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6.50 KB
  • 2021-06-12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第3讲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学案(全国通用)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3 讲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高考定位 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与空间线面关 系的证明相结合,热点为二面角的求解,均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难度主要 体现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准确计算上. 真 题 感 悟 1.(2017·全国Ⅱ卷)已知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C=120°,AB=2,BC=CC1 =1,则异面直线 AB1 与 BC1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3 2 B. 15 5 C. 10 5 D. 3 3 解析 法一 以 B 为原点,建立如图(1)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图(1)           图(2) 则 B(0,0,0),B1(0,0,1),C1(1,0,1). 又在△ABC 中,∠ABC=120°,AB=2,则 A(-1,3,0). 所以AB1→ =(1,- 3,1),BC1→ =(1,0,1), 则 cos〈AB1→ ,BC1→ 〉= AB1→ ·BC1→ |AB1→ |·|BC1→ | =(1,- 3,1)·(1,0,1) 5 × 2 = 2 5 × 2 = 10 5 , 因此,异面直线 AB1 与 BC1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10 5 . 法二 如图(2),设 M,N,P 分别为 AB,BB 1,B1C1 中点,则 PN∥BC1,MN∥ AB1, ∴AB1 与 BC1 所成的角是∠MNP 或其补角. ∵AB=2,BC=CC1=1, ∴MN=1 2AB1= 5 2 ,NP=1 2BC1= 2 2 . 取 BC 的中点 Q,连接 PQ,MQ,则可知△PQM 为直角三角形,且 PQ=1,MQ= 1 2AC, 在△ABC 中,AC2=AB2+BC2-2AB·BC·cos∠ABC =4+1-2×2×1×(-1 2 )=7,AC= 7, 则 MQ= 7 2 ,则△MQP 中,MP= MQ2+PQ2= 11 2 , 则△PMN 中,cos∠PNM=MN2+NP2-PM2 2·MN·NP = ( 5 2 )2 +( 2 2 )2 -( 11 2 )2 2 × 5 2 × 2 2 =- 10 5 , 又异面直线所成角范围为(0,π 2],则余弦值为 10 5 . 答案 C 2.(2018·全国Ⅲ卷)如图,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ABCD 所在的平面 与半圆弧CD ︵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 上异于 C,D 的点. (1)证明:平面 AMD⊥平面 BMC; (2)当三棱锥 M-ABC 体积最大时,求平面 MAB 与平面 M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 值. (1)证明 由题设知,平面 CMD⊥平面 ABCD,交线为 CD. 因为 BC⊥CD,BC⊂平面 ABCD, 所以 BC⊥平面 CMD,又 DM⊂平面 CDM,故 BC⊥DM. 因为 M 为CD ︵ 上异于 C,D 的点,且 DC 为直径, 所以 DM⊥CM. 又 BC∩CM=C,所以 DM⊥平面 BMC. 由于 DM⊂平面 AMD,故平面 AMD⊥平面 BMC. (2)解 以 D 为坐标原点,DA→ 的方向为 x 轴正方向,建立 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当三棱锥 M-ABC 体积最大时,M 为CD ︵ 的中点. 由题设得 D(0,0,0),A(2,0,0),B(2,2,0),C(0,2, 0),M(0,1,1), AM→ =(-2,1,1),AB→ =(0,2,0),DA→ =(2,0,0). 设 n=(x,y,z)是平面 MAB 的法向量, 则{n·AM→ =0, n·AB→ =0, 即{-2x+y+z=0, 2y=0. 可取 n=(1,0,2). 又DA→ 是平面 MCD 的法向量, 因此 cos〈n,DA→ 〉= n·DA→ |n||DA→ | = 5 5 ,sin〈n,DA→ 〉=2 5 5 . 所以平面 MAB 与平面 MCD 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2 5 5 . 3.