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9 KB
  • 2021-04-13 发布

2020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学习报告3篇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 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学习报告 3 篇 【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学习报告 为期十天的新课程远程培训结束了,通过这十天看视频与文字文本的学习, 通过网上交流和做作业,通过专家的点评和交流,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较全面的认 识。新课程的培训和实施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的投入,需要各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共同努力,现对新课程培训汇报如下: 第一,必须要坚决落实新课程的实施,国家领导和省领导必须依然要有明确 的指导方针,有计划的落实各项工作;依然要组建专家团队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 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要对可能发生或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准备。 第二,各省各市县(区)领导团队,要做好新课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如教材 版本的选用,课时如何安排,选修课课时与教师的安排等。做好新课程的实施计 划与落实工作,提前为新学期新教材的实施做好准备。 第三,作为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熟悉新课程的教材,对课本内容、教学教法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对新课程教学做到胸有成竹。 (2)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注意 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教师间依然要坚持交流学习,可以借鉴已使用新课程地区的方法与经 验。 (4)学校可以组织年级任课老师提前集体备课,准备新课程所需要教学工 具,准备野外学习基地等。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领导,教师和配套机构紧密配合起来,马上行动 起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打有准备的仗”,才有利于对新课程的落实与实施。 【篇二】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学习报告 按照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远程学习培训,刚开始就是抱着完成学 习任务、赶紧交差的心态打开了电脑进行视频浏览。在学习中观看了侯佳妮老师 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张娇老师《河南郑州产业转移》两节后,我感慨很多,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认认真聆听专家的精彩讲座。感到耳目一新,收获很大。专 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使我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和高度了解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得以重新 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慢慢理出 一点头绪。 一、地理教育教学观念的的转变。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地理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 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重新认识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传统的授课 模式主要表现为:“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 “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 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 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和配合者。 二、教室课堂角色的转变。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 者。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 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 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 究者。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 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 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 地位。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它 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往往被 教师占领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整节课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欠佳。 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理应受到重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 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善于抓住教材中能 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或接受的学习材料,给学 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把现在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省下来,还给学生支 配,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 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专注地、饶有趣味地读,在读中开展思维 和情感活动,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读写训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情 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比如在《资源跨区域调配》这部分知识 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概况和资源分布示意图,老师提供一些问题思 路让学生慢慢思考总结西气东输工程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和影响。 3、使课堂形成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 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 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 面性。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三】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学习报告 I、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 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 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 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 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 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 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 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 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 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 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 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 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 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 了记忆。 II、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 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 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 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 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 文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 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 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 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 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 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 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 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 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 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 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 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 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 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 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 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 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 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 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 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 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 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地形、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 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 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 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 绩。 III、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 式之一。如太阳直射 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 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 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 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 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地理事物中多因一果的分析,也是进行多向联系的一种方式,它能帮助我们 全面细微地考虑问题,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如降水的成因有:(1)暖湿 气流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冷凝而成地形雨(2)湿热气流强烈受热上升冷凝而 成对流雨(3)冷暖气流相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冷凝而成锋面雨(4)暖湿空气 沿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冷凝而成台风雨。 IIII、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逆向思维即打破习惯定势,不按常规从正面去思考,而从反面来思考,这样 既可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又可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地球是太阳系中有生命 的天体的条件,课本讲了两点:(1)有介乎 0——100℃的温度,这是液态水存 在的温度条件;(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为什么会有水、大气呢?我们可逆 向分析如下: 地球适当的体积、质量——吸住大气生命物质存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 —温度适宜——水。 打破习惯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也如数学上定理与逆定理,定理成立, 逆定理不一定成立。如含化石的岩石一定是沉积岩,但沉积岩并不一定有化石。 假想性推测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黄赤交角 扩大或缩小引起的变化——阳光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五带的划分范围亦 随之变化等。 总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 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 主动学习的技能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