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6 MB
- 2021-04-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学习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情况来看,本班大
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语文课上兴趣浓厚、
动手能力强,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自我要求严格,特别是
班干部能起到较好的模范作用。但同时,仍有部分学生学习不够认真,纪
律方面比较懒散,自我控制力不强,出现上课讲话、搞小动作、不做作业
等现象。部分学生分析能力不够灵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是打
基础的一年,不管在写钢笔字,还是在写作文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学其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
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
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
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
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
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第一单元:主要是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目的引导
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
活,积极向上。
第二单元: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编排意
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
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第三单元: 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编排意图是引
2
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
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预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编
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学会预测故事情节,续编故事。
第五单元: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观察”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
要由《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
读这些故事,学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
第六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
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七单元 :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
第八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爱”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
由《司马光》《掌声》《灰雀》和《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组成。编
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故事,感受人物的仁爱之情,学会理解课文的
意思。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识认字 250 个,写字 250 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
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 10 篇(段)。
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
读总量不少于 10 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
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
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
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措施:
1、注重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每篇
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视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字的比较,
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
的生字。
3、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朗读训练,
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
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
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
难点,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段教学,
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4、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
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
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机会。
4
五、教学活动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1、继续重视字的教学。
识字仍然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
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完成识字任务。识字教学要与低年级有所区别,要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自学生字,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注重培养
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
和写字的联系外,还要靠经常不断地练习提高写字的技能。钢笔字逐步做
到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用毛笔写字能正确地执笔、运
笔,写得端正、纸面干净。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
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
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避免以词解词,要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
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二要鼓励学生摘抄
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三要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
联系。
3、语文园地的教学。
语文园地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个人的
感受和见解。学习表达相结合,培养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采用多
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努力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
4、要加强朗读、默读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
的朗读层次;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
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
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5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
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
方法用于阅读实践。教学略读课文,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
讨论,不要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明确教学要求,培养他们交际的能力,创设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交
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大胆交流,勇于发表观点、见解,全员参与,共同评
价并为他们的写作下铺垫。
(四)习作教学
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焦急、
综合性学习的联系,多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写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
(五)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要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
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活
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
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
文实践活
六、教学进度安排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完成情况
一
8.26
—
8.30
讲评试卷 1
假期作业展评 2
1.大青树下的小学 2
2.花的学校 2
6
二
9.2
—
9.6
3.不懂就要问 2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1
习作:猜猜他是谁 2
语文园地一 2
三
9.9
—
9.13
(中秋节)
单元复习 2
4.古诗三首 2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地 2
四
9.16
—
9.20
6.秋天的雨 2
7.听听,秋的声音 2
习作:写日记 2
语文园地二 1
五 9.23
—
9.27
语文园地二 1
复习 1
8.去年的树 2
9.那一定会很好 2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
六
9.30
—
10.4
十一放假
七
10.7
—
10.11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1
11.一块奶酪 2
习作:我来编童话 2
语文园地三 2
7
八 10.14
—
10.18
快乐读书吧 1
复习 1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2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2
14.不会叫的狗 1
九 10.21
--
10.25
14.不会叫的狗 1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1
习作:续写故事 2
语文园地四 2
复习 1
十 10.28
—
11.1
复习
期中考试 7
十一
11.4
—
11.8
15.搭船的鸟 2
16.金色的草地 2
习作例文 2
我家的小狗
我爱故乡的杨梅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1
十二
11.11
—
11.15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1
复习 1
17.古诗三首 2
8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1
十三
11.18
—
11.22
19、海滨小城 1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六 2
十四
11.25
—
11.29
单元复习 1
21.大自然的声音 2
22.父亲、树林和鸟 2
23、带刺的朋友 2
十五
12.1
—
12.6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1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2
语文园地七 2
24.司马光 2
十六
12.9
—
12.13
25.掌声 2
26.灰雀 2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2
口语交际:请教 1
十七 12.16
—
12.20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2
语文园地八 2
单元复习 3
9
十八
12.23
—
12.27
复习 7
十九
12.30
—
1.3
(元旦放
假)
复习 5
全册教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会认“坝、汉”等 10 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坪
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10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图片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
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
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11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
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2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
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
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
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
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
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
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
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
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13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
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设计:
大青树下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教学反思
2 花的学校
教学要求:
14
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 5 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
荒、笛”等 13 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 年—1941 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
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
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荒 笛 罚 假 裳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
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
15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湿润:潮湿润泽。
荒野:荒凉的原野。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第 2 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 3 自然段~第 5 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 6 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第四段(第 7 自然段~第 9 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
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16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
1.学习第一段。
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
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
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
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
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
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第二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
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
A.教师范读。
B.合作探究。
17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
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四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
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
交流。
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真可爱
18
教学反思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会认“诵、例”等 11 个字,掌握“背、圈”这两个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时、
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9
教学难点:
学习孙中山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
山先生。
2.师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
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
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20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请“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生读生字,
相互指正。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分组识字竞赛。
三、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想: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时、鸦
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读课文正音。(指导朗读: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座互相交流后,举手回答。(这
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
题的故事。)
四、学习生字。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等。
2.写字比赛:教师范写,学习新笔画,引导书空笔顺。学生练习后,自荐写字,并评
奖。
五、课堂作业。
1.抄写写字表一遍。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听写本课生字。
21
二、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从“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
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
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
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
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讨论交流。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出示 PPT)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
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22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
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2.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教学反思:
23
口语交际 1 我的暑假生活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语感。
2.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认真听别人说话,不要打岔。
3.学会对别人说的话进行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声情并茂,并配合图片动作等。
2.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达清楚。
课前准备:
生活照片。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4
(出示老师课余生活的照片)漫长的暑假生活很快过去了,老师在暑假里经历了一件新鲜
事,请大家说一说老师在做什么啊?
二、问同学们看相片的感受。
问:想不想知道老师在暑假做了什么啊?
三、结合照片,老师讲述自己暑假经历过的新鲜事。
四、让学生复述老师的经历。
1.注意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
2.师生共同点评。
(讲故事一要选别人感兴趣的事,二要恰当地选用图片和实物)
五、分小组讲自己经历的新鲜事。
1.交流自己经历了什么新鲜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其他同学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六、每组选派一名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经历的新鲜事。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评、梳理。
七、评比。
大家评比谁讲得最好,评出讲故事小能手。
八、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猜猜他是谁》作文教案教学
25
【教学设想】 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教法与学法举例、点
拨、探究、交流。教学准备生观察同学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并选择一个作为重点
观察对象。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师说出一个人的特点,让学生猜猜是班上哪位同学。
二、有指导的示范
1.范例感知,教师出示例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 例文:他长得高高大大,
虎头虎脑的。圆圆的脸、尖下巴,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着温和善良。他总是笑眯眯的,
就是不笑的时候脸上也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模样。大多数时间他坐后排,有时也坐坐前排。
他特爱踢足球,课间和放学后的操场上常见到他奔跑跳跃的身影。他长得那样高,一定
与他喜欢运动有关,我好羡慕他的个头。 同学们,你们猜到了吗?他是谁?
2.分析内容,教师针对范例进行要点分析。
3.了解方法,教师结合范例小姐描写任务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
特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不必面面俱到。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4.有组织地练习。 组织猜猜他是谁的游戏。让学生自主练说。在说的基础上
让学生练习写一个片段。
5、有诚意地交流。
三、教师总评本次习作的情况。
四、品读欣赏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举办活动;猜猜他是谁?看看你
根据谁的作文猜出了他的写作对象?是依据哪一点出来的?
五、作文医院 哪些同学的写作对象没有被猜出来,就把那篇作文展示出来共
同修改。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26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
2.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
3.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
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教学重难点: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
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最后开始实施方案。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让同学把课本看到第一课,找到自己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
2.点名让学生大声朗读出来。
3.男生、女生分别读一些有新鲜感的句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4.师总结:有新鲜感的句子一般都运用了某些写作手法。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还可
以尝试仿写。
二、词句段运用
27
1.把课本上 13 面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两行词语找男生读一次。
2.学生都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3.分组说说自己的发现。
4.师点拨。
5.课下让学生积累词语。
6.老师点名让学生读课本演示出来的三个句子。体会句子意思。
7.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8.同学间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组织兴趣小组。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
2.小组内为取小组名字献计。
3.最后把小组名字定下来。
4.学生间相互交流活动内容。老师在一旁点拨,然后学生再思考。活动内容要围绕小
组名字来。
5.老师总结,学生课后思考。
二、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同学间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然后竞赛背诵。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28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
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29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 1150 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
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 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
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
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
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
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
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
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 297 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
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
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
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
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
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
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0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 XX 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
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31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
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 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
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
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
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
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
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
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
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
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32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
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
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
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33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
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
重点指导生字词)
34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35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洼、印”等 6 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 13 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6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
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 年 8 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
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
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
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
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
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 5 个叶尖,少有 3 个或 7 个,
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
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37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
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
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
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38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
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
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教学反思
39
6.秋天的雨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钥、匙”等 11 个生字。会写“盒、丰”等 13 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 16
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40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
天。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
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
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
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41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
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
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
表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
大家?
42
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
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 3 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 3 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
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
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 3 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 4 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 4
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
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
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43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___。小喜鹊____________,
小松鼠____________,小青蛙____________,松柏____________,杨柳树叶
_____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
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 1—4 自然段的开头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
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
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 欢乐
教学反思:
44
7.《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有五彩斑斓的鲜花,夏天到处是异常茂盛的绿树,冬天遍地纷纷扬扬的雪花,
那么秋天呢?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1:秋天硕果累累;2:秋天瓜果飘香;3:秋天天高云淡;4:秋天庄稼大
丰收,农民伯伯可高兴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
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2、同学们,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
走进秋天的世界,去听听秋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2 课《听听,秋的声音》,
这是一首现代诗,谁来读课题?
生:听听,秋的声音。
师:后面的“听”要轻声;注意题目中的逗号,这个逗号提示我们要仔细去听;听听,秋
的什么?生:秋的声音师:听听,谁的声音?生:秋的声音 (引导学生读好重音)三、
初读,听秋声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第 46 页,
1.初读。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在每一小节前
标上序号。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45
这首诗很美吧,诗人运用的词语也很美。让我们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
手臂刷刷蟋蟀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
辽阔大厅绽开匆匆
3、通过初读课文,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
(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学生都会说到这四种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而不可闻但可感觉的声音在第 5 段)
师:秋的声音只有这些吗?还藏在哪儿了?(引导读第 5 节)
板书: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师:前四种声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具体听见,后面的声音是我们听不到,但可以感受到
的,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这是秋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感觉。
四、品读,说秋景。
那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声音呢?为什 么?
(预设:1、我喜欢“蛐蛐’的声音,因为蟋蟀的叫声想唱歌一样好听。2、我喜欢刷刷的
落叶声,这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说得好!
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或默读课文 1 至 4 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仿佛听到什么
声音?看到什么景象?”
1.读的很认真,谁先来读第一节?
46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
黄叶和大树在道别时,他们说了些什么话?
(黄叶说: “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大树说:黄叶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会想你的。)
(黄叶说:大树,你不要伤心了,我落到地上,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肥料,到时你会长
得更茁壮,我也会更茂盛。)
瞧!大树听了黄叶的话乐了,大家也乐了。所以咱们读这一小节时,一方面要读出他们
道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还要读出对黄叶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第一节诗。
2、在黄叶和大树告别的同时,看蟋蟀它在干什么?谁来读第二节。
学生: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口瞿 口瞿”,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你仿佛听到了蟋蟀在说什么?
学生:我仿佛听见蟋蟀说:再见了,阳台,我明年春天还回来唱歌给你听。
“歌韵”在这里指什 么?
(学生 1:歌声、歌曲。)
老师知道大家个个都能歌善舞,其实蟋蟀也是动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声
非常动听,好像在唱歌。“歌韵”在这里指的就是蟋蟀的歌声。
看,秋天多美好,黄叶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 我们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男
女生赛读)要读出它对秋天的留恋,喜爱之情。
3.这时大雁来了,它又在和谁告别呢?谁来读一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大雁对白云说了什么?——
学生 1:白云,再见了,我要去南方过冬。
47
她还要“叮咛”几句什 么?——
学生 2:天凉了,要加衣裳,别着凉。
这就是“暖暖的叮咛”。白云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
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最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谁来读一读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秋风在歌唱什么?——
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1.“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2、玉米丰收了,农
民伯伯快来采收吧。3、大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
这真是一片丰收的美景啊!农民伯伯们乐得嘴都合不住了,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丰收的喜
悦之情吧!
生分两组比赛读课文第三节。
4.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
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
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全班朗读。
五、续写,写秋声
1.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
里。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其实秋的声音还有
许多,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苹果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扑嗵”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收割机的“隆隆”声。青蛙的
叫声 “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
备粮食过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哈哈”是农民伯伯收割时的欢声笑语 。“哗
哗”是秋风和落叶跳舞的声音。)
2.老师:大家听到这么多声音!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秋天的画面,想不想看看啊?看了这
些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48
3.秋的声音令人遐想, 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模仿诗的 1、2、3 小节,把自己听
到的声音写下来,每人写一小段。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纷纷落下,
“呼呼”,
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听听,秋的声音,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弹奏出动人的琴声。
听听,秋的声音,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获甜蜜的欢歌。
听听,秋的声音,
石榴露出笑脸,
“哈哈”,
美丽的籽儿撒下阵阵欢笑。
听听,秋的声音,
小朋友们在郊外游玩,
“哈哈”
是他们欢笑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田野里一片金黄,
49
“咔嚓”
这是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
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听听,秋的声音》作业设计
朗读训练.写作训练.趣味练习.背诵课文
仿照这首诗的形式写一写你听到的秋天的声音,要求整首诗仿写。
为自己的诗配上插图
习作:写日记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所见所
闻所感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
2、将今天来上公开课的事情按照开始、经过和结果记下来,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写成一篇
日记。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养成爱观察、善
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并逐步培养自己写日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所见所闻所感。
三、课前准备 写日记要求,一则日记范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捉过鱼吗?
50
2、好!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和你们一样大的学生写的一篇日记,看一看文中的这位小朋友是怎么捉
鱼的?看一看他最后捉到鱼了吗?
3、教师范读日记,学生看书。
4、问:小朋友捉到鱼了吗?你觉得这件事情有趣吗?
5、问:是啊,今天我们一起享受到了小朋友捉鱼的乐趣。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没有
这篇日记,我们能这么快乐地享受到小朋友捉鱼的乐趣吗?不行吧!如果没有这篇文章,没有这篇
日记,这个乐趣也只能埋在小朋友的心里,没人和他一起分享,那多么可惜啊!如果小朋友不把捉
鱼的这个乐趣写下来,没有这篇文章,没有这篇日记,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那又多么可惜啊!
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小朋友把他捉鱼的这件事和捉鱼的乐趣用日记的方式写了下来。这才让小朋友
珍藏了他自己生活中的这段有趣的往事,这才让我们同小朋友一起分享到了他自己生活中这段有趣
的往事。
所以啊,同学们写文章、写日记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写文章、写日记又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不
管时间过去多久,不管日月如何变化,不管世界如何发展,我们都可以用写文章、写日记的方式把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并用文字的方式永远地保留下来,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多么有
意思的一件事。把当天看到的事、听到的事、想到的人事物写下来,就是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
惯,是很多有成就的人一个共同的特点。
二、看看你们会不会学----读懂例文
1、学生快速浏览例文,思考:日记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么区别呀?
(1)格式不一样: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
用笔在语文书中画出来,全班来读一读。
(2)指导生分别在作文纸上和条纹纸上写一写。
指导写日期,天气的格式,强调漂亮美观,一般开头空 1 格,每写一个内容空一格。
(3)正文空 2 格。
2、学生再读例文,体会文中的趣味。
(1)请小朋友再读读这一则日记,虽然不长但是很有趣,把你觉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
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写就有趣?
(2)小组里交流。
(3)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就有趣?
捉鱼的动作:逼到、舀进、抓住。
小鱼的机灵:逃走了、一挺身、滑到了。
捉鱼的心情:没想到这鱼那么机灵、我想这下你可跑不掉啦、弄得我哭笑不得。
板书: 真实 明白 通顺
三、看看你们会不会写——仿写日记
1、学生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想今天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其中有你觉
得特别有趣或者挺有意思、值得写下来的事情吗?
2、提炼题材:今天上公开课
师:每天都上课,但是每天都上公开课吗?那可值得好好去写写,怎么写呢?
51
3、同桌讨论:
公开课可以写什么内容?
上课的心情 上课的准备 上课的老师 听课的老师 上课的过程……
提示:这么多内容,自己多问几个问号?再一个一个回答清楚,这个作文肯定符合 300 字的字
数要求了。好日记的检验的标准就是你把这篇日记写完,带回去给爸爸妈妈一看,爸爸妈妈就知道
你今天上公开课了,上了什么内容,怎么上的,写清楚说明白了,你就成功了。
4、指导写:上课前 课堂上、下课后
(1)怎么想怎么写;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做怎么写;
(2)师生评议。
5、学生练写。
小朋友说得很精彩,我们赶紧把它写下来,免得溜走了。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篇
很好的日记了。
四、指导互改
1、学生练写草稿。
2、同桌互评,互相帮助纠正补充。
3、学生互荐作品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4、学生修改,誊写习作。
五、写作儿歌
多观察能把文章写真实;
多思考能把文章写明白;
多修改能把文章写通顺;
多读书能把文章写精彩。
语文园地二
教学要求: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52
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组内交流一下,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做?
2.班里讨论一下有哪些形容季节的词语。
3.使用钢笔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春天的词语。
2.(出示一些夏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夏天的词语。
3.(出示一些秋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秋天的词语。
53
4.(出示一些冬天的图片)
小组讨论有哪些形容冬天的词语。
5.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说说自己理解词义的方法。
6.教师在一旁点拨。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看的钢笔字,就要注意执笔的姿势和坐姿。
1.观察钢笔字,你从中学到什么?
2.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得规范、端正?
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 9 个词语。
2.学生看课件和老师一起诵读。
3.小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类似的词语。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8.去年的树
教学反思:
54
知识与技能:
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
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55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
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
心情。
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56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师: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自读思考:
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57
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教学反思:
9.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会认“缩、茎”等 7 个生字。正确朗读理解“舒服、舒展、努力”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8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种子成长,树木用途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 ppt。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 ppt 图片:种子破土而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手推车,椅子,说说想到了什么?
2.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一棵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其中能让我们
体会到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 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课文内容。
59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大树走过了一
段怎样的历程?在文中画出来。
2.小组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交流大树经历的历程。
(板书:种子被泥土包裹——钻出地面——长成高大的树——砍倒做成手推车——拆了做
成椅子——成为美丽的木地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大树的变化过程中,大树的心情怎样?(板书:舒服)
5.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含有“舒服”这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边交流边出示 ppt 句子,各
种形式读,体会感悟大树变化中的快乐。
6.课堂小结: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成长快乐,服务他人也快乐)
四、对比学习,感悟体会。
我们学过《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也写了一棵树的经历,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和《去年的
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1.ppt 出示《去年的树》,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相
同和不同。
2.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
3.ppt 出示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
六、课堂练习
ppt 出示练习题。
那一定会很好
舒服种子被泥土包裹
钻出地面
长成一棵高大的树成长快乐
60
砍倒做成手推车
拆了做成椅子
成为美丽的木地板服务他人
也快乐
教学反思:
10.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
力的训练。
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
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61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
受?(指名说)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
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 10 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旅游重在“游”,
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预设学生可
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
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
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62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1-7 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 小节讲
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
2.学习多音字“答”。
课件出示多音字“答”,指导学生朗读。
3.探究原因。
同桌进行口语练习(用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说说红头到牛肚子旅行的原
因。)
过渡语:对于红头来说,这次旅行纯属意外。红头是怎样进行这次意外的旅行的?下面
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课文的 8-20 小节。
(三)再读课文,了解旅行过程。
1.提出合作读书的要求:
(1)女同学读红头说的话,男同学读青头说的话,老师读旁白。
(2)边读边思考: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2.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课件出示多音字,学习多音字,相机指导书写“应”,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2)指名说说青头是怎样帮助红头的?
A.指名说。
B.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3)口语练习:由于得到青头的帮助,红头顺利地完成了在牛肚子里的旅行。红头的旅行
路线是怎样的?请与同桌合作完成下列练习。
63
红头从________走到________,又从________来到了________。最后,在牛________
的时候,随着________。
(过渡语:牛到底有几个胃?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
(4)指名结合画面内容完成以下口语练习。
牛共有________胃,前________,只有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1.初步了解科普童话小品的文学体裁。
师:课文用童话的形式,通过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
及功能,这样的体裁就是科普童话小品。
2.概括分析,明晓事理。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如果没有得到青头的帮助,它也不可能顺利
地从牛肚子里出来。从他们身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悟?(预设学生的回答: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遇事冷静不慌张)
是啊。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紧张,一定要发挥聪明才智,冷静处理好事情。
更重要的是学会互相帮忙,共同解决困难。请记住: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在牛肚子里旅行
旅游线路: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里——出来
教学反思:
64
11.一块奶酪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 9 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掌握“处”“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团结
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过奶酪吗?好吃吗?
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
下。
板书课题:“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65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
多读几遍。
2.出示 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 ppt 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
容?教师相机指导。
2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一)默读课文,思考: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 ppt 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课外拓展,说一说。
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当时怎么做的?学习后觉
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七、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故事。
66
注意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演出来。
八、知识拓展。
出示 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
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们:自律,有毅力,心齐
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教学反思:
习作:我来编童话
教学设计:
1.看图编写童话故事,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了解童话故事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培养一定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简单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想象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 课时
6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多媒体:(上课开始,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白雪公主的画面。)
随着画面的出现,教师给学生讲《白雪公主》的故事。
2.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
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并板书课题: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让我们今天也一起走进童话世界。(板
书:走进童话世界。)
二、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1.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白雪公主》的故事加以点拨,明白什么是童话。
2.教师讲解:童话故事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
[出示多媒体:童话特点:(1)大胆的想象(2)有趣的内容(3)生动的语言]
三、自主审题,明确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读习作的要求。
2.小组讨论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四、观察动物,展开联想。
1.出示投影:有关动物活动的片断内容。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3.指导写作: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68
(2)想象“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
故事里面。
4.选择动物,编写故事。『本资料来自 puXuewaNG.com』
(1)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
(2)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1.把写好的故事读给同学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2.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3.学生修改作文。
三、学生把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园地三
教学设计:
1.以童话为内容进行交流,要讲清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从中
受到的启发。
2.通过“减一减”的方法,认识一些新字。能自己发现这些字在读音和字形上的特点。
3.通过“读一读”对学生写字进行巩固,并能够自己发现这些生字与偏旁之间的关系。
69
4.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试着修改自己的习
作。
5.积累一些谚语。
教学重难点:
1.能感受童话的奇特,和同学交流童话带给你的启示。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与同学们交流童话的特点。
(1)童话世界里的人物、动物、植物都会说话。
(2)童话世界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2.说一说,在这些童话里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读完童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打算在生活中怎么去做?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
70
(1)同桌之间读一读。
(2)齐读。
(3)指明读。
2.如果去掉这些生字的读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读读这些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这些字都有“口”字旁,说明都与口有关系。
c.你能在写几个这样的字吗?请你写一写。
d.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2.学习修改符号。
a,认识什么是修改符号。
b.明确修改符号的具体意义。
c.学会运用修改符号。
4.巩固练习,修改符号的用法。
(1)爸爸尚班走了。
(2)妈妈穿着一件红裙子,一顶帽子。
(3)果园里有许多水果:苹果、鸭梨、黄瓜和桃子。
a.学生练习修改,并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b.小组内交流
c.全班交流
71
d.展示、评价。
5.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
2.学生随教师诵读。
3.说一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a.小组交流。
b.汇报。
4.生诵读。
5.尝试背诵。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2.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会认“暴、凑”等 8 个生字,会写“晒、洞、准”等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准备、吃饱、晒
太阳”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想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语言,感受故事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在反复朗读中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并从课文
中画出相关的依据。
72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的朗读,找出依据,预测将要发生的故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你见过一百多年的老屋吗?想象一下老屋的样子,怎
么想都可以,读童话就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老屋之“老”)今天,
就让我们去课文中找一找老屋总也不倒的原因吧!
2.板书课题:“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3.教师配乐范读。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座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相信同学们肯定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自己试着读课
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73
三、朗读练习。
1.开火车朗读,每人读一自然段。
2.指名分段朗读。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暴、壁、晒”。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暴”是上下结构,注意“氺”不要写成“水”。
“壁”下面的“土”要写得宽一些,能托住“辟”,与它相近的字“劈”注意区分。
“晒”左右结构,左面的“日”字旁千万不要写成“目”字旁。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在老屋身上发生的事情有哪些呢?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你能说说老屋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屋为什么准备倒下去?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老屋存在的时间、老屋现在的样子、用途等方面想象、讲述。
(3)老屋已经这么老了,根据这一点,你能预测出什么结果?你的预测和课文中所描述的
一样吗?在朗读这一、二个自然段的时候,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
(4)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点,然后练习练习。
74
(5)指名朗读,最好对学生的评价(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2.第三、四、五自然段。
(1)“等等,老屋!”这是谁在和老屋说话?他和老屋说了什么?老屋是怎么做的?
品读下列句子:
①“再过一个晚上,行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猫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品质?
②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
从加点的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老屋,你会怎么做?
3.第六自然段。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读完这句话,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
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
(1)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第几自然段?用笔画一画。
(2)有哪些小动物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他们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
(3)老屋每一次都是怎么做的?
(4)你觉得老屋能倒下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老屋,帮助了那么多遇到困难的人,你的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去做?
三、分角色朗读,现身表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选择一个学生演老屋,3 个孩子演其他的小动物,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课堂
上情景再现。
四、续写故事。
还有谁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屋帮助?按照文章的写法,想一想,写一写。
75
板书设计: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小猫 遇到了暴风雨
老母鸡 孵小鸡
蜘蛛 好饿助人为乐
教学反思: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借助阅读,在观察、想象、发现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
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学会有理有据的预测故
事将要发生的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合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教学重难点:
76
学会通过故事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位特别的先生来到了我们的童话乐园里,他是谁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打开课文之前,让我们看看胡萝卜先生给我们布置了哪些任务?
(1)自由读课文五分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真读课文,看看在胡萝卜先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2.本课中出现了几个生字,谁能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读读看。
a.指名学生读。
b.加上拼音读。
c.让我们将词语送入句子读一读。
我们刚才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胡萝卜先生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谁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呢?
能告诉我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环节。
1.孩子们,胡萝卜先生匆匆忙忙刮了胡子,因为近视而漏刮了一根。这根胡子蘸到了
甜甜的果酱疯长起来。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
77
浓密的胡子令胡萝卜先生很发愁,但这根胡子在别人看来却有着另一种意想不到的用
处。(大屏幕出示这段内容)
a.读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一份
子,就能体会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由练读)
b.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对自己来说是烦恼,对别人来说呢?
c.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小男孩解决了什么难题?
d.帮助鸟太太解决了什么难题?
e.还有可能帮助谁解决什么样的难题?想一想,说一说。
所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3.出示:“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谁来当胡萝卜先生夸夸自己的胡子?
4.设疑感悟: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可是,
胡萝卜先生是那么喜欢自己的胡子,当他发现自己心爱的胡子被别人用掉的时候,他会
生气吗?为什么?想一想。
小结:我明白了,胡萝卜先生不会生气还会很快乐,因为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可是
假如有一天,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越来越少了,甚至用光了,没有了,他还会快乐吗?不
管快乐还是不快乐,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课乐于助人的心。
四、创编故事,绘写结合。
(1)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的很神奇啊,帮助了那么多人,让那么多人快乐。当胡萝卜先生
继续往前走,还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故事呢?用你的画笔画下来并写一写你的故事吧。
(2)评价交流。
板书设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萝卜的长
78
胡子帮助了小男孩→替代风筝线
鸟太太→替代绳子晾尿布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教学反思:
14.不会叫的狗
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
熟读课文,认读课文中出现“吗、讨、厌、怒、批、访”等 16 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改编或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创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及不幸,要学会和善待人,互相
尊重,对小狗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篇,并说明理由。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的名字叫“不会叫的狗”。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79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第 14 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划(边读边划出生字所在的词语)
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我想你们一定掌握了不少知识,谁来说说这
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你真了不起,只读了一遍就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词)
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来拼读下面的生字。
干吗 讨厌 批评 来访 搞不清 刀叉 压根儿 差不多
4.同学们读得真好听,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看看谁读的好。你们读得很棒,为
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三、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只狗为什么要学叫?都向谁学了?
四、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1.想想文中一共出现几只小动物?
2.公鸡和杜鹃出于什么心理教这只狗叫的?教的时候表现怎么样?狗学的时候表现怎
样?从文中找关键性的词语与句子。
(小鸡-同情、杜鹃-怜悯、狐狸-嘲笑)
3.狐狸为什么嘲笑它?从哪句话中你读出了这种嘲笑的。
80
4.面对这种嘲笑小狗有怎样的反应?(指导读出伤心的语气)从动作表现来看你觉得这是
一只怎样的小狗呢?(师引导自尊心强并可怜的狗。)
五、探讨结局,挖掘内涵。
1.课文设计了三种结局,请速读并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结局,为什么?
2.你希望这只狗有怎样的结局?请为这只狗续写个结局。
六、联想续写,布置作业。
读童话需要一颗童心,还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用心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
这样真实的生活自然会从你的笔间流出。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
望,请你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为此文加上第四个结局,最好能像作者一样,在文中有一个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不会叫的狗
小公鸡 同情
小狐狸 嘲笑
杜 鹃 怜悯 和善待人,互相尊重
教学反思:
81
口语交际 4 名字里的故事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2.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3.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学重难点: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蕴含的意义。
2.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往往都蕴含着父母对你们的期待与希望,你知道自
己的名字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跟大家说一说!
二、小组合作,交流。
和同学说一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名字的。
听同学讲的时候,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同学提出来。
注意:要学会倾听,有不懂的地方,适时发问。别人讲话时,要有礼貌地回应。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全班交流。
1.每一组挑选一名同学,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讲明名字里蕴含的故事,说清父母对
自己的期待或希望。注意:口齿清晰,讲述完整具体。
2.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3.讲讲今后的打算。
82
4.师生共同点评
5.评比:谁讲得最好。
五、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说一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
习作:续写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有新奇的故事情节;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看---说---写---讲---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师评、互评、
自评相结合。
【教学过程】
1. 出示文中三幅图画图画,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描述画面。
2.听相关故事,设置疑问:“同学们是怎样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激发学生想象。
3.按要求独立完成续写,开展续写比赛。
续写要求(幻灯片出示):
(1)紧扣前文续写故事,中心明确,体裁一致。
(2)有新奇的故事情节。
(3)故事中蕴含一定的道理。
比赛规则:
(1)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续写,然后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篇佳作参赛。
(2)各组组长当评委,结合教师给出的比赛项目认真听其他选手的故事内容,
做好笔记。
(3)位选手讲完故事后,组长将上台给每一项目选出前三名的(出本组外)
83
贴上红星。
(4)结合老师评价,选出获胜者,取一、二、三名。
4.学生完成未写完的故事。
5.展示交流,评价提高。
指名读写作,老师、学生评议(这一段话哪里最吸引你?为什么?)。
语文园地四
教学要求:
1.会用查字典的方式认生字。
2.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3.掌握“假、几”等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熟悉引号的用法。
4.积累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2.掌握“假、几”等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熟悉引号的用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预测有什么好处?
(1)组内交流。
(2)同学之间说一说。
2.为了更好地做出正确的预测,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二、识字加油站。
84
1.同学们先用字典查“典、基”等生字。
2.同桌间相互检查、互相指正。
三、词句段运用。
1.读准加点的字音。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四个词语中的加点字。
(2)小组交流:组内同学互相读一读。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
(6)拓展练习。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你能举个例子吗?
2.下列成语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这样的成语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列三个成语的特点。
(2)小组交流:看看自己的发现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
(3)指名朗读。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小结:这三列成语,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
(6)拓展练习。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你能举个例子吗?
3.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句子。(2)小组交流: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4)教师引导小结: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
在后,有的提示语在中间。(5)拓展练习。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日积月累。
85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
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2.小组朗读。
3.师生对读,齐读。
4.看谁最先背下来。
5.背诵比赛。
15.搭船的鸟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正确书写“搭、父、嘴”等 13 个生字,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8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师:你喜欢小鸟吗?说一说喜欢哪种鸟?(谈感受)
2.师出示“搭船”一词,问:你搭过谁的车或船?去过哪里?(生讲)师:一次,一只鸟就
搭上了一位小朋友的船,它要干什么呢?这位小朋友心里怎么想的呢?让我们快去看一
看吧!引入新课《搭船的鸟》。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读文,纠正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
老师或同组同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自读自悟。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
2.学生互助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3.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同学爱听。
4.检查朗读。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时可自定齐读人数,也可派选一名同学代表本
组朗读,听后其他同学随机评价。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
4.学生描红、摹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87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开火车认读生词。
二、精读读感悟。
出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这只鸟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喜欢这只鸟吗?可以用铅笔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把你喜
欢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1.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所画的语句,互相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2.班级内汇报。
三、重点句段指导。
1.你知道这只鸟长什么样子吗?(生说后,出示鸟样子的句子)
板书: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得出:外形美丽(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2.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 3 自然段的
问句。
3.“我”发现翠鸟后仔细观察它可爱的样子,找到描写翠鸟样的句子后反复读一读。(生
读)
4.“一下子”、“没一会儿”说明了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板书:一下子 没一会儿
得出:动作迅速、敏捷。
5.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
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88
师指导朗读。
6.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的老师。
师指导朗读第 5 自然段。
7.小翠鸟居然敢站在船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的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翠鸟 美丽 嘴——红色
羽毛——翠绿
本领高 翅膀——蓝色
一下子
没一会儿
教学反思:
16.金色的草地
教学要求:
89
知识与技能:
学生独立识字 6 个,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
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
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90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
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文中的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
有密切关系?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
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
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 2 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91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美丽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植物,课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
现的眼睛,发现了花朵与草地颜色的秘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透过一棵小小的蒲公英,
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板书设计:
发 现
早晨 中午 傍晚
绿 金 绿
合 张 合
喜 爱
92
教学反思:
习作例文: 我家的小狗
【教学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
2.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小狗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我们就以《我家的小狗》为例,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二、阅读指导:
(一)初读例文。
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你觉得文中的“王子”是一只怎样的小狗?(淘气、可爱)作者又是从那几件事来写小
狗淘气可爱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两件事情描写小狗的淘气可爱:一是小狗“王子”学“狗”
字的时候叫得真欢;二是“王子”竟然敢跟火车赛跑,真有趣。)
(二)细读例文。
1.小狗“王子”长什么样子?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课件出示 2)
93
“是我们村里长得最花、毛色最漂亮的一只狗。”
交流:这一段中描写小狗样子的话,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王子”学字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课件出示 3)
我教它念“狗”字的时候,它叫得最欢。它准是在想,这是在说它自己呀!
交流:从这两句话,你感觉作者在写小狗认字时,观察得怎么样?
(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小狗学其他字没有兴趣,只是学习“狗”字才最认真,最有兴
致。)
3.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事情,进一步写出写出了“王
子”的淘气、可爱?
(“王子”竟敢跟火车赛跑。)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事件“‘王子’跟火车赛跑”。
(1)(课件出示 4)我知道“王子”想去那儿干什么,它喜欢同火车赛跑。每次都是它
输,可它从不在乎。
作者是怎样把小狗淘气、可爱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不急着写小狗怎么和火车赛跑,而是要写出小狗的心里
所想——“输了从不在乎”。)
(2)(课件出示 5)每当有火车开过来,“王子”都以为能跑赢它。等到跑不动了,它
便冲着远去的火车汪汪叫上几声,不知是允许火车开走呢,还是骂了火车一顿。
你觉得这部分的描写,体会到“王子”的哪些地方有趣、可爱?
①“王子”竟然敢和火车赛跑,这是不自量力。
②跑输了,还不服输,还要叫几声。
③更有趣的是,还像个孩子似的骂上几声。
作者的想象真丰富、有趣呀!
94
三、总结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小狗写得这么可爱、有趣呢?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
者对小狗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小狗的外形,而且留心小狗行为的发
展变化,不仅用眼看,还用心去揣摩。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
作者这种观察动物的方法。)(板书:观察和描写方法:观察细致、观察时注意事物的
变化)
四、课堂练笔。
1.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特点去写,写出它的行为的变化,观察要仔细。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1)要抓住动物的特点写,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把事情的变化写清楚。
4.学生动笔写。
5.写后集体评议。
(1)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这篇习作的写作技
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作者有何建议?
