相离
注:对于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不能简单的凭公共点的个数来判定位置。尤其是直线与
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时,如果是通过一次方程解出,则为相交;如果是通过二次方程解出相
同的根,则为相切
(3)直线与双曲线交点的位置判定:因为双曲线上的点横坐标的范围为 ,
所以通过横坐标的符号即可判断交点位于哪一支上:当 时,点位于双曲线的右支;当
时,点位于双曲线的左支。对于方程:
,设两个根为
① 当 时,则 ,所以 异号,即交
点分别位于双曲线的左,右支
② 当 或 ,且 时, ,所以
同号,即交点位于同一支上
(4)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几何解释:通过(2)可发现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与直线
的斜率相关,其分界点 刚好与双曲线的渐近线斜率相同。所以可通过数形结合得到位置关
系的判定
① 且 时,此时直线与渐近线平行,可视为渐近线进行平移,则在平移过程中
与双曲线的一支相交的同时,也在远离双曲线的另一支,所以只有一个交点
② 时,直线的斜率介于两条渐近线斜率之中,通过图像可得无论如何平移直线,
2 2 2 0 bb a k k a 0m
2 2 2 0 b bb a k ka a 2 2 2 2 0a m a b 0
2 2 2 0 bb a k k a bk a
0
0
0
, ,a a
x a
x a
2 2 2 2 2 2 2 2 22 0b a k x a kxm a m a b 1 2,x x
2 2 2 0 b bb a k ka a
2 2 2 2
1 2 2 2 2 0a m a bx x b a k
1 2,x x
2 2 2 0 bb a k k a bk a 0
2 2 2 2
1 2 2 2 2 0a m a bx x b a k
1 2,x x
b
a
bk a 0m
b bka a
直线均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且两个交点分别位于双曲线的左,右支上。
③ 或 时,此时直线比渐近线“更陡”,通过平移观察可得:
直线不一定与双曲线有公共点(与 的符号对应),可能相离,相切,相交,如果相交则交点
位于双曲线同一支上。
(三)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1、位置关系的判定:以直线 和抛物线: 为例
联立方程: ,整理后可得:
(1)当 时,此时方程为关于 的一次方程,所以有一个实根。此时直线为水平线,与
抛物线相交
(2)当 时,则方程为关于 的二次方程,可通过判别式进行判定
① 方程有两个不同实根 直线与抛物线相交
② 方程有两个相同实根 直线与抛物线相切
③ 方程没有实根 直线与抛物线相离
2、焦点弦问题:设抛物线方程: ,
过焦点的直线 (斜率存在且 ),对应倾斜角为 ,与抛物线交于
联立方程: ,整理可得:
(1)
(2)
2 2 2 0 bb a k k a bk a
y kx m 2 2 0y px p
2
2 2
2
y kx m kx m px
y px
2 2 22 2 0k x km p x m
0k x
0k x
0
0
0
2 2y px
: 2
pl y k x
0k
1 1 2 2, , ,A x y B x y
2
2
2
2
22
2
y px pk x pxpy k x
2 2
2 2 2 2 04
k pk x k p p x
2
1 2 4
px x 2
1 2y y p
2 2
1 2 2 2 2
2 2 2 12 1k p p k p pAB x x p p pk k k
(3)
(四)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常用公式:
1、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特点:
(1)题目贯穿一至两个核心变量(其余变量均为配角,早晚利用条件消掉),
(2)条件与直线和曲线的交点相关,所以可设 ,至于 坐标是否需要
解出,则看题目中的条件,以及坐标的形式是否复杂
(3)通过联立方程消元,可得到关于 (或 )的二次方程,如果所求的问题与两根的和或
乘积有关,则可利用韦达定理进行整体代入,从而不需求出 (所谓“设而不求”)
(4)有些题目会涉及到几何条件向解析语言的转换,注重数形几何,注重整体代入。则可简
化运算的过程
这几点归纳起来就是“以一个(或两个)核心变量为中心,以交点
为两个基本点,坚持韦达定理四个基本公式( ,坚持数形结合,坚
持整体代入。直至解决解析几何问题“
