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1 KB
- 2021-04-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调研报告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设施的管理,促进了设施的有效使用。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20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02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02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20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02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83.66亿元增至2020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的6.51元提高到2020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02年的0.33册提高到2020年的0.58册。2020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02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02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02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
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
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20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2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三、主要政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五)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一是基层文化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从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向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的转变。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要改进服务方式。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习惯,利用传统节庆和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让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四是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流动性和数字化,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