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4.28 KB
  • 2021-05-17 发布

考研辅导讲义——近代文学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近代文学 一、近代社会与文学概况:.............................................................................................................1 一、近代前期诗词创作概况:.........................................................................................................3 二、龚自珍.........................................................................................................................................3 三、宋诗派.........................................................................................................................................4 一、《咏史》.......................................................................................................................................4 一、近代后期诗词创作概况:.........................................................................................................5 二、黄遵宪和诗界革命.....................................................................................................................6 三、柳亚子和南社.............................................................................................................................7 四、同光体.........................................................................................................................................7 一、《哀旅顺》...................................................................................................................................7 一、近代前期散文创作概况:.........................................................................................................8 二、龚自珍.........................................................................................................................................9 三、湘乡派.........................................................................................................................................9 一、《病梅馆记》...............................................................................................................................9 一、近代后期散文创作概况:.......................................................................................................10 二、梁启超和新文体.......................................................................................................................10 一、《少年中国说》.........................................................................................................................11 一、近代前期小说创作概况:.......................................................................................................11 二、《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 12 三、《花月痕》和《海上花列传》................................................................................................ 13 一、近代后期小说创作概况:.......................................................................................................13 二、《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4 三、《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15 第一章 近代文学概况 一、近代社会与文学概况: 道光二十年即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 直到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而告一段落。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从长期 的沉寂状态进入了剧烈动荡、迅疾变化的时代潮流之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整体性的变革。社会形态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开始解体,中国由此迈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发展历程;经济结构上,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破产,资本主义经济应运而生,开始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会的现代性转换;社会矛盾与此前的封建王朝也不尽相同,这时的主要矛盾由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两对矛盾组成。与上述变化相适应,同 时也是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开始了向现代转型的艰难进 程。概而言之,近代文化的转型经历了由军事、经济到国家体制再到思想文化的 过程,其间虽然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有逆流、回流的不断干扰,但总体趋势依然 是指向现代性的目标的。 可以说,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汇构成了近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从 宏观来考察,中国近代文学的主流大致是由封闭型思维体系向开放型思维体系转 2 化,亦即由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延续向面对世界、面对新潮、面对社会人 生转化,其间中与西的碰撞,古与今的抵牾,旧与新的裂变,贯穿了整个中国近 代文学演化的流程。求新、求变、求用是近代各派倾向进步的文学家的共识,实 为中国近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反帝反封建和争取民主独立的救亡启蒙思想是近代 文学的灵魂与基本主题,也是决定近代文学性质的根本因素。作为横亘在旧文学 与新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桥梁,近代文学起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它在中国社会 空前巨变、矛盾尖锐复杂的八十年中,转化了古典文学,孕育了现代文学,以迅 猛的速度完成了中西交流、新旧交替的伟大使命,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与重大价 值是不容低估的。 近代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文学风貌的变化与社会变革基本同步。近代文学 的流程,依社会变革的阶段,大体可以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 两期。