(2018·全国Ⅰ卷)如图,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 E,F 分 别为 AD,BC 的中点,以 DF 为折痕把△DFC 折起,使点 C 到达点 P 的位置,且 PF⊥BF. (1)证明:平面 PEF⊥平面 ABFD; (2)求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由已知可得,BF⊥PF,BF⊥EF,又 PF∩EF=F,PF,EF⊂平面 PEF, 所以 BF⊥平面 PEF. 又 BF⊂平面 ABFD,所以平面 PEF⊥平面 ABFD. (2)解 作 PH⊥EF,垂足为 H.由(1)得,PH⊥平面 ABFD. 以 H 为坐标原点,以HF→ 的方向为 y 轴的正方向,|BF→ |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 空间直角坐标系 H-xyz. 由(1)可得,DE⊥PE.又 DP=2,DE=1,所以 PE= 3.又 PF=1,EF=2,故 EF2 =PE2+PF2,所以 PE⊥PF. 可得 PH= 3 2 ,EH=3 2. 则 H(0,0,0),P(0,0, 3 2 ),D(-1,-3 2 ,0), DP→ =(1,3 2 , 3 2 ),HP→ =(0,0, 3 2 )为平面 ABFD 的一个法向量. 设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为 θ, 则 sin θ=| HP→ ·DP→ |HP→ ||DP→ ||= 3 4 3 = 3 4 . 所以 DP 与平面 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4 . 考 点 整 合 1.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向量方法 设直线 l 的方向向量为 a=(a1,b1,c1),平面 α,β 的法向量分别为 μ=(a2,b2, c2),v=(a3,b3,c3),则 (1)线面平行 l∥α⇔a⊥μ⇔a·μ=0⇔a1a2+b1b2+c1c2=0. (2)线面垂直 l⊥α⇔a∥μ⇔a=kμ⇔a1=ka2,b1=kb2,c1=kc2. (3)面面平行 α∥β⇔μ∥v⇔μ=λv⇔a2=λa3,b2=λb3,c2=λc3. (4)面面垂直 α⊥β⇔μ⊥v⇔μ·v=0⇔a2a3+b2b3+c2c3=0. 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夹角计算 设直线 l,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 a=(a1,b1,c1),b=(a2,b2,c2),平面 α,β 的法 向量分别为 μ=(a3,b3,c3),v=(a4,b4,c4)(以下相同). (1)线线夹角 设 l,m 的夹角为 θ(0 ≤ θ ≤ π 2),则 cos θ=|a·b| |a||b| = |a1a2+b1b2+c1c2| a+b+c a+b+c . (2)线面夹角 设直线 l 与平面 α 的夹角为 θ(0 ≤ θ ≤ π 2),则 sin θ=|a·μ| |a||μ| =|cosa,μ|. (3)面面夹角 设平面 α,β 的夹角为 θ(0≤θ<π), 则|cos θ|=|μ·v| |μ||v| =|cosμ,v|. 热点一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关系 【例 1】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PA⊥底面 ABCD, AD⊥AB,AB∥DC,AD=DC=AP=2,AB=1,点 E 为棱 PC 的中点.证明: (1)BE⊥DC; (2)BE∥平面 PAD; (3)平面 PCD⊥平面 PAD. 证明 依题意,以点 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可得 B(1,0,0), C(2,2,0),D(0,2,0),P(0,0,2).由 E 为棱 PC 的中点,得 E(1,1,1). (1)向量BE→ =(0,1,1),DC→ =(2,0,0),故BE→ ·DC→ =0. 所以 BE⊥DC. (2)因为 AB⊥AD,又 PA⊥平面 ABCD,AB⊂平面 ABCD, 所以 AB⊥PA,PA∩AD=A,PA,AD⊂平面 PAD, 所以 AB⊥平面 PAD, 所以向量AB→ =(1,0,0)为平面 PAD 的一个法向量, 而BE→ ·AB→ =(0,1,1)·(1,0,0)=0,所以 BE⊥AB, 又 BE⊄平面 PAD, 所以 BE∥平面 PAD. (3)由(2)知平面 PAD 的法向量AB→ =(1,0,0),向量PD→ =(0,2,-2),DC→ =(2, 0,0), 设平面 PCD 的一个法向量为 n=(x,y,z), 则{n·PD→ =0, n·DC→ =0, 即{2y-2z=0, 2x=0, 不妨令 y=1,可得 n=(0,1,1)为平面 PCD 的一个法向量. 且 n·AB→ =(0,1,1)·(1,0,0)=0,所以 n⊥AB→ . 所以平面 PAD⊥平面 PCD. 探究提高 1.利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垂直关系,关键是建立恰当的坐标系(尽可能 利用垂直条件,准确写出相关点的坐标,进而用向量表示涉及到直线、平面的要 素). 2.向量证明的核心是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或数乘向量,但向量证明仍然离不开立体 几何定理的条件,如在(2)中忽略 BE⊄平面 PAD 而致误. 