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00 KB
- 2021-04-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计划总结之中考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中考语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孝感市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遵循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正确处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综合性,加大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试卷的结构简约、合理,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赋分恰当;题干规范、贴近生活实际;试题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在注重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体现了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凸显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整套试题颇新颖且有创意。具体表现在:
1、试卷结构简约合理、格式规范。
全卷共分三个板块,即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欣赏、写作实践。题型设置以主观题为主,分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古诗文默写、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古诗文阅读赏析、现代文阅读、写作实践等内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2、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
试卷共24道题,为控制书写量共设置了6道客观题。试题按其难度分为低档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低档题占70%、中档题占20%,高档题10%,试卷中的第2、19题稍难,第11、20、21比较难,其它题都比较平和,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3、考点覆盖面广且注重能力立意
积累运用部分共设5道试题,包括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古诗文默写、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注意考查的能力梯度,且侧重在理解和应用的层面设题。例如第1题考查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两方面内容,涉及了常见汉字与短语的正确书写。第2题是口语交际题,考查了学生在具体语言情景中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体味并辨析句子的言外之意,把握外交语词的深层含义。第3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设有三种类型,即直接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归类性默写,设题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第4题名著导读与仿写相结合,考题既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名著,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考查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视角新颖。第5题综合性学习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如何确立研究专题并如何探究问题。该题有2个小题,从命题人的指导思想看,设题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活动的成果展示等),而在于引导学校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何确立研究专题,这样设题,照顾了农村学生,很符合我市语文教学的客观实践,也很有人情味,第2道题,选取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如何去感悟和分析语言材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应该说,这也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研究所获取的资料。
诗歌欣赏2道试题分别从内容、炼字、写法、作品情感四个角度设题,注重抓住诗歌的特色,真正从鉴赏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选材不回避重点。所选篇目是浅易典范的文言文,适合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学生重点实词的掌握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问题设置紧扣教材,主要考查常用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感知和对比阐述,并联系现实生活向外延伸,在考点的选择和题型的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尤其是第11题,考题的视觉比较宽,涉及知识点有文体知识、文体特点、历史人物、文本内容与写作技巧等多方面,解题必须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作对比阐释,思维量大,调动的知识储存多,这样设题,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现代文阅读淡化文体,选文典范、文质兼美,体现人文性,具有很强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手》这篇文章用一组细节描写,塑造父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情感真挚,催人泪下,能激发学生热爱父母及普通劳动者的感情。设题从整体感知入手,涉及到形象把握、心理感受、语言理解、行文技巧、情感熏陶等内容。特别是17题,把考生引入到文本之中,引导考生体验情感,述写心理感受。
《老钟表匠的启示》是一篇寓意深远的文章,老钟表匠用发人深思的故事,告诉年轻人生活道理,同时也给考生以人生的启迪。
11道试题难易安排有序,点面结合,难易适中,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和拓展迁移能力。符合学生阅读认知心理和规律,从信息筛选、要点概括、问题探究、语义理解、文意把握、情感体验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价值判断。
写作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短文评价与修改所选文段有较明显的优缺点,有一定鉴赏能力的学生能准确地作出自己的评价与判断,并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很好地区分学生鉴赏水平的层次。这种短文评价与修改的考查方式,即使从全国的角度看,都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作文命题,不设审题障碍,作文提示语能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倾诉心中情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内容可写,写作的空间广泛。生活化的命题,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和才情。