前期是近代文学首开风气的时期,此期文学的总体风貌变化不够显著,紧 承乾嘉以来的文学风气,沿着惯性向前推衍的力量还相当大,只有个别脱胎于传 统母体的启蒙思想家能独领风骚,以富有时代气息的创作打破文坛的沉闷,翻开 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因而此期的文坛形成了流派纷呈、新旧交错的创作格局。 在诗词文等雅文学领域,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带有拟古、复古色彩的 诗文流派极为活跃,以程恩泽、祁寯藻为代表的宋诗运动兴起一时,周济承绪常 州词派而予以发扬光大,姚门四大弟子继续固守桐城阵地,曾国藩开创湘乡派并 把桐城古文推向中兴;另一方面,龚自珍、魏源作为近代思想的先行者,以符合 时代前进步伐的新思潮和高度的爱国激情,给当时的文坛注入新的血液,成为这 一时期进步文学潮流的核心力量。在小说、戏剧等俗文学领域,创作则更显沉闷。 就小说而言,此期依然是传统小说的延续期,其创作长期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 这一阶段产生了一批以写优伶娼妓为主的狭邪小说和写清官侠士为主的侠义公 案小说,前者以《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等为代表,后者以《三侠五义》、 《儿女英雄传》等为代表,这些作品虽然在题材内容上有所拓新,但在思想上明 显地呈现滑坡趋势,充分显示出十九世纪终了阶段的“世纪末”情调。就戏剧而 言,此期的传统戏曲创作继续呈现出衰微的趋势,而各地方戏随着各声腔剧种的 广泛流布,不断地繁衍、融合,其中一些剧种逐渐走向成熟和定型。特别是享有 “国剧”之称的京戏更是后来居上,在近代戏剧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后期是近代文学的全面繁荣时期,此期的文学风貌发生了具有历史转折性的 变化,虽然旧的文学形态与旧的文学流派并没有销声匿迹,但新的文学风气与充 满新思想的文学作品,已成为文坛的主导潮流。在诗词文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 象是出现了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学改良运 动,其中黄遵宪锐意开辟“新派诗”,能骎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堪称“诗世界 之哥伦布”;梁启超致力创造“新文体”,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 新思想,使他成为“新思想界之陈涉”,黄、梁等人携手将近代诗文推向了高峰。 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发展,又促使文坛发生显著变化,涌现出以秋瑾、 章炳麟、邹容等为代表的革命文人和以南社为代表的革命文学社团,他们的创作 真正体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代潮流和诗歌艺术的发展方向。与当时进步潮流并 行,旧的诗文流派仍在文坛上继续活动,有以陈三立、沈曾植为代表的同光体, 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派,以樊增祥、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其作品虽 不乏可取之处,但都未能摆脱拟古藩篱,只能成为复古诗歌没落的标志;近代后 期词的创作基本是在常州词派理论的笼罩之下,其中被称为“清季四大词人”的 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以及异军突起的文廷式最为突出。在小说、戏 3 剧领域,此期处于转型嬗变的重要时期,创作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绩。就小说而言, 梁启超等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小说创作,其中《官 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四大谴责小 说即代表了这一革命的实绩,亦代表了近代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外,陈天华、 黄世仲等人的革命小说,林纾的翻译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也都各具特色, 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以消遣、游戏为创作主旨的鸳鸯蝴蝶 派,因迎合城市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满足他们的文化娱乐需要而盛行一时,其 余响波及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戏剧而言,此期戏曲改良运动全面展开,在传 奇杂剧等传统形式中注入新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为重要的是, 话剧这种新的艺术剧种引入中国并扎根发芽,它彻底突破了旧形式,获得全新的 戏剧生命,虽然没有杰作产生,却为“五四”以后新话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章 近代诗词 第一节 近代前期诗词 一、近代前期诗词创作概况: 近代前期,严重的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社会正 处于历史大转变的紧要关头,诗歌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转折。一些从统治阶级 内部分化出来的经世派学者深入地探求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同时在诗词方面也 唱出了时代的新声,开创了诗坛的新世纪,其中“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龚自珍, 以启蒙思想家特有的敏感,忧念时局,呼唤风雷,成为近代诗歌的奠基人;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诗风雄浑遒劲,剽悍奔放,为鸦片战争而作之诗, 足称时代强音。除魏源之外,当时还有不少爱国作家以诗歌的形式来反映鸦片战 争这一伟大的斗争,形成汹涌澎湃的爱国诗潮。张维屏的《三元里》真实地记录 了广东人民同仇敌忾、声势浩大的抗英斗争,谴责了投降派里通敌寇、媚外卖国 的无耻行径,颇得风气之先;贝青乔创《咄咄吟》大型七绝组诗,以诗纪史,就 诗作注,讽刺冷峻,揭露深刻,是别具一格的史诗;其他诗人如姚燮、张际亮、 鲁一同等也都创作有爱国诗篇。虽然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还笼罩在前人的格调之 下,但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深度与题材开拓的广度却是前代爱国诗歌所无法比拟 的,从而为近代诗歌反映重大政治事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与此同时,传统诗派 依然活跃,出现了以程恩泽、祁寯藻为代表的宋诗派,词坛也基本为常州词派所 牢笼。 二、龚自珍 1. 龚自珍既吸收了今文经学中公羊派的进化的历史观和经世致用的人生 观,也从晚明思潮中接受了崇尚自由狂放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因此其思想性 格中有很多反传统和离经叛道的成分,他也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和近 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仅诗歌创作来看,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作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发抒感慨,纵横议论,包含着丰富而深刻 的社会内容。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社会危机,揭露政治弊端。 4 他以思想家的深刻和诗人的敏锐,清醒地看到“盛世”下面潜伏着的严重危机, 并为这个病入膏肓的腐败时代感到愤怒,于是诗人怀着慷慨悲愤的情怀,把清王 朝的腐朽本质及其没落形式,清晰地揭示给人们,特别具有警世、醒世和惊世的 力量。此类作品有《咏史》、《己亥杂诗》(不论盐铁不筹河)、(只筹一缆十 夫多)等。第二类是呼唤社会变革,追求朦胧理想。诗人深切地认识到要打破封 建衰世令人窒息的政治局面,社会变革势在必行;要推动社会变革,就急需各类 经世致用之士。为了寻求这些不世之才,他常在诗中歌颂义士豪杰、理想人物。 还在诗中表达了对湖山胜境乃至梦境、仙境和佛教清净世界的向往,这些都代表 了作者所追求的朦胧的理想,都是作为黑暗社会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代表作品 有《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浩荡离愁白日斜)。第三类是表现壮志 难酬的悲愤,抒发自身遭际的复杂感受。诗人桀骜不驯的个性、特立独行的精神 与封建专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其诗作也表现出难容于世人的时代先觉者的孤独 感、忧郁感。代表作品有《夜坐》、《秋心三首》。后人编有《龚自珍全集》。 2. 龚诗不仅表达了启蒙思想的进步内容,而且在艺术形式上鲜明地表现了 独创性。第一,龚诗主要是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而其着议抒慨,既富有概括 力,含意深远,又多出以象征隐喻,富有形象性。龚诗浓郁的诗情近唐,以表意 陈述为主近宋,近唐而不流于兴象空泛,近宋而不流于枯瘠乏象,为古典诗歌作 了很好的总结。