(2)交流听后感,对习作进行评析。
五、课后作业。
1.找到习作中写得好的地方与同学分享。
2.删除与习作无关的地方,补上需要增加的内容。
习作例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
95
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其他同学交流。
3.学习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总结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课文,懂得留心、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总结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会观察,写下自己观察到的眼中的生活。
2.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留心所观察到的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会很有收获。
2.初试身手,讲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这一组课文,都展现了作者的观察能力及细致的描写观察到的事物的能力,现在,
我们也来交流观察,学习描写观察。
二、交流平台
1.留心观察(课件出示 2)
(1)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留心观察,作者认识到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会搭
96
“顺风船”的翠鸟。
(2)窗前的草地对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稍加留意,却发现了奇妙的变化。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 3)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
的发现。
2.细致观察(课件出示 4)
(3)翠鸟的美在于它有艳丽的色彩和敏捷的“身手”。
(4)草地的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 5)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
更多更深的了解。
3.交流观察方法。
(1)小组同学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观察方法,小组长做好记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6)
一、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板书:留心观察)
内容(写什么)决定形式(怎么写),作文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作文时无话可说、没
的可写,这是最让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使作
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方法有若干条,其中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
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生活,无非是一堆细小情况,
而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管制。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的。只要我们注意
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
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
97
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需要迈好三步:学会跟踪观察、
学会定向观察、学会随机观察。
(课件出示 7)
二、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板书: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所谓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就是对指同一事物,或不变立足点,只变换所观察事物的位置
和方向,或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上,对一个事物进行或正面看看,或侧面看看,或朝上看
看,或朝下看看的细致观察。的确,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很难一眼就能全面准确地把握
其特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形象。我们一定熟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所说明的深刻哲理。为了全方位、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就
要求同学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件出示 8)
三、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板书:多层次地深入观察)
所谓多层次观察,就是对同一事物,立足于不同的层面,深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甚至借
助观察仪器。比如:当你看过了小猫可爱的外表,难道你不想再进一步了解小猫可爱的
生活习性吗?的确,只有我们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或外在特点的认识上,而是立足于
从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够立体地把握事物的特
点。
三、初试身手。
1.(课件出示 9)
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吧!
2.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
98
3.小组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独立修改。
4.小组推荐优秀作业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展示例句。
(课件出示 10)
夏天到了,爬墙虎“噌噌噌”地使劲往上爬,长得可茂盛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
就像给墙披上一身绿装。它为什么能趴在墙上呢?原来它的藤茎上生满了无数只小脚,
脚上长有六个大头针针头般大小的吸盘,这些吸盘集零为整,支撑着爬墙虎,使它紧紧
粘附在墙上。
(课件出示 11)
这条路,是一条车辆的河流。每天一辆辆汽车“嘀嘀嘀”,满载着各种货物,从城市奔
向乡村;一辆辆拖拉机“突突突”,满载着瓜果和蔬菜,从乡下驶进城市;一辆辆自行
车“丁零零”,多少人从这条路上下班。清晨,爷爷和奶奶们在这条路上跑步,打太极
拳;晚上,大姐姐,大哥哥们常到这条路上散步、谈心……这条路给人们带来欢乐,带
来幸福。它像一支神奇的长笛,吹奏着欢快的乐曲。
(课件出示 12)
每年夏天,是荷花塘景色最美的季节。且不必说那堤岸上的杨柳成行,绿树成荫;也不
必说那河边的青草野花,红绿相映;单这河里的景色,就会使你流连忘返。你看那大片
大片的荷叶,绿油油的。有的亭亭玉立,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
一块块绿绸子。如果你用手往叶上浇一些水,便立刻形成很多水珠,很快地,又纷纷滚
落下去了,有的大水珠还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舍不得离开,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最引
人注目的是那粉红色的荷花,这儿一朵,那儿一朵的开放着。朵朵荷花也特别大,那大
劲儿,是花池子里的任何花也比不了的。有的是荷苞初绽,大花瓣刚刚裂开,好像有点
害羞,不好意思大胆开放似的。还有的花骨朵含苞未放,像粉红色的大桃子。这样的叶,
这样的花,又是这样的一大片,会使你目不暇接,不知看哪儿的好了。一阵风轻轻吹来,
99
水面微波粼粼,花叶轻轻摆动,真是婀娜多姿,好看极了。从花叶之间还可以看见一群
一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互相追逐,像是在捉迷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本次交流平台,向我们展示了观察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翠鸟的美在于和。
3.草地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是因为蒲公英的花
答案:
1.留心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多层次深入观察
2.艳丽的色彩敏捷的身手
3.有时张开有时合拢
【板书设计】
学会观察留心观察
细致观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
多层次深入观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的观察方法。
2.分析例文,总结观察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点和运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我们就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分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二、阅读指导:
(一)初读例文。
100
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例
文中有关的自然段。
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写出了对杨梅的喜爱。)
(二)细读例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课件出示 14)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头,一片
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交流:这一段中描写杨梅树样子的话有几句?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写了两句话。作者采用恰当的比喻,把细雨比作丝,把春雨比作甘露。把杨梅树当作
人来写,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也
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杨梅的爱。)
1.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例文是从形状、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
(课件出示 15)
(1)杨梅的外形: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形状的特点写具体的?
(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的只描写杨梅的形状,而是同桂圆进行了比
较。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一颗杨梅,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
(2)杨梅的颜色:(课件出示 16)
①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杨梅先是淡红,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抓住了杨梅颜色变化先后顺序的词语(“先……随
后……最后……”)。
101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说。
②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到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
上同时沾满了鲜红的汁水。(课件出示 17)
③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面写起,写出了颜色的变化,然后从外到内,又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肉及汁水的颜色。作者按一定顺序写出了杨梅颜色的变化,既具体
又可爱。
(3)杨梅的味道:(课件出示 18: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杨梅味道的特点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②这一自然段共 4 句话。第一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到甜。第 2 至第 4 句写“我”
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
③作者在这一段中为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
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读后让人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到
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
三、总结写法。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
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
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了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
而且还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
事物的方法。)(板书:观察和描写方法: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东西时,我们也应该用上观察的五件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
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东西写得生动具体了。(板书: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
闻。)
四、课堂练笔。
102
1.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带来的水果,用上观察五件宝进行观察,并按一定顺序把这样水果
的形状、颜色、味道说清楚。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1)要按一定顺序写出水果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
(2)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4.学生动笔写。
5.写后集体评议。
(1)请习作者上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习作好在哪儿?这篇习作的写作技
巧有何借鉴之处?你对习作者有何建议?
(2)交流听后感,对习作进行评析。
习作:我们眼中缤纷的世界
教学目标】
1.把自己观察的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出来,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2.让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能够主动地关注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
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点】
把自己观察的印象最深的写具体,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
【教学难点】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主题。
103
1.(课件出示 1)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2.谈话导入: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身边的不少事物,你一定有了新的发现。这一次习作,
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课件出示 2)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
二、仔细审题,明习作要求
1.(课件出示 3)(课本 72 页)出示题目,审题:默读文题,你知道了什么要求?
2.这次习作写什么?(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作范围是怎样的?(最近观察时印象最
深的)写几个印象深刻的?(一种或一处)
三、选择交流,了解要求。
1.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探究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按照学生发言的顺序就某一方面进行小结。
四、怎样写好一种事物。
1.语言简洁、准确、通俗(板书:语言简洁、准确、通俗)
(课件出示 4)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
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草地的特点。)
2.抓住特征(板书:抓住特征)
(课件出示 5)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
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
流,轻轻流入云际。(抓住草原辽阔、美丽、碧绿的特点。)
3.厘清顺序(板书:厘清顺序)
(课件出示 6)
104
(1)空间顺序:走进校门,迎面吹来一阵阵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风,旁边是一个花红柳
绿的喷水池,柳树的枝干正在随风飘跳动。向里走就有三百棵大树巍然屹立在大路两旁
为我们遮挡炎炎烈日。再往里走就是我们的操场了,操场里设备齐全。最后就是我们教
学楼了,那洁白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特别显眼。
(课件出示 7)
(2)时间顺序: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
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
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
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五、怎样写好一处场景。
1.阅读例文
(课件出示 8)
新年快到了,大家都开始准备年货。今天我们一家闲来无事也一块去逛集市,一走进集
市我便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种节日的气氛很快拥到我这里。商场的天花板上挂
着一排排祝福语,许多商品也开始打折了。商场一楼商品很多:有各种各样鞋子,有时
髦的衣服,有潮流的裤子,还有色彩鲜艳小饰品和包包。商场里人来人往,人群川流不
息,人们正忙着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
2.各小组交流总结写作方法,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提示:
(课件出示 9)
第一:交代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描述场景要抓住场景氛围和特点。
第三:对场景描述要抓住场景中代表性人物的神态、言行。
第四:描述场景要注意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第五:在描述中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触。
105
(板书:场景发生的时间 地点 氛围 特点 人物神态、言行)
六、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自由写作。
2.教师巡视指导。
七、展示习作。
1.小组同学互相读听自己的习作,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2.小组评选出优秀习作,小作者读写作,老师、学生评议。(这一段话哪里最吸引你?
为什么?)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 13 个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106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
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
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07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
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
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
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
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
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108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
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09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
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
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
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
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
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10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
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
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
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
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
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
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
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
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111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
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
诵古诗。
教学难点:
112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
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
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13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
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
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
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114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
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115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
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 72 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
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 72 峰,
就是 72 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116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饶”等 11 个生字。会写“富”等 12 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
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17
1.一张中国地图。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彩色挂图。
3.小黑板三块,或投影片四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
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深蓝 懒洋洋 披甲 划来划去 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渔业工人 肥料 祖祖辈辈
富饶 岛屿 山崖 栖息 鸟粪
a.指名读,注意正音。
b.开火车练读,齐读。
c.重点指导难认难写的字:懒 威武 拣 辈
d.学生练写生字。
3.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a.从地图上指出西沙群岛的具体位置。
b.根据学生的回答,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
方。
三、朗读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118
2.小组交流。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小组同学听,相互评价。
3.全班交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4.重点感悟。
a.出示句式。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
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
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b.朗读体验。这两段话写了什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c.仿照句式写话。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句话。
四、课后拓展。
1.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
2.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2.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3.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
①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如:
《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岳》《钱塘湖春行》。
②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119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二、积累语言。
1.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
3.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拓展延伸。
学生把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来,办一期《可爱的西沙群岛》画展。
板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五光十色
海底: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鱼类
海岛:海鸟、鸟蛋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教学反思:
120
19.海滨小城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
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角度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仿照某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21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
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20 海滨小
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里?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同学
们,思考一下。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
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 沙
滩)
2.自由读 1-2 节,用“( )”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 棕 银白 白 灰 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122
5.默读 3 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 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过渡:刚才学习了 1-3 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 4-6 节。
3.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 ”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 )”标出。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
庭院——树多 花园——树茂 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
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 5 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公园( )。这里栽着( )。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
( ),树叶( ),可以( ),( )。树下( ),每逢
( ),( )总是( )。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123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 海滨(1-3)大海
沙滩
小城(4-6)庭院
花园
街道美丽
整洁
教学反思: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在读中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124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和学习积累语言,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
句,反复品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揭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地出示课件
(中国政区图,红点闪烁显示小兴安岭的位置),帮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的位置。
二、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
什么内容?
三、品读,析文悟情。
125
1.利用写春、夏美景的段落,渗透学法:
(1)默读 2~5 自然段,想:在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色最美?划出
有关的词句。
(2)按照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重点指导(次序不定)。
夏天(当学生谈到夏天时)
①出示夏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夏天的景色最美,是从哪些词句读
出来的?(学生自由感知,次序不定)
•野花
学生自由读写野花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导读出野花的美。
•树木
你从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树木长得这么密,怎么样能把它读出
来,自己练习读。指名读,请小老师给他评一评。指名读。
②观看展示夏天美景的视频。提问:看了视频,你想什么了?
春天(当学生谈到春天时)
①出示描写春天一段的文字课件。请这个学生谈谈为什么认为春天的景色最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重点指导:
•写小鹿的句子
自己读写小鹿的句子。你能读懂了吗?谁能加动作读一读?全体学生起立加动作读写小
鹿的句子。
•比较句子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把“抽出”换成“长出”行不行?为什么?可以做动作体会体会。
126
②春天的这一段,老师也很喜欢,我想读读行吗?教师看着屏幕配乐读该自然段,学生
闭上眼睛想: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③指名配乐读该段。学生齐读,能背的站起来背。
2.总结学法,自主运用:
(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春、夏两段的方法。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学要求:
①看一看,4、5 自然段描写了秋、冬季节的哪些景物;
②想一想,这些景物美在哪,用“________”划出有关的词。
③抓住划“________”的词反复读句子,体会景色的美。
④读不懂的词句作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要求:有不同意见的,一起讨论,看看哪种意见最好;在自学
过程中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请小组内同学帮忙。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①这两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择机请喜欢野果、小动物的同学站起来
读有关的句子,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
四、总结,深化认识。
1.学完课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2.带着赞美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继续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127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
分述春夏秋冬
总结:花园宝库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教学反思:
习作:这儿真美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
2.积累好词、好句子,引导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适当运用。
3、读懂例文,体会把小动物当成人来写会更加生动的好处。
教学重点:
重点:想象作画,并把想象的内容描写出来。
难点:描写时能有重点地选择小动物,有详有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PPT 课件。课本插图,小动物 Gif 图片为主要素材。
教学思路:本节课基本思路为借助多媒体,特别选取了可动的 gif 素材图片,使整幅画
面动起来,体现这儿的美丽热闹。按照“观察图画,激发想象---积累词语、说具体句子
---读懂例文、把动物当成人来写”三步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
128
课前谈话,问:大家为什么喜欢把书上图画涂上颜色?引入本次看图写话主题。板书:
这儿真美。
一、出示 PPT1(没有颜色),按顺序观察图中景物。
1、学生说图中景物,引导学生注意听,并补充。
2、提问:能按顺序把图中景物说一说吗?
3、师板书引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4、PPT 演示先后次序。
设计意图:有顺序观察能力培养,为能有层次的写话作铺垫。
天空、白云—群山—树林—草地、鲜花—小河。
二、出示 PPT2。补充想象,丰富画面。
1、引导。PPT1 缺少了什么,你想加上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颜色、动物……
2、少了它们你会觉得怎么样?(冷清、寂寞……)
设计意图:短语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词语库。如:绿色与嫩绿色,小鱼与活泼可爱的小
鱼……体味春天的色彩美与热闹。
三、出示 PPT3,学生练习说话。
1、添加 Gif 图片格式的小动物。
说话要求:选一种动物,把它放到合适的地方,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练习说话。
课件使用:不处于放映状态,在编辑状态下直接拖放图片。
2、欣赏 PPT4,动物动起来的画面,感知整幅画面。(热闹非凡)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具体描述热闹非凡。
设计意图:动物的观察与描述是本次写话的重点训练项目,用“有的……有的……还有
的……”典型句式予以规范,同时启发学生围绕“热闹”这个中心发挥想象。
4、出示好词好句,与画面中的动物进行填词练习。
129
五彩斑斓鲜花
清澈见底小鱼
五颜六色蝴蝶
自由自在小河
5、比较句子。
河岸边开满了小花。
河岸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
设计意图:把句子写具体,是中低年级习作起步的基本要求,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想象、
积累比较,让孩子体会到写具体的方法。
四、学生自主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朗读,想想例文哪里写得好?
2、小组交流。
3、小组推荐学生,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
5、模仿例文,同座练说。
五、写话练习。
练习写话,写完后读给家长听一听。
板书设计:
习作 3 这儿真美
按顺序当成人
美丽热闹
有的……有的……还有的…
130
语文园地六
教学要求:
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 ABB 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31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 ABB 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
132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21.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会写 12 个字,熟悉本课相关的词语,认识 7 个字。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
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133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有花、草、蝴蝶、小鸟等动植物,这是
看到的。大自然里还能听到什么呢?你们可要听仔细啦!(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里
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
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
流利。
2.检查反馈:
(1)要去参加大自然的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认识他们吗?自由
读一读。
演奏 温柔 雄伟 充满 威力 汇聚
呢喃细语 汹涌澎湃 波澜壮阔 敲敲打打
淙淙 潺潺 哗啦啦 唧哩哩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2)先看第一行,谁愿意读?(评:你不仅字音读得准,而且声音非常响亮。)还有谁能像
他这样读一遍?全班一起读一遍。
134
(3)再看第二行词,谁来读?(评:他的字音读得很准,尤其是“呢喃”鼻音读得很准。)全
班一起读“呢喃细语”。
师:你们看,“呢喃”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怎样说话才是呢喃细语呢?
我们去听听。(课件)两只小鸟挨在一起,轻轻的、柔柔的说话,这就是“呢喃细语”,全
体女生读。
师:再来看这“汹涌澎湃”四个字,都是什么旁?说明什么?(水多)我们去看看。(课件)
海浪猛烈地拍打着礁石,声势如此浩大,真是“汹涌澎湃”,全体男生读。全班一起把这
些词连贯地读一遍。
(4)这些词谁会读?(评:这位同学的平舌音和翘舌音读得很清晰)来,请这一大组的同学
读。这些词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表示声音的词,我们把它叫做——象声词。这些
象声词读起来可有节奏了,声音听起来美妙极了(老师范读),请全体女生带着男生读。
三、整体感知。
1.现在字音读准了,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入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
读课文,看你知道了什么?【随机板书:风 水 动物】
2.大家真会读书。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况了全文的所有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美妙】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那么风的声音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告诉老师这一
段有几句话?
2.是哪四句话呢,下面老师想请四位同学来给我们一句一句地读。
3.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一句话,看你读懂了什么?他是在哪里演奏手风琴?
你们看,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音乐家,他在森林里演奏着手风琴!那么风用他的手风
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文。
4.出示:
135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1)哦,他是这样翻动着手风琴,就能演奏出不同的歌曲啦!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2)还有谁来读?原来风是这样演奏手风琴的,就像人一样。
(3)他用手风琴还演奏了怎样的乐曲呢?
5.出示: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1)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第三句,看你知道了什么?
(2)好,同学们,老师来举个例子让大家好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柳树叶会发出“沙沙”
的声音,梧桐树叶发出“唰唰”的声音。
(3)你们还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树叶长得嫩绿嫩绿的,女生就是春天那柔柔的声音,
女生齐读这句。秋天来了,那一片枫树叶都变红了呢,那第一大组来读一下。冬天来了,
男同学就像松树那样依然挺拔,树叶发出深沉的声音,男生齐读。
(4)这里用了四个“不一样”(在课件里将“不一样”点红),风这位音乐家可真了不起,用不
同的乐谱奏出不同的乐曲。真是——生读“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
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6.除此以外,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还用他的手风琴演奏出怎样美妙的乐曲呢?
出示:“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
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
(2)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评:你的声音多柔和呀,多舒服啊!)还有谁来试试?再
轻一点?全班来试试!
(3)你们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两个小朋友在小声说话一样,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
一读微风部分?指一人读,(评:他的手风琴演奏的乐曲可真轻柔呀。)
136
(4)还有谁愿意来演奏?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多么美妙的声音呀!让我们仿佛看到微风拂过的情景。还有哪些同学愿意来读,举手的
同学一起来读。
(5)同学们,微风给我们的感觉竟是如此温柔(板书:温柔),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谁来
学一学狂风吹起的声音?
(6)学生模仿“呜呜呜”的声音。评价:你瞧,狂风吹起来了,你这棵小树怎么就没激动起
来呢?小树激动起来是什么样子?大家做一做。
(7)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
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狂风部分?狂风吹得更猛了,
你们这一大组读。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了,全班一起读。
(8)多么有力量的声音啊,这真是一首雄壮而激荡人心的乐曲。【板书:雄壮】
(9)大自然里的风,有时是轻轻柔柔的,有时是雄伟而充满力量的,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
句完整地读一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准备好了吗?
7.小结:
(1)风真是一位可与贝多芬媲美的音乐家呀!既会演奏舒缓的小夜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
交响曲,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2)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自然段,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
实际都是在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写,我们把这样的第一句话叫做总起句(课件显示“总
起句”),后面的三句话都围绕着这句话,在具体的描写风这位大自然的音乐家用他的手
风琴演奏了哪些美妙的乐曲,我们称作分述句(课件显示“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
的写法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的构段方式,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说一遍“总分的构段
方式”)。
8.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在书上画出总起句,写上总起句和分述句,还在第二自然段
的下面写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137
9.下面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个自然段,老师读第一句总起句,你们读后面的分述句,让
我们在读中进一步感受风演奏出的美妙声音(配乐)。
孩子们,在作者的描写下,我们感到风所发出的美妙声音真是太令人陶醉了!
五、感知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
1.除了风以外,水的声音又如何美妙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这一段
的总起句,画上横线。
2.你真棒,这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学的新知识,全班一起把总起句读一遍。那么这段
话同样是——总分的构段方式。
3.作者又是怎样围绕这一个总起句具体描写水的美妙声音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
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齐读课题)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词卡)。
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二、入境想像,美读感悟。
1.教师过渡:我们跟着大自然出发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3-4 自然段,看看你找到了
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
做上记号。)
2.师: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学生说出“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3.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过渡: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138
(1)指名生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
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
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连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
物声音的词,它有个名字叫“象声词”。想像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
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劈劈啪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所描绘的声音真像。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来,小雨滴这敲敲打
打的音乐会,也是生动有趣、热闹非凡啊!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
“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指名生说: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出示相关句子: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
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
滴能做到吗?
②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河流→大
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③出示填空: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
小溪________,河流________,大海________。从________,唱到________。
指名学生填空。
④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 组读小溪,2 组读河流,3、4 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
(从体会“淙淙、潺潺、汹涌澎湃”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一起唱歌吧!
(全班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139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5)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想背的一起背。
4.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
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情境互动。
师:小鸟(小虫、蝈蝈),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
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真是太快乐了,你们自己也
读读吧。
(4)指名读,同座轮读,小组赛读。
(5)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一起齐读第 4 自然段。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这样吧,让
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
文。
四、想像拓展,课外延伸。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相信你一定会
有新的发现,把你有趣的发现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风
水
动物 美妙
140
教学反思:
22.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用“一瞬间”、“舒
畅”造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边诵读,一边想象,感受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
义。
课前准备:
1.本课教学课件。
2.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息资料。
141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情。
1.蓝天是白云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草丛是蟋蟀的家,朝阳小学是孩子们的家,那
孩子们,小鸟的家在哪里呢?(课件展示:小河、蓝天、草丛、校园等图片)
2.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请你用“我喜欢鸟儿,因为——”说话。(板书课题)
3.和你们一样,我们今天也将在课文中接触两个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十分喜爱鸟儿。
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看看能读懂什么。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大家看,课文里有好多生字娃娃,你们认识它们吗?能和它们做好朋友吗?出示生字
卡片,抽生读生字,注意正音。重点指导:黎、喃、腾、喙、翎、瞬。齐读;开火车读。
②看来大家已经和汉字娃娃交上朋友了,不知道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让我
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抽生指明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老师相机进行字音指导,然后齐读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看看还有哪些
不懂的,作上记号。自由朗读、勾画、标注。读通顺、正确。
4.交流朗读,评议。
5.结合同学老师的发言,纠正读音。齐读课文。
142
三、指导写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记忆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要求会写字的识记。
小结:大家真能干,虽然咱们汉字中有不少的同音字、形近字,但只要你根据部首想字
义,自然能把这些调皮的汉字娃娃分清楚了。
3.词语练习:师提供词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学生书写生字,师提示:注意根据字的间架结构合理安排书写。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课文生词。
2.孩子们,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这样的句子是总写,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总的内容分别告诉我们的。
二、品读欣赏。
(一)引导学生自己读。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自己认为最能够说明父亲喜欢林子和
鸟的语句。批注:为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1)“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父亲看到叶子就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这个可以说明什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还有鸟味”。
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143
②出示图片:鸟儿群居睡觉的图片。
③请孩子们注意,我们上学期学习了引号的使用方法,知道引用别人的发言需要用引号,
今天,你看这几个自然段,发现什么没有?
④听老师朗读父亲的话,看又能够体会到什么。
⑤我们自己也来读读吧。
(3)“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快活”这个词语,用换词语的方法,可以怎样换?为什么父亲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对之
后的一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4)“鸟最快活的时候——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你怎样理解“一瞬间”,生活中什么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来练习说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二) 讨论升华。
你对课文最后一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是怎样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提示:如果父亲是猎人,又可能怎样呢?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课后的第三题处。
三、拓展延伸。
1.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在此之后补充几个字,就可以总
结出我们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了,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2.你还搜集到哪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
父亲对我的谈话不仅是在对我说,更是对树林和鸟的谈话,是人和大自然的真情告白,
是父亲对大自然深深的爱。
四、作业。
1.写词语。
2.摘抄佳词佳句。
3.用给出的词语造句:一瞬间、舒畅
144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看叶知鸟
闻鸟有味
知其快活
怕其受害父亲深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23.带刺的朋友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14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瓜果成熟的收获季节。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学生说图意,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数量词“一颗颗”,来体现
红枣儿的大和多。
2.枣儿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
抢先行动了。
出示刺猬图,出示课题,齐读。
146
3.它是谁呀?出示“——刺猬”,再读。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
出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2.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3.课文写了刺猬的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
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明确 2~9 节讲了第一件事,10~15 节讲了第二件事。
三、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四人学习小组分别轻声朗读 2~9、10~15 节,讨论:课文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
归纳板书:
一天晚上,刺猬偷枣儿。
第二天晚上,刺猬用刺击退了大黑狗。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怎样偷枣儿的呢?默读 2~9 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爬 停住脚 摇晃 掉 归 滚 驮 跑
2.刺猬偷枣儿的本事怎样?从哪些动作能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摇晃”、“归拢”体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3.刺猬不但偷枣儿的本事高明,而且护身的本事也很大。我们再来看看它是怎样用刺
击退大黑狗的。默读 10~15 节,用“○”圈出刺猬的动作,用“---”划出大黑狗的动作。
147
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刺猬:出来散步缩成一团
大黑狗:扑掉过头去哀叫着溜走
4.连续两天晚上,小作者亲眼目睹了刺猬如何偷枣儿,如何用刺击退大黑狗,他觉得
刺猬怎么样?
出示“我”赞叹刺猬的两句句子,指导朗读。
5.是啊,刺猬聪明、机灵,本事真大,小作者可喜欢它啦,所以把它称为——(生接)
带刺的朋友。
五、学习文中的事例介绍刺猬独到的本领。
1.那么学了课文,你喜欢刺猬吗?能不能来夸夸它?
出示两个说话练习,学生任选一个准备。
指名交流。
2.请两个学生分别介绍两个事例,与老师合作介绍带刺的朋友——刺猬。出示说话练习。
师:我有一个带刺的朋友,它就是刺猬。
生 1:刺猬偷枣儿的本事真高明啊!……
生 2:刺猬不但……,而且……。……
师:我真喜欢这个带刺的朋友。
3.连起来介绍刺猬和分别介绍刺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句话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介绍完一个事例,要介绍第二个事例时可用过渡句连接。
4.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刺猬?指名介绍。
六、写作小实践。
板书设计:
带刺的朋友
148
(第一段)写秋天的枣树
(第二到十段)写刺猬偷枣
(第十一段到十二段)写我对刺猬偷枣的感受。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7 身边的“小事”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懂得只要是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帮助的事就是好事,学会做些力所能及
的小事,逐步养成做小事的好习惯。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评价,与同学分享感受,身边的
小事有哪些,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文明现象。
3.愿意并能积极参与做好事活动,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爱心的表现,小学生做好事也
是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小事和自己做的小事。
149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跟大家讲了“观察身边的小事”的原因。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我们
身边的小事”还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2.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别人的小事有哪些。(3—5 名学生)
3.其次,学生讲述自己做过的小事有哪些?(3—5 名学生)
4.讨论并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了自己做的小事和别人做的小事。那么,老师想问
一问:到现在有没有人还不会做好事呢?
5.学生再次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小事我们可以做?
6.看书进一步学习: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做,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事可以做
呢?我们一起看看书上为我们讲了哪些事情。
7.讲一讲身边的小事,并谈一谈感想。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找到积极的合理的解决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50
能从积极的方面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课件出示 2)课本上的两段资料。
2.学生自由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
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法,就能是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习作课我们就在作文中写一写自己的发
现和想法。
(课件出示 1)我有一个想法(板书:我有一个想法)
二、围绕主题,交流讨论。
1.(课件出示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想法?
(板书:玩手机影响与人交往 开辟班级植物角)
2.小组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三、阅读范文,打开思路。
1.(课件出示 4)
我有一个想法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有出息,于是就强
迫他们学习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是孩子十分苦恼。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我七岁时,妈妈强迫我去学电子琴。这本是件好事,可我对乐器不感兴趣,不愿去学,而妈
妈却一心想把我培养成音乐家,成为有出息的人,我只好每周日去参加学习班。这还不说,每
天放学后,我还要练习一个小时要是弹错了一个音符,爸爸的巴掌就会像雨点般打来。说实在
151
话,爸爸妈妈都是很爱我的,他们这样,也都是为我好。这一点我很清楚,我也想好好的练,
可就是练不好。同院的贝贝与我同病相怜。他的爸爸妈妈强迫她学习小提琴,每天晚上,她家
都传出贝贝的痛哭声和那鬼哭狼嚎似的小提琴声。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没有任何起色,而
小贝贝呢,也还是重复着拉老调子。
电子琴班结业了,我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小贝贝也是一样。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晚上,爸爸妈妈
坐在沙发椅上,摇头叹气。爸爸说:“小健呀!我看你长大能有什么出息,白费了 150 元钱,
这还不说,可你现在什么也没学成,长大又怎么办呢!”当时我心里真不好受,这时贝贝家又
传出她爸爸的责骂声:“你这个笨蛋,长大能干什么,我打死你……”随即便是贝贝嘶哑的哭
叫声……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家长们,我真心的希望你们能从我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不要强迫自己的孩
子干他们不感兴趣、不愿做的事吧!我建议:学校召开家长会时,不要只是向家长汇报学生的
学习情况,还应劝导家长学些教育心理学知识,要多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逐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才能,这样家长们高兴,我们也高兴。如果孩子没有那种天赋,家长也
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我相信,我们终将会成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有用之材。
2.学生阅读交流。
3.教师小结方法。
(1)生活中的现象。
(2)改进的建议。
(板书:生活中的现象:望子成龙,课业负担重
改进的建议:减负、主动学习)
五、学生习作。
1.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2.利用实物投影展评优秀习作。
六、品读欣赏
152
1.小组内把全组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指出不足,共同修改。
2.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读书和积累的方法。培养积累能力。
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3.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4.掌握书写提示中字形的特点,并书写漂亮。
5.积累古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2.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课前准备:
PPT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53
1.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积累的方法。
2.你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第一组句子)
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得”字前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用的是形容动作的程度。
c.仿照写一写。
2.(出示第二组句子)
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a.小组交流发现。
b.全班汇报。
前半句句尾的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就是用接龙的形式写句子。
c.自己尝试说一说。
d.小组合作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出示汉字)
1.观察汉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
154
4.学生字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采莲曲》学生边欣赏图片教师边诵读。
2.说一说,古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a.小组交流。
b.汇报
3.生诵读古诗。
4.尝试背诵。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4.司马光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55
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
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
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156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
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
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
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
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
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157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
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
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
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
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
的故事读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翁破之
遇事沉着 有主张
教学反思:
25.掌声
教学要求:
158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认识 11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掌握 2 个多音字,理解生词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
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
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课前准备:
生字卡、图片。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掌声)
2.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3.预习了课文后大家知不知道,知道文章写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鼓掌?
159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
2.生自读课后生字词。
3.师出示词语,检查认读情况:
班里 愿意 投向 调来 情况 持久 讲述 交谈
珍惜 慢吞吞 困境 残疾 犹豫 骤然 鞠躬
舞蹈
4.理解词义:
持久:保持的时间长。
困境:困难的处境。
犹豫:拿不定主意。
骤然:突然。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6.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①写英子因患有残疾而忧郁、自卑。
②老师由于不了解情况而让英子上台演讲,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获得成功。
③同学们的掌声使英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不再忧郁了。
④点明中心:人人都需要掌声。
7.每组各读一段。
三、书写生字。
1.师指导写“班”“境”“愿”。
2.生习字,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60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 5 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 1、5
两段。)
161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
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 2、3、4 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英子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
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1)谁来读第一段话?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齐读第一段。
(2)自由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
英子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
奈)。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是啊,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英子的心里,关注着她。其实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她,这关注的
目光里包含着什么?
(4)英子终于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什么?包含着什么?(回顾前面的课文。)
162
(5)掌声渐渐平息,英子开始演讲了,她讲得怎么样?听了演讲,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
想对她说些什么?
6.同学们把要对英子说的话用什么表达出来?(第二次掌声)这时的掌声又是什么?这时
的掌声又犹如什么?(学生自由说,并让说得精彩的同学把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
7.听到同学们的第二次掌声,英子怎样了?
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讲台。
齐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生答)英
子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引读)
8.是啊,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再次引读)
9.后来,英子上了中学,她给“我”写来了一封信,想看看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升华,读背作者感想。
这掌声仅仅是指这次掌声吗?这掌声包含着什么?(关爱、友情……)是呀,当别人需要
你的掌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出示: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
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这一段,把这一段话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把这爱记在心里。以后如果有人遇到困难
的时候,你就把这段话送给他;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你可以拿出来看看。记住:还有
很多朋友在关心你,爱护你!
163
板书设计: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游戏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26.灰雀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宁、惹、仰”等 10 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
步、胸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4
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
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
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165
列宁,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
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指名读:雀、郊、养、粉、粒、男、或、者。
重点指导:
或:半包围结构,不要漏写一撇。
诚:左右结构,注意不要写成“城”。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第一
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
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16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
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
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 3 至 10 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 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
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 3、5、7、9 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
的意思。
a.学生交流。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体会朗读给大家听。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
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 4、8、
10 段。
a.学生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
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地爱
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 3-10 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67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
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 11-13 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
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
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
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
灰雀
爱 放
找 捉
列宁 爱 男孩
教学反思:
168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
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
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三次环境描写及与之相对应的三次人物描写,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对卫生部长所讲的话的含义,尤其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169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目标。
1.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 27 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请同学齐读课题。(师
板书课题:27、手术台就是阵地)
2.师口述并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白求恩坚持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事的?
3.师归纳总结:课文 2-4 自然段集中讲述了白求恩以手术台为阵地,坚持在前线抢救
伤员的经过,可以合并成为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
4.指读课文一和五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板书: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
6.请学生回忆分段的方法,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下:
(1)通过自读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找出课文中表现主要内容的段落,即重点段。
(3)思考其它自然段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7.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分段方法,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170
板书:先找出重点再分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指名一人读第一段,其他人思考:通过读这一段,你了解什么?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白求恩的事迹,体会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节:用“______”划出描写战斗情况的句子,用“----”划出描写白求恩表
现的句子。思考:你从中懂得了什么?(板书?情况表现)
(2)集体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读句子 抓词语 谈体会
①抓住“几发炮弹、小庙前、弹片、烟雾”等词语,体会出战斗形势很紧张。
板书:几发炮弹 小庙前 弹片 烟雾
②抓住“敏捷、十分镇定”等词理解白求恩医术高明、临危不惧、不考虑个人安危的崇高
品质。
板书:敏捷 十分镇定
(3)教师归纳总结:战斗形势这样紧张,白求恩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但他心中只有伤员,
坚守在手术台前是那样镇定从容。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读。
(6)打出投影,总结学法。
一读了解内容
二找重点词语
三议深入理解
四读体会感情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71
(1)第三自然段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形式学习。
①学习这自然段主要抓下语句:
情况:敌机不断吼叫 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
表现:低下头继续做手术
板书以上语句。
②重点指导学习理解白求恩说的四句话。
指名学习角色读卫生部长与白求恩的话。理解:上级命令,甚至恳求白求恩撤走,白求
恩完全可以服从命令,但他为了给伤员做手术,坚决不走。
默读、指名读、齐读、反复读白求恩说的四句话,思考:白求恩为什么不肯走?
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事业的伟大的
精神。
③指导学习读这一自然段。
(2)第四自然段自学后讨论交流。
抓以词语并板书:
情况:一连几发、落下瓦片、布帘烧着
表现:仍然、争分夺秒、一个又一个
3.整体感知全段内容。
指读第二大段,思考:二、三、四自然段是怎样连起来的,说明了什么?
