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1-02-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感想6篇
【篇一】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实力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8年经济总量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约9770美元,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城镇化率接近6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52%的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成效举世公认;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2018年已达48.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76.7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4.2岁。我国农村居民接入电力的比例为100%(2016年),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达95.8%(2015年),均远高于87.4%和71%的世界平均水平。
虽然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短板的存在。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自然条件极端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这种就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方式进行解决问题,让群众远离条件恶劣的地区,到条件良好的地方发展生存。对于部分已脱贫摘帽但返贫风险较大的地区,大多属于发展严重滞后、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产业基础普遍较弱,脱贫成果有得而复失的隐忧,我们需要继续对其脱贫成果进行巩固,坚持“四个不摘”,继续巩固脱贫成效,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顺利衔接起来。
在要金山银山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绿水青山,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找到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点,既要经济,又要环境,改善污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就得将短板补齐,才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篇二】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些影响全面小康成色的短板,是脱贫攻坚最大的障碍,但由于存在的时间已久,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时半会难以补齐。要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既要尽最大努力填补,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但也要稳步有序,防止思想跑偏、行动错位等现象,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剩下时间紧,要“争分夺秒”,但不能“拔苗助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能否补齐现有短板,直接影响群众能否在小康路上“与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最后的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争分夺秒补齐群众反映最迫切、致富最需要的短板,已是当务之急。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把项目推进质量,遵循相应的规律,绝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违规加快进度、提高速度,甚至弄虚作假,令短板补得不实不牢,留下种种后患。
承受压力大,要“尽责到位”,但不能“越俎代庖”。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能否如期把短板补上来、弱项强起来,关键还得靠“人”的因素,看党员干部的尽责态度和实干力度。只要能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重点聚焦老弱病残人群、深度贫困区域、基础公共服务领域,持之以恒用劲,就一定能取得实效。其中,要防止一些干部为了“达标”,把贫困群众当成“累赘”,取而代之“包办”所有事务,替群众做主,由“配角”变“主角”,反而削弱了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造血”功能恢复不畅。
工作要求高,要“各个击破”,但不能“单打独斗”。“一个都不能少,一户也不能漏”,是脱贫攻坚的硬标准、硬杠杠。因人而异、因户施策、各个击破是关键。对贫困群众现有不足和短板,要深入剖析原因,对症下药拔除“病根”。但也要看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全面改善当地基础条件、提高公共服务保障、发展壮大产业,才是稳妥的出路。要提防个别地方只满足于“补短板”,忽视了“搞发展”,为了省事搞单打独斗,未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未全面激活发展后劲,送上了马却未扶上一程,导致群众脱贫质量不高,应当警惕。
【篇三】
6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11期《求是》杂志上发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文章首先主要从综合发展指标、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肯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在把握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下,针对老弱病残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问题提出进一步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与初期全面部署、中期全面推进相比,决胜阶段最重要的是补齐短板,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尤其要着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需求,点对点整改,咬定目标、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积极履职尽责,切实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及保障,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推进问题整改,确保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根据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今年要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涵养为民情怀,高度重视民生补短板工作,把更多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补短板是硬任务。跑好“最后一公里”需要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夺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篇四】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必须要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围绕补短板,一方面要解决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有力补足“美丽中国”的短板。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能够发现身边的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全国范围内,虽然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大气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短板,北方部分地区暖气供应的能源来源仍然是煤炭。所以,在最后的攻坚时刻,要针对特定地区,使用非常时段,着力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围绕补短板,另一方面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充分补足“财富中国”的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关系到每一名国人的里子问题。今天,虽然温饱问题已经总体上解决,脱贫攻坚持续加强,但在部分地区仍存在弱项,比如部分群众上学难、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现实问题,亟需党和政府去解决。今天,在接近终点之际,不仅帮百姓解决好具体问题,更是要帮百姓长久发展问题落实好,才能推动日子越来越红火。
【篇五】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取得长期繁荣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就来之不易。但是快速发展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控制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围,为了这个共同目标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决定性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性差异明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然会存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相对短板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讳疾忌医。
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决定性成就,当前要关注补短板问题。所谓短板,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弱的一个方面,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效果的一个领域。不能忽视短板的存在,但也不能否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分清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在哪里,效果不足之处在哪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处理好三个关系,进一步从人群、区域、领域三个方面,对于存在的突出短板问题进行了分析。人群、区域、领域三个方面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重点分析分析处理好三个关系补短板的问题。
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是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存在区域性差距提出来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县市、所有人都要翻一番,可能有的地区、有的县市、有的人群早几年就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了;有的地区、有的县市、有的人群要慢一些。整体目标的实现,是由若干个体目标互补实现来共同完成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要正确对待差异,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才能整体推进,实现效果。
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是针对脱贫工作的实行来说的。贫困的标准是绝对的、是冰冰凉凉的数字。实现脱贫,就意味着执行这个绝对标准,真正将短板补齐、弱项扶强。但是扶贫工作中还应该有人文的、温暖的相对标准。比如人居环境提升,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在基本实现脱贫后,改善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不就是新的“补短板”了吗?
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是在完成“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前提下,关心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既统筹了国家整体目标任务,又兼顾了人民群众生活状态,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形势,我们要抓住问题关键,厘清关系,把握主动,服务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
【篇六】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篇重要文章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而言也是感触很深,颇受启发。特别是在习总书记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短板问题的论述中提到的要在工作中把握好的“三个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其实质就是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目标,但同时必须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些局部要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是有困难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这些领域、区域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歼灭战”要打。在补短板时,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要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攻坚。
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就是在工作的开展中既要注重原则,又要强调灵活。而把握原则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比如“两不愁”、“三保障”等要求,就是脱贫攻坚地硬指标容不得半点让步;强调灵活,不是让硬指标打折扣,而是要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灵活地采取特定的、行之有效的脱贫措施,精准开展脱贫工作。
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我注意到,要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借助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实现宏观把控,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避免统计分析导致的机械化、单一化,从而实现微观把握。在分析研判时通过定量和定性把握实物因果关系、内在联系。
文中这“三个关系”充分解释了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短板问题。同时也让我体会到应该在今后具体工作中聚焦短板项,然后集中力量补短板。
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就是要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如思想不够解放,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等。因此,要做到:
一是继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坚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气象业务能力学习,着力聚焦解决短板问题,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坚定将人民的利益放于首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三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年大变样、五年进百强”的目标积极开展气象服务。努力做好重要天气及时服务、灾害天气跟踪服务,切实提升我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源源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为“三农”提供有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