第二,龚诗深受《庄子》、《离骚》的影响,既有庄子闳大的胸 襟、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也有屈骚瑰丽的词采、香草美人式的比喻。其诗熔庄、 骚于一炉,并以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贯穿其中,豪迈纵横,飞动郁勃,极富 力度,从而将古典浪漫主义推向一个新阶段。第三,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灵活多 样。龚诗的语言揉合了文士的才华、学者的积养、英雄的抱负、仙侠的气骨,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璀璨瑰丽,也有平易通俗,可谓清奇多彩,不拘一格。 龚氏能熟练驾驭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风格也不一而足,他的古体诗,五言凝 练,七言奔放;近体诗,七律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其规模空前的大型组 诗《己亥杂诗》,更是七言绝句创造性地运用。龚自珍的诗歌犹如彗星划破夜空, 狂飚漫卷大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诗既非汉魏风骨,亦非唐音宋调, 而是真正具有独特面目的清诗。他为旧时代殿后,为新时代开山,继往开来,真 正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 三、宋诗派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诗坛上兴起一个以程恩泽、祁寯藻为领袖,偏重于宋 诗格调的流派,一般称之为“宋诗派”,其他主要作家有出于程门的何绍基、郑 珍、莫友芝以及曾国藩。在理论上,此派有两点引人注意:一是强调写诗要有“性 情”、“学问”,但其性情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品格,与张扬 个性的新思潮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倡导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合一,这是受当时学 术主潮汉学影响的产物。在创作上,此派取法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进而上溯到 开启宋诗风气的杜甫、韩愈,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以生涩为贵,以险怪为新, 但往往失之枯滞。此派的题材以歌咏山水、唱酬应答、题咏金石书画为多,也有 关心民瘼的作品,但涉及鸦片战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诗作寥若晨星。宋诗派揭开 了近代诗坛上宋诗运动的序幕,为后来“同光体”的前驱。 [作品讲读] 一、《咏史》 5 1. 此诗是龚自珍七律诗的代表作,也是他抨击时弊的名篇。诗中对清王朝 政治的腐败透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当时官场的现状是朝廷大权被皇帝的左 右亲贵所把持,国家经济命脉为地方幕府中的帮闲清客所操纵;士林的风气是文 人士子自命风流却苟且无聊,专意追逐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对朝廷得失、国家安危 漠不关心。诗人之所以把种种社会危机形诸笔端,旨在唤醒世人,振起士风。 2. 此诗的艺术特点: (1)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诗从“金粉东南”写起,紧扣“咏史” 之题;最后又借田横义不降汉的历史故事反讽士人不能坚持节操,仍回应标题。 同时在咏史的格局框架内,填入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现实内容,发抒感慨,批判 时政,实是托古刺今,借题发挥之作。 (2)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作者善以政论作诗,此篇即可看作用诗 体写成的杂文,它针对当时官场、士林这些特定阶层,抽出其本质特征予以批判, 提升到历史高度予以针砭,具有振聋发聩的思想力量;同时其重表意而多陈述的 表达,并不使诗歌流于概念化、空泛化,而是富有概括力、形象性,此诗既是政 治家之诗,又是诗人之诗。 (3)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 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 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第二节 近代后期诗词 一、近代后期诗词创作概况: 近代后期,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文学宣传 其维新思想与革命主张,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构架和走向,并成为“五四”新 文学运动的先导。真正在艺术上对传统诗坛发起冲击的是“诗界革命”运动和“新 派诗”的创作。其中黄遵宪大大拓宽了诗歌的审美范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是“诗界革命”实绩的体现者;康有为“更搜欧亚造新声”,表现出开拓诗歌新 境的气概,他的诗作气度恢廓,意境雄奇,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海外诗,描写 世界风光、异域情调,境界独辟,具有更多新派诗的风味;丘逢甲是台籍著名诗 人和爱国志士,其诗歌的突出主题是反映失台的悲愤和光复乡国的心志,体现出 强烈的爱国情怀,诗笔凌厉雄迈,沉郁中有一种豪放之气,被梁启超誉为“诗界 革命一钜子”。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次展开,在革命的宣传和 鼓动中,诗歌自然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利器。其中秋瑾的诗词充满慷慨壮烈的雄放 之音,在近代文学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辉;以柳亚子、马君武、陈去病为代表的 南社诗人,用诗歌干预时政、批判现实、鼓吹变革,在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中发 挥过重要作用,代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诗歌的最高成就。本时期旧的诗文流派 仍然十分活跃,其中以陈三立、沈曾植等为代表的同光体,以崇尚宋诗相标榜, 声势最大。另外,“诗坛旧首领”王闿运标举汉魏六朝,代表作品是描写英法联 军焚烧圆明园暴行的《圆明园词》;樊增祥、易顺鼎效仿晚唐香艳体,代表作品 是樊氏叙写庚子事变前后史事的前后《彩云曲》。近代后期词坛虽然继续步趋常 州词派的轨辙,但亦有不完全墨守其衣钵的,著名的有“清季四大词人”之称的 6 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所作多寄寓时势身世之感,表达深郁浑成而 又各具特色,形成了“词的中兴光大时代”(叶恭绰《全清词序》)。文廷式更 能在常州派之外独创坛坫,他上承苏、辛豪放词风,多激昂慷慨之作,意气飚发, 笔力恣肆,而且内容充实,不乏感叹国事、贴近现实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在 近代后期的词坛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二、黄遵宪和诗界革命 1. 诗界革命是近代诗歌领域的一次革新运动,它是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 政治运动相呼应、相配合的。谭嗣同、夏曾佑等是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他们较早 试作“新学之诗”,喜欢引用一些西方宗教典故和科学、政治等新名词作为点缀 以表新异,有时不免走向怪僻的歧途。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要 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做到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的融会一体,为这 一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主将和旗帜,创作成就最为突出。 诗界革命在实践中的成绩,是创作了一批“新派诗”,这些诗在内容上以表现新 事物、新境界、新思想为主要特征,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服务,既有呼吁救亡 图存、以诗写史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反映当时国际风云、海外风情的优秀篇什, 大大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令人耳目一新。新派诗在形式上虽然固守旧风格, 但也力图在意境、语句诸方面突破陈陈相因的传统规范,以流俗语、新名词入诗, 积极探索通俗化的新途径,形式也比较活泼自由,表现出解放诗体的努力和要求。 2. 