板书:对工作极端负责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齐读这一段,思考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六、师总结全文,生带着对白求恩的崇敬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172
板书设计:
对工作极端负责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8 请教
教学要求:
1.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请教别人,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并且要
有礼貌。
2.别人向你请教时,你无法解答别人的问题时,也要有礼貌的回应。
173
3.让学生懂得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何得到别人的帮忙;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应该及时
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请教别人时,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并且要有礼貌。别人向你
请教时,你无法解答别人的问题时,也要有礼貌的回应。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和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案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这时,我们
不妨请教一下别人,听听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请他们帮忙提出解决这件事的建议。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口语交际——请教。
二、交流注意的问题。
要向别人请教问题,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小组交流。
174
2.全班汇报。
a.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并且要有礼貌。
b.不管别人是否能帮你解决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
c.别人向你请教,你无法解答别人的问题时,也要有礼貌的回应。
d.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应该及时帮助别人解决
困难。
三、互相请教。
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向别人请教一下吧,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把你的问题说
清楚哦!
1.全班交流,师聆听指导。
2.汇报。
四、全班交流、评价。
1.选派几组讲得好的同学进行汇报。
2.全班进行评价。
五、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学要求:
1.通过回忆平时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熟悉的事情,丰富习作素材,激发
对生活的热爱。
2.密切联系读写,使学生掌握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的方法,领悟写事作文的
一般规律。
3.培养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175
教学重难点:
1.密切联系读写,使学生掌握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的方法,领悟写事作文的
一般规律。
2.培养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PPT 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像下面这些快乐而又难忘的场面。
(课件出示图片)培根说过“把快乐告诉别人,你就能得到双倍的快乐”。
这节课,我们就打开心扉,释放心中的快乐,一起来说一说你玩得最开心又难忘的一天,
好吗?二、畅所欲言,释放快乐。
1.回忆快乐。
大家玩得开心的时候有很多,请你好好回忆一下那难忘的一幕吧。
2.分享快乐。
下面我们就把自己玩得兴的事情告诉大家吧。
3.相互启发,小组交流。
三、指导构思,点拨写法。
1.交流一组特点鲜明的记事文章,畅谈读后的感受。
2.指明交流,启发思路。
3.启发领悟,指导写法。
(1)有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2)多种开头的写法,灵活运用。
(3)掌握有序的表达方法。
(顺序、倒叙)(4)选择表达的顺序,列出习作提纲。
(5)指导写作。
176
四、学生起草,完成初稿。
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
五、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语文园地八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学习默读的方法。
2.识字加油站认识并积累和“目”有关的字,积累识字方法。
3.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体会词语的运用方法;会给词语分类积累生活经验。
4.积累有关友善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平台,学习默读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体会词语的运用方法;会给词语分类并积累生活经验。
课前准备:PPT 课件。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全班交流默读的方法。
2.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识字加油站。
1.回顾以前的识字方法。
177
熟字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等。
2.(课件出示字词)你有什么发现?
3.说读词语,说发现。
4.从字形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互相交流一下。
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第一组句子)
1.读句子,说说句中的加点字能互换吗?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2.用加点词各写一句话。
(二)(出示第二组词语)
1.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c.小组交流发现。
d.全班汇报。
词语都是生活用品和食品。
2.妈妈要去超市买这些东西,怎样在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
a.小组合作交流分类。
b.汇报分类结果。
3.说说在生活中可以如何运用。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句子。
2.读句子,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a.小组交流。
b.汇报。
178
3.尝试背诵。
五、总结
同桌间互相讨论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参考)
179
目 录
编写说明.....................................................................................................................................................181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181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182
三、教学目标.....................................................................................................................................185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185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186
第一单元.....................................................................................................................................................188
单元说明.............................................................................................................................................188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88
1 大青树下的小学..............................................................................................................................189
2 花的学校.........................................................................................................................................192
3 *不懂就要问...................................................................................................................................196
口语交际.............................................................................................................................................198
我的暑假生活.............................................................................................................................198
习作.....................................................................................................................................................201
猜猜他是谁.................................................................................................................................201
语文园地.............................................................................................................................................202
第二单元.....................................................................................................................................................204
单元说明.............................................................................................................................................204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205
4.古诗三首.........................................................................................................................................205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09
6 秋天的雨..........................................................................................................................................212
7 *听听,秋的声音...........................................................................................................................214
180
习作.....................................................................................................................................................216
写日记.........................................................................................................................................216
语文园地.............................................................................................................................................217
第三单元.....................................................................................................................................................219
单元说明.............................................................................................................................................220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220
8 去年的树.........................................................................................................................................221
9 * 那一定会很好.............................................................................................................................225
10 在牛肚子旅行...............................................................................................................................227
11 *一块奶酪.....................................................................................................................................230
习作.....................................................................................................................................................231
我来编童话.................................................................................................................................231
语文园地.............................................................................................................................................233
快乐读书吧.........................................................................................................................................234
第四单元.....................................................................................................................................................238
单元说明.............................................................................................................................................238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239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239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245
14*不会叫的狗...................................................................................................................................248
口语交际.............................................................................................................................................254
名字里的故事.............................................................................................................................254
习作.....................................................................................................................................................255
续写故事.....................................................................................................................................255
语文园地.............................................................................................................................................257
第五单元.....................................................................................................................................................260
单元说明.............................................................................................................................................260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261
15 搭船的鸟.......................................................................................................................................262
16 金色的草地...................................................................................................................................264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266
习作例文与习作.................................................................................................................................267
第六单元.....................................................................................................................................................271
单元说明.............................................................................................................................................271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271
17 古诗三首........................................................................................................................................272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275
19 海滨小城........................................................................................................................................278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280
习作.....................................................................................................................................................282
这儿真美.....................................................................................................................................283
语文园地.............................................................................................................................................284
第七单元.....................................................................................................................................................286
单元说明.............................................................................................................................................286
181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287
21 大自然的声音................................................................................................................................288
22 父亲、树林和鸟............................................................................................................................290
23 带刺的朋友....................................................................................................................................293
口语交际.............................................................................................................................................295
身边的“小事”.........................................................................................................................296
习作.....................................................................................................................................................298
我有一个想法.............................................................................................................................298
语文园地.............................................................................................................................................299
第八单元.....................................................................................................................................................302
单元说明.............................................................................................................................................302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303
24 司马光............................................................................................................................................303
25 掌声................................................................................................................................................306
26 灰 雀..............................................................................................................................................309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311
口语交际.............................................................................................................................................313
请教.............................................................................................................................................313
习作.....................................................................................................................................................314
那次玩得真高兴.........................................................................................................................314
语文园地.............................................................................................................................................315
附录:.........................................................................................................................................................317
识字音序表.........................................................................................................................................317
写字音序表.........................................................................................................................................321
编写说明
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
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
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
教科书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除了加强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
纵向联系,体现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发展梯度,教科书还着力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各板
块内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从本册教科书开始,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
明确语文要素;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
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
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
一个系统。
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182
从本册教科书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形成”精读” “略读 “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
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重视方法指导,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
都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运用的方法,总结出一
些最基础的、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在练习活动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教科书中的每一个练习活动,往往不只
是简单提出一个学习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方
法运用的过程。这些练习活动蕴含的学习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实
践。
4.凸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 都引导
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比如,关于词语的练习活动,
关注词语的结构特点,但又不只是关注词语的外在形式,不局限于词典义, 而是促使学生调动生活
经验,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 , 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教科书还努力加强阅读与表达的联系,促进读写结合,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
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 8 个单元,其中 6 个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组成的单元,其
人文主题分别是 “学校生活”“金秋时节” “童话世界” “祖国河山” “我与自然” “美好品
质” 。 另外两个单元比较特殊: 第四单元 “预测” 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 , 是围绕阅读策略的
学习编排的 ; 第五单元 “观察 是一个习作单元 , 是围绕习作能力的培养编排的。
1.阅读。
(1)精选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每个单元中,都精选程度适宜、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养成良好品质。
精读课文,一般从朗读理解、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维度进行课后题的设计,着眼于提高阅读
理解能力,促进语言积累和运用,启迪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部分课文后安排了以下栏目:”
阅读链接”,提供与课文内容相似或语言形式相似的短小篇章或片段,由课文自然延伸,引导学生
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扩大阅读视野;”资料袋”,提供作者简介、补充材料等方面的阅读资料;”
小练笔”,提供练笔机会,引导学生由读学写;”选做”,设计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有
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题旁有星号的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章大意”
的教学目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不安排写字,不设课后题,而是在文前
安排”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提出相关的学习建议。在第一篇略读课文《不懂
就要问》中,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定位,提出了关于略读的具体建议: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
大意就行。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这样编排,使学生明确略读
课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初步了解略读这一阅读方法。略读课文承担的另一个功能,是迁移运用从
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如《不懂就要问》的学习提示”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体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交流阅读体验,交流自己感到新鲜的、陌生的词句。
(2)编排阅读策略单元,集中学习”预测”策略。
教科书第四单元是以”预测”为主线编排的阅读策略单元。这种单元类型,不以双线结构的方
183
式来编排,而是完全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
这个单元的编排体例不同于其他单元。先安排一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策略,接下来
安排了两篇未呈现结尾的课文,引导学生运用预测策略进行阅读。在精读课文中,旁批和课后题相
结合,展现了预测的基本方法。其中,旁批呈现某位成熟的阅读者的思考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在哪
里预测(如题目、插图),可以预测什么(如故事的情节、故事的结局),用成熟阅读者在阅读时
的思考过程给学生以示范。课后题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回顾、交流自己的阅读思
维过程,提示学生不能毫无根据地预测,而是要结合生活经验和故事情节进行预测。这样的设计,
外化了个体阅读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不只要了解”文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节”,
还要反思阅读过程,回溯思考”我是怎么读的,阅读过程中我想到了什么,我是怎么获得这些阅读
经验的”并且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丰富阅读经验,更好地迁移运用于今后的阅
读实践。
后面的两篇课文,主要体现预测策略的实践和运用。这两篇课文都没有在教科书中呈现完整的
内容,对学生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示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直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一边读
一边预测后面的情节;二是预测教科书中未呈现出来的故事结尾。
在整个单元中,还穿插安排了一系列阅读活动,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阅
读策略。比如,给出文章或书的题目让学生预测;又如,一个同学大声朗读故事,其他同学预测故
事情节,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活动中使用预测策略,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语文园地的”交
流平台”中,从不同角度强调预测策略的好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预测策略可以运用于生
活中的多个场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预测策略的巨大实用价值。
(3)安排文言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安排文言文《司马光》,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内容,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对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教科书做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题体现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课后题中”跟着老师朗读”的要求,
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初步获得语感”说说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
不同”,旨在引导学生交流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性认识,在交流中增加学习兴趣;另外,引导学生
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而不是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或全文翻译。
2.习作。
教科书重视表达,同步推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习作教学。
(1)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
第五单元”观察是专门的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单元。整个单元以”观察
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 的好处,着力培
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单元的体例与普通单元有所不同,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然后是”交流平台” 和 “初试
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是单元习作。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
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交流平台”以
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两个学习要点:”留心观察”和 “细致观察”, 引导学生通过交
流,体会观察的重要性。紧接着,就是”初试身手”,让学生趁热打铁,试着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
然后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均配有旁批,在典型的地方加以批注, 分别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观察,
提示观察的不同视角,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细致观察生活是准确表达、生动表达的重要前提。
通过这几个板块,形成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语”点明语文要素(习作要求)—— “精读
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一”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一”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一”
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一”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编排。
每个单元中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植表达自信。话题的情境创
184
设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写,乐写愿写。除了引导学生写叙事类文章,还引导学
生写说理类文章,以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满足学生表达自我的需要。如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
想法”,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倾吐自我,表达真实想法,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使习作成为学生自
我表达的工具,激发起学生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
在每个习作中,加强习作指导,降低习作难度。为了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
么写”的问题,教科书根据不同话题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习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
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提供不同角度的习作样例,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第三单元习作”
我来编童话”,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梳理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适当组合,进而形成一篇习作;
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唤起阅读经验,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第
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提醒学生”看照片”,或”跟当时和你一起玩的人聊一聊”,唤
起学生的长时记忆,丰富习作素材。教科书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这些指导性的内容不
只适用于完成某次习作,其中也蕴含着完成某一类习作的方法指导。
(3)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
教科书在某些课后灵活地安排”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由读学写。比如,结合课文《铺满
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引导学生写自己上学放学路上看到的风景;结合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
引导学生看图写话,描写观察到的景物;结合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
式写自己听到的声音。结合课文内容,模仿课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随时随处
提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3.口语交际。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 4 次口语交际。交际话题各有侧重,既有侧重于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当
众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如”我的暑假生活” “名字里的故事”;也有侧重于培养交流讨论能力
的对话类话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想法,如身边的
小事;还有侧重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 的功能性交际话题,如”请教”。观照各
种类型的交际话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发展。
教科书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出符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要求,如”
讨论”,二年级引导学生学习轮流表达,三年级开始,强调在讨论时认真倾听,充分关注每个人发
表的意见,并初步尝试汇总小组意见。
4.语文园地。
全册教科书除了第五单元没有安排语文园地,一共安排了 7 个语文园地,围绕每个单元的内容
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
语文园地设置了以下栏目。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归纳、梳理、总结,
大多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将语文要素具体化,呈现期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掌握的
方法、养成的习惯或形成的观念,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
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今后的语文实践。
“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常用字。
“词句段运用”,延续低年级”字词句运用”的设计理念,并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 安排系列语
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书写提示”,开始学习钢笔字,并提示一些书写要点,指导学生在写正确的基础上写美观。
“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俗语、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
5.快乐读书吧。
延续低年级的编排体例,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本册结合”
童话世界”单元,推荐学生阅读童话。”快乐读书吧”设计两个内容板块:”你读过这本书吗 “相
信你可以读更多”,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推荐书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185
在”快乐读书吧”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提示:”只有发挥想象,才能真正领略童话的
魅力。”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 伤。”通过这样的方法
指引,使学生在阅读童话时读得更深人、更投人,体验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6.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教科书后附有识字表写字表和词语表。识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认的字, 其中蓝色的字是多音
字(指之前学过这个字,此次出现作为多音字学习);”写字表”列出了本册要求会写的字;”词
语表”列出了本册精读课文要求会写的词语。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1.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认识常用汉字 250 个,会写常用汉字 250 个。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
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了解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 万字。
(三)习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句号、逗号等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教科书,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树立方法意识,将方
法指导有机融人教学过程。
1.识字写字。
中年级依然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
分类指导,特别是难字、容易出错的字,要用恰当的方法加以点拨。
本册教材的多音字数量较大,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多音字的方法,形成
分辨多音字读音的能力,在阅读时遇到多音字能借助字义推断字音。
2.阅读。
阅读教学,要通盘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兼顾几方面目标的实现:一是体现本单元的重点目标,
186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二是体现本课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基于文本的特殊性,挖掘有教学价值的学
习内《;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完成本学段每篇课文都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学时,应结合
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每篇课文的课后题确定教学内容。
重视朗读的同时,要进行持续的默读练习,使学生逐渐能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并能在默读
的同时思考问题,为学生提升阅读品质、不断提高阅读速度打下良好基础。
要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文言文等不同类型课文的目标定位,避免拔高要求。阅读策略单元中的
课文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各有用途,应避免定势思维,用好课文,指向核心目标的达成。
要重视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并组织交流阅读
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3.习作。
准确把握习作的目标要求,使三年级习作与二年级写话自然衔接,平稳过渡。习作要求定位在”
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从习作教学伊始,就让学生体会到,习作是为了与人交流,要清楚
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能看明白。每次习作话题,设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
的内容表达清楚,尽力避免定位不准、拔高要求的问题。
习作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都提示学生
写后自读并做必要的修改,将习作完成之后的自我修改作为习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将所学的修改符
号运用于学生真实的习作过程。教学时要让学生每次习作后都有自我修改的环节,使之逐渐成为习
惯。
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教科书对写后交流的提示,
体现了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
感受习作的乐趣,体验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成就感,彰显在作后交流中提升习作能力的理念,避免
作前的过度指导束缚学生的灵性。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将
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
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清楚明白。
另外,要特别重视习作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习作单元的编排意图,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
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找准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定位,对单元中的”交流平台”“初
试身手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在观察的兴趣、主动观察的愿望等方
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4.口语交际。
要依据不同的口语交际类型,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情境,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或应
对能力。多给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成段表达,避免对生活场景的简单重复。
要重视交际方法、策略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的同时,实践交际方法,学习运
用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通过不同交际话题、不同交际情境,使学生有机会面对不同场合(正式场
合、非正式场合)、面对不同交际对象(多人、一人),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实现交际目标,发展口
头表达能力,不断增强交际的勇气和自信心。
除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还要重视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活动,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
的交际品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比如,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让
学生轮流讲述,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
情况,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口语交际课中的学习成果。
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特点,领会
编写意图,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中的教学建议、教
学设计、课时安排等,只是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基本依据,仅供参考。 教师要结合当时、当
地、本人、本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程。
187
本书按照教科书的体例,在每个单元前面编排了”单元说明”,介绍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
联系,为教师理解教科书和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提供帮助。
每课一般包括”教材解析”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等内容,有的还提供了”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举例”。
“教材解析”,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等进行解析,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通过本课学习期望达成的学习结果。
“教学建议”,对如何实施教学提出建议,重点提示识字写字、阅读理解、积累运用等方面的
教学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建议不是流程式的建议,不意味着教学的先后顺
序。教师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建议”中提示的要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
流程。
“教学资源”,主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其中有的内容可以
直接用于教学,有的内容只供教师阅读,不必告诉学生。
“教学设计举例”,是教学设计的案例,有时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有时提供某一课时的教学
设计。 为了体现教学设计的多样化, 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 “教学建议” 里的思路,有的则与”
教学建议”中提供的思路不尽相同。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册教科书配有多种辅助教材。除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配有
写字教材、教学挂图、投影片、录音带、CD、同步阅读《雨燕风筝》、《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课程
化丛书》、《同步解析与测评》、生字生词卡片(教师用、学生用)等,供教师和学生选用。
教师在使用本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来信反馈给我们。
188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 篇课
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
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
把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
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
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
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一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一注意文中把
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
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
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
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人习作学习。
从本册开始,每个单元前都编排了篇章页,这是本套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新增的体例。
篇章页有两部分内容,上边的语句提示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点明了”学校”的重要作用;下
边的语句提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此外,篇章页上还配有插图,丰富多彩
的可爱事物,小女孩畅想的神情,能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
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
进行相应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
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以及粗略地
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
流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
第三,从写话过渡到习作,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应注意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
情绪,教学要从激趣人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树立习作的信心,逐步养成大胆
习作的习惯。习作的评改形式要多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
第四,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189
课文
大青树下的小学 2-3 1.认识 25 个生字,读准 3 个多音字,会写 26 个字,会
写 3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默读课文《不懂就要问》,能初步了解略读课文的基
本学习要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4.能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借鉴课文的表
达仿说或仿写。
花的学校 2
不懂就要问 1-2
口 语 交
际 我的暑假生活 1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
图片或实物。
习作 猜猜他是谁 2
1.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
绍自己的同学。
2.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2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
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
3.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
5.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词句段运用
日私月累
合计 10 一 12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材解析
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丿 L 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风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
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
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共 4 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
景。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
190
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
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 “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 “风尾
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 “景颇族”“ “阿
昌族” “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
“从……从……从……”和”向……向……向…… “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
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
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学生正在读书。教室外,大青树上挂着古老的铜钟,
两只调皮的猴子正好奇地听着小学生的朗读。植物、动物、小学生,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有利
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 10 个生字,会写”晨、绒”等 13 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 21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
场景。
教学建议
本文是从低年级进人中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需把握合宜的教学要求,自然衔接,平
稳过渡。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然后充分朗读课文, 边
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进一步感受这所学
校的特别之处;最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并借助提示,说一说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
场景。
一、识字写字
1.识子。
本课的 10 个生字, 有 5 个出现在第一自然段, 可以结合朗读进行集中指导。 注意提醒”坝”
的读音,防止学生读右半边而误读。
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理解生字。 可以借助课文插图认识 “风尾竹”,再识记
“凤”字。”艳”字,可在词语 “鲜艳”中理解,并将”鲜艳”与下文的”绚丽多彩”相联系;”
坝”字,可以由表示平坦场地的”坪坝”,拓展到拦截水的设施”水坝” “堤坝”等。”扬” “摔”
等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
2.写字。
进人三年级以后,要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笔画、基本结构的书写方法,进行独立的汉
字书写练习,提高写字的效率。
教师要强化学生归类观察和书写的意识。可以先出示同结构的字,分析它们在书写上的异同点,
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习惯,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提高书写质量。比如,本课要写
的字,可以按左右同宽(艳、静)、左窄右宽(绒、球、汉、服、扮、读、停、粗)、左宽右窄(影)、
上下结构(晨、装)分类出示,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同时, 要加强对个别难写字的指导。 应注意指导容易写错的笔画,如”绒”的右边部分斜钩
上有一撇,”服”的第六笔是横折钩。还要注意指导笔画的穿插,如”绒”“扮”“读” “粗”,
要关注右边部分的笔画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位置, 使左右部分结构紧凑。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晨 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上边的日字头要写得短而扁。下边的晨,第一笔横要
长,第二笔要舒展。
绒 右边部分,戈横短斜钩长,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面。
191
服 左右同高,月字旁要写得窄而长,右上横折钩的折要短一些,右下的捺要舒展。
装 上边的壮要写得略扁,下边的衣横画不要太长,撇捺要舒展。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之初,可以借助课后第二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读课文,并以第一自然
段为例,指导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主要信息。在零散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从”上课安静一
动物们听课” “下课玩耍一动物们看热闹”“学校景物:铜钟、大青树、风尾竹”等初步感受这所
学校的特别。
2.词句段理解。
(1)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新鲜感”是带有学生个性的主观感受。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可能相
同,也可能不同。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课文中
一些有学习价值的词句,不但要关注,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化,并积累运用。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要渗透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
词语和句子。学生画出的词句可能是多角度的。有的可能对陌生的名词感到新鲜,如傣族、景颇族、
阿昌族、德昂族;有的可能对文中描写的事物感到新鲜,如大青树、绒球花、风尾竹、粉墙;有的
可能对”从……从……从……向……向……向……等句式感到新鲜。 这些都是真实的学情,教师可
以让学生与同伴互相交流,简单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到新鲜,是否读懂了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
步了解词句的意思,整理归类,并想象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
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可以分为”上课”和”下课”两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读一读描写
上课的内容,画一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互相交流,然后教师指导理解。如”大青树上的铜
钟敲响了”一句,可以让学生与自己学校的上课铃声进行对比;”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
室里学习”一句,可以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读到的民族名称,想象大家一起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情
景,感受这所学校的特别。教师重点指导描写窗外安静的第三至五句:先让学生感知描写的内容,
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用树枝、鸟儿、蝴蝶、 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 衬托出小学生上课
时的专心 , 也表现了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第二部分,让学生读一读描写下课的第六、七句,自
主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相互交流,读好词句并积累。
第四 自然段, 可让学生在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后, 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所学校的特别,如
“古老的铜钟”“风尾竹”“洁白的粉墙”等独特的景物,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学校的可爱。
(2)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教学中,可以围绕作者抒发的自豪和赞美的感情,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机融合,引导学生
根据词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根据整个自然段的描述想象场景,在朗读想象中促进学生对词句的进一
步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深人把握。
教学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时,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想象这些地方的样子,”山坡”高
高低低、草木葱茏,”坪坝”平整、空旷,”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并想象置身在这样优美的环境
中会有什么感受,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小学生还可能从哪里走来;教学第一自然段第三句时,引
导学生借助”鲜艳 “绚丽多彩”这两个词展开想象:学校里葱郁的大树、洁白的粉墙,加上小学生
鲜艳服装的点缀,色彩更加丰富鲜亮。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学校的生气蓬勃。然后,可以让学生
连起来朗读这一自然段,想象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还可以通过对课文词句的品味,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对”窗外十分安静”
的描写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小树为什么不摇了?小鸟为什么不叫了?美丽的小蝴蝶为什么一直
停在花朵上?可爱的小猴子不是最喜欢玩吗?现在怎么变得那么安静了?通过人情人境,想象内化,
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里写窗外安静,其实就突出了同学们朗读声音好听、学习认真;写小动物”
也赶来看热闹”,突出了下课后同学们的欢乐和自由自在。
192
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让学生通过”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这一句 ,
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 通过”钟声”和”风尾竹的影子”,体会作者对这所小学深深的热爱。
(3)回归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对课文有了深人的了解和感受后,可引导学生说说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这欠表达有别
于整体感知时零散地提取信息,也不同于局部学习时的感受, 而要比较完地说出学校的特别之处。
要提示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按课文写的”上学各上”“上课时”“下课时” 的先后顺
序说一说;也可以借助板书, “不同民族的小学”学校中的景物” “同学们上学的情景”几方面
说一说。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说一说丬己感受到的特别之处。
3.积累表达。
在对本课有新鲜感的词句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词语表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
类整理并摘抄积累。比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服装、校园、国旗、铜钟、教室、树枝、枝干、
影子;表示动作的词语:穿戴、打扮、敬礼、朗读、招引;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鲜艳、敬爱、
安静、好奇、古老、粗壮。其中一些很常见的词语,如服装、校园、教室,教师要创设语境,鼓励
学生加以运用。
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内容,借助提示,口头描述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可以先
安排学生了解学校各个地方的特点,比如,教室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操场
上是活动的场所,也是学生向往的地方;图书室里藏着智慧,安静又温馨一一接着,引导学生选择
自己印象深刻、特别感兴趣的场景进行观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去看看这个地方的环境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干什么;再借助泡泡中的提示”上课的时候”“放学了”,以”教室里”为例指导学生说
话,说出教室里不同时间同学所做的不同事情;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选择的场景。要鼓励学生打
开思路,除了泡泡中提示的,还可以说其他的时间,如”早晨” “下课了” “中午”,说的时候
可以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句和自己平时积累的词句。
2 花的学校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但又没有分行和押韵。
课文以”花的学校”为题,花是娇嫩的、美丽的象征,有如孩子般纯洁, 他们在”地下的学校” ,
就像泥土里即将破土的苗,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
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
全文共 9 个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先描写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
欢;接着想象关了门做功课的花朵们,雨一来就放假了;然后想象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冲
了出来;最后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画面与画面之间衔接紧密,浑
然一体。
课文想象丰富而奇特,充满儿童情趣,赋予”雷云”“东风”“花朵”等人的行为。比如,运
用”走过”“吹着”,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东风吹过原野的动态;描写花朵时,运用一连串动词,把
花想象成”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共赴一场花的宴会;同时,花儿也有学校,他
们会”关了门做功课”,也会”放假”,花儿生长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
景交融,让我们看到了一群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的花孩子;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急急忙忙” “扬
起双臂”这些描写,表现了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对家庭的眷恋。
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表达了对自
193
由的渴望。 第八自然段的两个疑问句使感情得到了升华。”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 ,就像我有我自
己的妈妈一样”,则把孩子和母亲的感情表达得质朴而强烈。
教学目标
1.认识 “荒 、 笛” 等 4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 “假”,会写”落、荒”等 13 个字,会写”
阵雨、荒野”等 13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能仿照”雨一来, 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以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情景;再充分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
与同学交流;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人境朗读,读懂课文,体会把花当作人
来写的好处;最后结合课后第三题的提示,运用积累的词句,在情境中仿写句子。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可先让学生在读文时自主认读,读准字音,再集中进行指导。
“荒”和”“裳”是后鼻音,”笛”和”罚”是第二声,可以结合词语”荒野”“衣裳”“口
笛” “惩罚”等进行认读。
多音字”假”可以根据意思来确定读音,表示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
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等词语中的”假”;表示不真实,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相同结构的字可以归类书写。指导时,要注意提示或范写易错的笔画和
不容易写好的字。比如,上下结构的字中,”落” “荒”下边部分的撇、捺要写得舒展,”罚”“臂”
的上边部分要写得扁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中,”狂”“假”“猜”“扬”要写得左窄右宽,”所”
“够”要写得左右等宽。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舞 上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 3 个横画中第三横最长,4 个竖画向中心聚。下边部分宽松
舒展。
假 第三、四、五画的笔顺是横折、横、竖。整个字各部分都要写得紧凑些。
臂 上边部分写得舒展些,略扁。下边部分第一笔是竖,要写直。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课前,可利用资料袋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作者泰戈尔,知道本文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教
学伊始,可让学生读文后先自由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 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随机示范 ,
圈画描写花的词语,如”跳舞”“狂欢”;接着自由朗读第三至九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说画
面,圈画词语,如”做功课”“放假”“冲了出来”“急急忙忙”“扬起双臂”,根据圈画的词语 ,
连起来说说课文描写的花的学校是怎样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词句段理解。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初步了解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
法。本课的教学,要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并
创设情景,让学生积累运用学到的词句。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文处处体现出把花当作人来写的特
点,但不要出现拟人句的概念,更不能向学生讲解有关拟人句的修辞知识。
194
(1)运用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
文中有很多词句,学生可能会产生新鲜感。有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如”雷云拍着大手”;
有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如”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的家是在天上, 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在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①关注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想象画面。
课后第二题的编排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词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教
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句,想象画面。比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荒野”“竹
林”的环境,以及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的样子,体会这些词句的生动,以及其中蕴含的
情感,再有感情地朗读。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先找找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花儿”
跑出来”“跳舞”“狂欢”等情景,边朗读边做做动作,体会花儿的喜悦和无拘无束的自由。教学
第六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树枝”互相碰触”、”雷云”拍着大手”的情景,体会花孩子渴望
出来玩耍的心情。
②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
教学第三至五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画一画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体会,
重点围绕”关了门做功课”“放假”这些具有奇特想象的词句展开想象:关了门做功课是怎样的心
情?放假时是怎样的心情?最希望做什么?花儿们做的功课会有哪些?他们放假了会是怎样的情
形?引导学生对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融人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教学第七至九自然段时, 可继续让学生自主找画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 你
感觉天空是怎样的?太阳给了我们什么?星星所住的地方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花孩
子们对自由的渴望。还可以通过”急急忙忙”“扬起双臂”等动作描写体会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2)朗读课文,想象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文情感真挚,充满情趣,朗读时要让学生人情人境,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花儿的期待、快
乐和向往,读出自己的感受。比如,第二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
情景:花儿会从哪些地方跑出来?跳舞、狂欢时会有什么动作、声音?周围环境如何?想象之后,
试着读出花儿的兴奋、喜悦,场面的热烈,语气可以轻松一些,语调可以上扬一些。第六自然段,
可以围绕”互相碰触着” “拍着大手”引导学生想象树枝、雷云在干什么,体会自然狂欢的场面,
试着读出快乐的语气。第八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花孩子急着回家与家人
团聚的感觉,试着读出两个问句轻快又急切的语气。第九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围绕”扬起双臂”展
开想象:花孩子要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在怎么招呼他们?联系自己与妈妈相处的感受体会,试着读
出温馨的感觉。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表达方式比较特殊,要指导读准确。第二 、八自然段,建议先让学生
自己尝试着读一读,发现问题后教师再示范指导。可以先指导读好句子中的短语,再连起来读好句
子,尤其是句子的重音。比如,第二自然段,先指导读好短语”一群一群的花”“无人知道的地
方”“突然跑出来”,再指导把短语连成句子读,根据句义,把”无人知道”“突然”这些词语读
成重音;第三自然段,注意提示”觉得”后面要停顿,”真的”“地下的”要读成重音,”真的”
可以处理成慢读来强调。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分类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一类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课文中的画面,如”
荒野 “绿草”“跳舞”“狂欢”;一类可以创设学习或放学后回家等情境,让学生用几句话写一写
画面,如”放假”“急急忙忙”“自然”“能够”“双臂”。
课后第三题安排了品味表达并进行仿写的练习,可结合第五自然段展开指导,让学生在理解了”
放假”一词后,想象当时的情景。比如,清风一吹,他们会伸伸懒腰;蝴蝶一来,他们会跟蝴蝶一
起翩翩起舞;蜜蜂一来,花孩子们会奉上香甜的花粉。先照样子说一说,再写下来。写完后,引导
学生交流,互相欣赏评价,重点关注是否展开了想象。
195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 一 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
月集》《园丁集》《飞鸟集》。1913 年,他因《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在诗集中,诗人与孩子融为一体,
热烈地歌颂着童真与母爱。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荒、笛”等四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会写”落、荒”等五个字。
2.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能圈画词语感知画面 ,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关注第一、 二自然段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 想象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人新课
1.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2.阅读注释和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相关信息。
3.教师补充作者简介,学生再读课题。
【充分利用资料袋,让学生了解作者。】
二、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
(2)提出自己的问题。
2.交流反馈。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出示词语,练习认读:荒野、口笛、罚、放假、衣裳。
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假”,读好”裳”的轻声。
(2)指导朗读长句子。
教师范读第二 一、八自然段,指名读,读好停顿、重音,把句子读正确。
(3)交流疑问。
根据学生的疑问随机解疑。
存疑,深人学文时再引导解疑。比如:地下的学校是什么?花儿为什么会放假?花儿的妈妈在
哪里?
3.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师: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交流反馈:描写了六月的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画面。
教师示范,在文本中圈出词语:跳舞、狂欢。
(3)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至五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画面,试着圈出文
中表示花儿在做什么的词语。
交流反馈。画面如:花朵们关了门在做功课;花朵们放假了。词语如:做功课、放假。
小结方法:边读边想画面,并在文中圈出词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课文的内容。
( 4 )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 , 思考 : 这几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画面?