2、韦达定理:是用二次方程的系数运算来表示两个根的和与乘积,在解析几何中得到广泛使
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联立方程消元后的二次方程通常含有参数,进而导致直接利用求
根公式计算出来的实根形式非常复杂,难以参与后面的运算;二是解析几何的一些问题或是
步骤经常与两个根的和与差产生联系。进而在思路上就想利用韦达定理,绕开繁杂的求根结
果,通过整体代入的方式得到答案。所以说,解析几何中韦达定理的应用本质上是整体代入
的思想,并不是每一道解析题必备的良方。如果二次方程的根易于表示(优先求点,以应对
更复杂的运算),或者所求的问题与两根和,乘积无关,则韦达定理毫无用武之地。
3、直线方程的形式:直线的方程可设为两种形式:
(1)斜截式: ,此直线不能表示竖直线。联立方程如果消去 则此形式比较好用,
且斜率在直线方程中能够体现,在用斜截式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检验斜率不存在的直线是否符
合条件
2
2 2 2
1 cos 22 1 2 1tan sin sin
pp p
2
2
1 1 1 2sin sin2 2 2 2 sin 2sinAOB O l
p p pS d AB OF AB
1 1 2 2, , ,A x y B x y ,A B
x y
1 2 1 2, , ,x x y y
1 1 2 2, , ,A x y B x y
1 2 1 2 1 2 1 2, , ,x x x x y y y y
y kx m y
(2) ,此直线不能表示水平线,但可以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经常在联立方程
后消去 时使用,多用于抛物线 (消元后的二次方程形式简单)。此直线不能直接体
现斜率,当 时,斜率
4、弦长公式:(已知直线上的两点距离)设直线 , 上两点 ,
所以 或
(1)证明:因为 在直线 上,所以
,代入 可得:
同理可证得
(2)弦长公式的适用范围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但如果 为直线与曲线的交点(即 为
曲 线 上 的 弦 ) , 则 ( 或 ) 可 进 行 变 形 :
,从而可用方程的韦达定理进行整体代入。
5、点差法:这是处理圆锥曲线问题的一种特殊方法,适用于所有圆锥曲线。不妨以椭圆方程
为例,设直线 与椭圆交于 两点,则该
两点满足椭圆方程,有:
考虑两个方程左右分别作差,并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则可得到两个量之间的联系:
①
x my b
x 2 2y px
0m 1k m
:l y kx m l 1 1 2 2, , ,A x y B x y
2
1 21AB k x x
2
1 2
11AB y yk
1 1 2 2, , ,A x y B x y l 1 1
2 2
y kx m
y kx m
2 2
1 2 1 2AB x x y y 1 1
2 2
y kx m
y kx m
2 22 2
1 2 1 2 1 2 1 2AB x x kx m kx m x x k x x
22 2
1 2 1 21 1k x x k x x
2
1 2
11AB y yk
,A B AB
1 2x x 1 2y y
2 2
1 2 1 2 1 2 1 24x x x x x x x x
2 2
2 2 1 0x y a ba b y kx m 1 1 2 2, , ,A x y B x y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1
1
x y
a b
x y
a b
2 2 2 2
1 2 1 22 2
1 1 0x x y ya b
②
由等式可知:其中直线 的斜率 , 中点的坐标为 ,
这些要素均在②式中有所体现。所以通过“点差法”可得到关于直线 的斜率与 中点的
联系,从而能够处理涉及到弦与中点问题时。同时由①可得在涉及 坐标的平方差问题中
也可使用点差法。
二、典型例题
例 1:不论 为何值,直线 与椭圆 有公共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思路一:可通过联立方程,消去变量(如消去 ),得到关于 的二次方程,因为直线与椭圆
有公共点,所以 在 恒成立,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恒成立问题,解出 即可
解: ,整理可得:
即
思路二:从所给含参直线 入手可知直线过定点 ,所以若过定点的直线均与椭
圆 有 公 共 点 , 则 该 点 位 于 椭 圆 的 内 部 或 椭 圆 上 , 所 以 代 入 后 , 即