作为一个放开眼光看世界的维新志士,黄遵宪较早地走出国门,熟悉西 方文化,关注现实政治,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新的理致、新的意境,形成 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突破了古诗的传统天地,在中国诗歌发展 史上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黄诗有以下内容值得重视:第一,反映甲午战争前后 四十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反帝卫国的崇高精神,是黄遵宪诗歌中最光辉 的部分,也是他诗歌中的主旋律。诗人生当大乱之年,边关烽火,家国兴亡,皆 系之于诗,举凡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变,以及近代史上的许 多重要史实,诗中均有反映,他的诗集不愧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编年史。特别是甲 午战争前后写下的系列诗作,反帝爱国思想尤为突出。代表作品有《冯将军歌》、 《度辽将军歌》、《哀旅顺》、《台湾行》等。第二,鼓吹维新,宣传变法,是 黄遵宪诗歌中的另一重要主题。他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出发,对封建社会中 的陈腐事物进行批判,为变法摇旗呐喊;新政失败后,一面谴责顽固派破坏变法 的罪行,痛惜维新事业的夭折,一面忧虞国家前途,更坚定了变法图强的信念。 第三,描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吟咏西方社会的科学文明。黄遵宪“足遍五洲 多异想”,“吟到中华以外天”,其域外生活经历不仅给他的创作带来了五彩缤 纷的新内容,而且也使他的诗带有更多的近代色彩。此类诗歌多写新事物、新科 学、新景观,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写出了“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开拓了全新的题材。代表作品有《今别离》四首、《日本杂 事诗》二百首、《纪事》等。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3. 黄遵宪在广泛学习、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突破旧境界,创造新 诗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首先,黄诗虽然常有一种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 更主要的是方面是真切的写实。其诗凡描写时代风云者,多为宏篇巨制,往往自 成某一方面小史;这些诗叙事成分增多,描写因素加强,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一 种五光十色,博大弘深的感觉。其次,黄诗吸取古人以文入诗的手法,力求“以 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打破诗歌固定的句式、格律,纵横变化,伸缩自如,为 7 近代诗体的解放迈出了新的一步。再次,黄诗的语言广采博收,不拘一格,不仅 古的、雅的、中国的资源运用自如,今的、俗的、外国的资源也同样吸收熔铸于 诗中。这样就形成了其多维的语言特色,有的典雅,有的清新,有的晓畅。总的 看来,黄诗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体现了近代诗歌由旧向新的过渡,同时也 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给“诗界革命”开辟了道路。 三、柳亚子和南社 1. 南社是一个政治色彩很强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也是清末民初人数 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学社团。1909 年成立于苏州,发起人有柳亚子、 陈去病、高旭,主要作家还有马君武、苏曼殊、周实等,社名取自“操南音不忘 本”,寓有对抗满清政府之意。南社诸诗人积极地投身革命活动,自觉地以诗文 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宣传爱国主义,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在辛亥 革命和讨袁斗争中发挥过巨大的宣传作用和战斗作用。在总体倾向上,南社诗人 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和高亢遒劲的阳刚之美,表现出浓郁 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由于人员过于庞杂,随着革命的进展,社员的政治立场逐 渐走向分化,至 1923 年南社终于解体。 2. 柳亚子被誉为“南社灵魂”、“时代歌手”,他的诗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的号角,形象地展示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风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 的思想内涵。其诗的中心主题是揭露清王朝的黑暗腐败和封建专制,呼唤民主革 命,提倡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此类诗歌抒发了他在民族灾难日益深重下的 忧愤与苦闷,表现了他为革命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与英雄气概。柳亚子的诗还吸 取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带有鲜明的近代 意识。尤其是在妇女问题上,柳诗批判旧礼教,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倡 导妇女解放,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艺术上,柳诗意气风发,感情充沛, 境界恢宏,语言明畅,形成了慷慨悲壮、刚健豪放的风格,洋溢着一种奋发昂扬 的革命激情,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其诗以近体为主,尤工七律七绝。代表作品有 《元旦感怀》、《孤愤》、《吊鉴湖秋女士》等。著有《磨剑室诗集》、《磨剑 室文集》、《磨剑室词集》。 四、同光体 同光体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由不墨守盛唐的诗人所组成的诗歌流派,实 际上是道光、咸丰时期宋诗派的继续。在诗学上,同光体诗人的总体倾向是以宗 宋为主而溯源于韩、杜,但各个诗人的具体蕲向又各有不同。根据籍贯和宗尚的 差别,此派诗人大体上可分为江西派(陈三立)、浙派(沈曾植)、闽派(陈衍、 郑孝胥)。同光体强调学古而不呆板摹古,要有开拓创造,力求推陈出新。他们 大都曾经同情和支持过维新变法,写下了一些富有现实内容的诗作;清亡以后大 都以遗老自居,多抒发个人的孤怀幽绪。此派诗人多为学识渊博的学者,注重从 古代典籍中觅取灵感,在艺术上讲究避俗避熟,奇崛生涩,熔铸诗语,驱使典实, 力求翻新出奇,风格一般比较古雅,但也容易走向艰深僻奥。 [作品讲读] 一、《哀旅顺》 1. 此诗是黄遵宪最著名的爱国诗篇之一,写于一八九五年,亦即旅顺军港 被日军攻陷的第二年。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 8 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 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 2. 此诗的艺术特点: (1)概括有力,表达委婉。此诗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 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同时作者 采取了十分委婉的表达方式来凸现诗篇的意旨,全诗并未从正面点出导致旅顺失 陷的原因,而是把这一问题留给读者去思索,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2)欲抑先扬,大起大落。此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式之险要、战备 之精良、军威之雄壮,真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却骤然转折,写旅顺 轻而易举地沦入敌手,将前文陡然抹倒。两相对照,反差强烈,取得触目惊心的 艺术效果,也在大起大落的结构中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悲愤叹惋。 (3)感情强烈,音韵调谐。全诗前十四句气势轩昂,充溢豪情,最后两句 虽平平道来,哀恸悲怆之情却力透纸背,更显示出哀旅顺之沉痛无比。其感情之 所以能如此剧烈动荡,是与作者善于用韵密不可分的。全诗逐句用韵,前十四句 押仄声韵,急促而铿锵,最后两句忽然转用平声韵,暗喻旅顺失陷之轻易,与全 诗的思想内容达成了高度和谐。 第三章 近代散文 第一节 近代前期散文 一、近代前期散文创作概况: 与清代中期桐城一派独霸文坛的格局大为不同,近代前期散文呈现出两条发 展线索。一是经世派作家致力于散文革新,主张文章联系实际、切合实用,反映 了时代的新变化。此派作家中首先突破正统樊篱的是龚自珍,他站在时代的峰巅, 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危机四伏的历史,并以不拘一格的散文体式表达对于现实的深 邃思考,为近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魏源紧随其后,主张“贯经术、 政事、文章于一”,他的散文多与现实紧密相关,洞悉有关事务的原委利弊,文 笔犀利,内容翔实,说理透辟而又明畅条达,逻辑严密而又挥洒自如。