圈一圈文中的词语 , 同桌交流。
196
词语如:冲了出来、急急忙忙、扬起双臂。
(5)根据圈画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课文描写的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
1.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师:哪些词句你觉得有新鲜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横线
画下来。
2.交流反馈。预设学生关注的词句:雷云、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跳舞、狂欢。结合阅
读体会谈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第一自然段,读出东风的轻快和自由。
(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师:你仿佛看到了草地上的哪些花?花会怎样舞蹈?(出示图片)你能想象他们舞蹈、狂欢的
样子吗?如造型、表情、动作、声音。(预设)
①花儿穿着漂亮的花瓣裙,摆着各种造型,献上最美的舞姿。
②高高扬起绿色的手臂,在风中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
③他们一朵紧挨着一朵,一串挨着一串,似乎还听到他们嘻嘻的笑声。
④有的比较害羞,抿着嘴巴:有的比较调皮,已经把衣服挤 丢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象的画面,更好地朗读课文。】
(3)学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指导数学,积累词语
1.抄写字词,重点指导”荒”“舞”的书写。
2.填空积累。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 )的时候,湿润的东风( ),在竹林中( )。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 ),在绿草上( )。
3 *不懂就要问
教材解析
这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在课题序号旁用了星号标明。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明确
了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课后两个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因为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
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课文共 9 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
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第二部分(第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先
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第三部分(第八至九自然段)通过孙中山和
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课文写的是私塾里上学的事,当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先生的教学形式都具有时代色彩,与现在
学校上课的情景相差甚远。跟学习有关的词语,如”私塾”“戒尺”挨打” 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
词语,如”咿咿呀呀” “摇头晃脑”,学生都可能会感到陌生。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
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在先生跟前背书的情景,第二幅描绘的是孙中山向
先生提出问题后,先生和他对话的情景。插图内容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
课文内容。
197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 1 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建议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尽量放手,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默读、提问、交流、发表
见解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提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交流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建议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展开教学,同时结合课后两个泡泡,让学生了解略读课文的基本学
习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结合两幅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中明白文中蕴
含的”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然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把它们画出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插
图等方式读懂这些词句,再与同学交流,并自主积累。
1.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学习提示,落实学习任务。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与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如,课题中的星号、文前的
学习提示,以及缺少课后题和要求写的字;再结合文后的两个泡泡,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
师可以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提示和泡泡,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然后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任务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刚进人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用自己的话说清
楚这件事情是有困难的,他们或者不能准确地提取主要信息,或者不能按顺序把事情表达清楚 ,
因此需要给学生一定的帮助。教师可以适机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两幅插图,发现插图对应了故事的
哪些内容,借助插图,分步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 也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说说故事先讲了什
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在自主
说的基础上同桌合作,互相交流指正。
任务二: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理解 “不懂就要问” 的道理。 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 ,
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比如,从孙中山的角度:私塾先生是
非常严厉的 , 为什么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 当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孙中山的时候, 孙中
山害怕吗?从孙中山 “学问学问” · · 也值得” 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什么?又如 , 从同学们 、
私塾先生的角度 : 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吓呆了,他们会怎么想?先生为什么会打破习惯把书中
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课题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通过同桌讨论、 集
体交流,深化读书感受,产生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精神的愿望。
2.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时,要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运用此前的学习经验,自主画自主发现,在
自己读书体会的基础上,结合插图、生活实际等,谈谈对新鲜感词句的认识和理解。要允许学生有
自己的阅读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跟私塾学习有关的词语 “私塾”“戒尺” 等,学生平时几乎没有接触过,会感到新鲜。
建议让学生在自读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说说私塾的上课方式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观察课文
插图,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可以不去深究理解。
又如,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 “咿咿呀呀”“摇头晃脑”等词语,可以让学生交流对它们的理
解,也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背古诗感受念书时的投人,为读懂同学们的震惊做铺垫。
再如,孙中山说的话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学问”的意思 ,再理
解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 然后联系前面同学惊呆的样子和他们的问话,理解孙中山那时敢于这
样做是不寻常的,体会孙中山当时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可贵品质,鼓励学生也要养成”不懂就
要问”的学习习惯。
198
3.结合语境,学习生字、词语。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交流课文大意时根据学情随机指导,在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时再次认读、正音。
可提示”挨”读第二声,”照例”一词中的”例”要与”列”“的读音区分。”背”“圈” 是
多音字,”背”表示用背驮东西时读第一声,表示后背时读第四声;”圈”表示养家畜的棚栏时读
juan,表示圆圈时读 quan。
字义词义的理解可以采用归类的方式。比如,”戒尺”“厉声”“挨打”等都跟私塾学习有关,
可以看插图帮助理解;”背诵”“糊里糊涂”“清楚”等跟读书有关,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
实际理解。”诵”“糊”“挨”等形声字,可以通过形旁表义的特点了解字的意思。
口语交际
我的暑假生活
教材解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 “我的暑假生活”。这个时候学生刚结束暑假回到学校,会有很多的生
活体验,该话题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内容可说,有兴趣进行交流。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学习的任务一回忆暑假生活,和同学分享,并用两幅情境
图启发学生回忆的思路。第一幅图展示了一个小女孩跟爷爷奶奶学做农活的乡村生活场面,泡泡中
的话讲述的经历可能是城市里的同学感到新鲜的;第二幅图展示了小朋友在游乐场坐摩天轮的城市
生活场景,泡泡中的话就”坐摩天轮这件事展开讲述,并加人自己的感受,讲述的经历可能与别人
相同,但体验不一样。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正式交流前,要想好内容后先试讲,根据听
众的建议,调整讲述内容。正式交流时,要讲清楚自己的经历,并可借助图片或实物辅助口语表达。
二年级上、下册都有”讲清楚的要求,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的能力,这些都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基础。
小贴士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即内容要有新鲜
感,可能是别人感到陌生的;也可能别人有相同的经历,但感受和体验不一样。”能借助图片或实
物讲”,要求在讲述前做充分准备,借助一定的视觉媒介,以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
从而达到更好的讲述效果。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把经历讲清楚。
2.能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述,讲的时候能借助图片或实物。
教学建议
一、打开思路,选择讲述内容
1.选择合适的讲述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经历过多次暑假生活,可提示学生不仅要回忆刚过去的暑假,也要回忆以往印象
深刻的暑假。
学生可以讲述的内容,一般包括暑假中课外学习、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参观旅游、家务劳动
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想与别人分享的内容,要预估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个
内容可以是富有新鲜感的,比较少见的或是他人未曾经历的事情,如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也可
以是具有普遍性的一大家都经历过、有切身体会的,但体验不一样,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如学游泳、
199
学画画、学弹琴。
2.试讲后根据听众的反应,调整讲述内容。
在正式讲述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试讲一下,观察听众的表情或动作,发现别人是否对自己讲的
内容感兴趣。如果别人不太感兴趣,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讲述内容。如果别人比较感兴趣,则可尝
试把该内容展开来讲述清楚。
二、指导学生把经历的新鲜事讲清楚
1.做好讲述之前的准备。
可以引导学生求助家人,收集必要的图片或实物。图片可以是照片、门票、导览图、自己绘制
的图画等,实物可以是纪念品、模型、小制作等。
2.从”新鲜事”或”新体验”的角度讲述。
在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一方面发现学生所交流的暑假生活中的新鲜事,相
机出示教材中的第一个泡泡,引导学生发现一听众往往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新鲜事感兴趣;另一
方面发现学生所交流的暑假生活中的新体验,相机出示教材中的第二个泡泡,引导学生发现一听众
往往会对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感兴趣。要引导学生通过倾听他人,观察范例,懂得分享自己的暑
假生活不必面面俱到,选择一个内容即可;讲述时,尝试从”新鲜事” “新体验”等角度出发,把
自己的经历讲清楚。
3.借助图片或实物讲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适的时候出示图片或实物,配合自己讲述的进程,增强表达的效果。当讲
述自己游览的风景时,可以出示风景的照片;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时,及时借助图片或实
物帮助别人理解,如讲述自己的小制作时,可以展示小制作的实物;当自己无法用语言讲述清楚时,
可以借助图片或实物进行说明,如讲述经过自己整理后房间的样子时,可以出示房间的照片。
三、以评促讲,提高讲述的效果
学生交流自己经历的新鲜事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以积极、宽容的态度 ,从各个角度肯定学生
交流的内容,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以评促讲。小组合作时,可以先采用星级评价制,从”新鲜感”
讲清楚”“使用图片或实物”多个维度评价组员讲述的内容。第一次交流完成后,每位学生根据组
员意见,改进自己的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进行第二次交流,随后进行第二次评价,欣赏同伴的点
滴进步。
教学设计举例
课前准备:
配合讲述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回忆暑假生活,导人话题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的暑假生活:在暑假中去过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等。
让学生说一说今天交流的题目是什么,教师适机板书,导人话题。
二、用好范例,选择讲述的事
1.选择”新鲜事”进行分享。
(1)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暑假生活中的经历。
(2)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梳理可以讲述的内容,并相机小结板书,比如
课外学习 休闲娱乐 体育运动 参观旅游 家务劳动
如:学弹琴 如:玩游戏 如:游泳 如:游北京 如:整理房间
(3)教师倾听,引导学生发现交流中的新鲜事,用记号在板书中进行标注。
(4)当学生讲到类似经历的时候,相机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幅情境图,朗读泡泡中的内
容。
200
(5)引导学生发现:可以讲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新鲜事。
2.选择”新体验进行分享。
(1)在上一环节进行的同时,教师倾听,注重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交流的
情况,进行板书,比如:
学钢琴 坐过山车
高兴/痛苦/…… 害怕/刺激……
(2)当学生讲到类似的体验时,相机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二幅情境图,朗读泡泡中的内
容。
3 .引导学生发现:分享:”我的暑假生活”,除了讲述暑假里做了什么,还可以讲述自己当
时的感受。
4.借助图片或实物讲述。
(1)学生进行讲述。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的反应,适时出示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同学更好地理
解讲述的内容。
(3)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图片或实物,能让我们更好地把事情讲清楚。
三、小组合作,讲述”新鲜事”,互相评价
1.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的暑假生活。
(出示如下评价表格,组长负责填写,组员共同评价)
2.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前,由组员阐述推荐理由,然后进行全班汇报。
3.一名学生汇报展示时,引导该生观察听众的反应,初步感知听众是否对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感
兴趣。
4.讨论交流:是否对汇报者的内容感兴趣,理由是什么。
201
5.汇报者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改进讲述的内容。
6.组内交流,开展第二次评价,评价表格如下:
四、提倡有意义的暑假生活
1.出示”睡懒觉”“沉迷网络游戏”等图片。
2.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暑假生活,进行评议。教师小结,倡导有意义的、健康的、安全的暑假生
活。
习作
猜猜他是谁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的话题是”猜猜他是谁”,这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次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方
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自然地进人习作练习。
教材第一部分,以轻松的口吻介绍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先提出做一个游戏活动的建议,调动学
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感;然后提出选择一个同学来写一写的要求。本次习作既贴合了学生的
校园生活,与单元主题”学校紧密联系,又给了学生自主表达的余地一写几句话或一段话,对长短
不做要求。这样的内容符合三年级起始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消除学生习作起步时容易产生的紧
张心理。
教材第二部分,用图示的方式,分别从外貌、性格、品质、爱好 4 个角度提供了介绍同学的范
例,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知道可以怎么写。这些提示的角度来源于学生生活,介绍的语言与
三年级学生的表达特点相符,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向,可以顺着范例想下去、想开去。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习作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写出同学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要求不咼,只
要一两点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开头要空两格,是提示学生要注意基本的格式。
写后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形式进行交流,减少了习作任务的严肃性,是学生展示自我、完善习作
的过程,也是分享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这种评改方式也将在本套教材后续的习作中多次出现。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
2.能注意写一段话时开头空两格。
教学建议
202
一、游戏引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本次习作,可以用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习作前,可以用游戏”热身”,从不同角度选取学生熟悉的人物,介绍这些人物的特点让学生
猜出是谁。比如,结合前几册”快乐图书吧”的阅读猜一猜:活泼又可爱,聪明又淘气,心地善良,
脑袋很大(《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大头儿子);又如,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猜一猜:五行
山压不住,翻个筋斗十万八千里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习经验,
让学生在”猜人物”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打开习作思路后,让学生选择一个同学,说说自己对这个同学印象深刻的地方,现场生成范例,
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他说的是谁,在猜的基础上改进例子,想一想可以加些什么,改动哪些词句,能
让大家更准确地猜出来。
二、用好范例,指导学生写出印象深刻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范例打开学生写的思路。 比如,”他的头发……”这个范例,可以顺着想下去:头
发会怎样,还有什么其他特点;也可以由此想开去:除了写头发,还可以写眼睛、嘴巴等。”他特
别爱笑……”这个范例,可以顺着想下去:除了小笑话让他笑个不停,什么事也能让他笑个不停,
他笑的时候是怎样的;也可以由此想开去:同学中有爱笑的,也有爱哭的,有喜欢大声说话的,也
有比较安静的。”他关心班里的每个人……”这个范例,可以想下去:同学数学没考好,他主动安
慰,会怎么说,怎么做,同学遇到其他什么困难的时候他也会关心人;可以想开去:班上有哪些同
学也像他这样善良、愿意帮助别人。”他酷爱踢足球……”这个范例,可以想下去:整个暑假他都
在踢足球;可以想开去:同学中有特别喜欢唱歌的,也有特别喜欢画画的。
建议不要一开始就用范例限制学生。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表达选择的同学有哪些地方令人印象深
刻 , 再适机链接教材中的范例。比如,若学生讲到”同学的眼睛小小的,但非常机灵”之类的内
容,就可以链接第一个范例,打开学生思考的角度,明白可以从外貌的特别之处进行介绍;若学生
讲到”她喜欢唱歌,歌声像百灵鸟”之类的内容,就可以链接第四个范例,从同学特别的爱好角度
进行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初次写一个人,一定要降低习作的要求。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质、爱好 4
个角度不要求学生都写,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来写就可以。
三、交流评改,通过游戏改进表达
在全员习作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 4 人小组内进行”猜一猜” 的游戏,把自己的习作大声读
出来, 体验习作成果带来的愉悦感,让组员猜一猜自己写的是谁,如果猜不出来 ,想想写的内容
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变化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员之间交换习作边读边猜,在听
别人读自己习作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习作交流改进后,可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贴在墙报上,继续开展”读习作猜人物”的游戏,大家
一起猜。在”读,猜”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找找和自己写同一个人的习作,比较异同,学习别
人的表达;也可以读读别人写自己的习作,看看有没有把自己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写出来了,是怎
么写的。
教学时要以”猜”“促”“写”、以”猜”“促”“评”,使习作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
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猜'“的形式,让学生有持续的兴趣;还要提醒学生,所选择的同
学不要过于集中,要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发现,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内容。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3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让学生围绕有新鲜感的词句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两个有新鲜感的句子,一个选
203
自本单元的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个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职业》,并展示了两个学生对此
所做的交流,旨在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和回顾,培养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词句
的意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 3 项内容。第一题编排了两组并列结构的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的名称,
也都可以用来形容人,其中第一组是动宾结构的并列,第二组是主谓结构的并列,旨在引导学生发
现这两组成语构词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积累这类词语。第二题列举了本单元课文中的 3 个句
子,让学生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句子中的重音,以更好地表达情感。第三题呈现的是 5 个有
创意的兴趣小组的名字,并提示了取名字的方法一既要体现活动的特点又要有个性、吸引人,让学
生在班里组织兴趣小组并模仿范例给小组取名字,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参与学校
活动的同时,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日积月累”安排了清代袁枚的古诗《所见》,供学生积累背诵。诗中描写了一个乡村牧童骑
着牛唱着歌、听到蝉鸣准备捕蝉的情形。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开展同桌间、小组内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分享在本单元及平时阅读时积累的有新鲜
感的词句,比较特别的句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2.引导学生读一读 “交流平台” 中的两个例句,并发现这两个句子一个是课文中的 , 一个
是课外的。教师可以适当说明:第二个例句也是泰戈尔写的,和《花的学校》语言风格相近。然后,
让学生说说第二个例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交流:这两个例句哪些地方有新鲜感?在自己的课内外阅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
表达形式?
4.让学生抄写积累这两个例句。教师再次提示:遇到这些有新鲜感的词句 , 要多读几遍 , 摘
抄积累。
词语段运用
第一题: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
1.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 8 个成语读正确,反馈时重点关注”爪、吊、赤、疾、燥”的读音。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成语:
(1)一边做动作一边读成语,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
(2)想象成语描写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合作读成语。如男生——面红,女生——耳赤。
3.引导学生先和同桌交流这两组成语的特点,然后全班交流,注意把同类的信息进行梳理。
比如:
(1)这 8 个成语都含有身体部位名称,都和人有关:有的描写人的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
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有的描写人的外貌、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有的描
写人的心理,如提心吊胆。
(2)第一组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组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4.让学生拓展交流所知道的类似的成语,比如;
垂头丧气 指手画脚 牵肠挂肚 手舞足蹈
第二题:能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读出恰当的重音。
1.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并回忆课文学习时是如何把这些句子读好的。比如,一边读一边想象描
写的画面、关注句子中的一些词语。
2.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适机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中的”真的”“地下”、第二句中的”一点
儿”、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分别是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 要提示学生,重音可以有不同的读
法: 可以重读,如第二句的”一点儿”;可以轻读,如第一句的”真的”;也可以慢读,如第三句
204
的”不懂就要问”慢读更能表达句子的语义。
3.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展示课内外阅读中相关词句的朗读。
第三题: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1 .引导学生观察兴趣小组的名字,发现特点:一方面要包括该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如 “篮
球”“剪纸”,另一方面还要有个性,如”侠”“巧手”。
2.让学生读泡泡中的提示,再说说这 5 个小组名字体现的活动特点和个性。比如,”航模队”
体现了活动内容,”鲲鹏” 显得比较有个性。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取一两个兴趣小组的名字,
如天籁之音合唱团、飞燕舞蹈社、烛光诗社。
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古诗读正确,重点关注”牧”“振”“樾的读音。
2.鼓励学生借助插图、联系上下诗句推测”牧童'“振林樾”“欲” “鸣” “立”等词语的意
思。
3.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情境,着重想象”牧童骑黄牛”“牧童唱歌”“牧童听
到蝉鸣”“牧童想要捕蝉”等画面,再熟读成诵。
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首古诗和《铺满金
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3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劝勉朋友,或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
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
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
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其中,
《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
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示例,引导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
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
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
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感受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要注意依托课后题
和泡泡示例,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边交流边总结,最后通过”交流平台”进行方法的梳理与总结。
第二,本单元安排了一些从读到写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玺下来。教
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前观察。写日记的教学要考虑到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自特点,不宜拔高要
求,重在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好处,了解日记的基本格式,并注意激发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使
其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205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4.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 3 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
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
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前两句
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与”
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而缓。”有人家”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驱寒山清冷
之意,又照应了上一句的”石径”,将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
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
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诗的大意是:荷
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
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前两句写景,”荷尽” “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诗人面对”荷
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傲霜斗寒的
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在作者看来,
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
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今 J 山、起自己的家
乡。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 “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
乡之情。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
206
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 首古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图中,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下车来,站在山路上,
抬头欣赏着深秋时节山林的美景。第二幅图中,诗人在池中的亭内,望着满池的枯荷及池边的残菊
若有所思。第三幅图中,梧桐树下,篱笆旁边,两小儿在夜捉蟋蟀。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 13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3 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建议
本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说说这 3 首诗写的是哪个
季节的景色,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分别说说古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最后进行背诵积累,默写《山行》。
3 首古诗中,《赠刘景文》生字更多,诗意理解也相对难一些。教学时,既可以按照课文顺序教,
也可以稍做调整,先教学《赠刘景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诗意的方法后,再迁移运用,学习《山
行》和《夜书所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可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标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交流
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斜”读 xie(二声);”径、赠、橙”是后鼻音,也均为形声字,
可以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认读;”挑”是多音字,在文中读 tiao(三声),可以结合注释了解意思”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顺势理解”挑促织”就是”逗蟋蟀”,而”挑选”等词语中的”挑”读
tiao(一声)。
部分生字的字形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或换偏旁的方法记忆,如”经一径”“曾一
赠”“浅一残” “登一橙”。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 13 个字中,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左右结构的字中,”径、赠、橙、挑”
等左窄右宽,”斜、残”等左右等宽。”橙”右边”登”的上半部分在要写的字中是第一次出现,
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少撇,教学时可以出示该部件,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强化认
识,提高书写正确率。”刘” “斜”的左边部分最后的捺都要变成点,右边部分都要写得稍长一些。
上下结构的字中,”寒、盖、菊”要写得紧凑。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207
二、理解运用
1.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古诗。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
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可以让学生借助”坐”的注释”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
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教师可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既要借助注释,也要防止生
搬硬套,应根据语境对注释中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比如,借助《赠刘景文》中”擎”的注
释,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知道”擎雨盖”指的是荷叶。又如,《夜书所见》中”挑”和”促织”
均有注释,在理解”挑促织”时不能生硬地将两者叠加,可以理解为”逗蟋蟀”。
除了借助注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插图等方式理解诗句意思。比如,《山
行》中的”斜”字,字面意思为”歪斜,不正”,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知道,这里是
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生”字,这里是”产生、生出”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的
种种动态。《赠刘景文》中的”橙黄橘绿”一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判断诗歌所描写的季节。可在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发现的基
础上,引导其通过”寒山”“霜叶” “荷尽”“菊残”“萧萧梧叶”等符合时令的典型景物,发现
3 首诗描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2.通过朗读体会诗意。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诗歌的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做到读有层次,
读有目标。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古诗的大致意
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范读古诗,也可播放录音,或者请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引导学生认
真倾听,做到朗读停顿正确。
3 首诗感情真挚,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想象画面,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并读出古诗的
味道来。《山行》朗读的总体基调应是明快的,诗的前两句,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对诗中美景的想象,
读出深秋时节山景的生机盎然;后两句语调应高昂上扬,读出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赠刘景文》前两句的朗读语调宜平直舒缓,声音稍低 , 并适当强 “犹有”“傲霜枝”, 表
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后两句语调宜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 “橙黄橘绿”
速度可稍慢,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夜书所见》 前两句写了诗人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结合画
面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把握朗读时舒缓的基调;后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所想所
感,语气较前两句可以明快一些,最后一句的语调甚至可以做上扬的处理。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到的情感朗读,诗的味道也就能读出来了。
3 .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课后第一题还提出了背诵和默写的要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
绘的画面,更好地背诵古诗。如 《赠刘景文》,借助 “荷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橙
黄橘绿”这几个词语,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背诵起来就会顺利一些 指导默写《山行》时要提醒格式:
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三、问题提示
“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
一首诗词流传至今,往往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图书在不同时代反复刊印,后来的人对诗句多次
引用,甚至作者写完后对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这些都可能使得同一首诗词产生几个不同的文字版
本。
比如,《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有两个常见版本,一个用”生处”,一个用”深
处”。”生处”可理解为白云形成的地方,而”深处”可理解为云雾缭绕的深处。两个版本都有依
据,意思也都能讲通。教材根据《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用了”生处”。
又如,《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句,也有两个常见版本,一个用”最是” , 一
个用 “正是”。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这里用”最是”或
208
“正是”,意思都能讲通。教材根据《苏轼诗集》(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用了”最是”。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有
《樊川诗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游园不值》,
历来为人们传诵。
教学设计举例
1.认识 “赠、刘”等 8 个生字,会写”赠、刘” 等 7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 《赠刘景文》, 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课前准备
夏季荷花盛开、深秋荷叶衰败干枯、残菊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 3 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来读一读,猜猜这 3 首古
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
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
《赠刘景文》。
【通过猜测季节,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二、学习《赠刘景文》
1.解诗题。
(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2.把古诗读正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荷尽
①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 “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
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
并说说理由。
②理解”尽”“擎雨盖”。(板书:借助图片借助注释)
③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开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④指名读,齐读。
209
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色,作者都用一个词概括了,那就是——橙黄橘绿。你现在明白这两
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读诗句,想画面。
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3)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的朗
读,读出了这首诗的味道。
4.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熟读古诗,尝试背诵。
(1)师: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等)
(2)配乐背诵。
三、书写指导
1.教师范写 “橙、 残”,并指导学生书写。
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材解析
本文描写了”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风景:深秋,雨后初晴,道路两旁的树叶飘落下来,紧紧
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整条道路就像铺上了一块色彩绚丽的地毯。”
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并展
开丰富的想象,平凡之中透着美丽,朴素之中尽显诗意。尤其是将落叶想象成”金色巴掌”,充满
童真童趣,饱含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全文共 11 个自然段。先写经过一夜秋风秋雨,天放晴了,”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对铺满
金色落叶的水泥道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最后写”我”第一次发现门前的水泥道真美。结尾既呼应
开头,又点明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文用词准确、形象,很多词语富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比如,第三自然段的”明朗”写出了
一夜秋风秋雨后天空清亮、晴朗的景象,文中的”天开始放晴了” “亮晶晶的水洼” “映着一角
小小的蓝天”等词句对此做了具体描写;第七自然段的”熨帖”“平展”两个词语,写出了掉落的
树叶紧密地、平整地贴合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状态,与”粘”字相呼应,把水泥道之美描绘得细
致人微;”凌乱”一词表现出掉落的树叶不规则地排列在水泥道上的情景,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这些词句,写出了”我”眼中别样的秋景。
课文描写细致,层次分明。写”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时,既写观察到的景物,又写感受
与心情。其中,第六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七自然段描写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第
八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穿着棕红色小雨靴的男孩儿,走在铺满落叶的小道上,就像走在一块印着
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上。道路两旁长满了高大的法国梧桐树,一眼望不到尽头。精美的插
210
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 6 个生字,会写”铺”“泥”等 13 个字,会写”金色、水泥”等 17 个
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
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要把朗读、理解,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
象画面感受”我”所观察到的别样的秋景; 然后借助 “明朗”“熨帖”“凌乱”等语带动段落的
阅读,引导学生用联系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课文描绘
的画面,练习朗读,积累语言,并通过交流提炼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在课文学习后,可以将课后
的 “阅读链接”与”小练笔”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及”阅读链接”的表达方法,用几
句话写出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靴”读 xue,要防止学生”读半边”而误读。”凌”“增”集中在一句话中,
可以在初读时出示句子,在读句中学习生字。
本课生字中形声字较多,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掌握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教
学”洼”字时可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蛙、娃、挂”等熟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
旁表义的特征;”靴”除了可以和”棕”一起借助插图理解之外,还可以对革字旁进行拓展学习 ,
比如,”靴、鞋、鞭”等最初的意思都与皮革有关,这样使汉字与生活建立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些与词语关系密切的生字,还可以结合语境随文教学。比如,”凌” 可放在词语”凌乱”中
进行认读并理解意思。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归类指导。比如,左右结构的字中,”铺、泥、院、排、规、棕” 左窄右宽,
“印、乱”左右等宽,”列、则” 左宽右窄,右边的”刂 “要写得稍长一些;下结构的字中,”
紧” 要写得紧凑,下边部分”糸”第一次要求写,教学时要注意强化生的认识,提高书写正确率。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之初,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通过文字想到的画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梳理、归整,理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先写”一夜秋风,夜秋雨”
后”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接着写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最后发出”
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的赞叹。
211
2.词句段理解。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第一至四自然段可以依托”明朗”一词展开教学。在朗读语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圈画
“我” 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在交流的基础上聚焦 “明朗的天空”,说说是怎么理解”明朗”的。
学生可能会找近义词”晴朗”,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
的,理解”明朗”主要指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学生还可能发现七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
小的蓝天”等词语也解释了”明朗”的意思。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
中随机指导朗读,想象画面,读好句子和语段,体会秋天的美景。 此后,通过回顾交流”是怎么理
解”明朗”这个词语的提炼总结”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等理解词语的方
法。
第五、六、七自然段可以借助”熨帖” “凌乱” 等词语带动教学。 先引导学生聚焦第五、 六、
七自然段,在初步读懂几段话描写的画面的基础上,提出难以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前面学到的方
法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点拨:”凌乱”可以联系上文的”并不规则”来理解,文中是指落
叶在水泥道上排列得并不整齐,没有秩序;”熨帖”可以结合上文”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以及本段中的”平展”来理解,意思就是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
学生回顾、盘点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为交流平台做好铺垫。
(2)读悟结合,理解内容。
本文描写生动,画面感强,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还可以
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我”对水泥道、对秋天美景
的喜爱之情。
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一夜雨后我出门上学去,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第三自然段是我的赞叹,
语气可以强烈一些。第四、五自然段描写了我对地面和落叶的初步印象,也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第六、七、八自然段,可以让学生思考”这 3 段话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几个画面有什么
不一样”,从中发现:第六自然段是描写整条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七自然段是描写水泥道上的每
片树叶,第八自然段则写”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愉悦心情。在感受不同画面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带
着想象读好语段,描写水泥道和落叶的语句,语速要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描写”我”走在水泥
道上的感受,则要读得轻快一些,读出”我”愉悦的心情。
第九、十一自然段,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朗读的语气可以强烈一些,以强调”我”对这
美景的喜爱。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首尾呼应。可以借助”夜”字理解句子写
出了刮风下雨持续时间之长,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借助”阅读链接”,
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引人”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同样是写上学、放学
路上看到的景物,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圈一圈《自报家门》中我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
景物,再对比课文描写落叶的语段,从中发现汪曾祺《自报家门》的片段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罗列
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作坊、店铺及师傅工作的场景,用较少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课文
是围绕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进行细致的描写。
要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明白,写上学、放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3.积累表达。
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可以落实在学生抄写的句子中,也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用 “明朗” “闪
闪发光”等词语写一两句话,描绘自己见过的雨后的景色。
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描写水泥道及落叶的词句,富有新鲜感,适合学生积累,课后第一题体
现了这一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学习语段、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自主积累抄写喜欢的句
子。在抄写之前,可以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为什么自己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比如,”
212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写出了刮风下雨所经历的时间之久。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一这几句将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描绘得格外漂亮;”你瞧,
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一一句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我走在水泥道上愉悦、舒畅的心情。
应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加深对课文语言的感受。要注意提醒
学生抄写句子的格式,标点占格要规范,抄写时不能看一个字抄一个字。
课后还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可以
让学生借助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素材,互相交流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打开思路。教师进
行点拨,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之美。写法上,可以学习课文围绕一种景物进行细致描
摹的方法,也可以学习”阅读链接”对多种事物进行简略描写的写法。语言上,要善于运用自己积
累的富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实践活动
在教学本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任务:仔细观察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看看有哪些
特别的景、物或人,将其记录在素材本上,为”小练笔”准备。还可以在学完课文后,根据学到的
观察方法进行二次观察。此次观察活动,也可以为第五单元的习作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做一些
准备,让学生明白第五单元习作的观察要求。
6 秋天的雨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 课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通过秋雨巧妙地串起来,
勾勒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全文共 5 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以秋天的雨 “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为引子,带出第二、四
这 3 个结构相似的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第
五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喜秋、赞秋的情感。
课文结构清晰,构段特点鲜明。内容上,从秋雨开始,又以秋雨结束,完整而有序。构段上,
第二、四自然段分别由一个总起句领起,接着进行分述,具体描写秋天的特点,层次分明,非常适
合三年级学生阅读。表达上,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秋色。比如,第一
自然段将秋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了秋雨开启秋天的大门,将人们从炎热的夏季引人凉爽的秋
天;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描绘出秋天绚丽多彩的美丽景象,文中各种表示颜色的词语交替出
现,将秋天独有的色彩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突显了秋景的迷人;第三自然段的”勾住”是
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将秋雨带来的香味写得细致人微,化无形为有形;第四自然段的”吹起了金
色的小喇叭”,把秋雨写得有如一个通讯员,告知动植物们准备过冬的消息。
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课题上方纷纷飘落的黄叶,预示着秋天正紧步走来;下
方是一片开满各色花朵的山野,一条小路越过花丛,穿过田野通向远方,远处密密的树林看不到尽
头”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
进人课文描绘的情境。
教学目标
1.认识 “钥、 匙” 等 10 个生字,会写”盒、 颜” 等 13 个字,会写 “清凉、 留意” 等
14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4.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213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找一找相关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自己对秋雨的初步印
象;接着,以朗读为主线,想象画面,感受秋雨带来的美丽风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在
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 “五彩缤纷” 等
难懂的词语;最后,背诵相关段落,仿照例句写话,丰富语言积累。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匙”读轻声,不要读成第二声,可以结合词语”钥匙”进行认读;”
曲”在”歌曲、谱曲”等词语中读第三声。
有的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比如,”钥”字可与”阴”进行比较;”匙”与”
是”读音相近,又包含”是”的字形,可以两者相比较;”喇”可以和”刺”进行比较,注意中间
的部件是封口的。
2.写字。
本课要写的 13 个字,可以分以下两类进行指导。
第一类:独体字。”曲、丰”书写时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曲”字要注意笔顺为”先两
边,再中间,后封口”。”丰”字第二横略短,第三横最长。
第二类:合体字。比如,左右结构的”料、仙、淡”左窄右宽,”颜”左右等宽;半包围结构
的”闻”先写门字框,再写”耳”。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
盒 上、 下两部分都要写得又宽又扁 。”皿” 的 4 个竖画间距相等。
颜 左边下面的 3 个撇要写成短撇。 右边 “页” 的起笔与左边的第一横在同一永平线 ,
最后一点和左边的最后一撇在同一水平线。
淡 右边的两个 “ 火” 书写时上小下大 , 上边的 “火” 最后一笔为点 , 下边的
“火”最后一笔为捺。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课文层次分明,学生 整体把握内容并不是特别困难。 初读感知时可借助课后第二题,以 “课
文从哪 3 个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借助
每段的第一句话把握课文的要点, 确课文先写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 接
着从”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 , 吹
起了金色的小喇叭”3 个方面来写秋天,再进行总结。
初步了解内容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知道课文分别写了秋天缤纷的色
彩、丰收的景象和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2.词句段理解。
(1)结合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词语的理解问题,其中,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
比如,第二自然段的 “五彩缤纷”,教材用泡泡提示了理解的基本方法,即联系下文。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秋天丰富的颜色,根据阅读初始体验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由
于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会联系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理解为”颜色繁多”,教师可以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等方法思考:除了颜色繁多,”五彩缤纷”还包
含着怎样的意思?当学生带着想象朗读这段话,眼前浮现出大片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
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能大致理解”五彩缤纷”不仅指颜色多,而且指色彩绚丽丰富。教师
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课文中的文字用图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回
214
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当有些词语一下子读不懂意思的时候,可以在读完语段后,再回过头去思
考词语的意思,可能会有更深刻、更完整的理解。
文中还有些词句非常生动。教学时,要通过体会这些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
如,第一自然段的”钥匙”一词,除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钥匙”的本义外,还可以通过想象,联
系语境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即秋雨一下,秋天就来到了,秋天的雨仿佛是一把打开秋天大门的钥
匙。 第二自然段的”频频点头”写出了菊花在秋风中摇曳的美丽姿态,读起来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第三自然段的”勾住”一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香味” 怎么勾住小朋友的脚呢?让学生通过
“香香的”甜甜的”好多好多等词语想象画面, 感受秋雨带来的气味是如此甜美,从中理解 “勾
住”小朋友的脚就是指小朋友被水果好闻的气味给吸引住了。第四自然段的 “吹起了金色的小喇
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想象 “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它会告诉大家什么,小动
物们做了哪些准备”,从而更好地感受这种形象化表达的效果。第五自然段”欢乐的歌”,可以让
学生回想全文中所描写的秋天的事物,体会正是这些事物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是一首”欢乐的歌”。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人境体验,感受秋天的美景,并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两个”轻轻地”,说明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朗读的时候,声
音要轻一些,给人以轻松舒服的感觉。第二自然段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这两个词语,描绘
了秋风习习、树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舒缓的节奏,还可以借助课文精美的插图 ,
加强学生的体验,进一步指导朗读。还有”你挤我碰”“频频头” 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将秋天的景
象进行了动态化的描写,要指导学生读得活泼、轻些,在朗读中感受各种事物色彩斑斓、富有动感
的画面。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许多可口的水果,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水果的香味,想象自己被这
些香味吸引不愿走开的样子,再用欣喜的语调朗读。 第四自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小
动物们准备过冬的模样,试着读出它们的可爱。
(3)”阅读链接”的教学。
“阅读链接”《迁徙的季节》片段,既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课外读一读,也可以作
为学完课文后的巩固运用材料,引导学生围绕”短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的景物”展开讨论
交流,鼓励他们运用从《秋天的雨》中学到的方法找一找相关句子,了解短文主要从田野、植物种
子、幼小的动物和候鸟几个方面写了秋天。
还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围绕”短文和《秋天的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展开自主学习,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描写秋天,都写了秋天的动物和
植物。不同之处是:《秋天的雨》主要围绕”雨”写了秋天的美景,《迁徙的季节》主要写了动植
物在过冬之前迁徙的情景。
3.积累表达。
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第二自然段。可以先引导学生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本段是围绕第一句来
写的,再借助”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
成诵。
课后第三题安排了句式仿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说一说秋天的雨
还会把哪些颜色分给谁,互相交流自己想到的秋色,以此打开思路。比如,结合生活经验想到,把
橙色给了柿子;结合《赠刘景文》的诗句想到,把绿色给了橘子。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对学生语
言表达的要求不必过高,只要能仿照例句写出秋天的颜色即可。还可鼓励学生试着用上词语表中的”
清凉”“丰收”等描写秋天的词语。
7 *听听,秋的声音
215
教材解析
本文是略读课文。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一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嚯嚯声、
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诗歌语言
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歌共 6 小节,第一至五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其中,第一、二小节结构相似,都
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述声音。
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拟声词”唰唰”“嚯嚯”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大树抖抖手臂”,
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雁群南飞的开阔景
象;”秋风掠过田野”,呈现了稻谷飘香、金风送爽的画面。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
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
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 9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建议
本课是本套教材的第二篇略读课文,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巩固从《不懂就要问》
一课中学到的略读方法。
根据学习提示,本课可以设计两个学习活动:一是整体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关注诗歌中描写
的秋的声音:二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1.初读课文,解诗歌内容。
本课教学,要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师尽量放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做适
当的点拨。初读诗歌之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示并相互交流:在诗中,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
音?比如:大树”唰唰”、蟋蟀”“嚯嚯”、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
接着,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说说读到这些秋的声音,眼前展现了什么画面。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把透过声音想到的画面说清楚。比如,从第一小节中,仿佛看到一阵阵
秋风吹过,黄叶离开了大树飘落下来的情景;从大雁撒下叮咛这一部分,仿佛听到大雁对地面上的
动物植物朋友们说的话一一这个环节的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交
流的过程也为后面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词语、读懂诗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诗
歌的感情基调,自己揣摩朗读,教师再适时指导。比如,第一、二小节,可以在”大树”和”蟋蟀”
后面稍停顿,把”抖抖”和”振动”两个动作突显出来;”唰唰” “嚯嚯”等拟声词可以读得轻快
一些,表现秋天的活力;”道别的话音”“告别的歌韵”,可以读得稍慢,表现不忍告别的依依之
情。之后的几个小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朗读实践,并交流如何读好诗歌。比如,第三小节”
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可处理成重音,读出叮咛的温暖之感和丰收的喜悦之感;第五小节写
秋的声音藏在许多不易察觉的事物里,读的声音可稍轻,语势要层层加强。
3.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集中识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有什么
好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借助形声字的规律展开学习。
一些难懂的词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第三小节的”叮咛”歌吟”
216
这两个词语,先让学生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结合由声音展开的想象,进一步感受大雁可能会叮咛
什么,秋风会唱些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词语。
习作
写日记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安排了”写日记”。日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内容宽泛,可以记事,可以写人……
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
活、 记录生活的习惯,是积累习作素材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本单元习作既是第一单元”体会习作的
乐趣”的进一步延伸,鼓励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也为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
缤纷世界”做了铺垫。
教材第一部分以文字提示和例文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交流对日记的了解和体会。例
文讲述的是学生”拔牙”的经过,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浅显易懂,富有童真童趣,
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日记的格式和可写的内容,产生学写日记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日记的基本格式编排了 3 个问题。第一
个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感受日记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打开习作选材的思
路,让学生懂得日记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不受限制。第三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日记的基本格式。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习作任务,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和收获,产生坚持写日记的信心,逐
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教学建议
一、 借助生活经验和例文,增进学生对日记的认识
教学伊始, 可以先请写过日记的学生说说自己写过什么日记, 感受到哪些写日记的好处。没
有写过的学生可以看看例文后展开交流,从中明白日记有许多好处,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还可以
写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师要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围绕 “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畅所欲言展开交流,可
以谈自己写的日记的内容,也可以谈例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梳理 ,引
导学生明确: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既可以写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记录亲眼所
见的景物,还可以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
然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例文,观察日记的基本格式,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梳理总结:先要记录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等信息,再写日记的正文。
二 、开拓学生写日记的思路
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写日记,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其有内容可写。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想写的日记内容展开充分交流。比如,自己最近观察到的事情,自己身
上或身边发生的事情。
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制作的学生在校园中学习和活动的照片,与学生一起重温情景,以帮助学生
217
更好地获得日记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日记作为例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可以出示倾吐心声类的日
记,引导学生了解写日记除了记录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还可以倾吐自己的心声。
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过程性指导,提醒学生日记的格式,每段开头空两格,写完后
要读一读,试着改一改。
三、组织交流分享,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学生写完日记后,教师要组织开展交流活动。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日记,
产生分享的愿望。可以开展一次班级日记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哪一位同学的日记给自己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则日记为什么能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中感受写日记的好处和乐
趣。二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日记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梳理,以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 三
是关注格式是否正确,可以通过展示例子,让学生观察日记的格式是否正确,并对格式错误的日记
提出修改建议。四是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内容新颖,有的用上了积累的词句,要给予
鼓励表扬。
为了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以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学生交流所写的日记,以及写日记的感受,
进一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开展写班级循环日记的活动,使日记为班
级和同学的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4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 以图示引导学生梳理、总结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低年级教材已经涉及理解词
语的一些方法,本单元又做了集中安排,旨在加强学生对理解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的认识,提高
其运用能力。
“词句段运用” 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促进学
生对季节的感知和语言的积累。 第二题列举了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憧憬”和”
忐忑不安”的意思。
“书写提示”点明了汉字书写 “横平竖直”要求,以及学生使用钢笔的基本要求一注意执笔姿
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 日积月累” 编排了 9 个描写秋天的词语,分为 3 组,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气、植物、丰收的
景象,呼应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金秋时节”,旨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特点,丰富词语的积累。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1.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关于词语理解的课后题及含有难懂词语的句子,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218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填在图示中。
3.交流不同小组的图示,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的理解 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查字(词)典;查看释;向他人请教;猜一猜……教师可提示:当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时,可以
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有时候可以几种方法同时使用。鼓励学生在今后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
语时用上这种方法。
【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的 词语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能写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
1.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描写春天的成语。
2.引导学生向不同角度发散思考,如气候差异、天气状况、不同景色、动植物,打开思路,
用不同的词语分别形容四季,而且不限于四字词语。比如,形容春天:温暖、莺歌 燕舞、桃红柳
绿;形容夏天:炎热、骄阳似火;形容秋天:凉爽、硕果累累;形容冬天:寒冷、冰天雪地。
3.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横线上写下词语,再采用全班交流的形式进行反馈。不仅要交流积累的
词语,还要注重交流是通过什么途径积累的,给学生以积累路径的指引,如课文词语的摘抄、课外
阅读中积累。
【能说出理解”憧憬、忐忑不安”这两个词语的方法】
1.结合”交流平台”的总结梳理,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憧憬” “忐忑不安”。
2.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憧憬”一词可以联系句中的”即将到
来的一天” “期待” 等加以理解,即对某事物充满了向往,还可以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理解为”向往”。”
忐忑不安”一词可以根据”忐忑”的字形理解为”内心上下不定”,心神不定;也可以直接根据 “不安”理
解成”内心不安定”;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因为打碎花瓶害怕爸爸妈妈责备,所以内心很不安
定。
3.引导学生再次回顾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书写提示
1.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明确指导钢笔的书写 , 教师要提示学生钢笔的执笔姿势。
2.出示要写的 8 个例字 ,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一都有横、 竖笔画。
3.教师范写 “铺 ““臂”“假”,小结书写要领一横平竖直。
4.学生练习书写时, 崾关注学生使用钢笔的姿势。
5.教师进行反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以横中线、竖中线作为参考,观察自己的字是否横平竖
直、平稳端正。
6.展示学生书写成果,进行激励性评价。
日积月累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 9 个词语读正确。教师反馈时重点关注”爽”“染”“累”的读音。
2.引导学生分行朗读,思考:9 个描写秋天的词语被分成了哪几类?