,因为是椭圆,所以 ,故 的取值范围是
1 2 1 2 1 2 1 22 2
1 1 0x x x x y y y ya b
1 2 1 2
1 2 1 22 2
1 1 02 2
x x y yx x y ya b
AB 1 2
1 2
y yk x x
AB 1 2 1 2,2 2
x x y y
AB AB
,A B
k 1y kx
2 2
17
x y
m m
0,1 1, 1,7 7, 0,7
y x
0 x R m
22
2 2
1 7 1 7
7 7
y kx mx kx m
mx y m
2 27 14 7 7 0m k x kx m
2 214 4 7 7 7 0k m k m
2 21 7 0 7 1m k m k
2
max
7 1 1m k
7m 1,7 7,m
1y kx 0,1
0,1
2 2
17
x y
m
2
1 1 1mm 7m m 1,7 7,
答案:C
小 炼 有 话 说 :(1)比较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比较传统,通过根的个数来确定直线与椭圆
位置关系,进而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求解;第二种思路是抓住点与椭圆位置关系
的特点,即若点在封闭曲线内,则过该点的直线必与椭圆相交,从而以定点为突破口巧妙解
决问题。在思路二中,从含参直线能发现定点是关键
(2)本题还要注意细节,椭圆方程中 的系数不同,所以
例 2:已知双曲线 的右焦点为 ,若过点 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
交点,则此直线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思路:由 可得渐近线方程为: ,若过右焦点的直线与右支只有一个交
点,则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渐近线斜率的绝对值,即
答案:C
小 炼 有 话 说 :本题是利用“基础知识”的结论直接得到的答案,代数的推理如下:
由 可知 ,设直线 ,联立方程可得:
,整理后可得:
当 时, ,即位于双曲线右支,符合题意
当 时,
直线与双曲线必有两个交点,设为
因为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即
2 2,x y 7m
2 2
112 4
x y F F
3 3,3 3
3, 3 3 3,3 3
3, 3
2 2
112 4
x y 3
3y x
3 3 3
3 3 3k k
2 2
112 4
x y 4,0F : 4l y k x
2 2
22 23 12 3 4 12
4
x y x k x
y k x
2 2 2 21 3 24 48 12 0k x k x k
2 31 3 0 3k k 78 28 0 2x x
21 3 0k 22 2 2 224 4 1 3 48 12 48 1 0k k k k
1 1 2 2, , ,x y x y
1 2 0x x
2
2
48 12 01 3
k
k
综上所述:
例 3:已知抛物线 的方程为 ,过点 和点 的直线与抛物线 没有公
共点,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思路:由 两点可确定直线 的方程(含 ),再通过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利用 即
可得到关于 的不等式,从而解得 的范围
解:若 ,则直线 与抛物线有公共点,不符题意
若 ,则 ,与椭圆联立方程:
直线与抛物线无公共点
或
答案:D
例 4:过双曲线 的右焦点 作直线 交双曲线于 两点,若实数 使得
的直线恰有 3 条,则 _______
思路:由双曲线方程可知 ,当 斜率不存在时,可知 为通径,计算可得: ,
当 斜 率 存 在 时 , 设 直 线 , 与 椭 圆 方 程 联 立 , 利 用 弦 长 公 式 可 得
为 关 于 的 表 达 式 , 即 。 可 解 得 : 或
2 3 33 1 0 3 3k k
3 3
3 3k
C 2 1
2x y 0, 1A ,3B t C
t
, 1 1,
2 2, ,2 2
, 2 2 2 2, , 2 2,
,A B AB t 0
t t
0t : 0AB x
0t 4
ABk t 4: 1AB y xt
2
2
1
2 12
4 21
x y
x xty xt
22 4 0tx x t
216 8 0 2t t 2t
2
2 12
yx F l ,A B
AB
3,0F l AB 4AB
l : 3l y k x
2
2
4 1
2
k
AB
k
k 2
2
4 1
2
k
k
2 2 4
4k