【训练 1】 在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ABC=90°,BC=2, CC1=4,点 E 在线段 BB1 上,且 EB1=1,D,F,G 分别为 CC1, C1B1,C1A1 的中点.求证: (1)B1D⊥平面 ABD; (2)平面 EGF∥平面 ABD. 证明 (1)以 B 为坐标原点,BA,BC,BB1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 B(0,0,0),D(0,2,2),B1(0,0,4),C1(0,2,4). 设 BA=a,则 A(a,0,0), 所以BA→ =(a,0,0),BD→ =(0,2,2),B1D→ =(0,2,-2). B1D→ ·BA→ =0,B1D→ ·BD→ =0+4-4=0, 则 B1D⊥BA,B1D⊥BD. 又 BA∩BD=B,BA,BD⊂平面 ABD, 因此 B1D⊥平面 ABD. (2)由(1)知,E(0,0,3),G(a 2 ,1,4),F(0,1,4), 则EG→ =(a 2 ,1,1),EF→ =(0,1,1), B1D→ ·EG→ =0+2-2=0,B1D→ ·EF→ =0+2-2=0, 即 B1D⊥EG,B1D⊥EF. 又 EG∩EF=E,EG,EF⊂平面 EGF, 因此 B1D⊥平面 EGF. 结合(1)可知平面 EGF∥平面 ABD. 热点二 利用空间向量计算空间角 考法 1 求线面角或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 2-1】 (2018·烟台质检)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BC, AB∥CD,AC⊥BD,平面 BDFE⊥平面 ABCD,EF∥BD,BE ⊥BD. (1)求证:平面 AFC⊥平面 BDFE; (2)若 AB=2CD=2 2,BE=EF=2,求 BF 与平面 DF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平面 BDFE⊥平面 ABCD,平面 BDFE∩平面 ABCD=BD,AC⊂平面 ABCD,AC⊥BD, ∴AC⊥平面 BDFE.又 AC⊂平面 AFC, ∴平面 AFC⊥平面 BDFE. (2)解 设 AC∩BD=O,∵四边形 ABCD 为等腰梯形,AC⊥BD,AB=2CD=2 2, ∴OD=OC=1,OB=OA=2, ∵FE∥OB 且 FE=OB,∴四边形 FEBO 为平行四边形, ∴OF∥BE,且 OF=BE=2, 又∵BE⊥平面 ABCD,∴OF⊥平面 ABCD. 以 O 为原点,向量OA→ ,OB→ ,OF→ 的方向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B(0,2,0),D(0,-1,0),F(0,0,2),C(-1,0, 0), DF→ =(0,1,2),CD→ =(1,-1,0),BF→ =(0,-2,2), 设平面 DFC 的一个法向量为 n=(x,y,z), 有{DF→ ·n=0, CD→ ·n=0, 即{y+2z=0, x-y=0. 不妨设 z=1,得 x=y=-2,得 n=(-2,-2,1). 于是 cos〈n,BF→ 〉= 4+2 8 × 9 = 2 2 . 设 BF 与平面 DFC 所成角为 θ, 则 sin θ=|cos〈n,BF→ 〉|= 2 2 . ∴BF 与平面 DF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 2 . 探究提高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θ,可以通过两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φ 求得, 即 cos θ=|cos φ|.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θ 主要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φ 求得, 即 sin θ=|cos φ|,有时也可分别求出斜线与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 转化为求两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训练 2】 (2018·江苏卷)如图,在正三棱柱 ABC-A 1B1C1 中, AB=AA1=2,点 P,Q 分别为 A1B1,BC 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 BP 与 AC1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直线 CC1 与平面 AQC1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如图,在正三棱柱 ABC-A1B1C1 中,设 AC,A1C1 的中 点分别为 O,O1,连接 OB,OO1.则 OB⊥OC,OO1⊥OC,OO1 ⊥OB.以{OB→ ,OC→ ,OO1→ }为基底,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 标系 O-xyz.因为 AB=AA1=2, 所以 A(0,-1,0),B( 3,0,0),C(0,1,0),A1(0,-1, 2),B1( 3,0,2),C1(0,1,2). (1)因为 P 为 A1B1 的中点,所以 P( 3 2 ,-1 2 ,2), 从而BP→ =(- 3 2 ,-1 2 ,2),AC1→ =(0,2,2), 故|cos〈BP→ ,AC1→ 〉|= |BP→ ·AC1→ | |BP→ |·|AC1→ | =|-1+4| 5 × 2 2 =3 10 20 . 