接受龚、 魏影响的后期经世文派作家有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他们对西方文化感染较 深,要求突破传统散文“道统” 与“文统”的束缚,反对桐城派所标榜的“义 法”,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改变了文风,实开近代“新文体”的先河。其中冯桂 芬的《校邠庐抗议》持论剀切,气理畅达,在推进文体解放上具有重要意义;王 韬则首开报章文体,汪洋恣肆,畅所欲言,促进了散文的进一步变革。二是桐城 派作家在此期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还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和龚、 魏同时的桐城派作家,影响较大的有所谓的姚门四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 姚莹,他们对原先的桐城文论有所修正和调整,在风格上也程度不同地突破了清 正雅洁的束缚,向纵横明快的方向发展。之后,把桐城古文推向中兴的是曾国藩。 由于曾氏对桐城派既有继承,也有改造,使它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又被称为 “湘乡派”。曾氏的四大弟子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是中兴的主力, 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西学的影响,他们的海外游记和一些反映新思想的议论文 给桐城古文带来新的气象。 9 二、龚自珍 1. 龚自珍的文章一扫桐城派古文拘谨迂执的模式,摒弃考据学者脱离实际 的文风,是上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新的发展,他以自由活泼的体式大胆地抒写 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除了一些专门的学术论文之外,龚文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反映他经世致用 的政论文,是他文之大宗。此类文章往往“以经术作议论”,引古喻今,讥切时 政,诋排专制,揭露封建衰世的种种积弊及其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唤变革,憧憬 未来,反映了时代的重大课题,具有犀利的批判锋芒和强烈的战斗精神。如《乙 丙之际箸议》、《明良论》。二是借题发挥、寓言式的小品文。此类文章形式多 样,内容广泛,主要是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一切庸俗现象作无情的讽刺, 富有现实意义,以短小见深远、于形象寓哲理而为人称赏,文学价值颇高。如《尊 隐》、《捕蜮》、《病梅馆记》。三是以纪人、纪游为主的记叙散文。此类文章 不守定法,不拘一格,因人因事写法各异。如《杭大宗逸事状》、《记王隐君》。 2. 龚自珍的散文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直接为政治斗争服务,其间渗透着作 者特有的敏锐的时代感和深沉的历史感,对开拓散文创作的题材领域起了重大作 用。龚氏喜放言高论,其文锋芒毕露,往往挟带着“横霸”凌厉之气,具有警悚 人心的震撼力,富于浓郁的浪漫色彩。由于作家具有卓越的见解和激越奔放的感 情,又刻意追求不恒常的艺术构思与不恒常的语言表现,想象奇特,文笔放纵, 故形成了汪洋恣肆、奇崛壮伟、俶诡雄辩的美学风格。但龚文有时不免流于艰深 晦涩,使其文意难以索解。 三、湘乡派 湘乡派是近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实际上也可看作是桐城派的分支。因 其创始人曾国藩是湘乡人,故以之名派。曾国藩根据新的时势的需要,对桐城派 古文进行了充实和发展。首先,在姚鼐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又加入“经 济”一项,以纠正桐城文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的倾向。其次,扩大了古文的传统, 由唐宋八家上推至先秦两汉,同时主张骈散兼容,奇偶并用,这样就突破了桐城 派取径过狭的限制。再次,在文章的艺术风格方面,特别推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 美,以补救桐城柔弱之流弊,曾氏之文也确实颇多雄直之气、驱迈之势,和桐城 古文“清淡简朴”的风格有明显不同。他还利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招揽人材, 笼络、团结和造就了一批散文家,使桐城派起衰振弊,一时号为中兴。因为曾国 藩从古文理论到创作实践都对桐城派进行了改造,颇有利用桐城派“私立门户” 的意味,所以后人便把以他为核心的一批古文家称为“湘乡派”。 [作品讲读] 一、《病梅馆记》 1. 此文写于作者辞官南归以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讽刺性小品文。文中通 过植梅的生活琐事,愤怒谴责了封建专制和病态社会对人性的戕害,表达了作者 要打破一切桎梏、追求人格自由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蕴含着冲决罗网、解放个 性的深厚的社会思想内容。 2. 此文的艺术特点: (1)抉微发奥,匠心独运。作者具有极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一般人不注 意的问题中引申发掘,阐发妙论。此文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普通文人画士所表现的 10 梅之高洁与孤傲这一浅显的层面上,而是独运匠心,通过梅的被斧斫、删削而成 为病梅和自己决心疗治病梅的艺术构思,反映了重大的社会命题。这种新颖的立 意是历来咏梅题材中所未有过的。 (2)托物言志,寓意深远。此文采用比兴手法,借梅议政,讥评时弊,文 章表面句句讲梅,没有一句题外话,但实际上却处处观照着社会、时时触及着现 实,哲理溶入形象之中,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全文主旨深刻而寄寓自然,篇幅 短小却耐人寻味。 (3)用笔曲折,跌宕有致。全文围绕着梅这一中心意象,着重表现了三种 人物对待梅的不同态度:文人画士欣赏病梅,投其所好的鬻梅者炮制病梅,以及 作者自己的买梅疗梅,在反复映照中凸现作品主旨,同时也使得行文婉曲奇诡, 引人入胜。 第二节 近代后期散文 一、近代后期散文创作概况: 近代后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大体上可分为三派。一是“新 文体”派,代表作家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其中康有为、谭嗣同是“新文 体”散文的前导,康文瑰玮恣肆,笔锋犀利,气势浑厚,不拘骈散,一扫传统古 文的程式,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谭文在维新派中号为激进,内容充实,笔带情 感,议论纵横,条理清晰,表现了他冲决网罗的反封建精神和救亡图强的爱国思 想;梁启超则力倡“文界革命”,是“新文体”散文创作的主将。总的看来,此 派代表了散文发展的新方向,是这一时期散文的主流。二是古文派,代表作家有 严复、林纾、章炳麟。其中严复和林纾都是政治上倾向于改良主义,文学上坚守 桐城古文的人物。严复的古文以散体为主,作风平实,逻辑严密,具有深邃的思 想和全新的意境;林纾的古文更重视形象与情境的营造,于简洁平淡的笔墨中蕴 寓着丰富深厚的感情。章炳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为文推崇魏晋,其 文把革命的主题与广博的学识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战斗性,感情激昂, 文字锐利,“所向披靡,令人神旺”。此派虽然还占有相当的势力,也在晚清学 术思想领域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但毕竟不能与时代潮流合拍,已显出没落的态势。 三是白话文派,此派以通俗化的大众语言宣传新思想,符合言、文合一的历史大 趋势,因而它虽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它本身所具有的生机与活力已经彰显出来, 为即将到来的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梁启超和新文体 1.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旗手,先后发动过“诗界革命”、“文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对于促进近代文化的转型有着显赫 的功绩。就文学创作而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新体散文。在戊戌变法 前夕和变法过程中,梁氏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宣传维新的文章;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继续在《清议报》、《新民丛报》上撰文,议论政事、 宣传西方学术文化。这些发表在报刊上的政论文和杂文,既接近言文合一,但又 未能完全摆脱文言的影响,一时学界竞相效仿,号为“新文体”。又称“报章体”、 “时务文学”或“新民体”。梁氏的新体散文有着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底蕴, 带有为维新变法和思想启蒙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广泛地反映了近代重大的社 会问题,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忧虑和揭露;二 11 是对封建专制和社会痼疾的批判;三是对变法图强的呼唤和论述;四是有关倡民 权、振民气、开民智的新民之说。