。若 或 ,即 时,可得 ,仅有一解,不符题
意。若 且 ,则每个方程只能无解或两解。所以可知当 时,方程
有两解,再结合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共有 3 解。符合题意,所以
解:由双曲线 可得 ,
当 斜率不存在时, 的方程为 为通径,即
若直线 斜率存在,不妨设为
则设 ,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 消去 可得: ,整理可得:
可得: 或 ①
当 时,即 ,则方程①的解为 ,只有一解,不符题意
同理,当 ,即 ,则方程①的解为 ,只有一解,不符题意
当 且 时,则每个方程的解为 0 个或两个,总和无法达到 3 个,不符题
意
所以若 的直线恰有 3 条,只能 ,方程①解得:
满足条件的直线 的方程为: , ,
答案:
例 5:已知椭圆 ,则当在此椭圆上存在不同两点关于直线 对称,则
2 2 4
4k
2 4 04
2 4 04
2 0k
2 4 04
2 4 04
4
4
2
2 12
yx 1, 2, 3a b c 3,0F
AB l 3x AB
22 4bAB a
l k
: 3l y k x 1 1 2 2, , ,A x y B x y
2 22 2
3
x y
y k x
y 22 22 3 2x k x
2 2 2 22 2 3 3 2 0k x k x k
22 2 2 22 3 4 2 3 2 16 16k k k k
2
2 2
1 2 2 2
4 1
1 1
2 2
k
AB k x x k
k k
2 2 4
4k
2 2 4
4k
2 4 04
2 0k
2 4 04
2 0k
2 4 04
2 4 04
AB 4 2
2k
AB 3x 2 32y x 2 32y x
4
2 2
14 3
x y 4y x m m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思路:设椭圆上两点 ,中点坐标为 ,则有 ,由中
点问题想到点差法,则有 ,变形可得:
①由对称关系和对称轴方程可得,直线
的斜率 ,所以方程①转化为: ,由对称
性可知 中点 在对称轴上,所以有 ,所以解得: ,依题
意可得:点 必在椭圆内,所以有 ,代入可得: ,
解得:
答案:D
例 6:过点 的直线 与椭圆 交于 两点,线段 的中点为 ,设
直线 的斜率为 ,直线 的斜率为 ,则 的值为( )
A. B. C. D.
思 路 一 : 已 知 与 椭 圆 交 于 两 个 基 本 点 , 从 而 设 , 可 知
,即 ,从结构上可联想到韦达定理,设 ,
联 立 椭 圆 方 程 : , 可 得 :
13 13
13 13m 2 13 2 13
13 13m
13 13
13 13m 2 13 2 13
13 13m
1 1 2 2, , ,A x y B x y 0 0,x y 0 1 2
0 1 2
2
2
x x x
y y y
2 2
1 1 2 2 2 2
1 2 1 22 2
2 2
3 4 12 3 4 0
3 4 12
x y x x y y
x y
1 2 1 2 1 2 1 23 4 0x x x x y y y y AB
1 2
1 2
1
4
y yk x x
0 0 0 0
16 8 0 34x y y x
AB 0 0,x y 0 04y x m 0
0 3
x m
y m
0 0,x y 2 2
0 03 4 12x y 2 23 4 3 12m m
2 13 2 13
13 13m
2,0M m
2
2 12
x y 1 2,P P 1 2PP P
m 1 1 0k k OP 2k 1 2k k
2 2 1
2
1
2
m 1 2,P P 1 1 1 2 2 2, , ,P x y P x y
1 2 1 2,2 2
x x y yP
1 2
2
1 2
y yk x x
1: 2m y k x
2
2
2 2 2 2
1 1 1
1
1 2 1 8 8 2 02
2
x y k x k x k
y k x
, 所 以 , 则 , 即
思路二:线段 为椭圆的弦,且问题围绕着弦中点 展开,在圆锥曲线中处理弦中点问题
可 用 “ 点 差 法 ”,设 , 则 有 , 两 式 作 差 , 可 得 :
,发现等式中
出现与中点和 斜率相关的要素,其中 ,所以 ,且
,所以等式化为 即 ,所以
答案:D
小 炼 有 话 说 :两类问题适用于点差法,都是围绕着点差后式子出现平方差的特点。
(1)涉及弦中点的问题,此时点差之后利用平方差进行因式分解可得到中点坐标与直线斜率
的联系
(2)涉及到运用两点对应坐标平方差的条件,也可使用点差法
例 7:已知点 在抛物线 上,过点 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点 ,
直线 的斜率分别为 ,若直线 过点 ,则 ( )
