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10-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语文论文3篇
【篇一】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教学越来越受到小学语文教師的重视。小学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强化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提升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主要从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思考
一、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尚未成熟,知识面较窄,很少接触到语法常识以及一些历史性资料等。因此,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难以有效地结合这些内容。此外,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文章结构、段落大意的介绍和分析,而忽视了情感教学,同时也忽视了文章暗含的语感,一些实际上生动、内容充实的文章,也显得十分乏味。因此,强化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1.语感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语感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必备条件,任何语言活动都应该将语感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语感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感,那么语文成绩就会较高,而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以及篇章能力,语言能力是基础,而其核心就是语感,因为学生在进行交流时就需要依靠语感,语感被认为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
2.提升小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感觉,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语感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这一审美能力就可以通过培养语感的方式进行塑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情趣都需要依靠培养语感来获得。语感实际上是长期实践以及文化熏陶的产物。因此,强化对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并提升其精神境界。
3.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我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是语言的使用者,在生活中频繁地进行着多种言语活动,目的也具有多样化。而在这多样化的目的中,语言一体感受的准确和灵敏程度与语感存在较大的关系。因此,切实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水平,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分析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培养他们语感最为直接的方法。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小学生的基本功,同时也是阅读好文章的前提。通过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小学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又能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朗读还能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朗读之前,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做示范,尤其要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中,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2.帮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感
背诵与朗读一样,都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小学语文的文章较为简短,但是文字优美且有些文章都是些经典之作,单靠阅读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就应该督促学生对这些优秀文章进行背诵。背诵并非是机械化的复读,而应该是将情感融入文章中,抑扬顿挫地进行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背诵比拼,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背诵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文章背下来,再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感。
3.借助课外阅读,积累词汇
词汇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础所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感。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摘抄,将优美的段落或句子抄写下来,在晨读时进行阅读甚至是背诵。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摘抄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无论是对教材中的文章写读后感,还是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读后感,教师都应该重视,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这样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积累了大量词汇,对学生语感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在遵循新课改标准的前提下,重视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切实培养并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并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郑宝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6(2).
【篇二】
摘要:一年级的学生感受力差,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都比较明显,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感性不强,持久性很差。因此,老师讲课感到讲不出情绪,学生也表现出厌倦,不感兴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宽松愉快;主动探索;
相信许多老师都觉得一年级的语文课不好上。原因之一,从内容上说,教材编排的拼音、生字、词语、句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孩子们从活动过渡到课堂学习,很多内容少接触甚至未接触过的;原因之二,从教学的对象来说,一年级的学生感受力差,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都比较明显,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感性不强,持久性很差。因此,老师讲课感到讲不出情绪,学生也表现出厌倦,不感兴趣。为了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曾做了多种教学尝试,但效果还是不如人意。笔者自从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一年级语文教学相结合之后,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了。
1.创设情景,攻破汉语拼音关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础,面对着活泼好动的学生和单调的汉语拼音字母,我利用班级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视听结合,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生母“p”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教学课件,屏幕左边出了一个标准的黑“l”和红“o”组成的“p”字,让同学们观察,接着屏幕的右边出现了一个闪动的红“o”,两者连起来与左边的字母一比较,“p”字母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而学习“m”时,先出现一个捂着眼睛的小男孩,提问同学“小男孩在干什么”,同学爽快地说“摸人”,话音刚落小男孩的面前出现了两扇门;我又问小男孩摸到什么了地方?同学们很快说出“两扇门的门口”,接着两扇门闪动着,慢慢移动出一个黑“m”出来,这时我就告诉大家,两扇门子就是“m”,学生从形象有趣的屏幕上很快就学会了“m”声母。
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过去,我不注重创设情景,硬性要求学生跟着老师读、写,再读、再写。学生兴趣不高,无可奈何跟着老师背后走。虽老师花费不少时间精力,但学生的识字效率较低,回生率较大,自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试验以来,使我在教学上拓宽发展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认知的优势,使学生每节课从美丽的图片中,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美,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要求,从而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壁虎向鱼、老牛、燕子借尾巴以及本课的生字。这电脑动画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我因势利导说,你们若能学会屏幕上的生字就会看到小壁虎向鱼姐姐、老黄牛爷爷、燕子姐姐的情况,还会获奖呢。学生伴随着活泼、欢快的音乐,对生字进行自学,运用掌握的拼读方法去学字音,运用掌握的各种识字方法去识字记形;音乐声的终止伴来同学们欢欣雀跃的场面,同学们用自己的知识打开了动画的按钮,听到了电脑阿姨甜美的声音,品尝着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3.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自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育出创造型人才。小学生奇思妙想的产生,需要有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结合教学体现了这种效果,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两主”作用,同时一个创新的课堂环境出现了,课堂效率和质量提高了。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讲授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这一段后,我提出:谁最聪明,还能说出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的句子吗?这一问,散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回答,说出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的句子。在讲到小壁虎三次借尾巴也没借到时,我又提出:“如果你是小壁虎,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你打算怎么做”。课堂气氛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回答也很多有新意,有的说去买一条尾巴;有的说再去借尾巴;有的说去找医生再植(他爸爸是医生)……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一句句有童趣但又灵活、机智的话,创新意识就在一个个新奇的想法中逐渐增强。
4.创设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笔者把练习题的答案被设计成果子,题目内容变成篮子,练习题变成了摘果子的游戏。而对有趣的练习,学生思维敏捷,精神集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5.结论
实践证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特别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在“活”中学、“趣”中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篇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样,新课导入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涵浅,不能很好体现各类教材的特点,形式单一乏味。长时间运用某种导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1、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小河与青草》,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青草为什么这么绿?”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乌鸦喝水》,有的设问:“谁见过乌鸦?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回答各异,却无助于阅读理解,效果适得其反
2故事诱导。对低年级学生,?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先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联系《一个真实的故事》及音乐导人。
3、联系旧知。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教学情况能产生好奇心,但要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诗之前,先让小朋友说说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联系学生的旧知,顺利成章出示《静夜思》,学生学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4、创设情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6》,先让学生观察沙滩和大海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大海的美和小孩在沙滩玩耍时的快乐情景。在出示情景画面的同时,播放《赶海歌》,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
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5、直观演示。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
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我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和一个瓶子,然后瓶子里放半瓶水,让学生起来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
6、分析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板书课题后,也引导学生思考议论:“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自己想到了什么?”老师耐心启发,学生却无法想出“什么”来。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读这篇课文,应该想到“挖井人是谁”,“什么人吃水”,“为什么不忘挖井人”。同一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年级为什么导而不“入”?这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标题里的“忘”、“挖”、“井”是生字;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城镇的小学生有的只知道自来水,不熟悉“井”;背离了年级要求,对一年级小学生这样进行审题训练,要求偏高,脱离实际。
以上的介绍仅是举例而已。艺术性导入新课的方法,因文而异,因班而异,灵活多样,门径各异。但切不要摆花架子,要实中求活,要将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