第一类是描写天气的。
第二类是描写植物的。
第三类是描写丰收景象的。
3.适时关联”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中学生积累的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比如,描写天气的:秋雨
绵绵、金风送爽;描写植物的:红叶似火;描写丰收景象的:瓜果飘香。
4.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219
第三单元
220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 4 篇中外童话。这些童话充满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讲述
了动物、植物等童话人物奇妙的经历,引人人胜,又发人深思。《去年的树》中的鸟儿有着和人一
样的真挚情感,历经周折,信守承诺唱歌给老朋友树听;《那一定会很好》的主人公不断产生愿望,
恰巧不断地实现了;《在牛肚子里旅行》中,小蟋蟀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一块奶酪》中,蚂
蚁队长因为小小的奶酪渣,有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童话这一体裁已有一
定的感性认识。这次专门安排童话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帮助学
生建立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4 篇课文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比如,
展开想象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体会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画出蟋蟀红头在牛
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并复述故事;了解围绕一块奶酪展开的故事。”交流平台”则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童话的基本特点、童话中丰富的想象以及阅读童话的好处。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从读童话到写童话,教材编排体现了阅读
铺路、由读到写的理念,也为三年级学生起步阶段的习作降低了难度。”试着”一词,明确本次习
作旨在激发学生写一写童话的兴趣,未对写提出过高要求。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等经
典童话,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走进更加广阔的童话世界,养成课外持续阅读童话
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综合考虑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既要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又要有效利用学生
已经阅读过的童话,并结合”快乐读书吧”,适时推荐课外阅读。推荐给学生的篇目,要注意其价
值取向。建议先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关于”快乐读书吧”栏目的解读。
第二,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要把握适度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拔高要求。在课内外大量阅读、
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此外,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也
要与一篇篇生动的童话紧密联系,不要过于抽象。
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可将”交流平台”的教学提前,引导学生关
注童话的基本特点,为习作编写童话做好铺垫;习作有”写完以后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
的要求,语文园地安排有修改符号的学习,可将两者的教学进行整合。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21
8 去年的树
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发生在一只鸟儿和一棵树之间的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树听。将要离开时,鸟儿
对树许下诺言——明年春天一定回来, 再给树唱歌。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时,树却不见
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朋友不在了,情谊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她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有 4 次对话。第一次是鸟与
树的对话,他们约定,明天春天相见时鸟再唱歌给树听;第二次是鸟与树根的对话,鸟向树根询问
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根告诉她,伐木人用斧头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第三次是鸟与大门的
对话,鸟向大门打听树的去处,大门告诉她,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第四次
是鸟与小女孩的对话,鸟向小女孩打听,小女孩告诉她,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
这 4 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也在这 4 次对话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
显现出来。
课文想象丰富,鸟儿、树和其他的事物都有和人一样的细腻的情感。鸟儿和树相处时的快乐,
寻找树时的执着,看着灯火唱歌时的感伤,都突显了她信守诺言、忠于友谊的情感。题目中用”去
年”一词暗示树已经不在了,鸟儿与树往日相处的快乐时光已一去不复返,更能体现出鸟儿对老朋
友树的怀念
222
这篇童话在结构上有反复的特点。”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3 个部分清
节类似,都是按照”鸟儿向哪儿飞去,见到了谁,鸟儿问,对方答”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的反复
结构突显了鸟儿寻树的执着,将读者的情感一步步引向高潮。课文对话中的提示语很简单,没有表
达情绪的修饰词,也没有对鸟儿 心理的描写,但字里行间却饱含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给读者留
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鸟儿站在枝头,快乐地给树唱歌,树微笑地听着,有助于学生体会
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另一幅是鸟儿若有所思地盯着灯火,安静而略带忧伤,有助于学生走进鸟儿
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对树的留恋、不舍等复杂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融、伐”等 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切”,会写”冷、离”等 13 个字,会写”寒冷、
离开”等 15 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鸟儿心情的变化。能联系课文展开想象,说出鸟儿寻找朋友时的内
心想法。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围绕”鸟儿为了寻找好朋友树,去了哪些地方,找了谁,结
果如何”,找出关键信息填写图表,梳理故事脉络,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再聚焦 4 组对话,联系
上下文展开想象,感受鸟儿的心情变化,练习分角色朗读;然后聚焦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句子,走进
鸟儿的内心世界;最后练习按照地点变化、人物出场的顺序讲述故事,进一步体会鸟儿对树的真挚
情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伐、斧、锯”这 3 个生字及多音字”切”之间互有联系,可放在一起教学。可让学生结合课
文中的句子”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在语境中理解”伐”的意思就是用斧子砍。相机引出”斧”
字,出示斧子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形象感知。”锯”“切”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锯”和”
切”的场景,并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注意提醒学生”切”是多音字,在”切除、切菜”等词语中读
qie(一声),在”亲切、切记”等词语中读 qie(四声)。
“融、煤、燃”3 个生字,可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出示词语 “融化”“煤油灯”“点燃” ,指
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语境中理解字义。”煤油灯”一词,还可结合插图理解。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冷、 剩、 砍、 煤、 油 、 诉、 睁、 接”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
部分的不同比例。”剩”是左宽右窄,其余 7 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离、 等、 斧、 谷、 柴”是
上下结构,注意上下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其中 “离”上部扁、窄 ,下部大、宽;”等”
上短下长;”斧”“谷”均上宽下窄,上部的撇、捺要舒展,罩住下部;”柴”上下部分均宽而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223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之初,在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教师可以出示图表,引导学生围绕”
鸟儿为了寻找好朋友树,去了哪些地方,找了谁,结果如何”,圈画出故事中依次出现的人物:树、
鸟儿、树根、大门、小女孩、灯火;找出故事中鸟儿飞过的地辑森林里、山谷里、村子里。通过自
主学习、提取信息、合作交流、反馈完善,完成图表,梳理课文脉络。 然后 , 引导学生借助图表 ,
将这些重要信息串起来说一说故事主要内容。
图表举例如下:
2.词句段理解。
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重要语段体会鸟儿的心情,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通过讲述故事来
深人体会鸟儿的情感,感受丰富的想象。其中,4 次对话和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句子需重点引导。
(1)分角色朗读 4 次对话,感受人物的心情。
课后第一题有分角色朗读、读出心情变化的要求.教学时,可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鸟儿与树、
树根、大门、小女孩的 4 次对话,教师指导分角色朗读。
第一次鸟儿和树的对话,可让学生想象鸟儿和树每天快乐相处的画面,通过同桌练读、指名朗
读、 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感受他们相处时的快乐、即将分别时的不舍与彼此相约时的坚定。
另外 3 次鸟儿在寻树之旅中分别与树根、大门 、小女孩之间的对话,可放在一个板块教学。鸟
儿每次带着怎样的心情说话,课文中没有描写,可让学生发挥想象,用心体会,将鸟儿每一次的心
情概括成一个词语,填人对话的提示语中,从而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体会鸟儿的心情变化。比如,
学习鸟儿与树根的对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一鸟儿当时的心情是”疑惑”的,然后将 “疑
惑” 一词填人对话的提示语中一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疑惑地) 问
树根 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 学生读出”疑惑”的语气。另外两次对话 , 可让学生用同
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先体会情感,再分别在提示语中填人”不安”和”忧伤”,然后读出相应的语
气。
在充分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删除补充的词语,再练习分角色朗读。通过词语增与删
的对比,还能让学生发现故事语言的简洁带给读者的巨大想象空间。
(2)聚焦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句子,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
224
课后第二题呈现了鸟儿两次看灯火的句子,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走进鸟儿的内心世
界。
两次动作虽然都是”看”,但鸟儿的内心活动却不一样。第一个”看”是在鸟儿费尽周折,终
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之时一虽然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第二个”看”是在鸟
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及第二幅插图中鸟儿的动作,联系上下
文,想象鸟儿的内心活动。
指导第一句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睁大眼睛”“盯着”两个动作表现出的鸟儿对树深厚的情
谊,联系下文”接着……”一句,揣摩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在想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鸟儿想起了
那段天天给树唱歌的美好时光;鸟儿想起了和树分别时彼此许下的承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
象说话,比如:”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树朋友,我说过一定要再给你唱歌,你还能听见
吗?”
指导第二句时,可引导学生体会”又盯着灯火看”表现出的鸟儿对好朋友的不舍,再想象说话,
比如:”我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树朋友。”“再见了,树朋友。”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让学生用上词语表中的词语写句子。比如,想象”原野”上有什么事物, 并
写一句话;用上”火柴、煤油灯、灯火”等词语,简单写一写点燃煤油灯的过程。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交流感受,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练习表达, 加
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借助之前填写的图表,按
人物出场顺序来讲(树、鸟儿、树根、大门、小女孩),讲清楚地点的变化 (森林里、山谷里、 村
子里)。讲完以后,还要和家人交流感受。讲故事时,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只要对课文进行比较
完整的讲述即可。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新美南吉(1913 一 1943),日本著名童话作家,想象力丰富,塑造了许许多多深人人心的童话
形象。代表作有《小狐狸阿权》《小狐狸买手套》等。
教学设计案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离、等”等 5 个字,会写”离开、斧子”等 7 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 3 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情变化。
3.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说出鸟儿看着灯火时的内心想法。
4.借助提示,试着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情,再现朋友间的情谊
l.回顾前情。课件出示第一组对话。
2.师: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此时,在南方的鸟儿会想些什么呢?
二、朗读另外 3 次对话,体会鸟儿心情的变化
1.朗读对话,试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把感受到的鸟儿的心情概括成词语,添加在提示语中,
同桌练读。
(1)把”疑惑”等表现心情的词语填进鸟儿与树根对话的提示语中,读一读。相机采访:鸟儿,
鸟儿,你为什么这样疑惑?鸟儿,鸟儿,你为什么如此着急?
树根又是怎么回答的?
(2)照样子把表示鸟儿心情的词语填进后两次对话,同桌合作朗读。
2.只留对话,师生合作再次朗读。
225
师:读着读着,我们发现,鸟儿从疑惑到着急,从着急到忧伤,心情一次比一次沉重。现在,
老师要把所有的提示语隐去,只留下对话。你们还能不能带着刚才的阅读感受,读出鸟儿的心情变
化?
生齐读”鸟儿”的话,师读”树根”“大门”“小女孩”的话,注意”大门”的话要读出不在
乎的意味。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练习,时间允许的话,每个人都试着读读鸟儿的话,再次体会鸟儿的心情变化。
(2)小组汇报展示分角色朗读,感受鸟儿与树的深厚情谊。
三、品味结尾,展开想象说话写话
1.指名读结尾,聚焦”看”字。
师:鸟儿睁大眼睛在看什么?透过这摇曳的灯火,她还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是啊,她
还想起了曾经与树在一起 的美好时光。(教师引读)
2.小练笔。
师:让我们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她在想些什么,再写下来。
3.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互相评价,重点评价是否表达了鸟儿的内心情感。
四、结合板书,试着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师:故事学完了,你能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我们可以怎么讲呢?
2.回顾故事中依次出现的人物,地点的变化及鸟儿与树、树根、大门、小女孩的 4 次对话,教
师板书相关词语。
3.根据板书的提示,按人物出场顺序试着讲述故事。当学生遇到困难讲不下去时,教师可做适
当提示。
4.布置作业:回家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
五、指导书写字词
1.师:这节课,我们要写 5 个上下结构的字,哪几个字你觉得比较难写?(师范写”离” “等”)
2.学生练写。
3.交流、评议。(是否写对;大小是否合适)
4.学生书写词语。
9 * 那一定会很好
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变成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的一段生命历程在这
个历程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姜现了。一粒种
子的愿望,经过一段段历程,最后回到原点,这是经历了生命体验后的一种回归。
课文想象丰富,内容生动。共 12 个自然段,可分为 4 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描
写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的历程;第二部分(第四至七自然段)描写大树变成手推车的历程;第三
部分(第八至九自然段)描写手推车变成椅子的历程;第四部分(第十至十二自然段)描写椅子变
成木地板的历程。
课文具有情节反复的特点。文中 4 次出现”那一定会很好”,突显了”心怀美好,享受生命中
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也使结构更加清晰。
本文和《去年的树》一样,都描写了树,都有情节反复的特点;不同的是,《去年的树》主要
写鸟儿和树的故事,本文则主要写了主人公生命中的一段段历程。和《去年的树》中弥漫的淡淡哀
226
伤相比,本文的情感基调平和、乐观,充满希望。
课文配有 3 幅插图,呈现出主人公经历的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这 3 个阶段,有助于学生图文
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主人公在几段生命历程中平和、愉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缩、努”等 7 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与 《去年的树》 进行比较,能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教学建议
这是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三篇略读课文,通过《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的学习学生
对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学时要注意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
可让学生先读一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一是通过默读,
结合 3 幅插图,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
生态度;二是与《去年的树》进行比较,发现两篇课文的异同点。
1.默读思考,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大致体会其人生态度。
(1)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展开思考,边默读边圈出表示主人公变化阶段的
关键词语”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了解它从一粒种子到木地板的大致脉
络,然后抄写下来,用箭头把这 5 个词语串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说一说主人公
的生命经历了哪些阶段。
(2)围绕故事情节展开想象,大致体会主人公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先,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关注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愿望,以及如何实现了愿望。比如,
种子想站起来,于是努力生长;树想跑动,后来被做成手推车;手推车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椅子;
椅子想休息,后来被做成了木地板。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及生活经验,想象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的心理活动,尤其要想象
它 4 次内心独白中反复说出”那一定会很好”时的心情,再模仿它的口吻说一说,从而大致体会它
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它内心深处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此前制作的主人公生命历程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提示
学生,此时的讲述要比前面的讲述更为细致,要描述一下主人公在每段历程中的愿望及愿望实现的
情况,还可以加人自己体会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讲故事的语气要符合课文平静、温馨的基调。
2.比较阅读,发现两篇童话的异同。
学完本课后,可让学生回顾《去年的树》,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教师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可以是细节的比较,也可以是整体的比较。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发现:
相同点:
两篇课文都是童话;
都写到了树;
主人公都有变化的历程。
……
不同点
《去年的树》 主人公是鸟儿和树 ,《那一定会很好》主人公是一粒种子变成的各种事物;
《去年的树》 结局比较哀伤,《那一定会很好》结局是幸福的;
……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把自己的发现在组内交流分享,并把学习成果在全班汇报。
227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说出一些浅层次的异同即可,不宜拔高要求,应重在激发学生对比阅读
的兴趣。
3.自主学习生字。
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比如,”茎”字可以利用熟字”经、劲” 读
准字音,并在”根一茎”的组合中理解是”茎”是植物的一个部分。”缩”“拆”可以在词语”缩
成一团”“拆了”中辨析平翘舌音,并通过做动作理解字义。”吱”可结合短语”吱吱嘎嘎地响”
“吱呀摇晃的椅子”辨析读音,并通过朗读了解”吱”描摹了椅子和地板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10 在牛肚子旅行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有趣的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与童话完美结合。蟋蟀红头和好友青头捉迷藏时,不小
心被牛吞进了肚子。危急关头,蟋蟀青头沉着地安慰它,给它出主意,帮助它从牛肚子里逃脱出来。
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红头被大黄牛卷到嘴里一进了牛肚子一从
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一和草一起喷了出来,这一旅行线路蕴含着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牛肚子里一共有 4 个胃,前 3 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牛吃草时,先不细
嚼,把草吞到肚子里,等休息时把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样的过程就叫反刍。
课文在表达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贴近生活。蟋蟀和牛都是大家熟悉的动物,捉迷藏也是
学生经常做的游戏,从生活出发,写大家熟悉的事情,读者有亲切感。第二,在平常的生活中出现
了不平常的事情一蟋蟀被牛吃掉了。于是故事有了悬念一蟋蟀后来怎样了?在这个悬念下,故事不
动声色地介绍了牛有 4 个胃、会反刍的科学知识。这样一来,读者就能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收获知
识。第三,语言丰富而生动。文中对话大多单独成段,有丰富的提示语,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心情
变化,使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人胜。”蹦、爬、喊、跳、蹭”等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青头的
动作和神态,写出了青头急朋友之所急、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特点。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青头站在牛背上,指导红头怎样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情形,突显了
青头对朋友的关心;另一幅是红头成功脱险后,和青头拥抱在一起的情形,劫后余生的喜悦、对好
友的感激都在这拥抱之中。两幅插图再现了故事中的重要场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
物的 心情,感受青头和红头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 11 个生字,读准”答、应”等 4 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 13 个字,
会写”旅行、要好”等 19 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
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建议
科学童话是理与趣的结合,教学时也应做到有理有趣。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借助关键词句,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梳理出牛反刍的科学知识;接着让学生关注对
话和提示语,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边读边想象故事场
景;然后通过讲故事,边讲边演,感受童话中丰富的想象。
一、识字写字
228
1.识字。
“齿、嚼、吞、胃、咽”这 5 个生字可以整组识记。它们都和吃东西有关,”嚼”是用 “牙齿”
咬的,”吞”和”咽”是把东西吃下去,吞到肚子里其实就是到”胃”里。
本课 4 个多音字,可以出示词语让学生比较辨读。比如,”答”在”答应”等词语中读 dä(一
声),在”回答、应答、答案”等词语中读 da(二声);”应”在”应该、应当、应有尽有”等词语
中读 ying,在”回应、应变、应对”等词语中读 Ying;”骨”在”骨头、骨折、骨架”等词语中读
gu(三声),在”一骨碌”等词语中读 gü(一声);”几”在”几乎”等词语中读,在”几个人、
几本书”等词语中读 ji(三声)。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归类指导,注意提醒或范写易错的笔画和部件。
左右结构的字中,要注意提醒学生”旅、咱、怜、拼、扫、流、泪”左窄右宽,”救”左右等
宽,”刚”左宽右窄。”怜、救、拼”等字要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怜”右边”令”的撇要穿插
到竖心旁的右点下方,注意不要漏写最后的点;”救”反文的长撇要穿插到”求”的下方;”拼”
右边部分的长横在横中线上,要穿插到左边部分提的下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旅行”一词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读读课
文,看看文中的”旅行”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至六自然段写了青头和红头玩耍
的情形,第七至十八自然段讲述了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第十九、二十自然段写了红头
脱离危险后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词句段理解。
围绕学生不懂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以及它是怎样在青
头的帮助下从牛肚子里逃出来的。
(1)了解牛反刍的知识,画”旅行路线图”。
可先让学生勾画出青头话中包含的牛吃食特点的句子,如”躲过它的牙齿……”听说牛肚子里
一共有四个胃……”“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圈出词语”不会仔细嚼” “吞到肚子里去”
“四个胃”“重新送回嘴里”,从而了解牛吃食的特点一草刚进牛嘴时牛不会细嚼,它会把草先吞
进肚子里,一会儿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这就叫反刍。
接着,引导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七至十八自然段,圈
出表现红头在牛肚子里位置变化的词句,如”卷到嘴里”“进了牛的肚子”“从第一个胃到了第二
229
个胃”“从第二个胃回到了牛嘴里”“给喷了出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画路线图,在黑板上勾勒出牛嘴和 4 个胃
的大概位置,让学生在相应位置填人课文中表现红头位置的词句,并用箭头标注红头的旅行路线。
(2)体会人物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文中红头和青头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充分理解对话内容,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读出相应的语气。
①读出红头心情的变化。
红头说的话表现了它从紧张、害怕、绝望到感激的心情变化过程。这些句子大多通过提示语表
明了人物的心情,要注意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比如,读”‘救命啊!救命啊!’”
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时,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红头的慌张。读”‘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
呢? ' 红头悲哀地说”时,语速要慢,语气要低沉,将红头的悲哀读出来。有的句子,要注意标点
的提示作用,比如,”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省略号表示话语的停
顿,要读得断断续续,读出红头绝望的心情。
②读出青头心情的变化。
青头的话表现了它从着急、惊讶到镇定、沉着的心情变化过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关键词,
体会青头的心情变化。
比如,” ……青头急忙问”的关键词”急忙”表明青头此时很着急,读这句话时语速要稍
微快一些,表现出青头的着急,读”儿”时,语气要上扬。
又如,”青头大吃一惊……”这段话,可引导学生从”一下子”“不顾”“一骨碌”感受青头
对红头的关爱。表现青头神态、动作的语句可以稍微读快一些,后面青头说的话要读得大声、沉稳
一些。
再如,”青头又跳到牛背……”这段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鼓励,
表明青头此时的心情是镇定的,要读出青头坚定的、鼓励的语气;后面的句子是青头在给红头讲解
关于牛胃的知识,简洁、清晰,同样表明了它的沉着,朗读时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楚,以表现青
头的镇定。
在初步体会青头和红头心情变化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
(3)找出相关词句,体会青头和红头的友情。
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插图,从青头和红头紧紧相拥的动作,感受它
们之间深厚的友谊。然后,可借助课后第二题,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现了青头和红
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要提示学生,好朋友会一起玩耍,而且对方遇到危险自己还会担
心着急,也会想办法帮忙对方,可以找一找描写青头红头一起玩耍、描写青头红头语言和行为等的
词句,围绕这些词句,联系实际生活,交流自己的理解。比如,从青头红头一起玩捉迷藏的句子, 可
以看出它们是很熟悉的朋友,因为好朋友会经常一起玩耍;从遇到危险红头拼命向青头求救的语言,
可以看出红头对青头的信赖;从青头担心红头、鼓励红头的那些话,可以看出青头非常关注自己好
朋友的安危;从红头被救出后流下眼泪表示感谢的行为,可以看出红头对好朋友的感激之情。 学生
能找到 3 处即可,说感受的要求也不必太高。
3.积累表达
词语表中的词语,教师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多运用。比如,让学生用上”救命、 拼
命、大吃一惊、马上”等词语想象某个童话人物遇到危险的情形,用上”旅行、草堆、光亮”等词
语想象一个童话的开头,再分别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课后第三题提出了复述故事的要求。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有了借助插图、词语、示意图等复述
故事的实践,本课提出借助路线图,进一步丰富了复述故事的方法。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借助
路线图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试着讲述故事。要提示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把路线图放在一边,
随时提示自己下面要讲什么内容;可适当加上表现红头心情变化的词句”拼命、哭起来、悲哀、高
230
兴得流下了眼泪”等,表现青头动作的词句”一下子蹦到牛身上、一骨碌爬起来、爬到牛鼻子上、
蹭来蹭去”等,以丰富自己讲述的内容;也可边讲边做动作,使讲述更加生动;还可以将自己当成
故事中的人物(红头或青头)来讲述故事,从而更深人地揣摩人物的心情,表现出故事的趣味。
11 *一块奶酪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童话故事。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
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
全文共有 13 个自然段,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讲述。第一至三自然段写蚂蚁队长庄严宣布纪律,
大家开始搬运粮食。第四至十二自然段写蚂蚁队长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他战胜自己内心偷嘴
的念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那块奶酪渣,做到了以身作则。第十三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果:大
家干活劲头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课文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从”
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了嘴,就要受到处罚”可以看出蚂蚁队长说话干脆利落,
指令明确,有队长的威严感;他登上一块大石板的动作,刻画了他发号施令的形象;”丢掉,实在
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等词句,写出了蚂蚁队长面对诱惑时的矛盾心理;”
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偷个嘴,谁也看不见”等词句,细致地刻画了蚂蚁队长从想吃奶酪到下
定决心、拒绝诱惑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表现了他严于律己的精神。此外,对小蚂蚁们语言、动作、
心理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蚂蚁队长的形象。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站在奶酪右边发号施令的是蚂蚁队长,他正命令奶酪左边的小蚂蚁执行命
令,吃掉奶酪渣。而那只接到命令的小蚂蚁仰着头,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奶酪渣,不敢置信。图文
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 。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建议
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已有初步实践,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建议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让学生默读课文,紧扣课题”一块奶酪”,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
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
理由。
1.默读课文,梳理故事大意。
学习提示中的第一项内容是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教学之初,可让学生先明确默读要求一集中
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然后带着”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的问题默
读课文。默读之后,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大意:课文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搬运粮食
的事;再让学生思考:在搬运粮食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根据交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梳理蚂蚁队长的主要的行为,如宣布禁令、发现了一块奶酪、拽掉
了奶酪的一角、支开同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接下来,引导学生借助图表,说说蚂蚁队长
在搬运奶酪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奶酪渣刚掉下时,他想吃但内心七上八下;大家牵挂奶酪渣不走开
时,他很恼火;支开小蚂蚁后,他犹豫不决;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时,他内心很坚定。最后,
让学生
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在前面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加人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说清楚一课
231
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主感悟,交流对蚂蚁队长的看法。
学习提示中的第二项内容是让学生简单地评价蚂蚁队长,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可在了解
课文大意后,先让学生简要地说说自己是不是喜欢蚂蚁队长,无论是说喜欢还是不喜欢,教师都要
予以尊重。然后,让持各种观点的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句,说说从这些词句
中体会到什么,以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可重点关注蚂蚁队长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比如,表示喜欢蚂蚁队长的学生,可以通过蚂蚁队长发布指令的词句,体会到他纪律严明、一视同
仁;从他想吃奶酪又犹豫不决的词句,看出他对奶酪的渴望,但又有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威严的
外表下也有一颗普通蚂蚁的心;从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奶酪渣的词句,看出他对弱小同伴的关心。
又如,表示不喜欢蚂蚁队长的学生,可以从他发布指令的词句,感觉到他过于威严,不够亲切。总
之,在交流看法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自主学习生字。
略读课文的生字教学应适当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提示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
学习。比如,熟字换偏旁:”添”换偏旁后可变成”舔”,有”舌”才能”舔”,有”水”可以”
添”;熟字加一加:”诱”“跺”可运用”言字旁+秀”“足字旁+朵”的方法来识记。此外,”诱”
要提示学生不要读半边而误读。
本课两个多音字 “处”“稍”,可提示学生根据词语辨析读音。
“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 chu(三声),在”别处、到处”等词语中 chu(四声)。”
稍”在”稍微”等词语中读 shao(一声),在”稍息”等词语中读 shao(四声)
习作
我来编童话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自己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这个习作内容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体
现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相辅相成。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了编童话的习作任务,并呈现了”国王、黄昏、厨房”等 3 组词语,分别表
示角色、时间、地点。其中,角色的词语指向人、动物、植物,符合童话故事万物都可以像人一样
活动和思考的特点;时间的词语指向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某一天、某个季节,提示学生故事发生
的时间有多样的可能;地点的词语指向家里、公共场所、大自然,提示学生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可以
放开来想象。此外,教材提供的这些词语也可以自由交叉组合,形成多样的故事情境,如”啄木鸟、
星期天、厨房”。这样编排,是为了尽可能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素材,便于学生展开想象,打开编
童话的思路,产生习作兴趣。
教材第二部分以 3 个问题提出了本次习作要求。第一个问题针对故事角色的选择,提示学生可
以从上面任选一个或几个角色,也可以添加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给出了较大的选择空间。第二、
三个问题提示学生要进一步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事。3 个角度的提问,旨在帮助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自读修改和给故事加题目的要求。本次习作的自读修改,重在落实语文园
地中提出的”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实践”改正、增补、删除”3 种修改符号的运
用。给故事加题目,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提出的习作要求,为学生从段的练习走向篇章的练习奠定基
232
础。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教材提示的内容,发挥想象,编写童话故事。
2.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能给习
作加题目。
教学建议
一、重温童话故事,激发习作兴趣
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联结之前的阅读体验,说说里面有趣的内容;然后引
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再次感受童话故事里丰富的想象,比如,《去年的树》里鸟儿和树是一对
好朋友,《那一定会很好》里的主人公心怀美好、享受生命的每段历程,《在牛肚子里旅行》中蟋
蟀青头帮助好朋友红头在牛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程”,《一块奶酪》里的蚂蚁队长就像我
们身旁的一位严于律己的兄长。通过回顾和交流,让学生感受童话的神奇和美妙,知道在童话的王
国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要鼓励学生创造出自己想象的童话故事,激活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依托教材提供的词语,打开习作思路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童话阅读经验,但学习编童话、写童话还是第一次,因此,帮
助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尤为重要。
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提供的词语,自主发现 3 组词语排列上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将
这些词语自由交叉,形成多样的组合。比如,国王、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冬天、小河边。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多个角色,比如,国王、啄木鸟、星期天、森林超市;玫瑰花、
魔法师、冬天、小河边。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由这些组合方式可以展开怎么的故事。教师
还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他角色、时间和地点进行组合展开想象,不要局限于教
材提供的内容。
三、细化指导,把故事写清楚
丰富的想象是这次习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重点是能展开想象。三年级正处于习作的
起步阶段,把故事写清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细化指导。
具体可以分 3 步展开。
首先,可让学生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自己想写的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个故事为什
么发生在这个时间?为什么发生在这个地点?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为接下来编写童话做好铺垫。
比如,学生选定”国王、玫瑰花、黄昏、小河边”这 4 个词语,可能会有这样的思路:国王是一个
善良的人,玫瑰花多愁善感;黄昏时,玫瑰花感到孤单;小河边是玫瑰花生长的地方,也是国王与
她相遇的地方。
接下来,教师仍然可以用问题提示法,引导学生继续编童话:他们在那里做什么?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比如,上面的例子,学生可能会继续创编:有一天的黄昏,国王在小
河边散步。玫瑰花在哭泣,因为她感到孤单。国王帮助玫瑰花,把她移到了自己热闹的王宫里。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把故事写得更有趣一点儿。
至于给习作加题目,要求不宜高,只要学生的题目与习作内容有关联,不跑题即可,但要提醒
学生题目居中书写。
四、尝试修改习作,分享习作成果
本次习作,可以与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三题相结合,让学生尝试用改正、增补、删除 3
种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教师可以出示一篇学生习作,先让学生读读这篇习作,说说有哪些地方
不通顺,教师相机运用改正、增补、删除 3 种修改符号示范修改。教师示范之后,让学生一边读一
边找出自己习作中不通顺的地方,尝试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
233
在修改习作之后,教师可创设丰富有趣的习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习作成果。比如,举办
一个小型”童话故事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编的童话,为什么喜欢。
通过分享,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加编写童话的兴趣。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4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围绕对童话这一体裁的初步认识展开交流,呈现了 3 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童话中的植物、动物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思想、有情感;二是童话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三是阅读
童话,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本次”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交流对童话
的感受,初步梳理和总结童话的一些基本特点,加深对童话的认识。
“识字加油站”呈现了 6 组生字和词语,每组的第二个字都是第一个形声字的声旁,引导学生
运用熟字减偏旁的方法识字,加深对形声字声旁表音规律的认识,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 3 组带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不同的字
义特点。第二题呈现了使用”改正、增补、删除”这 3 种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
其用法,并尝试在习作修改中运用。
“日积月累”呈现了 3 条关于”理”的谚语,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感受、积累。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童话,说说自己喜欢童话的原因。比如,童话里的人物常常
有超常的力量;童话里发生的事情很神奇。
2.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 3 个学习伙伴的话,看看他们有哪些新发现。比如,童话中的植物、动
物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思想、有情感;童话的想象都很丰富;童话故事常常能带给我们启示。引导
学生以本单元学到的课文为例,说说对这些特点和好处的认识。
3.结合”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故事,进一步加深对童话的认识和感
受。
识字加油站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提示学生注意:”申”是前鼻音,”宗”是平舌音。
2.让学生一组一组读生字,发现每组的第二个字都是第一个形声字的声旁,每组的前后两个字
读音相近。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字义,比如,把”孝”字组成词语”孝顺、孝行”并联系生活说说身边
的孝行,从而理解”孝”是表示对长辈的孝顺尊敬。
3.鼓励学生用生字拓展组词,丰富词语积累。比如,引申、重申;中介、媒介•,绍兴;宗旨、
正宗;甲乙;召集、号召;孝敬。
4.出示生字,采用随机抽读或开火车读的形式检查巩固。
5.可让有兴趣的学生对照生字表找一找这样的形声字,归类巩固识记,如挤、赠、烈、案。
词语段运用
【第一题:能了解三组带口字旁的字不同的字义特点。】
1.让学生自己观察 3 组字,发现它们都有口字旁。
2.再让学生逐一读每个字, 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体会字义,从而发现每组字的特点:第一组与
吃的动作有关;第二组与叫唤的动作有关;第三组与声音有关。
3.让学生拓展说说其他带口字旁的字,并尝试归类。 比如,跟吃的动作有关的字:吐、吃;表
234
示语气的字:呢、吗、啊、呀。
【第二题:能了解改正、增补、删除三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并在修改自己习作时尝试使用】
本题的教学,可以与单元习作整合进行。
1.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认识 3 种修改符号,观察符号的形体,联系生活经验识记。
2.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的 3 个病句,根据已呈现的修改记录,判断病句存在的问题并和同学交
流,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梳理总结:第一句有错别字,”已”误用为”以”,所以用了”改正”符
号;第二句搭配不当,”帽子”不能是”穿着”,所以用”增补”符号添加了”戴着”;第三句事
物归类不准确,西瓜不是蔬菜而是水果,所以用了”删除”符号。
3.教师补充病句,让学生练习用 3 种修改符号修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比如:(1)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在写做业。
