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4 KB
  • 2021-02-26 发布

《乌合之众》读后感心得体会合集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乌合之众》读后感心得体会合集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心得体会合集 《乌合之众》读后感心得体会 5 篇合集如果我们承认 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 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体在心理学上是 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 带来的《乌合之众》读后感心得体会 5 篇合集、希望大家喜 欢!01 终于花了 2 周的时间把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看完了,这本书是以我认为相当缓慢的速度看完的,看完之 后居然是一头雾水,无奈又拾起再看了一遍,心境不同,收 获不同。 这本书在同学的推荐下看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 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 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到尾我都 觉得这本书中偏见很多,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 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 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 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 (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群体的心理、 意见和信念,在很多的时候,竟会让人如此的失望和害怕。 在罗伯特·莫顿的《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中, 他指出这本书确实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 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勒庞生逢一个群众重新崛 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现象中所包含的危险,并 且以他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 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他在此书的这里或那里,以十分简约 甚至时代错置的方式,触及到了一些今天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如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 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 逃避自由投向领袖的怀抱,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等等。也就是勒庞考察了一大堆现代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和观 念,这使这本《乌合之众》具有持久的意义。 群众,乌合之众。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 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 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 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 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 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 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中的个体与他人发生相互 作用,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刺激。 个体对这个刺激必然要做出反应,于是表现出与个人独 处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勒庞看来,当人们变成了一个群体 后,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 同,而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群体没有能力做 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 行为的能力(“当人们聚集成一个群体时,一种降低他们智 力水平的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 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它的行为主要不是受 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因此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 群体具有冲动、急躁 、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 易受暗示和轻信的特点。书中列举了 1792 年法国历史上有 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 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 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 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 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 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 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 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 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 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同样,这也 可以解释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 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 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 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地位卑微, 心理狭窄脆弱,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 不辨真伪,希望听从权威的意见,“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 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因此群体 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这也给领 袖以利用的机会。书中勒庞解释说领袖更有可能是个实干家 而非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头脑敏锐深谋远虑的天赋,他们也 不可能如此,因为这种品质会让人犹疑不决(这点我没看 懂)( “每个时代的群体杰出领袖,尤其是革命时期的领袖, 大多才疏学浅,他们往往勇气超过才智。 才智过多甚至会给领袖带来障碍,但正是这些才智有限 的人给世界带来最大影响。”)。但领袖们会借助断言法、重 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这 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 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 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回想历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当时为什么 得到德国人民普遍拥戴的原因了。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 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 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 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 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 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 种学说的真实意义。”(但我觉得这点又不知如何解释毛主席 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思想的适用性) 在勒庞看来,群体的产品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 的产品相比,总是品质低劣的。在现实意义下,我们应警惕 自身,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清醒的自由人, 尤其是在群体更要凸显。02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 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 1895 年。该书深入 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 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一样群体的分类及特点), 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 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 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 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 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 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 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众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 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社会学家墨顿评价:“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 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 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 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 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 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 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之后者开启了更深入研 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这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 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好处。03 这本书写得真的非常好,把群体的特性写得十分清楚了 当。