其代表作有《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论》、 《呵旁观者文》、《变法通议》等。著有《饮冰室合集》。 2. 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范式,其“新文体”是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 话的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在内容 上,善于以“欧西文思”来创造新意境,与此相应的是大量新思想、新名词、新 知识的出现;在句法上,平易畅达,语汇丰富,文白相间,中西交融,大大提高 了散文的表现力;在章法上,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往往是信笔直书,逞心适意, 纵笔所至,不加控制;在结构上,讲求逻辑严密,条理明晰,不故作摇曳跌宕之 姿;在风格上,笔锋充满感情,尤善于运用铺叙的笔法和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形 成一泻千里、不可阻遏的气势,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感染力。总的来看,这种新 体散文对于传统古文是一次有力的冲击,为晚清文体的进一步解放和“五四”白 话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作品讲读] 一、《少年中国说》 1. 此文是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写于戊戌维新夭折后流亡日本之时。当时 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吞并的境地,国家 命运岌岌可危。本文中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一方面对当时腐朽 的官僚体制提出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又对祖国的未来寄予极大的希望,表现了 作者要求祖国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2. 此文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感染性。作者以饱带情感之笔,或说理,或喻事,或状物,往 往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务求恣睢淋漓,充分表达出炽热挚烈的爱国激情,在 奔放激荡中给人以慑心动魄般的巨大震撼,极富鼓动性。 (2)鲜明的形象性。此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抽象的逻辑推理中具有鲜 明生动的形象,“老大帝国”的老态龙钟、枯朽衰弱与少年中国的血气方刚、充 满活力,在相互比照中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又广泛取譬,多方设喻,先 是以人喻国,转而又以物喻人,喻中套喻,喻后接喻,堪称奇观。 (3)高度的灵活性。此文的语言表述非常自由,或文或白,或奇或偶,或 引诗为文,或化骈为散,时而用一二个外语洋词,时而用三两句俚语方言,其遣 词造句不受约束,无所禁忌,而又尽情尽意,明白无碍。 第四章 近代小说 第一节 近代前期小说 一、近代前期小说创作概况: 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由于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 荷,因而从清代中期的高度繁荣一下子跌入了低谷,可称为古典小说的终结时期。 此期的小说虽然在题材内容方面有所拓展,但与同时期的进步诗文相比却大大落 伍了,这主要表现为对时代的隔绝,对现实的冷漠。同时小说的作者也仍旧停留 12 在正统思想的牢笼之内,他们通过小说写作表达对于享乐生活的留恋,反映他们 怀才不遇的徘徊与苦闷;或者借助幻想中的清官和侠客美化现实,以拯救摇摇欲 坠的封建末世。于是形成了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两大潮流:即侠义公案小说和狭 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是原本各自独立发展的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合流,也是 对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的反动。这类小说大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清官折狱断案,二是侠客除暴安良,它们更多地继承了通俗小说的民间传统, 所表现的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思想,极易为市井细民所接受,从而成 为下层民众的精神消费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三侠五义》、《荡寇志》、 《儿女英雄传》等。狭邪小说由明清之交的才子佳人小说蜕变而来,同时也为谴 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开了先河。这类小说无论是叙才子与妓女、名士和优伶, 都摹绘柔情,敷陈艳迹,实为落魄文人顾影自怜的幻想,也多少反映出近代都市 生活的风情与畸形病态社会的堕落,其代表作品是陈森的《品花宝鉴》、韩邦庆 的《海上花列传》、魏秀仁的《花月痕》等。 二、《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 1. 《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是在清代艺人石玉昆说唱《龙图公 案》的基础上敷演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小 说的前半部主要写侠客义士协助包公断案,除暴安良;后半部主要写侠客义士协 助清官颜查散剿灭襄阳王谋反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了侠客之间的意气纠纷。书中 所写皇亲国戚、恶霸豪强的为非作歹、无法无天,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时社会 的黑暗;所写清官的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侠客的扶危济困、仗义行侠,则体现 了下层民众铲除邪恶、伸张正义的愿望与理想,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小说“事迹新奇,笔意酣恣,描写既细入毫芒,点染又曲中筋节”,具有鲜明的 说话艺术的特色。具体而言,一是人物形象个性突出。书中所塑造的草野豪杰, 奕奕有神,既有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武功高强的共性特点,更有绝然相异,毫 不雷同的个性特征。白玉堂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二是结构安排既曲折有致,又 清晰贯通,大小案件纵横交错,环环相套,悬念迭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作者 还善于在复杂的故事中,穿插若干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使情节的发展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而其接缝斗榫又巧妙无痕。三是语言干净利落,贴近口语,绘声状物, 声情并茂,充分体现了评话艺术的魅力。 2.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作者文康的身世与曹雪芹相类似,但 二人思想却大相径庭。小说描绘了一个“作善降祥”的全福家庭,写出一种幻想 中的完美人生,书中的安骥一家人充分地实践了臣忠、父严、母慈、子孝、夫节、 妻贤这些基本的封建伦理纲常,表达出作者对即将逝去时代之名教道德的强烈眷 恋,其思想情趣的迂陋陈腐自不待言。同时也触及到清王朝官吏贪赃枉法、相互 倾轧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意义。此书把才子佳人小说和侠义公案小说彼此 捏合,集英雄事业、儿女心肠于一身,联天性、忠孝于一体,不失为一部雅俗共 赏之作。在艺术上,《儿女英雄传》颇具特色。一是小说描摹细腻,塑造了一些 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写侠女十三妹智勇双全的豪爽性格,嫉恶如仇的侠义品质, 颇为出彩,但她前后判若两人,性格不乏失常之处。二是小说的结构翻新出奇, 跌宕有致,故事安排张驰相济,情节转换流畅自然。作者善用伏笔,巧设悬念, 并受“西洋法子”的影响,自觉地采用倒叙手法。三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流利,诙 谐风趣,具有浓厚的评话气息。尤其是北京口语的运用,俏皮活脱,挥洒自如, 历历传神,富有生气,堪称京味小说的滥觞。 13 三、《花月痕》和《海上花列传》 1. 《花月痕》又名《花月姻缘》,原题眠鹤主人编次,实乃魏秀仁。此书 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小说,主要写一对才子韦痴珠、韩荷生与一对妓 女刘秋痕、杜采秋之间的恋爱故事。其实韦、韩这两个男主人公的一没一升,一 枯一荣,正是作者现实和理想的两个影子,小说既借“韦刘之离”发泄困顿不遇 的牢骚,亦借“韩杜之合”寄托发迹腾达的梦想,反映了封建末世守旧文人无可 奈何的精神面貌。