(2)联欢会上,我们听到了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蹈 。
(3)校园里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红旗。
4.学生完成单元习作后,教师示范、指导这 3 种修改符号的使用(详见”习作”部分)。
日积月累
1.让学生借助拼音把 3 条谚语读正确,读通顺,大致了解它们都表达了某一个道理。
2.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 条谚语。
(1)借助图片理解第一条谚语。
教师简介油灯,解释 “拨”就是拨动灯芯的动作,油灯只有经常拨灯芯才会亮。再引导学生发
现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理解后半句:道理要经常辩一辩才能更清楚明了。
(2)借助故事理解第二条谚语。
指导学生读一读,发现这是从”有理”和”无理”两个方面对比着说的。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
中的小故事加以理解,从而体会到:做任何事情有道理才行得通,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
(3)借助游戏理解第三条、谚语。
先让学生读一读,并尝试说说意思;再帮助学生理解前半句:一时的胜负得失可能是跟力气的大
小有关;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半句的意思猜测理解后半句:长期的胜负要看谁站在有道理的一方。
3.学生大致理解 3 句谚语的意思即可,不必要求细致理解。可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4.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说说其他富有哲理的谚语。
快乐读书吧
教材解析
本册”快乐读书吧”以”在那奇妙的王国里”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童话。这是在二
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和本册”童话”单元基础上的提升。
教材由导语、”你读过这本书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4 部分组成。
导语描述了 3 个充满想象而又美好、温馨的画面,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你读过这本书吗” 和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列举经典形象、展示精彩片段、简要介
绍故事内容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和 《格林童话》。这 3 本童话集编选
的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并且贴近儿童生活、趣味性强、想象奇特、语言生动,适合三年级学生阅
读。 比如,《拇指姑娘》讲述了一个拇指大小的姑娘向往美好,不愿意与丑陋的癞蛤蟆结婚,也不
愿意与鼹鼠生活在地底下,最后在燕子的帮助下,与王子成婚的故事;《新的表》中的愚儿因为不
会看表,不会给表上弦,闹出了许多笑话;《勇敢的小裁缝》中的小裁缝凭借勇气和智慧,打败了
巨人、 独角兽、野猪,最终同公主结婚,做了国王。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读书活动的阅读要素。第一个小贴士要求学生读童话时,边读边发挥自己的
235
想象,以感受童话的魅力。这是对本册教材”童话”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的巩固。第二个
小贴士要求学生把自己融人故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阅读。
3 本童话围绕这两个要素做了编排:《安徒生童话》 第二组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地进行有感情朗读;《稻草人》第二组的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结合语句,体会童话中美好的想象;
《格林童话》第三组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并结合故事内容
和自己的想象,把不完整的插图补充完整。除此之外,还根据话本身的特点、年级上册教材的阅读
要素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别给每本童话的另外组安排了阅读要素,见下表。
书名 阅读要素
《安徒生童话》 第一组:边读边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组:带着问题读,理解故事内容。
《稻草人》 第一组:读童话,能说出故事的大意。
第三组:读童话,能有自己的想法。
《格林童话》 第一组:体会民间童话惩恶扬善的特点。
第二组: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产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 的兴趣,自主阅读 3 本童话,了解故事
内容。
2.能边读边想象,感受童话的奇妙;能把自己融人故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阅读童话。
3.能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建议
虽然”快乐读书吧”安排的读书活动,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
精心组织、设计整个活动。开始读书之前,可以组织一次导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
并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激励学生持续阅读;读
完一本书后,可以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
一、组织导读活动
1.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对于学生走进童话王国,并能持续不断地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根据具体情
况,采用合适的方式吸引学生阅读童话。
(1)利用动画片或插图激趣。
3 本童话中的许多经典故事都被制作成了动画片,如 《灰姑娘》《白雪公主》《穿靴子的猫》
《丑小鸭》《拇指姑娘》。另外,书中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的精彩片段,或展
示一些插图,利用学生的已知,让他们猜一猜这是哪个故事中的情节,然后以”3 本童话书中还有许
多同样精彩的故事”等语句吸引学生阅读。
(2)利用童话的特点激趣。
童话有着奇妙的想象、鲜明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童话的这些特点来激趣。
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形象,如穿靴子的猫、青蛙王子,配上图片展示
给学生,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形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这些形象,再互相交流。
还可以展示一些想象奇特或趣味性强的故事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比如,《坚定的锡兵》中玩偶们在晚上玩闹的片段:
当黑夜到来的时候,其余的锡兵都回到匣子里去了,家里的人也都上床睡觉了。玩偶们这时开
始活动了:他们互相”访问”,打起”战争”或是开起”舞会”来。锡兵们也在他们的匣子里面吵
236
起来,因为他们也想出来参加,可是揭不开盖子。胡桃钳翻起筋斗,石笔在石板上乱跳乱叫。这真
像是魔王出世,结果把金丝雀也弄醒了。她开始发起议论来,而且出口成章。
(选自曹文轩、陈先云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童话》)
再如,《快乐的人》写一个被一层幕包围着的人:
他很奇怪,讲出来或许不能使你们相信,但是他确实这样奇怪。他周身包围着一层极薄的幕,
这是天生的,没有谁给他围上,他自己也不曾围上。这层幕很不容易说明白。假若说像玻璃,透明
得跟没有东西一样倒是像了,但是这层幕没有玻璃那么厚。假若说像蛋壳,把他裹得严严的倒是像
了,但是蛋壳并不透明。总之,这层幕轻到没有重量,薄到没有质地,密到没有空隙,明到没有障
蔽。他被这么一件东西包围着,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被这么一件东西包围着。
(选自曹文轩、陈先云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稻草人》)
又如,《亨塞尔和格莱特》中兄妹俩吃面包屋的片段:
于是,他们跟着小鸟走去,一直到了一幢小屋前面。小鸟降落在屋顶上,他俩到了跟前才发觉,
小屋竟是面包做的,屋顶上铺着蛋糕,窗户是明亮的糖块。
“这下该咱们美美吃一顿啦!”亨塞尔说。”我要吃一块屋顶,格莱特,你可以吃窗户,它一
定很甜。”说着,男孩便举起手掰下一小块屋顶来,尝尝味道怎么样。
(选自曹文轩、陈先云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
(3)利用趣味活动激趣。
3 本童话每组都围绕阅读要素编排了有趣的活动。比如,《安徒生童话》第三组的”阅读指导”
呈现了一位同学的”问题清单”,让学生帮助他解决读童话时产生的疑惑;《稻草人》第二组的”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摘抄充满天真想象的句子,并做成一个小书签,把它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格
林童话》第一组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做”人物卡片”,借此体会民间童话惩恶扬善的特点。教
学时 , 可集中展示这些趣味活动,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2.制订阅读计划。
低年级的阅读计划一般是师生共同制订的。到了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适当放
手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教师只需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比如,3 本童话都有
200 页左右,学生对读完这样一本书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可能缺乏经验。针对这一情况,可让学生看看
3 本童话的目录,说说 3 本童话分别由几个故事构成然后在大致确定每个故事所需阅读时间的基础
上,估算出读完整本书需要的时间。
3.指导阅读方法。
对教材小贴士提出的两个阅读方法要予以重点指导。比如,可以将相关组内的一篇童话作为指
导的例子,让学生根据阅读指导页上的活动自主阅读该组的其余童话,以巩固阅 读方法。另外,这
两个阅读方法是阅读童话的一般方法,具有普适性,可提示学生在阅读其他童话时试着运用。
第一个阅读方法的指导,可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格林童话》 中的《莴苣》,然后结合阅读指
导页上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和自己的想象,把插图补充完整,再互相交流,看看补充的
插图是否符合故事内容。要让学生在补充插图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童话要发挥想象,才能领略童
话的奇妙。
第二个阅读方法的指导,可让学生读一读《安徒生童话》第二个阅读指导页上引用的《小意达
的花儿》的片段,交流一下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再带
着这样的感受,想象自己真的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进行有感情朗读;然后评一
评谁的朗读最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他组的要素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指导”,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自主学习。
要提示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向家长或教师请教。
4.做好阅读记录。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阅读记录,以方便读后展开交流。在低年级时,学生主要使用”
237
读书记录卡”做记录。中年级可以继续使用这一形式,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新的形式。比如,学生
已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学习了写日记,因此可用”读书日记”的形式来记录。在日记中可以写写当
天所读的内容、读后的感受、产生的联想和疑问,还可以摘抄一些喜欢的语句。
二、激励学生持续阅读
读书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持续阅读, 养
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比如,可以利用课前 5 分钟让学生讲讲最近读的一个意思的故事;可以让同桌
互相看看读书记录卡或读书日记,交流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阅读计划执行得怎么样,下一步打算
怎么做;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来解决;在读书活动的中期,让学生根据
已阅读的内容,办一期黑板报,创造读书氛围。
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尽量避免重复。以下活动供
参考。
1.说故事,猜形象。
把读同一本书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从每本书中选出 5 个形象,然后用多媒体依次呈现。与此
同时,相应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背对多媒体站立,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形象时,就由该小组的另一名学
生来讲述与该形象有关的故事,背对多媒体的学生据此猜测呈现的是哪一个形象。最后看哪个小组
猜出的形象最多。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讲述相关故事时,要用”某某”来代替该形象的名字。
2.制作宣传海报。
先创设一个情境:某出版社打算拿《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参加”图书展销会”,
需要为每本书手工制作一份宣传海报,以吸引读者购买。然后把读同一本书的学生分为一组,由相
应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海报的制作。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海报样例,以及每本书的相关资料,如作者
简介、对故事的评价,供学生参考。制作好后,把 3 份海报贴出来,让学生看一看,想想如果自己
是读者会购买哪本书,并为相应的海报投票,看看哪份海报得到的票数最多。
3.创编童话。
本册教材 “童话”单元编排了”我来编童话”的习作,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利用所读
故事中的形象继续创编童话。可以用同一个故事中的形象来创编,也可以用多个故事中的形象来创
编。编好后,读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由小组推选出一篇最有意思的,再由小组代表把习作读给全
班同学听。
4.评选”大家最喜欢的童话”。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活动:每位同学推荐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尽量让大家也喜欢上它,为它投
票,最后评选出大家最喜欢的 5 个童话。接下来让学生对怎样推荐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 要展
示出故事的精彩之处,可以说说自己和其他同学读后的感受,还可以引用名人对故事的评价。然后
让学生进行推荐、投票活动。
四、回顾总结
可以设置一些奖项激励学生。比如,设置”计划之星”“记录高手”“优秀读者”等奖项,分
别奖励执行计划到位、记录做得好、读书质量高的学生。然后请获奖者介绍自己的经验。最后可让
学生结合此次读书活动,交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改进,打算怎样改进。
五、拓展阅读
教师还可推荐更多的经典童话让学生阅读。比如,叶圣陶的 《聪明的野牛》 《月姑娘的亲事》、
安徒生的《打火匣》《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 格林兄弟的 《布勒门镇上的音乐家》《雪白和玫瑰
红》。
238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首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
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239
本单元围绕”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进行编排。预测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儿童在阅读的
时候,都会无意识地运用这一策略。本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
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地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
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预测之后的验证,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成为阅读过程中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阅读策略
单元一般安排 3 到 4 篇课文,前面的课文进行策略的展示与指导;后面的课文具有练习性质,引导
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策略;课后题 与”交流平台”等对本单元的策略进行梳理、总
结,并指导学生拓展、运用。
本单元对预测的学习做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通过旁批,提示学生
可以根据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课后题呈现了预测的思维过程,提示了预
测的依据,意在培养学生预测的意识,提升预测的能力。《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
是两篇不完整的故事,留给学生更多预测的空间的,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边阅读边预测故事
的发展、结局,课后题指出了预测与故事的发展、结局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提示了预测的角度。语
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总结了预测的价值和意义,提示学生要在课外阅读中自觉运用预测这一策略。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教学目标层层推进,增强整组教学意识。要从唤醒学生边阅读边预测的意识开始,
实践并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按序分解教学梯度,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再尝试运用,由课内
学习延伸至课外阅读,逐步培养边阅读边预测的习惯。
第二,为了突显阅读策略的教学主线,课前不要求预习,以确保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测的真实性
和及时性。
第三,策略单元的课文教学不同于常规单元,更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讨论、比较和
交流等,引导学生切实掌握预测这一策略,感受阅读的趣味,体验学习的快乐。要将策略教学与课
文内容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课文旁批、课后题和学习提示等,真正开展边阅读边预测的教学实
践,实现从自读自悟、尝试运用到合作交流、独立运用。本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也应有别于常规单
元,以确保学习、运用预测策略的整体性和流畅性。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2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教材解析
240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
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它
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以及老屋无一例外地答应了它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和小蜘
蛛都得到了老屋的帮助,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本文题目新奇,”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形成的语言张力,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预测空
间:”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究竟会发生什么?文中各部分清节的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
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引:接下来的发展会不会和前面的一样?还是有变化?文中老屋和小动物
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的描述也具有相似性,也为学生的预测提供了凭借。比如,老屋反复说”
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接下来的情节里会不会依旧重复这句话呢?又如,一再有小动物请求老屋
帮助,会不会还有其他小动物也有类似的请求呢?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也为阅读和预测增添了乐
趣。
课文有 7 处旁批,都是根据真实的阅读心理所做的预测,提示学生可以在什么地方、依据什么
来预测。对题目的旁批,提示可以在看到题目时,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预测;对插图的旁批,
提示可以在看到插图时进行预测;对故事内容的旁批,提示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结合生活
经验和生活常识进行预测。
课后题都围绕预测这一教学重点展开。第一题指向预测意识的唤醒,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
测,并相互交流各自预测的内容。第二题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预测是怎样得出来的,与课文旁批的内
容相呼应。表格呈现了预测的依据,以及由一定的依据推导出相应预测结果的思维过程。表格中所
举例子是示范依据故事里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常识进行预测;下方左边的泡泡提示可以根
据文章的题目、插图和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下方右边的泡泡提示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
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不必 过于计较预测结果正确与否。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中的老屋以老人形象出现,额头布满皱纹,面容慈祥,孤独破败,
小猫正仰头与老屋说话。学生在阅读中会自然地联系插图展开相应情节的想象,还可以在相似情景
中将小猫置换成老母鸡、小蜘蛛,从而大胆预测后面的情节。第二幅图是小蜘蛛在老屋屋檐下织网
捉虫的情景,老屋庇护着小蜘蛛。学生可借由插图的变化,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认识 “暴、凑”等 8 个生字,会写 “洞 、准”等 13 个字,会写”变成、门板”等 13 个
词语。
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中里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
验和常识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要珍视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起主动预测的意识;然后借助旁
批,培养学生预测的能力;还要结合课后题巩固学生对预测的认知,提高学生自觉运用预测策略的
意识。
1.依托初始体验,培养预测的意识。
本课教学不要求预习,目的是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这些体验是预测的基础和前
提,要重视对它们的捕捉、辨析和利用。教学之初,可以利用题目”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与第二自
然段老屋所念”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预测老屋究竟会不会倒下。学生
可以根据题目和内容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根据插图中窗户变成了黑窟窿以及门板上的破洞等信息,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预测故事情节。在感受老屋的古老与破旧、体会老屋的孤独与寂寞的基
础上,可再度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发学生对内容的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期
241
待,使学生意识到,在阅读中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对
后面的内容进行大胆推测,这就是”预测”。
2.根据旁批,学习预测。
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预测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学习一边阅读一
边预测。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可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题目,可引导学生感知”总也倒不了”与”老
屋”之间存在的语言张力,结合第一、 二自然段对老屋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感受老屋之”老”,进
而预测一心想着”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的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
而后,要引导学生关注依据什么来预测。针对题目处的旁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其他同学做出
的预测,让学生讨论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做出预测的。一般而言,针对题目预测依据的是自己的生
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比如,房屋陈旧了就会倒下,这是依据生活经验;而老屋总也不倒,可能是被
施了魔法,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是利用学生阅读过的与魔法相关的神话、童话中的类似情节。同
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插图、故事的情节发展、细节表述和结局等处的旁批,揭示各
处旁批预测的依据。比如,”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就是通过与前文内容的联结而做出的预
测。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旁批的位置,让学生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依
据什么来预测,让学生意识到预测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做到有理有据。要适时小结
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依据什么来预测,加深学生对预测的认识。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预测的内容进行审视。一是无论自己的预测与后面的内容是否
一致,都要思考自己预测的依据是什么。二是要审视自己的预测与课文的旁批是否一致,由此小结:
在预测依据成立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预
测要有一定依据。
3.利用课后题,巩固对预测的认知。
要充分利用课后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对预测的认知,提高学生运用预测的能力。
教学第一题,可以让学生回顾各种预测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感受一边读一边预测的乐趣。比如,
在老屋同意帮助小蜘蛛的地方,有的学生会预测:小蜘蛛会像小猫、老母鸡一样,得到帮助之后致
谢离开,而老屋又会想”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是依据前面的内容做出的合理预测。也有学生
会预测:毕竟到了故事结束的时候了,结尾应该与原来的情节不一样。这就是依据”出乎意料的结
局”这一阅读经验做出的合理预测。还有学生可能会预测:不但和原来的情节不一样,而且老屋一
定不会倒下,因为课题就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就是依据阅读经验和课文题目而做出的合理
预测。
教学第二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表格中的内容,从这两个例子发现,预测的内容都是根据故
事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而得出的,不是随意猜测,都有一定的依据;再引导学生
体会旁批中的其他预测是怎么得出来的,进一步加深认识。以第一个旁批为例:
在此基础上,借助图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有哪些预测,是依据什么做出的预测。考虑到学生
填写比较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说,由教师概括填写;也可以分组合作,先组内说再集体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文章的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助我
242
们预测。同时,可以让学生回顾旁批中的预测和自己的预测有哪些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哪些又
是不一样的,从而明确”预测的内容可能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也可能不一样”,只要有依据, 预
测正确与否都值得肯定。
4.回归整体,识字写字。
本课的识字写字教学有别于常规单元,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学生阅读的连贯性,生字可以在阅读
的过程中随文识记,要求书写的字可以在课文内容学习结束之后集中进行指导。
要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比如,”暴”字,”日”“共” 要写得扁平,且一撇一捺要舒展,
“氺”要与 “水”“木”区别 ;”墙”字左右结构,”土”窄而瘦,第二横改作提,”壁”字上
下结构,”土”宽而扁;”饿”与”饱”都有” 饣”,左窄右宽,字形饱满;”漂”字中的”西”
要写得扁平一些,且中间竖撇和竖折都变化为竖,”晒”字中的”西”笔画没有变化,不要多写一
横。
教学资源
原文”熊宝宝”片段
“等等,老屋!”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冬天,行吗?外面有凶恶的猎人,拿
着猎枪,想拿我的皮围在他的脖子上,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冬眠的地方。”
老屋低头看看,屋顶的灰哗啦啦往下掉:”哦,哦,是熊宝宝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冬天。”
嫩嫩的小草在老屋跟前发芽的时候,熊宝宝摇摇晃晃出来了:”吼吼,谢谢!”老屋说:”再
见! ——好了,这下我该倒了!”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暴、凑”等 8 个生字。
2.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尝试预测
1.预测老屋是怎样的一座老屋。
(1)读题,辨析”倒”的读音。预测一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会是怎样的一座老屋?
(2)读第一、二自然段,随机认读并理解”门板、准备”。
师提问:你眼前看到了一座怎样的老屋?和你预测的一样吗?哪些差不多?哪些不一样?
2.预测故事内容。
(1)整体预测。
师:明明准备倒下的老屋怎么就”总也倒不了”呢?请你预测一下,可能发生了什么,说说你
预测的依据。
学生预测,教师适时概括并填表(预设):
243
(2)出示旁批。
师:这些旁批,是别的同学读到这个题目时的预测,你认为他们预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 )
(3)随文预测。一边读,一边大胆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把预测的内容像文中的旁批一样
记录在课文旁边。
二、交流预测的内容,感知预测
1.交流预测的内容。
师: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在什么地方预测了?预测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概括填表(预设):
2.小结:根据文章的题目、插图和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可以大胆预测。出示课后题左边的
泡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洞、准”等 13 个字。
2.知道要结合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预测故事内容,初步体会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知道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过程:
一、回顾预测过程,明白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
1. 出示表格,回顾预测的过程,讨论预测的依据。(预设)
244
2.小结:根据故事里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我们可以大胆预测。
二、辨析预测的内容,懂得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
1.辨析预测的内容。
再读课文旁批中的预测和自己的预测,说说哪些和课文内容一样,哪些和课文内容不一样。
2.师小结:只要是有依据的,无论与课文内容一样还是不一样,都无关紧要。随机出示课后题
右边的泡泡。
三、拓展实践,强化运用预测策略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旁批”老屋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出示”熊宝宝”形象。
让学生预测:如果是熊宝宝,会寻求什么帮助呢?老屋又会怎么办呢?
2.小组合作一,预测故事的大致发展。
3.小组合作二,预测故事细节。
245
4.小组展示。思考预测的内容与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评议预测的合理性。
5.出示原文”熊宝宝”片段。师提问:和你预测的内容一致吗?你觉得哪一个更有趣?
四、回顾故事全文,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
1.回顾故事的内容。
2.总结预测的基本方法。
(1)方法:依据阅读经验、生活经验、上下文内容。
(2)可以预测的地方:题目、插图、内容。
五、书写指导
1.”暴”的书写指导。
(1)出示”暴”,师提问:这个字有 3 个部分组成,你觉得哪个部分在书写的时候最难?为什
么?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2,”墙”和”壁”的书写指导。
(1)出示”墙壁”,学生观察两个字的共同点和区别。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3.”漂”和”晒”的书写指导。
(1) 出示比较,学生讨论这两个字哪部分的书写要注音
(2)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13*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胡萝卜先生漏刮了一根胡子后的一段有趣的经历。一根漏刮的胡子因为沾上了营养
丰富的果酱,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胡子也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小
男孩看到了,”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刚好看到了胡萝卜
先生的长胡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把《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选作课文时,有意隐去了故事后面部分的情节,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文本。学生不仅可以一边读一边预测,还可以就故事后续的发展展
开丰富的想象,既可以预测鸟太太的做法,也可以预测胡萝卜先生还会遇到谁,他用长胡子还可以
做什么等,增强了预测的开放性。
课后第一题用学习伙伴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知道不仅仅要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更
要注重”这样想”的原因,明确预测需要一定的依据,可以根据文章的题目、插图和内容,结合生
活经验和常识等进行合理的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根据
题目,预测文章或书可能的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主动预测
的习惯,收获更多阅读的乐趣。
课文插图中,胡萝卜先生津津有味地吃着果酱面包,胡子随风飘在身后,而且一直飘到了画面
以外,暗示胡子可以长得无限长。鸟太太正在晾尿布,而且有整整一筐,可是她没有晾衣服的绳子。
正在这时,一根长长的胡子在她眼前飘过,鸟太太惊讶的表情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她心里在想什么?
她又会怎么做?
教学目标
1.认识”萝、卜”等 5 个生字。
246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内容,感受边读边预测的好处和乐趣;预测能有一定的依据,并能
根据故事的实际内容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
3.能尝试根据文章或书的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对预测的故事产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大体分为 3 个板块:第一板块是读故事的已知部分,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可能发生
了什么;第二板块是由一个省略号想开去,预测故事几种不同的发展可能;第三板块是读文章或书
的题目,从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第一板块是基础,第二板块是提升,第三板块是拓展实践。
1.边读边预测,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预测”接下来故事会怎样”,说出”为什么这么预测”,还要引导其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一边读故事,一边用笔在那些引发自己预测的地
方先做个记号,并在后续阅读中将自己的预测与故事的实际内容进行比对,发现有所不同时能够主
动修正自己的想法,然后继续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比如,读到”这根胡子就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变长”时,学生可能预测胡萝卜先生会想尽办法把
胡子剪掉,而故事的实际内容是胡萝卜先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胡子在长长。又如,在读到”对一
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时,学生可能预测这根胡子会长长,但没有预测到长长后
发生的故事。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当自己的想法与故事实际内容不相吻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边读边预测后边的内容,并不断验证前面的预测,当预测与实际内容不一
致的时候,要及时修正自己的一些想法,然而接着往下读。即使预测的思路一致,也要从故事内容
发展的丰富性角度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想法。
此外,教学中还要利用好课文的插图,将其作为文本延伸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借助插图预测故
事的发展。
2.发挥想象,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
教材特意省略了故事的结尾,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课后第一题提出了相关
学习要求。鸟太太看到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有多种可能,举例如下:
第一种:鸟太太得到了长胡子。她像小男孩一样偷偷地剪了一段胡子,拿来晾晒尿布。这样预
测的依据是故事里讲到的”鸟太太正在找绳子”,说明她非常需要绳子,从课文插图也能感受到鸟太
太见到长胡子时的那种惊喜。
第二种:鸟太太没有得到长胡子。因为胡萝卜先生不同意鸟太太剪自己的胡子。这样预测的依
据是生活常识,一般人不会同意让一个不相识的人拿走自己身上的东西。
第三种:胡萝卜先生还遇到了其他人。比如,猴子姑娘少了一根绳子来荡秋千,袋鼠弟弟少了一
根绳子来练习跳高,胡萝卜先生都给他们提供了帮助。这样预测的依据是生活经验和常识,猴子喜欢
在树枝间跳跃,袋鼠跳着行走,文中讲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在不断长长的,他有可能为这些有困
难的人提供帮助。
第四种: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自己。这样预测的依据是以往的阅读经验。如果让胡萝卜
先生的长胡子一直都在帮助别人,故事就没有新鲜感了,如果最后长胡子帮助胡萝卜先生解决了某
个困难,这样就出乎意料,故事读起来也更有味。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教师可出示原文,让学生看看自己的预测哪些与原文一致,哪些不一致。
此外,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关注学生的预测是否有一定的依据 二是当学生的预测与
原文不一致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预测结果,而是要引导学生找到更合理的依据,或者帮助其及
时修正想法,然后继续预测。
3.通过题目,预测文章或书的内容。
课后第二题列出了 6 个题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不同类型的题目,可以
有不同的预测角度。第一,”躲猫猫大王”“小灵通漫游未来”“夏洛的网”这类以人物或事件为
247
题目的,可以围绕人物的身份、经历、见闻和感受等展开预测,比如, “ ?他做了什么事”“小
灵通漫游未来时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躲猫猫大王是谁?夏洛是谁?夏洛的网是一张什么样
的网?这张网有什么特别的经历?”第二,”柔软的阳光”“帽子的秘密”这类容易引发读者疑惑
的题目,可以围绕阅读时产生的疑惑来展开预测,比如,”阳光为什么会是柔软的?”“帽子里怎
么会有秘密?又会有怎样的秘密?”第三”团圆”这类以关键词作为题目的,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想想一家人团圆时的场景,并由此预测:”故事里是讲谁和谁团圆了?团圆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或书的内容的大胆预测,产生阅读这些文章或书的兴趣。除了先预测
后阅读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课外阅读成果,在预测与阅读之间,加上一个验证的过程。 比
如,根据题目预测故事的内容后,让读过这些故事的同学说说哪些预测跟故事的实际内容一样, 哪
些不一样。可以约定时间让大家聊聊自己一边读一边预测的经历与收获。教师还可以找找其他适合
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以类似的方式开展拓展阅读。
4.随文识记生字。
本课只有 5 个要认的字,可以随文识记。比如,可以在揭题认识 “胡萝卜先生”这一人物时,
整体认读”胡萝卜”一词,并强调”卜”的轻声,还可以补充一幅带有根须的胡萝卜的照片,与胡
萝卜先生的胡子能长长的故事情节自然地联系起来。”愁”可以在体会人物心情的时候认读,胡萝
卜先生因胡子长得太密,每天都得刮而忧虑、烦闷,这就是愁。”沾”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和插图来
理解意思。”晾”可以结合文中用绳子晾尿布的描述来识记,也可借助插图中鸟太太晾衣服的动作
来理解意思。
教学资源
原文后续文本
于是,鸟太太剪了长长的一段胡子,系在两根树枝的中间,”这下好了,我总算找到一根够长
的绳子了。”
胡萝卜先生就这样一直走,他的胡子一直长,当胡萝卜先生走进一家眼镜店的时候,他的胡
子也就不再发疯一样长了。由于一路上胡子派了许多用处,已经不是那么长了,就挂在他的肩膀上。
胡萝卜先生开始掏钱为他的近视眼买眼镜。
眼镜店的白菜小姐是个非常机灵的女孩,她一边给胡萝卜先生戴上眼镜,一边说:”如果你怕
不小心把眼镜摔了,那么就在眼镜框上系一根绳子,然后挂在脖子上。”白菜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
用那根胡子系住了眼镜。
当胡萝卜先生的眼镜不小心从鼻子上滑落下来的时候,他的胡子拉住了眼镜。胡萝卜先生说:”
我的胡子真是太棒了。”
是的,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确实是太棒了,大家都这么说。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练习预测
1.预测胡萝卜先生是怎样的。
(1)读题,辨析”卜”“长”的读音。预测一下:”长着长胡子的胡萝卜先生”会是怎样的?
说说为什么这样。
(2)读第一自然段,随机认读”愁”
师提问:现在你读到的胡萝卜先生跟你预测的一样吗?相同的是什么,不相同的又是什么?
2.预测故事里会发生些什么。
(1)读整个故事。
师:胡萝卜先生常常为长胡子发愁。那么,接下来故事里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248
请你一边读,一边大胆预测。
(2)交流预测的内容,教师适时概括填表(预设):
预测的点 预测的内容
胡子沾到了甜甜的果酱。 胡子会越来越长。
胡萝卜先生一步一步走的时候,这根
胡子就在一点一点地变长。
要是胡萝卜先生不停地走,胡子会一直长下去。
线实在太短了,他的风筝只能飞过屋
顶。
男孩可能要打胡子的主意了。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
着。
鸟太太也会像男孩一样剪下胡萝卜先生的胡子。
…… ……
二、预测结尾,再听读结尾修正预测。
1.学生预测故事的结尾:鸟太太会怎么做?故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教师做相关梳理。
故事几种可能的发展 预测的依据
第一种可能 鸟太太得到了长胡子。她像男孩一样偷
偷地剪了一段胡子,拿来晾晒尿布。
课文清楚地表明鸟太太非常需要绳子。
从插图中也能感受到鸟太太见到长胡子
时的那种惊喜。
第二种可能 鸟太太没有得到长胡子,因为胡萝卜先
生不同意。
一般人不会同意让一个不相识的人拿走
自己身上的东西。
第三种可能 猴子姑娘得到一根用来荡秋千的绳子。 猴子喜欢在树枝间跳跃。文中也提到胡
萝卜先生的胡子是在不断长长的,他有
可能为这些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第四种可能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帮助了自己。 总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故事就少了新
鲜感,有变化的故事读起来才有味道。
…… …… ……
2.教师读故事结尾,学生验证预测。
关键问题一:你的预测和故事原文里写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关键问题二:当预测与故事的实际内容有些不一样时,该怎么办?(出示课后第一题第三、四
条信息)
三、通过题目预测内容,引导拓展阅读
l.读题目预测内容。
师: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文章或书的题目,请你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预测一下里面可能
写了些什么。
2.交流分享。
(1)直接验证:请已经读过的学生,说说刚才同学预测的内容,哪些与实际内容相符,哪些又
不相符。
(2)引导拓展阅读。
师:看了题目,我们只是预测了书中或文中的一部分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精彩的内容,就得看
全文。
14*不会叫的狗
249
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一条不会叫的小狗的奇特经历。故事里的小狗不会叫,受到别人的嫌弃和奚落。于
是,它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却引来了狐狸的嘲笑;它又向杜鹃学习咕咕叫,却差点儿被猎人击中。
这两次误人歧途的经历颇为曲折,会引发截然不同的预测内容。比如,关于小狗能不能学会小公鸡
喔喔叫,可能出现不同的预测方向:学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中小狗不会像小公鸡一样叫;学得会,
因为童话故事里什么都可能发生。
与前面两篇课文相似,本文也用反复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预测提供了相对清晰的依据。
课文有 3 种可能的结局:结局一,它遇到了一头母牛;结局二,它遇到了一位农夫;结局三,它遇
到了另外一条狗。因教学需要,选作课文时 3 种结局有意未完整呈现。原文中,结局一的小狗学会
了母牛哞哞叫,表现了学习语言的天赋。这一结局的发端与前面两处误人歧途的情节发端几乎一致,
学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的线索展开预测。结局二的小狗随农夫回家看守鸡舍。这一结局与现实生活
比较一致,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展开预测。结局三的小狗终于学会了汪汪叫,它认为终于找到了
正确的老师。这一结局的发端也与前面两处情节的发端一致,不同点在于遇到了同类,很可能与前
面两处情节不一样。3 种不同的结局,学生对每一种结局的预测,都可能会与原文迥异,增加了预测
的趣味;同时也意味着还可以有第四种、第五种乃至更多的结局,学生可以做出更为大胆的预测。
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也意在于此,即不仅让学生就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展开预测,还要引导学生
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走向,从而预测故事的结局。
课后第一题提示学生不仅要预测故事几种可能的结局,而且要注意预测的依据。课后第二题引
导学生在不同的地方预测,并将自己预测的结局与原文结局进行比较,首先强调的是有依据的预测,
正确与否并不重要,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敢于预测、善于预测;其次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预
测,思考辨别他人的预测是否合理。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自选课外书,拓展练习预测。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小狗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的情景,第二幅是小狗受到狐狸嘲笑的
情景。利用这两幅插图,前后对比,可以引导学生预测小狗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讨、厌”等 11 个生字,读准”吗、担”等 5 个多音字。
2.能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做到预测有一定的依据。
3.能预测故事的结局,并将自己的预测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边阅读边预测
的乐趣。
4.能运用预测策略阅读课外书。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较长,和前两篇课文一样,以反复手法推进情节发展,较为特别的是有 3 种结局。可
以通过对前两篇课文情节发展的简要梳理,引导学生了解这类童话表达上的特点,进而预测本文的
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内容的一些线索和生活经验预测故事的结局,
通过与原文的比较,体会预测的多样性,感受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的乐趣。
1.梳理课文情节发展的特点,结合生活经验,预测故事的大致情节。
学生阅读时预测的重要依据源于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累积,包括相仿的人物形象、相似的情
节发展特点、对生活常见事物的认识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已经读过的童话故事的特点,使
之成为学生宝贵的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为阅读时的预测提供依据。
本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都是童话,都具有情节
反复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情节图,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篇课文的内容,发现情节发展的这一
特点,进而依据这一特点预测本文的大致情节。比如,这篇课文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怎么讲的,
250
不会叫的狗会遇到谁,发生了什么。诸如此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简明的情节图。
同时,《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结局都是出人意料的,也是很好的拓展
学生预测思路的范例。教学中,可以比较前两篇童话的结局,引导学生发现结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生活经验,迁移到对本文的学习中,对结局向着不同的方向预测:可能是之前情节的延续,
也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结局。要提醒学生关注预测的依据,至于预测的内容是否与原文一致,并不重
要。
2.根据课文内容的线索,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学生预测的依据除了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还有课文内容的一些线索,它们可以为学生的预测
提供生发点,需要对此予以关注。
比如,可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各个情节中的”叫声”。小狗先向小公鸡学习喔喔叫,又向杜鹃
学习咕咕叫,而第一种结局中则出现了奶牛哞哞的叫声,是不是意味着小狗也会向奶牛学习叫声呢?