总之,今年的学业考试语文试题,较之以往的中考试题,有较大的突破,首先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从语文学科的五大任务入手,重点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其次是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再次是体现了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如2、5、17、22、23题;最后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综合性、人文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二、考试情况统计与分析
为真实地了解考生答题情况,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从不同单位随机抽样了10袋共300份试卷进行了统计,对答题情况也做了整理、归并与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数据统计
小题得分抽样统计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总分
得分 3.01 0.75 4.86 2.42 3.24 1.27 1.32 2.51 2.75 2.12 1.03 2.14 1.71 1.43 1.60 1.51 1.53 1.41 1.51 1.21 0.63 2.51 4.36 41.16 90.99
得分率 75 25 81 81 81 63.5 66 83.7 91.7 77 34 53.5 85 71.5 80 75.5 51 70.5 75 40.3 31.5 83.7 72.7 82.3 75.5
分数段统计及最高分、最低分
分数段 <72 72—83 84—95 96—107 ≥108 最高分 最低分
人数 44 25 128 101 6 113 0
百分比 14.7 8.0 40.3 37 2
(二)抽样分析
从整体上看:本次学业考试语文抽样合格率为87.3%,优秀率为39%,均分为90.99分,最高分为113分,最低分为零分(缺考),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我市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我市语文教学和改革、招生实际;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汉语言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
[3]
从各小题的抽样来看,默写、名著阅读(仿写)、综合性学习、阅读中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形象概括等得分率高,解答比较到位,感悟体验比较真切,写作实践亮点纷呈。
相比较而言,口语交际及阅读中的比较拓展、信息筛选、妙点揣摩、写法感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即便是得分率较高的题目中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如下原因:
1、漠视基础,导致基本功薄弱
从试卷中我们痛心地发现,我们的学生连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基础之薄弱令人惊讶。
如第1小题不少学生会根据拼音写汉字,不会改正短语中常见的错别字,以致把“受益fěi浅”写成“受益非浅”,“一代天jiāo”写成“一代天娇”;甚至不会识别“一视同人”“正襟围坐”
中的两个错别字。这些字,没有一个生僻字,都是常用字,有的字(词)直接来源于模拟试题,有的字(词)来源于课文中要求学生读读写写的字(词),像如此简单的常用字的识读辨写,在没有严格关注书写情况下失分率达25%,实在叫人揪心。再如,名著阅读中有不少学生将“镇关西”误写成“郑关西”或“郑关溪”。至于书写潦草、间架不合理、笔划不到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写作中就更不必说了(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汉字字形如同英文字母,实在叫人看不清,揣摩不出文意)。
2、实践缺失,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
口语交际是本套试题中的亮点之一,但同时也是失分最多的题目。60%以上的学生,不看交际的对象和场合,不注意幽默诙谐﹑寓褒于贬的说话风格,不会根据语境来揣摩言外之意,误将D项选为B项。该题25%的得分率告诉我们:平时教学训练中缺乏口语交际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会倾听,不会表达与交流,客观题选择判断如此,如果用主观题呈现,那不知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了。
此外,由于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试卷中的第17小题,要求学生认真“品读”
自己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人心酸难忍的事例,并谈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近一半的学生由于没有做有心人,缺乏生活积累,更缺乏情感体验、对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酸的事视而不见,冷眼旁观,以致不能举出一个符合(心酸难耐)要求的恰当事例,答题时乱扯一通,写出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较典型的答案有:爷爷用草熏蚊子;爸爸和妈妈吵嘴,妈妈哭了;妈妈生病了还为我操劳;坚强的爸爸进了医院;那一次我病了等等。
3、思维灵敏度不够,导致拓展迁移能力不强
第11小题是一道比较拓展题,要求学生把《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狐假虎威》等几个与它说理形式基本一致的寓言故事进行比较,归结出前者是古典散文的理由。由于学生对文体知识的了解是零散、单一的,不会找比较点进行比较,他们只单纯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而不会从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角度来提炼答案,以致答案大而不当、不着边际。下面的答案便是明证。如: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借此喻比,运用了排比等手法;这是一个历史事件组装起来的,每个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但其中的道理都有相似之处;前一个是间接说理,后一个直接说理;《邹》形散神不散,集中表现的内容依然是邹忌劝齐王广开言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单独设题考查文体知识的特点,学生也许会做出满意的答案,但将类似且具有明显特点的文体来进行比较拓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不足就显露无遗了。
4.对作品感受不深,导致阅读鉴赏能力低下
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它包括对文章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的感悟能力。有鉴如此,试卷设计了第16、20、21三道对作品的写作妙点进行鉴赏的试题。除第16题解答稍好外,后面两题的得分率均在41%以下。许多学生不理解《老钟表匠的启示》中作者着力描写“金壳怀表”
的真正用意(突出表的外观精美,功能多而吸引诗人换表;与诗人退表一事相对照,引人深思,与诗人的诗相类比从中获得启示),答案说不到点子上。他们不能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来探究其在行文和表情达意方面的妙用,只会就事论事回答出“手表是诗人的象征,是行文的线索”“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之类的套话。至于本文所运用的寓理于事的写法,不是答成对比就是答成以小见大。究其原因,我们的阅读教学对文本不是一种美感探究,而是一种肢解,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是一种纯应试的机械训练,使得学生思维僵化,鉴赏探究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掘,直接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
