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问答 7页

  • 19.00 KB
  • 2021-10-20 发布

应急管理问答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应急管理常见问题问答 一、应急管理的几个阶段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二、预防阶段的内容包括哪些?‎ 预防 ‎ 所谓“预防”是指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风险,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实施建筑标准、推行灾害保险、颁布安全法规、制订应急预案、建立预警系统、成立应急中心、进行救援培训、开展应急演练等;‎ ‎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 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三、应急准备有哪些内容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性的过程,是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为有效迅速地进行应急行动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编写、应急队伍的组织、应急物资设备的准备和保管、预案的演炼、与外部 应急力量的衔接等,最终目的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要的应急能力和急速反应能力。 ‎ 四、应急响应的内容 应急响应是在安全事故发生以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及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向外部求援等。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安全事故。‎ 五、应急机制的组成 应急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等4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几种形式,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模式,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级别高低和隶属关系不同,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响应级别的主要依据是:‎ ① 事故灾难的危险程度;‎ ② 事故灾难的影响范围;‎ ③ 事故灾难的控制事态能力。而事故灾难的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是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 的原则。‎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最薄弱、最难以控制的环节。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可划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反应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应急机制与这些应急活动密切相关。应急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等4个基本机制组成。‎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最薄弱、最难以控制的环节。‎ 六、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所谓"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国家到省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所谓"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有部门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 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发挥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政府为主、有关部门 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必须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等。‎ 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主要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七、预案种类 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9.7.11)‎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八、 应急预案的编制(预案管理办法第二章2019.7.11)‎ 第七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第八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 ‎(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第十条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辨识、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事故风险辨识、评估,是指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 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的过程。‎ 应急资源调查,是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结合事故风险辨识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第十二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与相关预案保持衔接,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 第十三条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事故的,应当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第十四条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五条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规定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 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