A. B. C. D.
思路:设 ,进而所求 ,所以可从直线
入手,设直线 ,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化简
解:设
2
1
1 2 2
1
8
2 1
kx x k 1
1 2 1 1 2 1 2
1
44 2 1
ky y k x x k k 2
1
1
2k k
1 2
1
2k k
1 2PP P
1 1 1 2 2 2, , ,P x y P x y
2
21
1
2
22
2
12
12
x y
x y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10 02 2x x y y x x x x y y y y
1 2PP 1 2 1 2,2 2
x x y yP
1 2
2
1 2
y yk x x
1 2
1
1 2
y yk x x
1 2 1 2
1 2 1 2
1 02
y y y y
x x x x
1 2
1 02 k k 1 2
1
2k k
1,2A 2: 4C y x A ,D E
,AD AE ,AD AEk k DE 1, 2P AD AEk k
4 3 2 1
1 1 2 2, , ,D x y E x y
1 2 1 2
1 2 1 2
2 4
1AD AE
y y y yk k x x x x
DE : 2 1DE y k x
2AD AEk k
1 1 2 2, , ,D x y E x y
1 2
1 2
2 2,1 1AD AE
y yk kx x
①
设 ,则
联立方程: ,消去 可得:
代入①可得:
答案:C
例 8:已知抛物线 的焦点为 ,过点 的直线 交抛物线于 两点,且
,则直线 的斜率为( )
A. B. C. D.
思路一:从点的坐标出发,因为 三点共线,从而 可转化为 ,
考 虑 将 向 量 坐 标 化 , , 设 , 有
,所以 ,设直线 ,联立抛物线
方 程 消 元 后 可 得 : , 利 用 韦 达 定 理 可 得 : , 再 结 合
,消去 即可得 ,直线 ,即可得到斜率为
思路二:从所给线段关系 恰好为焦半径出发,联系抛物线的定义,可考虑
向准线引垂线,垂足分别为 ,便可得到直角梯形 ,由抛物线定义可知:
1 2 1 21 2
1 2 1 2 1 2
2 42 2
1 1 1AD AE
y y y yy yk k x x x x x x
1, 2P : 2 1DE y k x
2 4
2 1
y x
y k x
x
2 4 4 8 0ky y k
1 2 1 2
4 4 8, ky y y yk k
2
1 2
1 2 2
4 2 4 4 2y y k k kx x k k
2 2
1 2
1 2 2
4 4
16
y y k kx x k
2 2
2 2
4 8 42 4
24 4 4 4 2 1
AD AE
k
k kk k k k k k
k k
2: 4C y x F F l ,M N
2MF NF l
2 2 2 2
2 2
4
, ,M F N 2MF NF 2MF NF
1,0F 1 1 2 2, , ,M x y N x y
1 1 2 21 , , 1 ,MF x y NF x y
1 22y y : 1l x my
2 4 4 0y my 1 2
1 2
4
4
y y m
y y
1 22y y 1 2,y y 2
4m 2: 14l x y 2 2
2MF NF ,M N
,P Q PMNQ
,将所求斜率转化为直线的倾斜角,即为 。不妨设 在第
一象限。考虑将角放入直角三角形,从而可过 作 于 ,则 ,
因 为 而 , 且
,利用勾股定理可得: ,
从而 ,即 ,当 在第四象限时,同理,可得
综上所述:
答案:B
例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椭圆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设
是椭圆上位于 轴上方的两点,且直线 与直线 平行,
与 交于点 , ,则直线 的斜
率是( )
A. B. C. D.
思路:先设出直线 ,只需一个等量条件即可求出 ,进而
求出斜率。考虑与椭圆联立方程,分别解出 的纵坐标,然后利用弦长公式即可用 表示
: ,可将已知等
式转化为关于 的方程,从而解出 ,所以斜率为
解:由椭圆方程可得: ,
设 , ,依图可知:
联立 与椭圆方程可得:
,MP MF NQ NF PMF M
N NT MP T tan TNNMT TM
2MF NF TM PM PT PM QN MF NF NF
3MN MF NF NF 2 2 2 2TN MN MT NF
tan 2 2TNNMT TM 2 2k M 2 2k
2 2k
xOy
2
2 12
x y 1 2,F F ,A B
x 1AF 2BF
2AF 1BF P 1 2
2 3
3AF BF 1AF
3 2 2
2 1
1 2: 1, : 1AF x my BF x my m
,A B m
1 2,AF BF 2 2 2 2
1 22 2
2 1 1 2 1 1
,2 2
m m m m m m
AF BFm m
m 1m 1 1m
1 1,0F 2 1,0F
1 2: 1, : 1AF x my BF x my 1 1 2 2, , ,A x y B x y 1 20, 0y y
1AF
,整理可得:
同理可得:
即 ,解得:
直线 的斜率
答案:D
小 炼 有 话 说 :(1)在运用弦长公式计算 时,抓住焦点的纵坐标为 0 的特点,使
用纵坐标计算线段长度更为简便,因此在直线的选择上,本题采用 的形式以便于
消去 得到关于 的方程
(2)直线方程 ,当 时,可知斜率 与 的关系为:
例 10:过椭圆 的右焦点 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分别交椭圆于 四点,
则 的值为( )