《花月痕》创作特色的突出之处,首先表现为作家主体精神的 张扬,带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这无疑是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挑战。其次是 采用双线交错、彼此对照的叙事结构,以两对命运迥异的主要人物相互映衬,虚 实对比,写得空灵摇曳,细腻委婉。最后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往往因诗设事,词 藻华美,文采丰赡,写景抒情常化用诗词意境,但有时也存在着过度炫耀诗词才 华的倾向,使得小说缺乏流动韵致和活泼的生气。它对后来鸳鸯蝴蝶派之言情小 说有直接的影响。 2. 《海上花列传》是狭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原题花也怜侬,实 乃韩邦庆。小说以赵朴斋兄妹堕落的故事为轴线,通过几个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 剧结局,再现了近代社会妓女的悲惨命运,作者对她们既有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也寄予了深切的怜悯和同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妓女这种畸形人物的复杂性及其 社会根源。作者不仅将笔锋集中于妓院这一罪恶渊薮,而且也将其延伸到官场、 商场、洋场,反映了日益殖民地化的大上海的都市风情。在同类小说中,《海上 花列传》的艺术成就也相当突出。首先,小说采用“穿插藏闪”的结构,把许多 各自独立的故事打通,折叠在一起,几组故事平行发展,穿插映带,同时又尽量 设置悬念,留下伏笔,明暗交织,互相联贯。采用这种结构,使全书故事拆散开 来,没有破碎割裂之痕;收拢起来,也无拼凑联缀之迹,显示了近代小说结构模 式的转变。其次,人物描写真实传神。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刻划概括为“无雷同”、 “无矛盾”、“无挂漏”,他笔下的形象富有个性风采,人各一面,同时每个人 物的性格本身也有他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达到了“写照传神,属辞比事,点缀渲 染,跃跃如生”的境地。再次,小说的语言颇具特色,开创了吴语小说的先例。 小说叙述语言用北方官话,人物道白则纯用吴语(即苏白),这就增加了作品的 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也能形神兼备地传达出晚清海上北里娇娃所特有的温软柔 媚的风情神态。 第二节 近代后期小说 一、近代后期小说创作概况: 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 命”也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1902 年,梁启超发表了一篇带有纲领性的小说理 论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充分肯定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明确提出 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作为开启民智、疗救社会的利器,小说也由文学结构的边 缘而一跃占据了整个文学领域的主导和正宗地位。由此,近代后期小说呈现出空 前繁荣的局面,可称为“新小说”的勃兴期。此期的小说在题材上相当广阔,完 全摆脱了旧小说只写帝王将相、绿林豪杰、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传统范围,而 是把全部现实社会都纳入到创作的视野之内,从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在内容 14 上大都与改良群治、救亡图存息息相关,那些不满现实并富有济世情怀的作家, 锐气横溢地暴露阴暗沉滞的社会,作品中迸射着强烈的讽刺色彩,具有浓重的批 判现实主义的倾向,从而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此期新小说中写得较好、影响 较大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 《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亦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谴责小说。在小说界革 命后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创作了一批狂飚突进式的作品,成为民族民主革命 的铎音,代表作品有陈天华的《狮子吼》、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等。民国以 后,小说创作步入低谷,出现了徇世媚俗的鸳鸯蝴蝶派(亦称“礼拜六派”),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另外,林纾的翻译小 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二、《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问世之后,立 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且成为此类小说的样板,各种模仿的“现形”之作 接踵而至。作品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僚体制进 行了总体解剖与全面批判,集中暴露了各地各类大小官吏的丑恶嘴脸,是一幅晚 清官场的群丑图。作者对官场的揭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卖官鬻爵、贪赃 纳贿,“千里为官只为财”,放眼官场,上至朝廷王公大臣、下至州县佐杂胥吏, 无不贪污贿赂,利欲熏心。二是道德沦丧、寡廉鲜耻,各级官吏为了升官发财, 任何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勾当都干得出来,传统的人格情操全然泯灭,官场的 文化品位荡然无存,以至于作者直斥晚清官场为“畜生的世界”。三是惧洋媚外、 奴性十足,这些官僚无论职位高下,都患有恐洋症,在洋人面前,立时现出卑躬 屈膝、百般讨好的洋奴丑态。在艺术上,小说受《儒林外史》影响较大。首先, 全书的结构由许多短篇故事联缀而成,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一 人之事完,即转入下一人。这种结构与作者企图广泛地反映官场的整体现状有关。 其次,长于使用讽刺艺术,诙谐、滑稽而又冷峻、尖刻,作者善于抓住人物言行 之间的自相矛盾,彰显其可笑之处;也善于运用夸张、漫话化的闹剧手法,突出 故事情节的荒诞性;然后用嬉笑怒骂而不失幽默风趣的语言,完成老辣恣肆的讽 刺。但有时渲染过甚,溢恶违真。再次,惯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尤擅长细节渲 染,运以颊上添毫之笔,有入木三分之妙。除《官场现形记》以外,李宝嘉还有 《文明小史》、《活地狱》等长篇小说和《庚子国变弹词》。 2.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以 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历记自 1884 年中法战争以来的二十年间所 见所闻的各种怪现状,勾画出一个到处充斥着“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 魅魍魉”的鬼蜮世界。作者直面现实人生,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显示了 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小说所涉击的主要内容有:一是 暴露晚清官场的卑污丑恶与各类官僚灵魂的肮脏龌龊,特别是揭示出清王朝军队 的腐败,是小说中颇具特色的内容;二是暴露封建家庭生活中的人伦乖离与深重 罪孽,在客观上反映出封建宗法制度和伦常关系无可挽回的命运;三是暴露上海 十里洋场生活中的人物众生相,尤其是描绘了一些斗方名士和洋场才子的丑态。 与《官场现形记》有所不同的是,此书还塑造了几个正面人物形象,以寄托作家 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人物都毫无例外地走向悲剧结局,“道德救国”、“实 业救国”也均告破产,反映了作者追求与幻灭的心路历程。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明 显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为过去的长篇小说所未见, 15 以九死一生(即“我”)为贯串全书的主人公,从他出门奔丧写起,到他经商失 败为止,作品中的全部内容,无不是他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这种叙事视角与 结构使小说更为紧凑、连贯,也更具有真实性。其次是小说笔锋凌厉,庄谐杂陈, 辛辣而有兴味,但有时不免形容过度,失于浮露。吴沃尧的小说还有《恨海》、 《劫馀灰》、《情变》、《九命奇冤》等。 三、《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1. 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一部饱含作者身世、家国、社会诸多感情的“哭 泣”之作,也是一部欲唤醒民众的“醒世”之作。作品通过江湖郎中老残(铁英) 游历各地的见闻和言行,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也反映了晚清某些社会政治 情况。小说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一方面作者既痛恨封建守旧派的顽冥不化,又 直斥“北拳(指义和团)南革(指革命党)”为国家之祸害,另一方面认为只有 提倡科学、振兴实业,才能挽救危亡。