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9 KB
- 2021-04-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八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 坚持以下理念的应用: 第一要面向全体
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
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 培养创新精神 ; 第二目标设计要以学生技
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 突出
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 第三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
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 让学
生在使用英语中学习英语, 让学生成为 Good user 而不仅仅 Learner 。
让他们在使用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体味到轻松和成功的快乐。
本学期,本备课组将针对初二年级教材特点, 以课程标准为杠杆,
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指导思想,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下, 做到师生
互动,学生主动的共同发展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
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积极全面开展教学、教育和科研工作,通过整个备课组的努力,
力争英语成绩在去年的水平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认真高效备课, 狠
抓课堂教学, 向 45 分钟要质量 ; 缩小班与班的差距, 将平行班各班级
分差控制在 5 分以内,实验班各班级均分继续保持在 3 分以内 ; 在初
二阶段的日常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 强化听说练习, 将优秀率提
升; 积极辅导学生参加竞赛,争取取得优秀的成绩。
1. 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抓布
置,更要抓检查,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要早发现,早处理,不让其发
展。学习上抓中间,促两头,防止后进生队伍的扩大。
2. 继续坚持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智慧, 认真钻研教材, 改进教法,
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备课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
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教材的
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
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 以此促进学生
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 力求教学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 注意传授知识与及时评价相结合,强化反馈,强化落实。
在课堂上力求把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如语音、词汇、语法讲清
楚、讲透彻。针对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讲练多次,但学生仍未掌握的
知识, 要及时把知识传授和评价结合起来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辅
导,对知识点及时讲评。
4. 通过英语竞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初
三的学习做好铺垫。
5.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 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
特别注意面向全体,随时调整教学进度、深度,提出的问题要注
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
划, 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
责。
2) 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
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 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让每位学生真正感
到教师是他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
和谐。
1) 层次性
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三年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
英语综合素质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但是在教学初阶段, 还是要立足基
础知识,一定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随着学生基础知识的增加,逐层
加深难度,逐步把学生引入更高层次的内容。
2) 合作性
小组合作学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相互激励参与意
识,发挥各自特长,学生之间能更好的取长补短,达到小组资源共享
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
3) 实践性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 增
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尝试, 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实践体验,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
的能力。我们的课程除牛津教材以外还会选用的大量阅读、 听力材料,
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有日常生活、名人介绍、异域风情、文化艺术、
科学探索等等。 在学习了这些知识之后通过开展大量的学生自主参与
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感受多元文化的精彩。
4) 探究性
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探究学
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
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探索求异, 大胆进行发散性
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