A. B. C. D.
思路:首先先考虑特殊情况,即 斜率不存在。则 为通径, ; 为长轴,
2 2
2 22 1 1 2 1
1
x y my y
x my
2 22 2 1 0m y my
2 2
22
2 2 2 1 2 1
22 2
m m m m
y mm
2
1 2
2 1
2
m m
y m
1
2 2
2 2
1 1 1 2
2 1 1
1 1 2F
m m m
AF m y y m y m
2 2
2 2
2 1 1
2
m m m
BF m
2 2 2 2
1 2 2 2
2 1 1 2 1 12 3 2 3
3 2 2 3
m m m m m m
AF BF m m
2
2
2 1 2 2
2 3
m m
m
1m
1AF 1 1k m
1 2,AF BF
x my b
x y
x my b 0m k m 1k m
2 2
14 3
x y F , , ,A B C D
1 1
AB CD
1
8
1
6 1 7
12
AB AB 3AB CD
所以 ,从而 。再考虑一般情况,所求 为焦点弦,所以
考虑拆成两个焦半径的和,如设 ,则 ,从而想到
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并使用韦达定理整体代入,同理 也为焦半径。设 的斜率为 ,
则 的斜率为 ,所以 均可用 进行表示,再求出 的值即可
解:若 分别与坐标轴平行,不妨设 轴,
则 为椭圆的通径,
由 可得:
因为 为长轴长,即
当 斜率均存在时,设 斜率为 ,由 可得 斜率为
由椭圆方程可得: 设 ,
联立方程可得:
消去 可得: ,整理后为:
4CD 1 1 7
12AB CD ,AB CD
1 1 2 2, , ,A x y B x y 1 22AB a e x x
CD AB k
CD 1
k ,AB CD k 1 1
AB CD
,AB CD AB x
AB
22bAB a
2 2
14 3
x y 2, 3, 1a b c
22 32 32
bAB a
CD AB CD 2 4CD a
1 1 7
12AB CD
,AB CD AB k CD AB CD 1
k
1,0F : 1AB y k x 1 1 2 2, , ,A x y B x y
2 2
1
3 4 12
y k x
x y
y 22 23 4 1 12x k x
2 2 2 24 3 8 4 12 0k x k x k
2
1 2 2
8
4 3
kx x k
1 2 1 22AB AF BF a ex a ex a e x x
2 2
1 2 2 2
1 1 8 12 124 42 2 4 3 4 3
k kx x k k
设 , ,与椭圆联立方程:
,则同理,求 只需用 替换 中的 即可
综上所述:
答案:D
小 炼 有 话 说 :(1)本题的亮点在于处理 ,因为发现 与 的直线方程结构基本相
同(只有斜率不同),并且用的是相同的步骤(联立方程,消元,韦达定理,代入焦半径公
式),所以在解决 的问题时就可参照 的结果,进行对应字母的替换,即可得到答案。
所以在处理两条直线与同一曲线的问题时,可观察两直线处理过程的异同,进而简化运算步
骤
(2)本题是选择题,通过题意可发现尽管过焦点相互垂直的直线有无数多对,但从选项中暗
示结果是个常数,所以就可以利用特殊情况(通径与长轴长)求出结果,从而选择正确的选
项
3 3 4 4, , ,C x y D x y 1: 1CD y xk
2 2
1 1
3 4 12
y xk
x y
CD 1
k AB k
2
2
2 2
112 12 12 12
3 414 3
kkCD k
k
2 2 2
2 2 2
1 1 4 3 3 4 7 7 7
12 12 12 12 12 12 12
k k k
AB CD k k k
1 1 7
12AB CD
CD CD AB
CD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