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1 KB
  • 2021-04-12 发布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 ‎ ‎  20**年11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三年多来,试点市建设受到广大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2008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创新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邀请8个职能部门、21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上海、深圳、大庆等城市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一、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试点市建设进展情况 ‎  我市是较早确立科教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特别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服务知识创新、突出企业创新、探索区域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努力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总体呈现投入增加、实力增强、贡献提升、环境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工业立市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科教资源雄厚 ‎  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6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学校59所,博士点171个。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火灾科学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4个。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 ‎  (二)人才资源丰富,智力优势明显 ‎  我市共有两院院士31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4人,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6年底在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9953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 6473人。‎ ‎  (三)知识创新活跃,成果丰硕 ‎  近年来,在肥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承担“863”、“973”和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数百项,获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及奖项。同步辐射和火灾科学研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多年来名列中部城市第一。“量子通信实验”、“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等5项成果7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  2007年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5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博士后工作站14个。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08项。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我市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家电制造、雷达制造、交通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50 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0家,过10亿元2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52.28%。‎ ‎  (五)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  我市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以江汽集团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集群;二是以美的、海尔、格力、‎ 美菱、荣事达集团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集群;三是以叉车、日立挖掘机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四是以科大讯飞、四创电子、芯硕半导体、科大立安、易能公司、开尔纳米等企业为代表的微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五是以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天禾农业、合肥绿宝为代表的(两系杂交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西甜瓜品种)高新区种子产业园初步形成规模,以长丰草莓和肥西苗木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具有越来越强的品牌效应。‎ ‎  (六)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  经过努力,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成道路里程总计17.8公里,区域框架路网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科技资源有效聚集,目前区内建成项目6个,在建项目20个,签约项目20个,合作开发项目4个,意向项目近百个,计划总投资86亿元。产业集群日益显现,机电产业园以光机电一体化为特色,兼具科研孵化、行政商务功能,集聚了一批电子类、机械类产品为主的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工业园以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打造科技创新工程化平台和孵化基地,实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软件外包园规划设计方案和项目可研报告已经完成。动漫产业园规划已经完成。‎ ‎  (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示范区进行专题调研,XX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试点市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办公室,组建了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下发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XX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XX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资本金投入实施细则》、《XX市科技项目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一批突破性的鼓励新型工业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试点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为试点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科教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调研中了解到,我市丰富的科教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变为经济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亟待合理配置与有效整合。‎ ‎  (一)产学研联合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  试点市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探索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但是,长期条块分割的局限,落后观念的影响,加之缺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配套政策和协调机制,目前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联合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重心没有落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成果、设备等资源优势难以向产业有效聚集。‎ ‎  (二)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制约了我市科技创新的进程。一方面是高校、科研院所更多关注国家重点项目和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结合不紧,转化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市科研成果转化始终没有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有相当一批科研成果是在外地实现转化的。‎ ‎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