第二种结局中却只有农民,农民会怎么叫?还是不叫?结局会不会出现意外?第三种结局中出现了
汪汪的声音,按常理是另一只狗的叫声,是这样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学生发现了前面两个情节
中拟声词这一表达特点,就能在 3 个不同结局中生发无尽的联想。
又如,可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各个情节中的”遭遇”。 第一部分情节中小狗受到了狐狸的嘲笑,
后一部分情节中小狗又遭受猎人的枪击,都是因为它学习了本不该属于狗的叫声而引发的挫折和意
外。狐狸、猎人是一条叙述线索,嘲笑、枪击又是一条线索。那么,学习奶牛的叫声会不会有意外
呢?又会遭受什么人怎么样的打击?是被农民驱赶?还是被别的动物挖苦?农民若不是教它叫声也
罢了,若是教了叫声,会不会同样预示着有意外发生呢?小狗学习汪江叫呢?教学中关注前面两个
情节中的挫折和意外,也会触发学生对 3 个不同结局生发相应的联想。
课后第三题让学生自选课外的故事读给同学听,听的同学一边听一边预测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
建议让学生选取篇幅较短的故事来读,停顿两三次,请其他同学预测后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所选故
事篇幅较长,可以扼要说说故事内容,请同学预测接下来的情节,如此反复两三次就可以了。在此
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预测要有一定依据,要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
学生针对内容的细节展开合理预测。
3.预测结局,比较原文,感受预测的乐趣。
在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大胆预测自己构想的结局。一般而言,学生结
合课文内容和阅读经验,会预测小狗又遇到了其他动物,向其学习叫声并遭遇嘲讽或困难。比如,
小狗学习田鼠吱吱叫,猫头鹰感到很困惑,又会耻笑它。
而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 3 个结局,验证预测的方向和内容,再顺着 3 个结局向下预测。
教师可以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形式一,按序预测,也就是一个一个分别预测结局。形
式二,范例预测,也就是先预测其中某个结局,试做小结后,再分别预测其他两个结局。 形式三 ,
平行预测 , 也就是同一时间分组预测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结局的发端与前面两个情节最为接近。 一般而言 , 学生会依据课文内容和情节发展 ,
预测小狗像之前一样,学会了哞哞叫,而后被人驱赶,或者被其他什么角色挖苦。也有可能依据生
活经验预测小狗被人收留,开始管理牧场,因为它能懂牛”语”。当然还有其他的预测。与原文比
较时,可以在原文”好主意”处引导学生预测是什么好主意,而后再引导学生预测小狗的最终结局
会是怎样的。
第二种结局的发端可以理解为与前面一致,所以学生一般会预测小狗学会了说”人”话,然后根
据生活经验,预测它会和农民和谐相处。也可以理解为与前面不一致,毕竟这回是到了人,农民不
会教小狗学人叫,于是小狗被当作一条普通狗,或者被收留,或者被赶走 展示原文时,可以让学生
预测一下,当小狗告诉农民自己不会汪汪叫时,农民会说出什么理由来收留小狗。
第三种结局的发端是小狗听到了汪汪叫,不过,在它看来却是”奇怪的叫声”,这就会引发学
生完全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自然认为汪江叫的就是其他的狗,有的学生会坚持认为这声音不是
251
狗的叫声,而是其他什么事物模仿出来的声响。原文紧接着的是小狗的心理活动:”可能是长颈鹿
吧?不,也许是鳄鱼。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 可以引导学生就此预测究竟是什么叫声。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预测的内容,并说明预测的依据,尤其要关注预测的内容与依据
之间的关联性。不要轻易否定学生预测的内容,而是要帮助、引导学生找到更合理的依据,以保护
学生预测的兴趣,激发其预测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预测,辨别
他人预测的内容与依据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相应的,出示原文结局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逐一出示、分组出示、整体出示,要根据教学实
际灵活选择。要引导学生比较原文结局与预测内容之间的异同,鼓励其依据适切的理由做出各种大
胆的预测,并不断调整预测,甚至做出创造性的预测,从而感受预测的乐趣。
4.随文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可以随文识记,从而确保预测策略学习的完整性、流畅性。在课文学习结束后,再对
生字进行复习和巩固。
“汪”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认读。”模、疯、搞”等可以通过替换偏旁、组词等途径
强化理解。还可以用近义词、反义词等方式巩固生字新词,比如,”讨厌”的反义词是”喜欢”,”
发怒”的近义词是”生气”,”批评”的反义词是”表扬”。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辨别多音字的读音。”吗”读 ma 时,一般用在句末,是语气助词;文
中”干吗”是干什么的意思,”吗”读 ma(二声)。”担”在文中读 dän 原意是用肩膀挑,引申
为承当、负责。 “压”在 “压根”一词中读 ya(四声)。”中”在”打中、中弹”等词语中读 zhong
(四声)”弹”在”子弹”等词语中读 dan(四声),在”弹琴”等词语中表示动作,读 tan(二声)。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罗大里(1920-1980),生于意大利,20 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洋葱头历
险记》《假话国历险记》等。1970 年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
原文 3 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
……
“不错。但我没有把握,这是不是正确的叫法。你是一头母牛……”
“我当然是头母牛。”
“我不是,我是一只狗。”
“你当然是只。这又怎么样?这并不妨碍你学习我的语言。”“好主意!好主意!”狗大声说
道。
“什么主意?”
“此时此刻我想起来的那种主意。我将学会所有动物的叫法,我将让一个马戏团聘请我。我将
获得极大的成功,我将变得很有钱,娶国王的女儿为妻。当然是狗中之王的女儿。”
“你真不简单,想得真妙。那你就开始学吧。你听好了:哞……哞……哞……”
“哞……”狗学着
这是一只不会叫的狗,但它却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第二种结局
……
“你往哪儿跑啊?”
“我自己也不知道。”
“那就到我家来吧,我正需要一只狗替我看守鸡舍。”
“我愿意去,但我得告诉您:我不会叫。”
252
“那更好。会叫的狗会把贼吓跑的。而你却不让他们听见,他们一靠近,你就叼住他们,这样,
他们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行。”狗说道。
就这样,不会叫的狗找到了一个工作,它戴着锁撻,每天都能喝上一大碗浓汤。
第三种结局
……
“可能是长颈鹿吧?不,也许是鳄鱼。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动物,我得小心谨慎地靠近它。”
小狗在树丛中向传来汪汪叫声的方向匍匐前进,不知为什么,它的心跳得十分厉害。
“汪汪”
“哦,也是一条狗。”
你们知道吗? 就是刚才听见咕咕叫声后开枪打鸟的那个猎人的狗。
“你好,狗。”
“你好,狗。”
“你能否告诉我,你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发出的什么声音? 我不是发什么声音,我是在吠,供你参考。”
“你这是狗叫?你会狗叫?”
“当然喽。你总不能要求我像大象那样叫,或者像狮子那样怒吼吧。”
“那你能教我吗”
“你不会叫?”
“你好好听着,好好看着,得这样叫:汪,汪……”
“汪,汪……”,我们的小狗很快就学会了。它又激动又高兴地想道:”我终于找到我应找的
老师。”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不会叫的狗”
1.谈谈生活中的狗。
(1)师:狗是人类最亲近的动物朋友,说说你对狗有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从外形、习性等方面说一说对狗的认识。着重关注狗的叫声。
(2)出示”汪汪”,让学生模仿小狗的叫声,平静地叫一叫,高兴地叫一叫,悲伤地叫一叫。
2.揭示课题。
(1)让学生预测一下,小狗为什么不会叫,说一说理由 。
(2)师提问引导:不会叫的狗会是怎样的?外形、习性等方面会有怎样的特点?尤其是心情会
有什么不同?
3.学生读第一至第九自然段。
师:你有没有得到答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
随机认读”讨厌”“发怒”“批评”等生字新词。
4.学生大胆预测:接下来将发生什么?理由是什么?
预设一:小狗被批评了也无所谓。
预设二:小狗被批评了会努力学习怎么叫。
二、自读课文,预测故事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旁批的形式简要写下预测的内容。
师提醒:记得要根据后面的内容及时修正自己的预测。
2.小组合作,整理填表。
253
(1)填写预测的内容和依据。
(2)倾听、讨论小组其他同学预测的内容和依据。
3.选择典型案例全班讨论
(1)为什么这样预测?
(2)这样的预测有道理吗?(预设)
4.回顾情节。
学生交流:《不会叫的狗》究竟写了些什么?与你之前的预测一致吗?板书故事情节框架。(小
公鸡,狐狸;杜鹃,猎人)
三、合理预测故事结局
1.师提问:”狗跑啊,跑啊……”结果会怎么样呢?
2.选择典型案例全班讨论。
(1)你预测的故事结局会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想?
(2)这样的预测有道理吗?
(预设)
3.出示课文中 3 种不完整的结局。
师提问:你觉得最有可能发生的结局是哪一个?你能根据提示,展开合理预测,把这个结局补
充完整并说明你的理由吗?(选择其中一个结局预测)
(1)小组合作,交流预测的内容和理由。
(2)小组讨论,推荐一位预测最为合理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依次交流 3 种结局。(以第一种结局为例,预设如下)
254
(1)一生讲述预测内容和预测的依据。
(2)一生补充预测内容和预测的依据。
(3)出示原文,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小结拓展
1.小结;预测不是胡思乱想,是根据题目、插图、故事内容里的线索,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等做
出的合理推测。
2.拓展:学生选择一本同学不熟悉的故事书,读给同学听。一边读,一边请同学预测故事接下
来会发生什么。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
教材解析
本次口语交际从交流学生自己的名字含义或来历开始,引向交流家人的名字再到名人的名字,
感受名字中的文化内涵和长辈的关爱期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教材第一部分引出交际话题。首先要求学生回家向长辈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激起学生
探究自己名字由来的兴趣,继而以两个泡泡将交际内容从自我扩展到家人、名人。本次口语交际话
题中的”故事”,不是平常所说的”故事”,内涵非常宽泛,只要跟名字有关的都可以。比如,有
的同学叫张鹏,是父母希望他能够”鲲鹏展翅”。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交际任务一和同学交流自己、家人、名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并要求学生对
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做进一步了解,还让学生回家后将从同学的讲述中得来的信息讲给家人听。
小贴士明确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 “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和”听别人讲话的时
候,要礼貌地回应”。前几册有一些关于”讲清楚”的要求,如”按照顺序说”(二年级上册)、”
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二年级下册),本次的”讲清楚”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
说明白,一是说清要介绍什么名字;二是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等讲清楚。 前
几册有一些关于 “礼貌地回应”的要求,如”有礼貌地提问”(二年级上册)、”对感兴趣的内容
多问一问”(二年级下册)。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合适
的时机 (如对方说话的间歇处、停顿处),采用恰当的方式(如使用礼貌用语、运用恰当的语气),
提出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在聆听过程中,为了表示对讲述者的尊重、欣赏,还应该以微笑点
头、眼神赞许等方式来回应。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2.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有礼貌地回应。
3.能向家人讲述同学名字里的故事。
教学建议
一、注重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关联
本次口语交际,是”预测”策略单元整体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的把握上,要区别于其他
单元的口语交际。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语交际学习中,迁移运用在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预测”
策略。
比如,在教学之初,可先让学生回顾《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课后题第二题,勾连阅读学习内
255
容与口语交际学习内容;再从熟悉的人物出发,让学生试着运用学到的”预测”策略,猜一猜本班
同学或老师名字的含义或来历;然后让被猜名字的同学或老师说一说是否猜对了。通过猜与答的游
戏,让学生自然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过程,猜得对不对并不重要。
二、重视课前资料的搜集
本次口语交际,要重视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一是建议学生向家人了解自己名字、家
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二是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或是查阅报刊、书籍,了解中外名人名字中的含
义和文化意蕴。
由于学生年纪尚小,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忘。为便于资料的记忆与保存,可建
议学生做简单记录,设计如下调查表。
名字 名字的含义 名字的来历
我的名字
家人的名字
名人的名字
三、重视交际目标的勾连与融合
“讲清楚”与”礼貌地回应”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但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过于抽
象、笼统,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交际目标进行细化与融合。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本次交际目标与已有经验进行勾连。在学生讲述自己名字及含义时 ,可
设计如下问题:”刚才这几位同学讲述自己名字及由来,你们觉得讲清楚了吗?”“你有什么好办
法能帮助他们讲得更清楚?”在学生自悟、同桌商讨等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讲清楚”与二年级上
册”按照顺序说”二年级下册”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等要点进行勾连,从而明确, 可
先说明白自己要介绍的名字,再有条理、有顺序地讲清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同样的道理,在落实”礼貌地回应”这一交际目标时,也可设置”在同学讲的过程中,听的同
学要注意什么”的讨论点,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将二年级上册”有礼貌地提问”、二年级下册”对
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等要点进行勾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还会有”
不提问,只倾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做出回应?在学生充分探讨后,教师帮
助梳理、提升一微笑赞许、眼神鼓励等也是”礼貌地回应”的方式。
四、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交际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提升学
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课始,教师可将全班学生的名字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及由来,在这样的过
程中介绍自己,了解他人。
课中,教师可创设更多的交际情境。可以是个体学生面对全班同学的交际,可以是同桌两人之
间的交际,也可以是学习小组之间的交际,让听众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评价,将 “小群体交际”与
“全班交际”结合起来。
课后,可让学生将获得的信息讲给家长听,又一次将交际情境转化到生活中,使交际为生活服
务。
教师要通过多样化活动化的情境,使交际重点不断落实、巩固、强化。
习作
续写故事
256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内容是看图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意在引导学生依据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的发展做出合理、多元的推想,从而把故事写完。
教材第一部分提出习作的任务:了解插图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把故事
写完。
教材第二部分用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讲述了故事的前半部分。插图一,一对同桌在讲述自
己过生日的情形,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一人强调”生日蛋糕”,一人强调”全家人一起过”。李晓
明也在其中,从神态可以看出他的心情相比其他同学有些复杂。插图二只有李晓明一人,情绪低落,
自言自语。插图三 ,一对同桌正在商量如何为李晓明过生日。此后,一个大大的问号提示学生思考
故事后面会怎么发展。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习作完成后修改、交流的要求。”小声读”有两层意思,一是读有助于发现
习作中的明显错误,如漏字、多字、语句不通顺;二是声音小不影响他人。”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把
有明显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这是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学过的改正、增补、删除等修改符号,修改有
明显错误的内容。教材还要求学生与同学一起交流习作,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旨在强化推想
的合理性,学生分享自己习作的同时,也应该说明自己这样推想的理由。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插图和提示续写故事,把故事写完整。
2.能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内容。
教学建议
一、整体了解图文内容,推想人物关系
看懂图意,了解插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续写故事的基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依次观察
插图和泡泡中提示的内容,从整体上推想并简单描述故事内容。比如:一对同桌正在兴致勃勃地谈
论各自的生日,吸引了其他同学的关注。李晓明想到了自己即将到来的生日,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
在外地,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日会是什么样子。那对同桌知道了这个情况,正在商量可以为李晓明做
些什么。
3 幅插图共有 6 个人物,显然都是同学。其中一对是同桌,只有一个人物有姓名,即李晓明。 首
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后信息推测:谁是”李晓明”?其次,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插图中的其他
人物是否也需要取名。一般来说,为了叙述的需要,那一对同桌可以取名,如小红、小强,其余人
物可以用大家、同学们等代称。
二、关注插图细节,推想人物的想法
在整体浏览图文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关注插图中的相关细节。插图一中李晓明与其他人相比,
显得心事重重。可引导学生联系后面的插图想一想:他的心情怎么样?(有些羡慕、难过或者其他
的感受)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插图二中的李晓明呆坐着,情绪低落,愁眉不展。他的心情
通过泡泡展示了一部分,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他还会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泡泡未说完的
话有多种可能,比如,爸爸妈妈不会回来的,也不可能有生日蛋糕了;又如,可以向爸爸妈妈说明
自己的愿望,希望他们能回来;再如,还是悄悄地过生日算了。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验来推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关注班级里与李晓明类似情况的学生,照顾其心理感受。
三、提示多个推想故事的角度
要引导学生朝不同的角度推想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比如,可能是同学们在学校或李晓明的家里
一起为李晓明过生日,让李晓明感受到同学情谊;可能是同学们一起为李晓明过生日的时候,他的
爸爸妈妈也赶回来了;可能是爸爸妈妈通过视频通话为李晓明送上生日祝福;也可能有快递送来生
日礼物。要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有创意地续写。
在推想故事发展和结局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说明这样推想的理由,并对这些理由做切
257
实的辨析。可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设计当时的语言、动作等,在一边表演一边评议的过程中,不
断调整推想的内容。
四、培养修改、交流分享习作的习惯
完成习作后•可引导学生回顾改正、增补、删除这 3 种修改符号的用法,再小声地读自己的习作,
运用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要提醒学生,除了有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改自己觉得可以改进的
语句。
交流互评环节,”说说你更喜欢谁写的故事”可以从以下两点引导:首先,是情感、态度的正
确引导,续写的内容是否反映了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或者班集体的温暖,或者爸爸妈妈的关爱等;
其次,从故事发展、结局的合理性和独特性方面予以引导,续写的内容应该符合生活经验和生活常
识,也要避免雷同,最好能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4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预测这一学习重点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交流一边读
一边预测带来的阅读新体验,知道在课外阅读中要自觉地运用预测这一策略。
“识字加油站”安排了”字典、基础”等 6 个词语,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认识”典、
基”等 7 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 3 项内容。第一题提供了 4 组含有多音字的词语,让学生运用据义定音
的方式读准”假、几”等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读音; 第二题编排了 “百发百中”“四面八
方”“七上八下”等 3 组并列式成语,引导学生发现这类成语构词的特点并说出类似的成语。第三
题引导学生发现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可以有 3 种不同的形式,并仿照其中一种形式写句子。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与团结合作有关的俗语,旨在让学生体会俗语中蕴含的哲理并朗读、
背诵。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1.关注预测带给学生阅读的新体验。
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懂得了什么是预测、预测的依据和预测的思维过程。”交流平
台”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体会,交流”边读边预测”带来的全新阅读体验。比
如,在不断预测和验证的过程中,能感受阅读的乐趣;能推测故事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梳理总结预测策略的好处。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体验,并结合前面交流的
成果,梳理总结运用预测策略的好处:(1)帮助我们读得更深人,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2)
帮助我们读得更全面,注意到更多的细节;(3)能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4)帮助我们有选择、
更高效地阅读……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的阅读经验来谈。
3.拓展阅读,加深感受。
(1)分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一本自己看过的书或一篇读过的文章的题目,并把它写
在黑板上。
(2)请没有看过的同学,根据题目预测一下其中的内容。
(3)请推荐的同学公布刚才同学们预测到的是什么,没能预测到的又是什么。
(4)请每一位同学找到写在黑板上的自己没有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来读一读。
258
识字加油站
1.引导学生以部首查字法认识”基、础、佳、盲”。可试着查 “土部”认识”基”,了解其是
指建筑物的根脚;查”石部”认识”础”,了解其是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石头,注意读准”础”的
翘舌音;查”亻部”认识”佳”,了解其有”好”的意思;查”目部”认识”盲”了解其是指眼睛
看不见。
2.引导学生关注结构特征,以部首查字法认识”阁”“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可分别查
部首”门”“广” 。
3.引导学生用音序查字法认识”典”,了解其有”规范性书籍”的意思,因此用在”字典”“词
典” 等词语中。
词语段运用
【第一题:能结合语境读准”假、几”等多音字的读音。】
l.逐行出示 4 组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加点字读什么,为什么这么读。比如,”假” 在
“假期、假日”这些词语中表示”放假”,读 jia(四声),在”假扮、假装”这些同语中表示”不
真实”,读 jia(三声)。”几”在”几百”中表示”数目不定”,读 ji(三声),在”窗明几净、
茶几” 中表示”小桌”,在”几乎”中表示”很接近”,读 ji(一声)”中”在”中奖、猜中”中
表示”正好对上或合上”,在”中毒”中表小”受到”,读 zhong(四声)'在”中间”等词语中读
zhong(一声)。”处”在”处罚、处分、处理”等词语中有”处理、安排”的意思,读 chü(三声),
在”到处”等词语中表示”地方”,读 chu(四声)
2,小结多音字”据义定音”的方法,即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词语或句子中表示的意思来判断这个
字的读音。这个方法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在这里是进一步复习、巩固。教师可出示之前学过的
多音字,让学生练习用”据义定音”的方法辨析字音,并说出理由。比如,二年级上册”重(重量、
重新)”, 二年级下册”漂(漂亮、漂起来)”“行(银行、行动)”
【第二题:能说出”百发百中”等成语的构词的特点并说出其他类似的成语。】
1.引导学生自读,找出 3 组成语的规律:第一和第三个字都是数字,而且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
是并列的。
2. 引导学生再读,了解成语的大致意思。比如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非常便利。
3.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类似的含有数字的成语,积累语言。比如,十全十美、三心二意、一
心一意、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五湖四海、七零八落、五花八门。
【能了解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并仿照其中一种形式写句子。】
1.组织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后讨论,找出第一条规律:3 句话同样是引用人物所说的话,提示语
的位置不一样(在前、在后、在中)。
2.组织学生再读句子,并思考:同样是引用人物所说的话,因为提示语位置的不同,还带来了
什么不一样?结论:提示语的位置不同,引号的用法也有不同。
第一种提示语在引语前,提示语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引语在前后引号之间,如第一句。第二
种提示语在引语后,引语在前后引号之间,提示语后用句号,如第二句。第三种提示语在引语中间,
则前后引语各位于一组前后引号中间,提示语后用逗号,如第三句。
3.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用 3 种不同的形式来写一写。比如,出示商场人山人海的图片,让学
生先看图写两句话,再分别在这两句话的 3 个不同位置加上提示语,然后读一读。举例如下:
妈妈说:”这个商场里好热闹,真是人山人海!”
“这个商场里好热闹,真是人山人海!”妈妈说道。”这个商场里好热闹”妈妈说,”真是人
山人海!”
259
4.展示练笔成果。
评价指向:提示语的 3 种位置是否准确,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引号的用法是否与提示语
的位置变化相匹配。
日积月累
1.让学生借助拼音将俗语读正确,同桌互评,相互改进,再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2.听教师讲解社会生活中有关团结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大致理解这些俗语的意思。
3.熟读、背诵。
教学资源
俗语大意
人心齐,泰山移: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就能创造奇迹。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集体的智慧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要大家互相帮助才能做成事。
260
第五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这种单元自成体系: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
两类。 精读课文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习作方法; 习作例文为学生习作提供范例 ,
便于学生借鉴和仿写。其间,以”交流平台”的形式对本单元学习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或要求进行梳
理和提示;”初试身手”提供一些试写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学到的方法练一练。最后,
让学生在获得充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进行单元习作练习。
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学生学习留心观察,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有内容可写,不断提
261
高习作能力。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感受作者观察
的细致,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本单元的篇章页引用了法国艺术家罗丹的名
言,旨在说明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是”仔细观察,把观
察所得写下来”。围绕”留心观察”这一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
读课文和《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4 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
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
《搭船的鸟》记录了”我”旅途中的观察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也观察了翠鸟的
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金色的草地》主要呈现了”我”长时间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其变
化的原因。两篇精读课文的课后题,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和好处,增强留心观察的意识。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与普通单元不同,重在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要求进行梳理和归纳。本
单元的 “交流平台” 先回顾了两篇精读课文中的观察对象,并小结了留心观察的重要性;然后回
顾了这些观察对象的”特别”之处,并小结:这样”特别”的发现正是源于作者观察的细致。这样
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积累习作素
材。
“初试身手”提供了两则样例,进一步启发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
可以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并让学生尝试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写下来与同
学交流。
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与习作的范例,并以课后题和
旁批的形式,提示了细致观察和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意识。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仿照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观察一种动物、一处场景,并写成一篇习作,从而进
一步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
本单元是一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常规单元,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在理解内容、朗读课文、积累
语言等方面不宜做过多要求,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细致”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初步了解
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习作例文不能当作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教,主要是供学生习作时借鉴和模
仿。
第二,要将单元各部分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在教学本单元之初,应该让学生明白,这
个单元只有一个学习任务,即写一篇习作,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完成此次习作学习任务服务。两篇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留心观察的好处。”交流平台” “初试身
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初试身手”
提供的样例,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再结合生活经验,试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习作例
文”和单元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课后题自主学习两篇例文,了解作者丰富的观察结
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不强调对例文的整体感 知,不是从例文篇章的角度借鉴、仿写。
第三,本单元精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粗知大意即可,不需要逐字逐词地理解。一般可
以在每课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主识字,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指导书写。
第四,要提前安排好观察活动,为习作积累素材。要明确可观察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
人、事、景、物的例子。布置的观察任务要清晰,让学生清楚知道观察的要求。要注意引导学生随
时将本单元的学习收获运用于自己的观察中,明白观察积累的素材,是为本次单元习作做好准备工
作。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62
15 搭船的鸟
教材解析
《搭船的鸟》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课题中一
个”搭”字,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课文开头交代了见到翠鸟的原
因,接着重点描写翠鸟美丽的外貌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的疑问。看到翠鸟捕鱼的敏捷动
作后,通过母亲的介绍,”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点明了课题。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
因为”我”留心周围事物并细致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一会”搭船”的翠鸟,充分说
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
文中的”我”观察很细致。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的声音。
翠鸟出现后,”我”看到了它美丽的外貌: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
嘴。接着,”我”又看到了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
课后题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一题引导学生了解”我”丰富的观察所得。第二题
引导学生注意第四自然段中的动词,想象翠鸟捕鱼时的情景,体会”我”观察 翠鸟动作的细致。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描绘了翠鸟停在船头的情形,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父、鹦”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 13 个字,会写”母亲、
外祖父”等 11 个词语。
2.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
263
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说说是从
哪里看出来的;再让学生重点学习第二、四自然段,通过圈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比较等方
式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等所做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然后结合课外观察实践
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l.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景。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课后题,带着其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我”观察了哪些事物和场
景。比如,第一自然段,”我”观察了雨天船上的场景。第二 、四自然段,”我”观察了翠鸟的外
貌,以及翠鸟捕鱼的样子。然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翠鸟站在船头的描写,结合插图,理解”搭船
的鸟”的意思。
2.通过重点段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1)了解”我”对翠鸟外貌的观察。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学生交流
后,教师小结:翠鸟的外貌引人注目,羽毛鲜艳,还有一张长嘴,非常美丽。接着,引导学生边读
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
观察的细致。
(2)了解”我”对翠鸟动作的观察。
教学第四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后说说课文中翠鸟捕鱼的情形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一动作敏
捷;接着,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哪些词语体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再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聚焦动
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翠鸟捕鱼的情形。还可以播放翠鸟捕食的视频,加深学生
对第四自然段的理解。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体会”我”观察的
细致。
3.回归整体,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在了解了”我”对翠鸟的观察后,还需要回归课文的整体,引导学生体会细致观察的好处。 比
如,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了解旅途的环境,感受这是一次平常的旅行;再通过
第三自然段”我” 的疑问,感受翠鸟的突然出现带来的惊喜与好奇;然后小结留心观察的好处:在
这次平常的探亲之旅中,因为留心观察,”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给”我”的旅途增添了
快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像这样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的素材。
4.进行观察实践,记录观察所得。
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提供一种动物的图片,或播放一个动物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尝试观察
小动物,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课后,可以布置观察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在”观察记
录单”上简要地记录观察所得,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5.集中落实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要求会写的字,可以在每课
时结束时集中进行指导。
本课的生字,可以组成词语”静悄悄、鹦鹉、父亲”等进行认读,要提醒学生”父亲”一词中
264
的”亲”读轻声。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比如,”鹦”“鹉”“悄”,可分别借助声
旁”婴”“武”“肖”读正确,借助形旁”鸟字边 竖心旁”理解字义。”啦”是多音字,在拟声词”
沙啦”里读第一声,用在句尾作语气词时读轻声。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独体字 3 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翠、
羽”两个字可合在一起指导,要强调”翠”上部第一笔和第四笔是横折。要提醒学生”吞”字第一
笔是平撇。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郭风(1917 一 2010), 原名郭嘉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避雨的
豹》等。
16 金色的草地
教材解析
《金色的草地》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
因的过程。课文语言平实,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开头介绍了蒲公英生长的地点,描写了蒲公英盛开时草地变成金色的场景,为后文的观察
发现做了铺垫;接着描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快乐情景;
然后重点描写了”我”发现草地的颜色会变化的现象,并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解释了变化的原因;
结尾抒发了对草地、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因为”我”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所以从平凡的大自
然中,看到了有趣的变化,发现了变化的秘密。
课文中”很早”“中午”“傍晚”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及描写草地、蒲公英在不同时间里不同
样貌的词句,表明作者留心观察了事物的变化。
课后题直接指向本单元语文要素。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第二
题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变化的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第三
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现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游戏情景。画面色彩鲜艳,形象活
泼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了解草地的样子,感受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 6 个生字,会写”蒲、英”等 13 个字,会写”乡下、窗前”等 18 个词语。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接着了解”我”观察到的草
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感受”我”观察的细致;然后自己观察生活中某一事物或场景的变化
情况,通过观察实践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草地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说出”有趣”“可爱”等总印象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带着欢快的语气朗读课文,并围绕课后第一题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
景。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可爱”,从而整体了解课文描写
的内容,比如,蒲公英盛开的金色草地场景,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
2.了解”我”观察到的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第三自然段集中体现了”我”观察的细致,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可结合课后第二题,分 3
265
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的变化。先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
的词语”很早”“中午”“傍晚”,想一想每个时间点草地的样子,发现草地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
变化。再让学生将 3 个时间点草地的颜色分别填人课后第二题的空白处一早上,草地是绿色的;中
午,草地变成金色了;傍晚,草地又变绿了。然后,让学生按照顺序连起来说说草地的变化。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先让学生一边读第三自然段一边画出描写蒲公英
花朵的词句,了解其变化过程。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手掌动作演示蒲公英
花朵张开、合上;播放蒲公英花朵张开、合上的视频。接着,让学生再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蒲公
英花朵在一天内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并将思考的结果填人第三题的空白
处一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花朵合拢了;中午,草地变成金色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张开
了;傍晚,草地又变绿了,因为蒲公英花朵又合拢了。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你
的窗前有一片这样的草地,上面开满了花,你会观察到什么?再引导学生看看第二题填充后的句子,
想一想自己想做的观察和课文中”我”的观察有什么异同,从而体会到:课文中的”我”不只观察
了草地的颜色,还在不同时间观察了草地颜色的变化,更进一步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
英花朵张开、合拢的关系,观察得非常细致。
3.继续课外观察实践,记录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
《搭船的鸟》一课后,已经给学生布置了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让其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植物
或一处场景。本课学习后,可以借助课后第三题,让学生继续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在
之前的基础上,侧重观察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观察所得。如果学生之前观察的事
物或场景不容易发生变化,教师可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其调整观察对象。除了教材给出的向日葵、
含羞草的例子,也可出示一些常见事物变化的图片供学生选择,如”睡莲早晚的不同状态”“ 夜来
香昼夜的变化”“小猫的眼睛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状态”。还可以让学生种豆芽,观察其生长变化
清况。
本次的观察实践,可给予学生较长的时间,要特别提醒学生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事物进行观
察。发现事物出现变化后,要进一步仔细观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注意随时在观察记录单上记
录观察所得。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之前的观察记录单进行扩充,体现出观察到的事物和场景的变化情
况。
观察记录单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所得
4.集中落实识字写字。
与前一课一样,本课的生字也可以在初读之后集中识记。可以组成词语”蒲公英” “玩耍”
“哈欠”“钓鱼”“合拢”进行认读;也可以借助熟字识记生字,如通过与形近字”要''比较而记
住”耍”的字形。
本课要写的字,也可以在每课时结束时集中落实,按照结构进行归类指导,还要突出易错字的
指导。比如:上下结构的”蒲”“察”要先整体观察,注意各部件摆放的位置;”睡”字要提醒右
边部分”垂”的笔顺是撇、横、竖、横、竖、竖、横、横,而且这个字横画较多,其中第一横最短,
第二横最长,横画间隔均匀;”喜”字上下窄中间宽,要把字写得紧凑些,下”口”略宽于上”口”。
教学资源
266
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1873 一 1954),苏联作家,许多作品表现了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著有《人
参》《大自然的日历》等。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材解析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 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部分回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观察的收获 ,并
得出结论一 “留心观察” 非常重要。 第二部分列举了两篇课文的作者对事物的外貌、变化原因等
所做的观察,并得出结论一”细致观察”是对事物深人了解的重要途径。这是对留心观察好处的总
结,意在说明留心观察的重要意义。
“初试身手”让学生试写观察实践的所得,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并为单
元习作做好铺垫。教材要求学生写下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场景,并提供了两个样例,均是
学生观察所得的开头部分。第一个样例描写了买菜路上看到的过马路的蜗牛,提示学生:再平常的
事物,只要留心观察也会有新的发现。第二个样例记录了对芒果的观察,进一步提示学生:为了对
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这两个板块有着紧密联系。”交流平台” 回顾学习重激发学生
“初试身手”的兴趣,为”初试身手”奠定基础;”初试身手”是”交流平台”的拓展延伸,让学
生在试写中充分感受”交流平台”中提出的留心观察的好处,并进一步提示学生除了看一看,还可
以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
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的教学,要着眼于单元全局,加强各方面的联系;要把握好”初
试身手”的要求,利用对”初试”成果的讲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1)”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精读课文”相联系。
“交流平台”的教学,要联系精读课文,回顾总结作者做了哪些细致的观察。可以引导学生先
回顾两篇课文,交流文中最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好玩的事物、场景,再次感受留心观察的重要
性;然后梳理小结文中有哪些细致观察的表现,比如,《搭船的鸟》有对翠鸟的外貌和动作、下雨
天船头场景所做的观察,《金色的草地》有对草地、蒲公英的变化情况所做的观察。
“初试身手”的教学,也要联系精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将”初试身手”中提供的两个样例与两
篇精读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可以将第二个样例与《搭船的鸟》第二自然段进行对比,
发现后者主要是”看”,而前者既有”看”,也有 “摸”“闻”“尝”。要通过对比启发学生:生
活中的普通事物也值得我们观察;观察的时候,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
嘴巴尝。
(2)”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相联系。
“初试身手”中的两个样例,同样证明了”交流平台”中的两个结论,因此,在教学”交流平
台”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初试身手”中的两个样例交流留心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的好处。
在教学”初试身手”时,可以提示学生:在进行观察实践时,除了可以模仿这两个样例,还可
267
以模仿”交流平台”中提到的精读课文中的例子。
(3)”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与学生观察实践相联系。
《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课后,已经布置了课外观察实践活动。在教学”交流平台”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观察实践,交流自己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留心周围事物、细致
观察的好处。在教学”初试身手”时,教师也要利用学生初步的观察所得,作为试写的基础。
2.”初试身手”要把握合宜要求,讲评要突出诊断作用。
“初试身手”定位在”初试”,是让学生初步尝试写下对一个事物或一处场景的观察所得,不
做字数、质量等方面的限定。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习作单元学生第一次动笔写的练习,教师要充分
关注”初试”的成果,发现学生的观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习作的难点,突出讲评的诊断作用,
及时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完成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如果学生的试写成果比较粗疏,或者写得不太清楚,教师讲评时可以先指出问题,再提醒学生
接下来做更细致的观察。比如,学生观察小鱼后,观察所得仅限于”小鱼游过来吃鱼食”,教师就
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小鱼是怎么游过来的,又是怎么吃鱼食的。
如果学生的观察调动了各种感官,但试写成果仅仅是把观察所得琐碎地罗列出来,教师可以提
醒学生把各种感官的观察都做得更细致一些,甚至可以聚焦于一两种感官的观察,不必面面俱到,
使自己的观察更扎实、深入。
如果学生的试写成果未体现事物或场景的变化,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接下来仔细观察事物
或场景的变化。
如果有学生观察了场景,教师可以顺势提醒:除了观察一个事物,也可以像这样观察一处场景。
总之,教师要通过”初试身手”环节有针对性的讲评,指导学生接下来的观察实践,从而提高
单元习作的质量。除了教师讲评,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还可以观察什么”等进
行自评、互评。
讲评后,要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留心观察,进一步丰富观察记录单的内容,随时记录自己的观察
结果,为单元习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材解析
本单元编排了《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观察的对象是生活中常见的
事物一小狗和杨梅。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写自己观察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
并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观察所得。
《我家的小狗》一文,”我”经过细致观察,发现了小狗”王子”淘气又可爱的特点,比如,
学念”狗”时,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意思;喜欢同火车赛跑。课文的旁批和课后题提示学
生,读这篇例文时要关注小狗的不同表现,还要关注作者在细致观察时想到了什么。正是因为作者
留心观察了小狗的种种表现,并由此想到了许多事情,才将小狗的淘气可爱写得活灵活现。
《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一至三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和杨梅树的样子。第四
至六自然段,写了作者观察到的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课文的旁批提示学生体会作者观察
的细致和这样观察的好处,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杨梅外形、颜色、味道的观察
所得。
单元习作的第一部分呈现了 3 幅插图。第一幅图中有绿地、房屋、树木、小鸟等生活中最常见
的事物,形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第二幅图展现的是早晨街道的一处场景,有去上学的学生、去上
班的成年人、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报刊亭中的售货员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第三幅
图展现的是一处学校教室课间场景,一位老师正在辅导一个学生,其他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讨
268
论,还有的在擦黑板。这 3 幅插图从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可以观察的对象,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
物或场景的愿望,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的选材思路。
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 学
生在此前已经开始进行观察了,在单元习作中要把新的发现写下来。 教材还提出了习作的要求: 一
是写完后小组展示观察所得,旨在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留心观察的好处,相互启发, 开
拓思路;二是试着和同学分享最近的观察感受,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2.能继续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
教学建议
习作例文的教学,不应从篇章人手,整篇完整地教学,而应分部分、有选择地教学,把重点放
在学习、模仿例文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写法上;不要做字词、内容理解、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要求,
避免教成略读课文。
要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单元习作的整合,重视”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
交流平台”的关联,有重点地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消除畏难情绪。
1.通过习作例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
习作例文要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借助旁批和课后题了解作者的观察所得和观察的细致。《我
家的小狗》的两个旁批提示了小狗淘气可爱的一些表现,可让学生带着课后题的要求自主读文,找
出小狗淘气可爱的表现,关注两个旁批,读后仿照旁批的样子,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阅读体会,感
受”我”观察的细致。《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个旁批提示了作者对杨梅外形的变化所做的观察 ,
第二个旁批提示了作者对杨梅的味道所做的观察。可以让学生读文后,先借助旁批体会作者观察的
细致及其好处,再填写课后题中的表格,梳理出作者对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的观察所得。比如 :
应借助例文引导学生体会到,可以写观察到的发现,还可以加人自己观察时的想法。比如,写
小狗跑不过火车时的叫声,作者就进行了推测,把自己想到的也写了下来;又如,写杨梅吃多了之
后牙齿又酸又软的原因,是作者的分析,也是自己的想法。加人自己的想法,能把观察对象写得更
加清楚,让人看得明白 。
2.加强”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的整合。
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初试身手”练写时,学生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有
针对性的指导,选择例文中有用的部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可利用写小狗跟火车赛跑的片
段,指导学生如何对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写清楚观察到的小动物的行为表现;可利用写杨梅
味道变化的片段,指导学生如何对事物或场景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
单元习作时,学生既可以延续”初试身手”时的观察对象,在试写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
269
升,也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事物或场景,重新观察、记录、书写。在讲评时,教师可对比同一个学
生”初试身手”的试写成果和单元习作的成果,指出其中的提升,既让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又让
学生体会进步的乐趣。
单元习作的指导,不必集中在习作例文之后,而应与习作例文紧密融合,同步穿插。
要把习作例文作为习作指导、评改的全过程的范例。
3.注意”习作例文与习作”和精读课文、”交流平台”的联系。
(1)适时回顾精读课文、”交流平台。
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适时回顾本单元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再次小结:观察时要细致;
要注意事物或场景的变化;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既可以在学生试写习作前回顾,也可以在学生试写
习作后讲评时回顾。
(2)适时比较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进行比较,发现相同点,拓宽学生的习作
思路。比如,《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观察的对象都是植物,都观察了事物的变化;《搭
船的鸟》《我家的小狗》观察的对象都是动物,都调动了多种感官观察。
4.讲评时关注”观察是否细致”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不宜拔高习作要求,应注意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
兴趣,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的畏难情绪。
本次习作,教师要紧紧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进行评价,适时引导回顾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中
的样例,以及单元习作中呈现的 3 个交流要点,让评价有据可循。评价形式要多元,可以自评、互
评、小组评相结合。可以出示几篇达到要求的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观察细致的优点。也可以
把所有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梳理,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是否细致”进行讨论、修
改。
5.鼓励学生展示习作内容,分享观察心得。