因此,异面直线 BP 与 AC1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 10 20 . (2)因为 Q 为 BC 的中点,所以 Q( 3 2 ,1 2 ,0), 因此AQ→ =( 3 2 ,3 2 ,0),AC1→ =(0,2,2),CC1→ =(0,0,2). 设 n=(x,y,z)为平面 AQC1 的一个法向量, 则{AQ→ ·n=0, AC1→ ·n=0, 即{ 3 2 x+3 2y=0, 2y+2z=0. 不妨取 n=( 3,-1,1). 设直线 CC1 与平面 AQC1 所成角为 θ, 则 sin θ=|cos〈CC1→ ,n〉|= |CC1→ ·n| |CC1→ |·|n| = 2 5 × 2 = 5 5 , 所以直线 CC1 与平面 AQC1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5 5 . 考法 2 二面角的计算 【例 2-2】 (2018·福州模拟)如图,在直三棱柱 ABC-A1B1C1 中, CC1=4,AB=2,AC=2 2,∠BAC=45°,点 M 是棱 AA1 上不同 于 A,A1 的动点. (1)证明:BC⊥B1M; (2)若平面 MB1C 把此棱柱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求此时二面角 M-B1C-A 的 余弦值. (1)证明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BAC=4+ 8-2×2×2 2×cos 45°=4, ∴BC=2,则有 AB2+BC2=8=AC2, ∴∠ABC=90°,∴BC⊥AB, 又∵BB1⊥BC,BB1∩AB=B, ∴BC⊥平面 ABB1A1,又 B1M⊂平面 ABB1A1, 故 BC⊥B1M. (2)解 由题设知,平面 MB1C 把此三棱柱分成两个体积相等的几 何体为四棱锥 C-ABB1M 和四棱锥 B1-A1MCC1. 由(1)知四棱锥 C-ABB1M 的高为 BC=2, ∵V 三棱柱 ABC-A1B1C1=1 2×2×2×4=8, ∴V 四棱锥 C-ABB1M=1 2V 柱=4, 又 V 四棱锥 C-ABB1M=1 3S 梯形 ABB1M·BC=2 3S 梯形 ABB1M=4, ∴S 梯形 ABB1M=6=AM+4 2 ×2,∴AM=2. 此时 M 为 AA1 中点, 以点 B 为坐标原点,BA→ ,BC→ ,BB1→ 的方向为 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 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B-xyz. ∴A(2,0,0),C(0,2,0),B1(0,0,4),M(2,0,2). ∴CB1→ =(0,-2,4),B1M→ =(2,0,-2),AC→ =(-2,2,0), 设 n1=(x1,y1,z1)是平面 CB1M 的一个法向量, ∴{n1·CB1→ =0, n1·B1M→ =0, 即{-2y1+4z1=0, 2x1-2z1=0. 令 z1=1,可得 n1=(1,2,1), 设 n2=(x2,y2,z2)是平面 ACB1 的一个法向量, ∴{n2·CB1→ =0, n2·AC→ =0, 即{-2y2+4z2=0, -2x2+2y2=0. 令 z2=1,得 n2=(2,2,1), ∴cos〈n1,n2〉= n1·n2 |n1|·|n2| = 7 3 6 =7 6 18 . 所以二面角 M-B1C-A 的余弦值等于7 6 18 . 探究提高 1.二面角的大小可以利用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与棱垂直的直线的方向 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或通过二面角的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求得,它等于两个 法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 2.利用向量法求二面角,必须能判定“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或钝角”,否则 解法是不严谨的. 【训练 3】 (2018·北京卷)如图,在三棱柱 ABC-A1B1C1 中,CC1 ⊥平面 ABC,D,E,F,G 分别为 AA1,AC,A1C1,BB1 的中点, AB=BC= 5,AC=AA1=2. (1)求证:AC⊥平面 BEF; (2)求二面角 B-CD-C1 的余弦值; (3)证明:直线 FG 与平面 BCD 相交. (1)证明 在三棱柱 ABC-A1B1C1 中, 因为 CC1⊥平面 ABC, 所以四边形 A1ACC1 为矩形. 又 E,F 分别为 AC,A1C1 的中点, 所以 AC⊥EF. 因为 AB=BC, 所以 AC⊥BE. 又 EF∩BE=E, 所以 AC⊥平面 BEF. (2)解 由(1)知 AC⊥EF,AC⊥BE,EF∥CC1, 又 CC1⊥平面 ABC, 所以 EF⊥平面 ABC, 因为 BE⊂平面 ABC, 所以 EF⊥BE.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E-xyz,由题意得 B(0,2,0),C(-1,0,0),D(1, 0,1),F(0,0,2),G(0,2,1). 