三、启示和建议
一份好的试题是一面旗帜,引领鲜明的理念;是一声警钟,提醒脚下的误区;是一块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它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到——
①处理好课改与复习应试的关系,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试本来是为教学服务的,但目前我们实际上是片面地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和导向功能,“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成为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准则,于是,轰轰烈烈的课改到了初三,往往偃旗息鼓,一切的教学活动转入应试轨道。比如,文言文阅读考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于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到了初三,对教材中的现代文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往往很随意地匆匆走过场,而把主要时间花在文言文上,或置教科书定下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不顾,提前进入所谓的“复习”。“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此时往往只剩下“知识与能力”,甚至只剩下了“知识”,而一张试卷其实也只能考查出局部的知识与能力,即使信度、效度很高,也只能反映学生的某些方面。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现在的学业考试语文命题的思路也明显地从过去的“知识技能立意”转向“语文素养立意”。课改与复习应试并不矛盾,因此,初三阶段仍应继续扎实地稳步推进课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切实按照语文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要用课改精神指导复习应试,说到底,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②注重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积累、诗文积累(包括名著)及文化常识积累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近年的中考中,这方面试题的占分比例也有所增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持续抓紧抓实。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运用语言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到主动的探究与发现,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只有让语文走向生活,才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③文言文教学强调“言”、“文”并重
“课标”指出,初中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要强调“言”、“文”并重,所谓“言”指文言基础知识,所谓“文”指的是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言”是理解“文”的基础,而离开“文”,实际上也很难学懂“言”。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诵读,要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去归纳总结,去解决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问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必要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也就不难了。
④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标”提出,阅读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
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实践。从中接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的基础是语感,阅读的本质是理解,阅读的核心是领悟,阅读的价值是创造。现在的中考阅读题更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表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阅读吸收与阅读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如佳句点评、读后感、内容简介、故事缩写、人物简评之类的短文,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训练,练就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自由阅读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在读写互促中提高能力。
⑤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课标”提出,写作训练“既要摒弃那些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也要帮助学生打好必要的写作基础。”近年,教学中写作基本功训练有所削弱,要引起重视。要从最基本的规范语言写起,通过练笔或单项训练,训练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准确、生动、得体的语言记叙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要从最基本的文体训练做起,特别要重视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学会选材、安排详略,学会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重视不同文体的基本构架、谋篇布局的训练等,不抓写作基本功训练,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施以不同的教学要求。必须强调真情实感,唯真情实感最可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指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动情点”,化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鲜活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笔下的假、套、空。
“字要规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这本来是过去写进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话,但在新课程在全国稳步推进的今天,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与考试的一条实活相生之路也正是课改的成功之路。
从各小题的抽样来看,默写、名著阅读(仿写)、综合性学习、阅读中词句的理解、文意的把握、形象概括等得分率高,解答比较到位,感悟体验比较真切,写作实践亮点纷呈。
相比较而言,口语交际及阅读中的比较拓展、信息筛选、妙点揣摩、写法感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即便是得分率较高的题目中也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如下原因:
1、漠视基础,导致基本功薄弱
从试卷中我们痛心地发现,我们的学生连一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掌握好,基础之薄弱令人惊讶。