小说最有价值之处在于首揭“清官”之恶, 成功地塑造了玉贤、刚弼这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他们貌似清廉, 实则残民以逞;有能员、清官的美誉,实则极端残酷自私、刚愎自用;只顾自己 邀功,不管百姓死活。小说还通过璵姑之口,深刻揭露了宋儒理学的矫情和虚伪, 表现了对于压抑个性、遏制情欲的伦理道德的憎恶。在艺术上,《老残游记》体 现出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首先,是叙事模式的转变,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 事,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它采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突破 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传统模式,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其次,是叙事型向 描写型的转变,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风景 画和风俗图。再次,是以工笔大段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流程,甚至还尝试 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技巧,在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确是戛戛独造。 2. 曾朴的《孽海花》在四大谴责小说中思想最为激进。它以状元金雯青和 名妓傅彩云的姻缘为叙事线索,描写了从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为止约三十年间的 政治的变动和文化的推移,并把这种变化放置在世界的背景上去透视,从而使它 具有了其他谴责小说所没有的历史深广度。小说含有多重意蕴:首先,《孽海花》 是一部历史小说,它真实地、艺术地描写了近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同治、 光绪两朝三十年来政治风云变幻的壮阔画面。其次,《孽海花》又是一部政治小 说,它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昏聩无能、封建士大夫的醉生梦死以及封建制度的 腐朽没落,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再次, 《孽海花》还是一部文化小说,它着重表现了晚清高级知识分子在“由旧到新” 这一历史“大转关”时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反映了同光时代各种思想文化 的冲突与嬗变。《孽海花》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结构工巧,采用曲线 串联的方法来结构全书。小说以金傅故事为主轴,连结书中的各个故事,但又不 是单线发展,而是蟠曲回旋,时收时放,纵横交错却不离中心。二是文采斐然, 小说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明丽如画。三是人物形象塑造也较为成功, 尤其是描写达官名士性格,更是入木三分。《孽海花》虽然仍采用了章回小说的 传统样式,但在某些方面,却已经具有现代长篇小说的形态,显示了小说的传统 样式向现代样式的过渡。 [作品讲读] 一、《明湖居听书》 16 1. 此段文字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是全书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作者 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的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人一种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亲切感觉,成为我国小说中描写音乐的最为出色的篇章。 2. 此节小说的艺术特点: (1)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从多方面加以烘托。作者写白妞的上场极富匠心, 先写街谈巷语的议论、开场前戏园的热烈场面、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 的反应,经过这一系列的远铺近垫,正衬旁染,层层推举,移步换形,形成了一 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布局,使得白妞还未出场就已显得非同凡响。 (2)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塑造出王小玉这个民间艺人光彩照人的形象。在对 王小玉的相貌做正面摹写时,作者突出的是她的内在丰神和气质,尤其是以一连 串的博喻写出白妞眼睛的美不胜收、顾盼生姿,令人称道。 (3)运用通感、移情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细腻入微地描写出白妞的说书绝艺。 作者通过各种比喻和象声叠词来借物赋形,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景物,又充分 发挥了审美感知中的通感功能,使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把转瞬即逝的 声音描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五章 近代戏剧 近代戏剧创作概况: 近代戏剧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戏剧;二是以 京剧为代表的民间地方戏剧;三是受外国戏剧影响而产生的话剧。这三种戏剧文 化虽然渊源不同,形态风格各异,但它们在近代史上的嬗替、变化,都直接间接 地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从而形成 了与古代戏剧不同的面貌和特点。具体说来,近代前期的戏剧是以昆曲的衰落和 地方戏的进一步成熟为主要内容。同清代中期的戏剧走向相似,昆腔剧种在此期 继续呈现出衰落的景象,但鸦片战争前后的民族危机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心态, 一部分具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作家开始觉醒,走出旧的窠臼,以戏剧反映现实 的灾难,出现了黄燮清《居官鉴》、徐鄂《梨花雪》、钟祖芬《招隐居》等描写 时政的传奇作品。与传奇、杂剧的日趋式微相比,花部诸腔则是方兴未艾,各种 戏曲声腔在流布繁荣的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使各地方剧种进一步走向 成熟和定型。作为近代中国民族戏剧象征的京戏更是后来居上,成为全国影响最 大的一个剧种。和古典戏曲相比而言,京剧使中国戏剧文化实现了重大转变:即 由曲牌联套结构向版式变化结构的转变;由重曲向重戏的转变;由以剧本创作为 中心向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转变。近代后期,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小 说界革命”等口号的提出,戏剧改良运动也全面展开。首先揭开戏剧改良序幕的 是梁启超,他在 1902 年创作了《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三部传奇, 于旧形式中注入新精神,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继之而起的是 1904 年创刊的《二 十世纪大舞台》,其发刊词要求戏剧能唤醒民众,振奋民族精神,为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服务,吹响了这一运动的号角。戏剧改良运动,不但促使传统戏剧朝着迅 速反映时代内容、摆脱曲律束缚、解放自身体制的方向发展,也促进了京剧和地 方戏的改革。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有京剧的汪笑侬、潘月樵等,川剧的黄吉安、 17 赵熙等,评剧的成兆才以及秦腔的班社组织易俗社,他们真正把戏剧改良由案头、 报刊转向舞台,成为这一运动的重要的方面军。此期戏剧的另一主要内容是话剧 的诞生。最早的话剧叫做“新剧”或“文明戏”,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反映现 实生活、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时装、加布景的艺术形式,它的特点 是采用写实化的表演而非写意化、程式化的表演。1906 年,一些留日学生如曾 孝谷、李叔同等在东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先后演出了《茶 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剧,对推动中国早期话剧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 还有王钟声组织的春阳社、任天知组织的进化团等,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已正式 确立并日趋成熟,它为“五四”以后新的现实主义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