非常佩服作者的深入研究,有很多观点都让人看上去不 由得赞成。 群体是个可怕的存在,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常常 会非常危险。群体中的人们由于身处其中,自身的判断力和 智慧不再有用武之地,因而时常会做出一些从理性的眼光看 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事。如果我们能了解它本身存在的弱点和 特性,并加以利用,不难去实现领导的功能。然而也仅止于 此,不可能由于个人的能力对它做出太大改变。 此书前半段比较枯燥,大多在介绍群体及其相关概念, 后面部分就变得生动起来,通过对犯罪群体、陪审团、议员、 选举人群等不同群体的详细分析,再加之生动的案例,变得 非常耐读好看。 此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引用法国大革命为例,大 概是因为作者本身是个法国人,对这段历史也是印象深刻。 还有一点使我震惊不已,作者在反思群体缺点时,常常会代 入法国,对此表示忧心,可谓自省其国,反观本国,除了给 别人作为反面例子外,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学着去反思自己的 不足呢。 在写教育的那部分里,讨论到当前填鸭式教育的不足, 和我国的国情基本符合。小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大家不能一 开始就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呢。有好多东西,从小就学起,反 反复复,但是到最后除了应付考试并没起到其他作用,既不 能帮助生活也不能帮助工作。实在想不通这种教育有什么好 处。结果导致,专业领域人才极度匮乏,大家从小就是白受 了十几年的教育,我很赞同那句话“真正的能力在于判断力 和经验,在于创新”,而这些都是从应试教育里学不到的东 西。 我想大部分的中国大学生们,其实都是十分迷茫的,因 为他们(包括我)从小被灌输的思想里就是好好学习、好好考 试、找个安稳的工作过一辈子,并没有关于人生意义的指导, 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糊涂的一辈 子。人的思想想要超出社会教给你实在是太难太难,无法超 前,就好像眼前永远蒙着一块布,怎么可能由此摸索着找到 光明呢一想到自己也处在这样的桎梏中,甚至挣扎无力就有 深深的挫败感,也许我无力改变什么,我能做到,也只是努 力的睁亮自己的眼睛,努力的前进。04 无论如何,我不应该属于任何一方阵营。群体的意识应 不应该被嘲笑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问题之一。很久以前就看 过这本书,当时只是感觉勒庞说的挺对,也没啥想法。只是 最近突然觉得真实世界的发展仿佛就是那个样子。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 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 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 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 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 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 灭。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 群体和阵营。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 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 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书中所讲,群体 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 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 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 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 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 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 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 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 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 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 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 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05 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 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那 么我们就能够轻易的明白为什么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 的选取”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取”了。 其实在读这本书前,我对于马克思关于“历史是人民群 众创造的”这句话是比较坚信的。也许我这种坚信恰恰是如 乌合之众中所说的那种身处于“无知的群众”中的一种无理 性的被绑架的坚信。正因从历史的大趋势来讲,社会国家乃 至世界确实是在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向发展,这不正好 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么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 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能够在某一个时段将 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正因一些根本 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 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 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持续头脑冷静和 清醒的人。 也不必须持续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 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完美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 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 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 “群体”所理解。 根据庞勒的理论,在讨论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响的时候, 理性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几乎没有人能够在一个群体中以个 人智慧为整个群体智慧添光增彩。群体智商必须且永远是低 于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智商的,且这种差距随着组成 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商的增高会越拉越大。 而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出此刻历史中,即便是在现代,在 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庭上,在陪审团中。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 在一些案件的审理之后,陪审团中的单个成员在理解采访时 纷纷表示如果重新让他选取的话,他不会给出这样的结果。 虽然庞勒对于各种因素对群体的影像的排列并不完全 可信,比如他将“种族”排在第一位,同时他也是个彻头彻 尾的种族主义者。但是我仍然认为他的论述在某些方面是成 立的。比如教育、理性这类因素对群体的影响十分之低,群 体永远对最简单最直观最感情化的口号做出用心的反映(不 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但是对长篇大论式的论述报以消极的 态度(懒得去支持或反对)。 基于此观点,庞勒同时提出了另一个观点:一个社会的 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对社会本身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好事。 甚至可能对社会生产有阻碍作用。作为一名资产阶级的心理 学家,在这一点上,庞勒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当时逐渐兴起的 共产主义户外找一个邪恶的理论支持。他认为正是正因高等 教育的普及,才导致马克思这类“厌恶的人”的出现,然后 最后导致一群工人被“煽动”进行罢工最后导致了社会生产 的停滞。 抛开阶级,我们能够认为庞勒的着个观点有必须的正确 性。在历史上,成为群众并没有门槛,但是成为引导群众的 “英雄”或负面作用的“反英雄”是有门槛的。一个英雄或 反英雄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个人道德情操、教育水平、 家庭环境等许多“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高等教 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成为“英雄”或“反英雄” 的潜质。如果是在一个动荡的战乱年代还好,如果在一个和 平的稳步发展的社会下,成为“英雄”的机会很少,那么这 类人中就有很多选取去做一个“反英雄”,按照庞勒的话说 就是成为“马克思”。 而事实上,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正因客观原因不可能做到 普及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等教育这个命题就等于制造反英 雄。 在论述这一观点的时候,庞勒还准确的预言了我们此刻 的一个社会现象:学历歧视。 架设我们有一个前提,社会中的高等职位永远少于低等 职位。而且我们也永远不能想出一种使得扫地工人务必掌握 微积分和概率统计才能扫地的方法。 那么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仅仅是精英教育,只有少部分 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且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刚好 等于社会需要这些人才的数量。那么一切安好,社会和谐, 没有人会因此而产生什么矛盾。 但是如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变成了普及教育,越来越多的 人获得了高等教育。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 能够获得与其知识结构相符的高等职业。而绝大多数受过高 等教育的人务必去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同干那些不 需要高等知识结构的职位,他们必然心有不甘,这种不甘最 终可能导致某种很严重的后果。同时,那些从事高等职业的 高等受教育者正因同情,会人为地提高那些低等职位的进入 门槛,最后会造成超多的社会浪费,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 另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对普及,高等受教育者会对低 等受教育者进行学历歧视。随着社会高等受教育者的比例增 高,这个歧视会越来越严重。 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越普及,社会矛 盾越大(高等教育者与低等教育者),且会出现越多的不稳定 因素(闲置的高等教育组合),且越来越少的实干者(缺少的 低等教育者)。 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庞勒这个帮忙“资本家”剥夺工人 学习权利的理论支持最后会得出一个完全正确的结果。而且, 我们此刻的社会还确实就在他的预言下继续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