所以BC→ =(-1,-2,0),BD→ =(1,-2,1). 设平面 BCD 的法向量为 n=(x0,y0,z0), 则{n·BC→ =0, n·BD→ =0, 即{x0+2y0=0, x0-2y0+z0=0. 令 y0=-1,则 x0=2,z0=-4. 于是 n=(2,-1,-4). 又因为平面 CC1D 的法向量为EB→ =(0,2,0), 所以 cos〈n,EB→ 〉= n·EB→ |n||EB→ | =- 21 21 . 由题知二面角 B-CD-C1 为钝角,所以其余弦值为- 21 21 . (3)证明 由(2)知平面 BCD 的法向量为 n=(2,-1,-4),FG→ =(0,2,-1). 因为 n·FG→ =2×0+(-1)×2+(-4)×(-1)=2≠0, 所以直线 FG 与平面 BCD 相交. 热点三 利用空间向量求解探索性问题 【例 3】 如图所示,在正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的边长为 2,侧棱长为 2 2. (1)若点 E 为 PD 上的点,且 PB∥平面 EAC,试确定 E 点的 位置; (2)在(1)的条件下,在线段 PA 上是否存在点 F,使平面 AEC 和平面 BDF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 14 ,若存在,求线段 PF 的长度,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设 BD 交 AC 于点 O,连接 OE. ∵PB∥平面 AEC,平面 AEC∩平面 BDP=OE, ∴PB∥OE. 又 O 为 BD 的中点,∴在△BDP 中 E 为 PD 中点. (2)连接 OP,由题知 PO⊥平面 ABCD,且 AC⊥BD, ∴以OC→ ,OD→ ,OP→ 所在直线为 x、y、z 轴建立直角坐标 系,如图. OP= PD2-OD2= 6. ∴O(0 ,0 ,0) ,A( - 2,0 ,0) ,B(0 ,- 2,0) , C( 2,0,0),D(0, 2,0),P(0,0, 6), 则 E(0, 2 2 , 6 2 ),OC→ =( 2,0,0),OE→ =(0, 2 2 , 6 2 ),OD→ =(0,2,0). 设平面 AEC 的法向量为 m=(x1,y1,z1). 则{m·OC→ =0, m·OE→ =0 ⇒{x1=0, y1+ 3z1=0. 令 z1=1,得平面 AEC 的一个法向量 m=(0,- 3,1), 假设在线段 PA 上存在点 F,满足题设条件,不妨设PF→ =λPA→ (0≤λ≤1). 则 F(- 2λ,0, 6- 6λ),OF→ =(- 2λ,0, 6- 6λ). 设平面 BDF 的法向量 n=(x2,y2,z2), ∴{n·OD→ =0, n·OF→ =0 ⇒{y2=0, - 2λx2+(1-λ) 6z2=0. 令 z2=1 得平面 BDF 的一个法向量 n=( 3(1-λ) λ ,0,1). 由平面 AEC 与平面 ADF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 14 , 则 cos〈m,n〉= m·n |m||n| = 1 2· 1+3(1 λ -1)2 = 1 14 , 解得 λ=1 5. 所以|PF→ |=1 5|PA→ |=2 2 5 . 故在线段 PA 上存在点 F,当|PF|=2 2 5 时,使得平面 AEC 和平面 BDF 所成的锐 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 14. 探究提高 1.空间向量最适合于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它无需进行复杂 的作图、论证、推理,只需通过坐标运算进行判断. 2.空间向量求解探索性问题:(1)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 可其中的一部分结论;(2)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 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或参数)是否有解,是 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若由此推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 【训练 4】 (2018·广州质检)如图,在几何体 ABCDEF 中,四 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2 的菱形,DE⊥平面 ABCD,BF⊥平面 ABCD,DE=2 2,DE>BF,∠ABC=120°. (1)当 BF 长为多少时,平面 AEF⊥平面 CEF? (2)在(1)的条件下,求二面角 E-AC-F 的余弦值. 解 (1)连接 BD 交 AC 于点 O,则 AC⊥BD. 取 EF 的中点 G,连接 OG,则 OG∥DE. ∵DE⊥平面 ABCD,∴OG⊥平面 ABCD. ∴OG,AC,BD 两两垂直. 以 AC,BD,OG 所在直线分别作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 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 BF=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