如第1小题不少学生会根据拼音写汉字,不会改正短语中常见的错别字,以致把“受益fěi浅”写成“受益非浅”,“一代天jiāo”
写成“一代天娇”;甚至不会识别“一视同人”“正襟围坐”中的两个错别字。这些字,没有一个生僻字,都是常用字,有的字(词)直接来源于模拟试题,有的字(词)来源于课文中要求学生读读写写的字(词),像如此简单的常用字的识读辨写,在没有严格关注书写情况下失分率达25%,实在叫人揪心。再如,名著阅读中有不少学生将“镇关西”误写成“郑关西”或“郑关溪”。至于书写潦草、间架不合理、笔划不到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写作中就更不必说了(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汉字字形如同英文字母,实在叫人看不清,揣摩不出文意)。
2、实践缺失,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脱节
口语交际是本套试题中的亮点之一,但同时也是失分最多的题目。60%以上的学生,不看交际的对象和场合,不注意幽默诙谐﹑寓褒于贬的说话风格,不会根据语境来揣摩言外之意,误将D项选为B项。该题25%的得分率告诉我们:平时教学训练中缺乏口语交际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会倾听,不会表达与交流,客观题选择判断如此,如果用主观题呈现,那不知又是一番什么“景象”了。
此外,由于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试卷中的第17小题,要求学生认真“品读”
自己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人心酸难忍的事例,并谈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近一半的学生由于没有做有心人,缺乏生活积累,更缺乏情感体验、对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酸的事视而不见,冷眼旁观,以致不能举出一个符合(心酸难耐)要求的恰当事例,答题时乱扯一通,写出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较典型的答案有:爷爷用草熏蚊子;爸爸和妈妈吵嘴,妈妈哭了;妈妈生病了还为我操劳;坚强的爸爸进了医院;那一次我病了等等。
3、思维灵敏度不够,导致拓展迁移能力不强
第11小题是一道比较拓展题,要求学生把《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狐假虎威》等几个与它说理形式基本一致的寓言故事进行比较,归结出前者是古典散文的理由。由于学生对文体知识的了解是零散、单一的,不会找比较点进行比较,他们只单纯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而不会从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角度来提炼答案,以致答案大而不当、不着边际。下面的答案便是明证。如: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借此喻比,运用了排比等手法;这是一个历史事件组装起来的,每个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但其中的道理都有相似之处;前一个是间接说理,后一个直接说理;《邹》形散神不散,集中表现的内容依然是邹忌劝齐王广开言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单独设题考查文体知识的特点,学生也许会做出满意的答案,但将类似且具有明显特点的文体来进行比较拓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不足就显露无遗了。
4.对作品感受不深,导致阅读鉴赏能力低下
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它包括对文章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的感悟能力。有鉴如此,试卷设计了第16、20、21三道对作品的写作妙点进行鉴赏的试题。除第16题解答稍好外,后面两题的得分率均在41%以下。许多学生不理解《老钟表匠的启示》中作者着力描写“金壳怀表”的真正用意(突出表的外观精美,功能多而吸引诗人换表;与诗人退表一事相对照,引人深思,与诗人的诗相类比从中获得启示),答案说不到点子上。他们不能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来探究其在行文和表情达意方面的妙用,只会就事论事回答出“手表是诗人的象征,是行文的线索”“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之类的套话。至于本文所运用的寓理于事的写法,不是答成对比就是答成以小见大。究其原因,我们的阅读教学对文本不是一种美感探究,而是一种肢解,所进行的阅读训练是一种纯应试的机械训练,使得学生思维僵化,鉴赏探究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掘,直接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
三、启示和建议
一份好的试题是一面旗帜,引领鲜明的理念;是一声警钟,提醒脚下的误区;是一块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它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到——
①处理好课改与复习应试的关系,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试本来是为教学服务的,但目前我们实际上是片面地强调了考试的选拔和导向功能,“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成为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准则,于是,轰轰烈烈的课改到了初三,往往偃旗息鼓,一切的教学活动转入应试轨道。比如,文言文阅读考课内,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于是,不少学校的教师到了初三,对教材中的现代文教学和综合性学习往往很随意地匆匆走过场,而把主要时间花在文言文上,或置教科书定下的正常教学秩序而不顾,提前进入所谓的“复习”。“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此时往往只剩下“知识与能力”,甚至只剩下了“知识”,而一张试卷其实也只能考查出局部的知识与能力,即使信度、效度很高,也只能反映学生的某些方面。
“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现在的学业考试语文命题的思路也明显地从过去的“知识技能立意”转向“语文素养立意”。课改与复习应试并不矛盾,因此,初三阶段仍应继续扎实地稳步推进课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切实按照语文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要用课改精神指导复习应试,说到底,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②注重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积累、诗文积累(包括名著)及文化常识积累等,这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近年的中考中,这方面试题的占分比例也有所增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持续抓紧抓实。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生活中,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运用语言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整个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到主动的探究与发现,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体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只有让语文走向生活,才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