完成习作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习作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
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再推荐一个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
在交流习作后,要引导学生说说最近的观察感受,分享观察心得。分享形式可以多样,如小组
内分享、班级分享。感受的内容既可以是对自己观察对象的发现,也可以是观察过程中自己的点滴
心得,不必要求学生梳理出理性的语句,只要能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即可。在展示、分享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王鲁彦(1901-1944),原名返我,又名衡,鲁彦是他的笔名,著名的现代乡土小说家。结集出
版的有《柚子》《黄金》《愤怒的乡村》等。
270
271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 4 篇课文:有描写山水美景的古诗《望天门本山》《饮
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有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南
国美丽风光的《海滨小城》;还有展现北国四季迷人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本单元课文旨在
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
式的人文导语,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配合表现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
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富饶的西沙群岛》在文中以泡泡
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语文园地
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词句段运用”安
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
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地阅读,理解段落的意思。
第二,本单元的习作与阅读教学关联非常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表
达方法,相机指导学生口头表达、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引路,使学生有章
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古诗三首 2-3 1.认识个生字,读准 6 个多音字,会写 51 个字,会写 62 个
词语。
2.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
句的意思。背诵 3 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5.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 2
海滨小城 2
美丽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
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语 文 交流平台 2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
272
园地 作用。
2.认识”蝌、蚪”等 6 个生字,能说出”蝌、鯉”等字声旁表音、
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
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5.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2 一 13
17 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
本课由 3 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
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
深。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 字统领
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
大意是: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大意是:东流而去的长
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
湍急;”此”是指天门山。诗歌后两句的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
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帆,富有情趣。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
两句诗写景,大意是: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这两句诗写出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潋滟”“空蒙”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
的音乐性。”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赞叹。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
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在作者的眼里,西湖就像
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欲”是”如果”的意
思。”总相宜”既写出了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也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诗
歌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山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
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前两句诗的大意是: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
静, 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后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
样的君山。
课文插图简洁而富有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照。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 13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建议
273
本课的 3 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
外两首。在教学第一首古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照等方
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用串联景物的方法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
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诗句;然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
古诗,梳理学法,为学习另外两首古诗做准备。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 5 个生字,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
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区分声调。在全诗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如”适宜” “庭
院”,帮助学生巩固。
多音字”抹、磨”,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 中
读 mö(三声), 在 “抹布” 中读 ma(一声) ; “磨” 字在 “磨镜”“磨刀”中读 mo(二声),
在”石磨 磨盘”中读 mo(四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 如,”孤”字中 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
通过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
“未” 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要提示学生”磨”字中”广”的一撇要拉长,包住里
面的部分,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
3 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比较清晰。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然后个人展示读,
教师纠正停顿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教师范读,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模仿朗读,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
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人情人境地朗读, 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在学生
理解诗意后,要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人画面,记忆古诗。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大部分学生对 3 首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需要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关键字词或者
利用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在教学 “天门中断楚江开” 时,可让学生围绕
“断” 和 “开”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再辅以图片, 富学生
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天门山和长江水的气势;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提供一些
西湖美景的图片印证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并用自己的朗
读来表现西湖之美;在教学《望洞庭》时,可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
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再指导学生用舒缓的语调读好诗句。
274
3.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对诗中美景的感受。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白看到青山出、孤帆来时,可能会做些什么”,
从而感受天门山美景的壮丽;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以让学生想象 “诗人在看到晴天或雨
天的西湖时,可能会说什么”,体会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学《望洞庭》时,也可以让学
生想象说话”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进一步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想象诗人面
对美景时的表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人境朗读。因此,在学生想象
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朗读指导。
4.背诵、默写。
本课 3 首古诗要求背诵,可以出示”水势浩荡冲击天门山”“雨中的西湖”“洞庭湖中的君山”
等图片让学生背诵相关诗句;也可以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帮助学生进行积累性的展示;还可以设
置一定的语境,如”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让学生填
上合适的诗句,帮助学生进行运用性的积累。
默写《望天门山》要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先做诗句填空式默写,或者看图片默写诗
句,再进行整首诗的默写。教师要注意指导古诗书写的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
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第三行开始每行写一句古诗,标点符号占一格,每行的左右两边空格要大体
一致。
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等 5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等诗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导人解题
1.出示诗题,齐读。
2.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望”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重点关注易受方言发音影响的字。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 , 然后范读《望天门山》,让学生模仿,读熟
古诗。
3.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想象第一、二句诗描写的画面
1.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1) 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275
①重点理解 “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④指导书写”楚”“断”两个字。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囹指导书写”至”字。
2.小结学法: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四、想象第三、四句诗描写的画面
1.出示第三、四句诗,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么”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
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5.指导书写”孤”“帆”。
五、背诵、默写
1.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再指导学生正确默
写。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材解析
本文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与赞
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位置,鲤点明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 物
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总领全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美丽的海水、海底多样的生物、海岛上众
多的海鸟 3 方面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 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必将随着祖国建
设事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与开头相呼应。其中,第五自然段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
下”这个关键句写的。
课文的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比如,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海参”懒洋洋地蠕
动” , 大龙虾”全身披甲”很”威武”,这样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既形象又生动。又如,”
像插着好些扇子”“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把海鱼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课文配有一幅西沙群岛的照片,视野开阔,海水碧蓝,海浪温柔地冲刷着海滩,静谧而美丽,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认识”富、饶”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 12 个字,会写”群岛、
位于”等 27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3 方面来写西沙群岛
的,能发现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4.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描述图上的景观。
276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圈画出景物,进行梳理,明确课文是从”海水、
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3 方面来写的;再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指
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有选择地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和物产,并选择一幅”小练笔”中的图画写一写。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岩”“虾”可以借助图片指导识记,比如,出示”岩石”“大龙虾”的图片让学生
认一认读一读,理解字和词语的意思。
其他的生字,还可结合字理进行识记。比如,”瑰”中的”王”表示”玉”,”瑰”有”珍奇”
的意思。
教学多音字”参”时,可以出示”人参、海参”等图片让学生认一认,理解”参”在”人参、
海参”等词语中读 shen(一声),在”参加、参与”等词语中读 can(一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大部分为熟识的部件组成的字。指导书写时要重点提示容易少一笔或多一
笔的地方。比如,”优”要提醒学生最后一笔是点;要引导学生将”贵”上面的部件和”虫”进行
比较,发现区别;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挺”字最右边的部件,发现与 “王”的区别。另外,要注
意指导本课左右结构的字中笔画发生的变化。比如,”鼓”字中左边部分的最后一横,”数”字中”
女”的第一笔,都要变成提。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挺 右边的”廷”要写得要紧凑,”壬”的第一笔是撇,”廴”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部件。
鼓 左右两部分都紧靠竖中线。左边部分的上面两横稍斜且下横要短。右边”支”的横撇要穿
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
数 左边”米”最后一笔是点,”女”的撇折要缩短。右边反文的长撇与”女”的撇折底部齐
平,捺从短撇的下方开始运笔,要舒展。
贵 上边要写得扁,第五笔横要写得伸展。下边的”贝”要写得瘦长,最后一笔是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理解课题中”富饶”的意思,再出示以下表格,组织学生边读课文
边圈画后填写表格,大体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风景和物产,落实课后第一题的要求。
自然段 风景和物产
2
3
4
5
然后,让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风景和物产进行归类梳理,知道课文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
上的鸟这 3 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2.词句段理解。
(1)借助颜色词,体会海水的美丽。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先借助颜色词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体会海水的美丽,
再通过”因为……”句理解产生这种美景的原因,然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两句话合起来
说一说。
277
(2)细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海底生物的有趣。
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等海底生物。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展
开教学。”珊瑚”一句,可以借助”绽开”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说说 “你好像看到了怎
样的花”;再结合图片直观感受珊瑚的美丽,有感情朗读;然后仿照课文说一说”珊瑚还可能是什
么样的”。”海参”一句,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到处都是”“懒洋洋地蠕动”展开学习,模拟”懒
洋洋”的动作,或者想象说话”这么多的海参,它们都在干什么”,从而体会海参数量之多,想象
它们行动时的可爱。”大龙虾”一句,可以让学生通过”划过来,划过去”感受它的威武,体会语
言的生动,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海底的生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归段落整体。
(3)细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海底鱼儿的多和美。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了解段落主要内容;再细读段落,从”好看极了”“有
的……有的……有……有的……”等词句中体会鱼的美丽,从”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
鱼”等词句中体会鱼的多,进而梳理小结:第四自然段是从”样子美”“数量多”这两方面来写鱼
的;最后回归段落整体,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海鱼的印象。这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要随句子的教学进
行,可以突出”好看极了”“多得数不清”“一半……一半……”等词句,试着读出鱼儿的多和美 ,
还可以突出描写鱼颜色的词语来表现鱼的多姿多彩。
(4)借助关键句,理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关键句一般是指能够提示文章的主旨,一或是能够集中体现段落意思的句子。”西沙群岛也是
鸟的天下”这句话,就是第五自然段的关键句。学生借助这个关键句,就能理解第五自然段的大意。
需要注意的是,中年级只要求学生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对一篇文章的关键句不作学习要
求。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细读第五自然段,了解这段话主要写了”树林多、鸟蛋多、鸟粪多”3
方面的内容;再读一读泡泡,试着说出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
机梳理:这段话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来说的,第一句就是这段话的关键句。借助这句
话,就能理解这个自然段的大意。
3.积累表达。
本课的词语表中,一些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的词语,可以提供辅助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再进
行运用,要做到词不离句、学用结合。比如,”交错”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句子”一块块,一
条条,相互交错着”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并出示”道路交错”等图片给学生提供帮助,再让学生用
“交错”写一句话;”成群结队”一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句子”鱼成群结队地……好看极了”理
解”成群结队”是表示数量多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出示”飞舞的蝴蝶、飞翔的大雁、游玩的同学”
等图片,让学生用”成群结队”写一句话。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部分介绍西沙群岛,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
行表达,进一步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增强热爱西沙群岛的感情。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让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先尝试介绍,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可以借助”好看极了”等关
键词,借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等句式介绍鱼儿的美丽;也可以介绍”珊瑚”
“海参”“大龙虾”等某一段落描写的主要事物;还可以借助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
介绍海鸟。
课后”小练笔”提供了 4 幅图画,有海底美丽的珊瑚、多彩的鱼、可爱的海龟,还有海上飞翔
的海鸟,要求学生选择一幅图用几句话来写一写。教师可从两方面提供帮助:方面可先让学生自由
选择喜欢的图画,然后引导学生从”颜色、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说说图画中的事物是什么样
的,明确”可以写什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文中一血表达方法,如”……像……”“有的……
有的……”句式,以及”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段式,为学生”怎么写”提供帮助。
278
教学资源
西沙群岛概况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海南岛的东南方。永兴岛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是海南省三沙市的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 海滨小城
教材解析
本文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语言清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 7 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 5 个场景。第一、二自然段中的
海与天、船舰、海鸥、云朵及早晨镀上了金黄色的事物,勾画出海上美丽的场景;第三自然段中各
色的贝壳、喧闹的船队,写出了海边的场景;第四自然段从树的种类多、桉树叶香味浓、风凰树花
开得热闹 3 个方面写了庭院里的树;第五自然段从榕树的数量、样子及休息的人们 3 个方面写出了
公园之美;第六自然段从走在路上的感觉、路面的干净两方面写出了街道之美。第七自然段点出了
海滨小城的主要特点”美丽”和”整洁”。
第四至六自然段都是围绕关键句写的。
课文的用词丰富,句式多样,很有特色。文中有很多颜色词,如”棕色”“银白色”“灰色”“银
光闪闪”,构词方式多样,写出了事物的色彩美。有些词语令人有新鲜感,如”寂寞地躺在那里”“开
得那么热闹”,容易引发学生的想象。另外,一些句式很有特点,比如,”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
云朵”,写出了云朵的美丽,句子干净不哕唆;”早晨……”这一句与”帆船上的渔民……”这一
句表达方式相似,但句中”都”和”也”的使用,让句子有了变化,写出了朝阳下美丽的海景;第
四至六自然段中,”桉树的香味”“风凰花的热闹”“细沙小路的舒服”等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
都写出了作者对海滨美景特有的喜爱之情。
课文配有一幅插画,民居错落在绿树之中,红日衬托着海天岛屿,海中点缀着来往的各色船只,
蓝天下飞翔着海鸥,很好地表现了课文描绘的美景,既能为没到过海边的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又
能帮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南国小城的迷人风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 13 个字,会写”海滨、
街道”等 19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3.能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建议
本课可以借助插图导人,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大致把握课文描写的场景;再圈画景物,了
解场景的样子,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接着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关键语句,
理解段落的意思;然后交流”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积累。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教学”胳”字,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肚、腿、脚”等月字旁的字,再类推到”胳”。其他的生
字可以随文教学。比如,”滨”“鸥”“凰”可以结合”海滨”“海鸥”“凤凰树”等图片进行认
279
读,并拓展”河滨、湖滨”“红嘴鸥”“龙凤”等词语进行巩固;”睬”“凳”可以借助”
采”“登” 等熟字进行迁移认读;也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载”,引导学生理解”载”是用工
具装运东西, 所以有”车”,”栽”是种植植物,所以有”木”;还可以结合数学学习经验识字,
在”除法、除数、被除数”等词语中识记生字”除”。
“臂”是多音字,在本课读 bei,可以和生字”胳”一起认读,并让学生指一指身体相应的部位
来理解字义词义,再提示学生”臂”在”手臂、臂力”等词语中读 bi(四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大多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左右结构的字要重点指导有笔画变形
的字和易错的字,比如,”躺”字左边的”身”,书写时最后一笔撇不要出头;”踩”字左边足字
旁的最后一笔是提;”洁”字的右上部分是”士”不是”土”。上下结构的字”靠、夏”横画较多,
不能遗漏。半包围结构的”载”字笔顺是横、竖、横、横、撇折、竖、提、斜钩、撇、点,”栽”
和”载”两个字的字形、笔顺相似,笔画较多,书写时笔顺不能弄错,更不能遗漏笔画。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
构。
2.词句段理解。
(1)通过描写景物的词句,体会海上、海滩两个场景的美丽。
作者对海上和海滩这两个场景中的蓝天白云、船舰、海鸥等景物进行了细致描写。可先引导学
生圈画景物,了解每个场景里有些什么,然后品味词句,体会海景的美丽。
比如,”天空飞翔着……”这一句,要引导学生品味景物的颜色,体会白色、灰色的海鸥与云
朵点缀下的蓝天相交融的美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适当加重语气突出颜色词。
又如,第二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颜色词体会朝阳下海上的美景,再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
话”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以及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
金黄色”,然后进行比较,体会原句描写更生动的特点,最后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速度练习朗读。
海滩这一场景的教学,可以围绕有新鲜感的词句展开。比如,从”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体会沙滩的安静,从”海滩上就喧闹起来”体会船队捕鱼归来的热闹,在寂寞与喧闹的对比中体会
海滩的美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海滩上的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以丰富对场景
的感受。指导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速、语气,读出安静与热闹两种不同的状态。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体会庭院、公园、街道的美。
第四、五、六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段落的关键句,能帮助学生理解一段话的大意。可以先
教学第五、六自然段,再教学第四自然段。
第五、六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圈画所描写的景物并交流,感受公园、街道的美。 比
如,第五自然段写了公园里有许多榕树,榕树的样子好看,被吸引来公园休息的人多;第六自然段写
了沥青铺成的大路和细沙铺成的小路很漂亮,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很干净。此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说
280
话,进一步体会公园、街道的美,比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
迁移运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的经验,发现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从而理解段落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可以引导学生先自读段落,从”有……还有……”“很多”“满街满院”“好像
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等词句,体会庭院的美丽;再梳理出这一段写了”树的种类多”“桉树的香
味浓”和”凤凰树开花热闹”3 方面的内容都是在写,从而发现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不仅写
了树很多,也写了树很美。
3.积累表达。
文中提到的海滨小城的一些事物,很多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机帆船、渔民、汽笛、船队”,
可以直接呈现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来来往往、银光闪闪”等构词方式有特点的词语,
可以在教学相应句子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词义,再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来来往往”
或”银光闪闪”的景象,并用这几个词语写句子。
课后第三题安排了摘抄、交流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关注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的意识,
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可以在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在交
流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摘抄下来,注意格式。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林遐(1921 一 1970),当代著名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 《风雷小记》 《山水阳光》《撑
渡阿婷》。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材解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
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 6 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树特点。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写
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春天里嫩绿的叶子、融化的积雪、淙淙的小溪、可爱的小鹿,都富有生机;
夏天里葱葱茏茏的树木、乳白色的浓雾、蓝蓝的天空、各色的野花,色彩斑斓;秋天里有飞舞的落
叶、山葡萄、榛子等,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里有张望的松鼠、躲藏的紫貂和黑熊,等待着春天的
来临。第六自然段,用”美丽的大花园”和 “巨大的宝库”对全文做了总结,再次点明小兴安岭景
美物丰的特点。其中,第二至五自然段都以描写树木开头,照应了第一自然段中的”绿色的海洋”。
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富有美感。比如,”抽出”一词将春天枝条快速生长的样子描绘得形象直
观。”葱葱茏茏”“严严实实”和”封”,表现了夏天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写出
了勃勃生机;”浸”浓笼的整片森林宛日仙的美;”献”体现了小兴安岭物产的丰富,尽显”巨大
的宝库”价值所在。文中的语句表达富变化,充满情趣。比如,”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
子”,把小鹿的机灵可爱写得特别形象;夏天强烈的阳光”像利剑一样”,更是生动;松鼠”有时
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短短的文字就把松鼠期盼春天的可爱形象勾勒出
来了,为冬天的小兴安岭平添了几分生气。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夏日林海照片,一幅冬天森林照片。插图与课文情境融合,有助于学
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兴安岭之美。
281
教学目标
1.认识”侧、欣”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 13 个字,会写”
东北、红松”等 1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表达上的好处。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
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为浅显,宜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可先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介绍
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段落,初步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再通过想象画面、替换词语、对比朗读
等方式 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生动,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喜欢的季节
里特有的景物,介绍小兴安岭。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容易读错的字较多。在教学”欣”“浸”“临”等韵母相同的字时,可以先指导”
欣”,然后给”欣”换声母、声调,从而读准”浸”“临”。教学”梢”字时,可以出示”消、悄”
等熟字,让学生通过比较偏旁认识到”梢”和植物有关。
在教学多音字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词语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比如,”舍”在”宿舍”一词中
读 she(四声),在”舍得”一词中读 she(三声) “兴”在”小兴安岭”“兴旺”等词语中读 Xing
(一声),在”高兴”“兴高采烈”等词语中读 Xing(四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可重点指导带有穿插笔画的字,如”袋、线、软”。”袋”下边部分 “衣”
的上部,穿插在”代”的中间,因此”代”的斜钩要写得平缓舒展,为”衣”腾出空间;”线”右
边部分的两横稍斜,撇要穿插到左边绞丝旁的下面,托稳整个字;”软”字 中”欠”的长撇穿插到”
车”的提下面,使整个字结构紧凑。
还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写字经验。比如,指导书写”线”字时,可以出示”浅”等熟字,唤起
学生的记忆。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袋 “代”右半部分的斜钩要向外伸展,给”衣”的点让出空间。”衣”的横短而斜
撇、捺要舒展,竖提在竖中线稍左处,要短而直,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线 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的斜钩作为主笔要有力、舒展,两横也要略斜,撇要穿插到
左边绞丝旁的下方。
软 “车”的最后一笔变成提,”欠”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把握写景文章的内容已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学
习经验;再引导学生塑。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课文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还可以说说初
读后觉得小兴安岭什么季节最美丽,以及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词句段理解
(1)联系生活,初步理解”绿色的海洋”。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先朗读,通过”数不清”“几百里”等词语和省略号,体会小兴
安岭森林的广阔;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见过的森林的样子,结合插图,理解”绿色的海洋”是指
小兴安岭地广树多。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段落,说说对小兴安岭春天的印象,再引导学生借助重
282
点词句体会春天的美丽,然后指导朗读。比如,”春天……叶子''一句,可以在初步理解句子意思
的基础上,出示”春天树木抽枝”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枝条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情形,从而体会”
抽出”用词的贴切,并在朗读时适当加重语气。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融化”“汇成” “流着”
“涨满”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小兴安岭在春天里的变化,感受春的气息和生机,通过小鹿散步时
的不同姿态,体会春天里小鹿的可爱,并用欢快的语气读好句子。
(3)迁移学法,感受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
课文的第三至五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梳理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
法,再迁移学法自学第三至五自然段,并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先谈谈对每一个季节的整
体印象,再关注每个季节中特有的景物,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图文对照等方法,体
会小兴安岭夏、秋、冬的美,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第三自然段,要关注长句子的教学。比如,”夏天一一天空”一句,可以让学生先结合句子中
的”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等词句,理解”封”是指树叶茂密得把天空都
挡住了;再读好 AABB 式的叠词,想象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景象;然后读好这个长句子,体会
树木在夏天的勃勃生机。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一些词语表达上的好处。比如”浸”字,可以在品味句
子的基础上,通过播放视频、呈现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浓雾的样子,感受森林在
浓雾中犹如仙境一般的美丽,感受”浸”字的生动。另外,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像利剑一样” “穿
过”体会树木的繁茂和阳光照射树林的别样景致,通过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草地的美。
第四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苍翠”体会松柏的美丽;再说说”森林里还会有什么颜色的
树叶”,感受秋天小兴安岭落叶缤纷、层林尽染的美丽;然后圈画物产,体会小兴安岭物产的丰富。
第五自然段,要引导学生关注动物过冬时的不同表现,通过”捕到” “舔” “散散步”等词
语体会紫貂、 黑熊、 松鼠的可爱 , 感受大雪覆盖下的小兴安岭蕴含的生机和动物们企盼春天快
点儿到来的心情,再带着感情朗读。
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朗读教学要贯穿始终。本文的长句子很多,有感情朗读可以分步进行,
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找到适合停顿的地方,不读破句;然后通过配乐、想象画面等方
法,帮助学生人情人境地朗读。
3.积累表达。
本课词语表中有些词语可能离学生生活较远,如”东北”“红松”“药材”,可以呈现地图或
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搭配,如”挡住视线” “雪花飞舞”“名贵的
药材”“巨大的宝库”,并通过搭配后的词语想象画面,再试着写一写这些画面。
课后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大胆交流阅读感受,实现语言内化运用,可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进行
教学。让学生先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确定好去旅游的季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
感受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季节去旅游”。在说理由时,可以突出景色美丽的特点,也可以突出
物产丰富的特点,还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分点进行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的选做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用一段话描写家乡最美的季节。 教材提供的插图,分别是
四季的代表性景物,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 “家乡最美的是什么季节” , 再交
流 “最美的季节里有哪些景物特别吸引人” , 然后说一说 “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 最后再
用上积累的词语, 把景物的样子写下来。
教学资源
小兴安岭概况
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 , 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林地里生长着人参等珍贵药材 ,栖息着
东北虎、黑熊等珍稀动物。
习作
283
这儿真美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话题和要求与本单元课文联系紧密。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以”花园、果园,田野、小河”等常见地点唤醒学生对周围美景的记忆,
激起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美景的愿望,也为”写什么”开拓了思路,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接着激
发学生用文字记录美景的动机,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提示学生习作之前仔细观察。这是对第五单元习作
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为习作准备素材。教材插图景色美丽,远处群山连绵,村舍集聚,田野广袤,
近处农家恬静,果树繁茂,小路蜿蜒,可以作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的样例。二是要求学生习作
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教材中提供的 3 个例子,明确了这一意图。
教材第三部分,对写后的修改和交流提出了具体建议。写好后自读习作改正错别字,与第三、
四单元写好后看看句子是否通顺、用学过的修改符号改正明显的错误等要求一脉相承,进一步培养
学生自改习作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现、改正错别字的能力。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分
享各自描写的美景,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教材还要求学生习作时尽量运用阅读中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以”盛开、飞舞”等 12 个词语
为例,辅以泡泡提示,旨在培养学生习作时自主运用已积累的词语的意识,也为学生描写景物提供
了必要的语言材料。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
词语。
2.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教学建议
一、提前布置观察任务,积累习作素材
本次习作选择空间很大,只要是学生觉得美丽的景物都可以写。在本单元课文教学时,感受了
祖国河山的美丽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美景,并开始前期观察,为习作积累素材。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教师可以设计好观察记录单,把观察任务分解到每一篇课文的
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可以布置观察任务,组织学生开展”这儿真美
“的找美景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并用一句话记录下观察的结果;在学完 《海滨小城》后,可以组
织学生对前期观察到的美景进行交流,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或自己积累的词语,对景物进行
简单描述;在学完《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把关注同一类美景的学生分成小组,相互交流对景
物样子的观察所得,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习作做好准备。
二、打开习作思路
进行习作指导时,可以创设”“最美* * * * “评比、为美景图片配文字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把学生带人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花园美”“秋天树林美”“池塘景色美”,然后自
由交流”花园里美丽的景物有哪些,是什么样的”“秋天树叶有哪些颜色,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
受”“池塘边最吸引你的景物是什么样的”等问题,打开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中列出
的词语,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词语描绘的美景,再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词语,然后说说本次习作可
以用上哪些词语。
三、借助课文典型段落,指导写法
本单元语文园地的 交流平台”,可以在习作指导之前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典型段落
284
的写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五自然段、《海滨小城》 第五、六自然段,作为学生习作模仿
的范例。还可以把梳理出来的成果以”习作小贴士”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四、交流展示习作,分享发现美景的快乐
三年级起步阶段的习作,要鼓励学生”交流”“展示”,树立自信。讲评时可以创设”谁发现
的美景最美”的交流展示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习作的兴趣 。
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把发现的错别字改正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再组织学生把
自己的习作读给同伴听,分享自己发现的美景,并让同伴圈画出习作中写得好的句子和用得好的词
语,做上表扬的记号;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教师要从”是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是
否用上了积累的词语''“是否检查并改正了错别字”这 3 方面进行适当点评。
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如”写错别字”“积累的词语运用意识不强”“句子表达不通
顺”“没写清楚景物的样子”可以再次引人课文中的典型段落、习作前交流的词语等,让学生自主
修改。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4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总结一段话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并鼓励学生
在习作中运用这种段式。
“识字加油站”安排了两组带有”虫”和”鱼”偏旁的字构成的词语,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
构字规律自主识字学词。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两组 ABB 式的词语,第一组与动作有关,第二
组与环境有关,让学生通过词语想象画面,并选择词语写句子,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和
运用词语。第二题要求学生用给出的两个句子作为开头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提
高表达的条理性,巩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供学生朗读、背诵。诗人用猿
声山影来烘托舟行的轻快,把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畅快融
为一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1.出示课文中围绕关键句来写的典型段落,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海滨小城》
第五、六自然段,让学生画出关键句,交流自己怎样借助关键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2.教师出示关键句分别在段首、段中和段尾的 3 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段意,再交流自己的发
现,认识到关键句可能位于一段话的段首、段中或段尾。
3.让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伙伴的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树立主动使用这种表达形式的
意识。教师可结合”词句段运用”中的第二题,引导学生运用这种表达形式。
识字加油站
1.让学生先自由读词,发现加点的字和”虫”“鱼”有关,都是形声字。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字
体现的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规律,重点指导”蝌、 鲤” 等 6 个生字。要注意提示学生,”虫” 不
是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昆虫一类,在古代,”虫” 是一个大类。
2.让学生把词语与图画进行连线,了解词语对应的具体动物。
3. 教师出示之前学过的”偏旁和动物有关” 的形声字,如”狐、狸”“鹦 鹉”,让学生进行
285
认读。
4.教师出示带有”虫”和”鱼”偏旁的形声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对应的动物图片,如”蟑螂”
“鯰鱼”,让学生猜猜词语的读音并说说理由。
词语段运用
【第一题: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1.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词语读正确,注意提醒”颤”是翘舌音,”巍”“哄”是第一声。
2.让学生默读词语,想象画面。与动作有关的一组词语,可以通过表演来理解。与环境有关的
一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在具体语境中理解
词义,在描述场景的过程中运用词语。
3.让学生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也可以两组词语各选一个结合在一起写一两句话。比如:”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就兴冲冲地跑到操场上玩了起来。”“人们上了火车以后,闹哄哄的站台一下
子就变得空荡荡的。”学生交流时,教师重点关注词语的运用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4.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说说还知道哪些 ABB 式的词语。比如,描写神态的 “笑呵呵”
“喜滋滋”“气呼呼”,描写环境的”黑漆漆”“光秃秃”“阴沉沉”,描写颜色的”绿油油、白
茫茫”。
【第二题: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1.学生自读,读懂教材中给出的两个开头句子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两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
学生交流 “描述这个画面,你会怎么说”,比如,从人的数量、动作等方面来说”人真多”,从在
夏夜里最喜欢干的事情、听的声音、看的景色等方面来表达”喜欢”。
3.组织学生交流积累的描写”人多”“喜欢”的词语,然后运用这些词语,围绕关键句尝试自
己练说。
4.指导学生从”有没有围绕关键句来说”的角度交流互评。教师也可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5 .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给出开头的句子,围绕这个句子说一段话;或者让一个学生给
出开头的句子,其他学生围绕这个句子说一段话。
日积月累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读准多音字”还”,读通诗句。
2.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古诗三首》,再自学 《早发白帝城》,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可提
示 “辞”是”告别”的意思”白帝城”在现在的重庆奉节,”江陵”在现在的湖北荆州,它们都在
长江沿岸;”还”是”回”的意思。
3.引导学生尝试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重点指导:”彩云间”写出了白帝城的高;”千里” 与
“一日”对比,写出了小舟速度快和诗人心情愉悦;”猿声啼不住”和”已过万重山”也写出了舟
行速度之快和诗人内心的畅快。
4.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尝试读出愉悦的心情,反复朗读后背诵古诗。
286
第七单元
单元说明
287
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3
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情感。《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
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带刺的朋友》描绘了一只聪明伶俐的小刺猬,体现了对小动物的喜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课后题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
体会生动的语言:《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父亲、树林
和鸟》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带刺的朋友》引导学生体会称呼中蕴含的情味。语文园地的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更广
阔的生活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同于之前的记叙文,本次习作更侧重写现象和想法,以指导生
活实践。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依托课后题,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边学习边交流边小结。不要刻意讲授”
比喻'' “拟人'' “排比”等修辞知识,以免限制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第二,在教学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时,要注意两者内容的关联性,并将表达与生活紧密联
系。
第三,教师应结合课文特点对”摘抄什么”“怎么摘抄”做出循序渐进的整体设计,尤其要对
学生从词、短语到句子的摘抄过程给予一定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扎实的摘抄能
力。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88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材解析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
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第二、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 3 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
丰富美妙。课文结构严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
思。
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写得丰富鲜活,妙趣横生。比如,将大自然的声音
比作”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让人身临其境;将风、水、动物等当作人来写,”演奏”“喜
欢玩打击乐器”等语句,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童趣;第二自然段”微风”与”狂风”的语句,对
仗工整,对比鲜明,充分表现出两种风的不同特点;第三自然段”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一句,
语势层层推进,宛如乐曲逐渐攀升,直至高潮,印证了”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等拟声词,生动地描摹了大自然中的各种雨声,表现了水的声音美妙多变的特点,写
出了声音的丰富性。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森林里树木摇曳,小河边青蛙放声歌唱,一个孩子悠闲地背靠大树坐在草
坪上,欣赏着大自然的音乐,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画面富有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又能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 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演”等 13 个字,会写 “美妙、
音乐家”等 22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能找到第二、四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
写几句话。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围绕课后第二题自主学习,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
活等多种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体会大自然中声音的美妙,并积累摘抄;然后结合课后”小
练笔”,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总体来说,本课生字难度不大,可采用先集中识字、后随文复现强化记忆的方式教学。基础好
的班级可让学生自主随文识字。”奏”是平舌音,可进行平翘舌音的对比辨析,如”奏一宙”。”
喳”是拟声词,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口字旁与拟声词的关系,联系其他拟声词”叮叮咚咚” “哗啦啦”
等归类学习。”妙”“喃''“伟”等字,可放在”美妙、奇妙”“呢喃、喃喃自语'' “雄伟、伟大”
等词语中识记。
本课的多音字”呢”,可结合语境辨析读音:在词语”呢喃、呢大衣”中读 ni(二声) ,用作
句末语气词时读 ne,如”你呢''“为什么呢”。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激”和”器”分别是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要注意各部分摆放的位置和
笔画的穿插。指导”奏”“琴”“柔”等字时,可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书写提示”中”将撇和捺
写舒展”的要求,提示学生写好撇和捺。
289
“琴”“敲”这两个字容易写错,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琴”最下面不加点敲的右
边部分不要写成”支”。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在学习了本册《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后,学生对围绕一
个意思写的段落已有初步的把握大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
找出第二、四自然段的关键句填写在图表中,再借助图表说说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自主
完成对课文大意的梳理。
教师也可设计”找找大自然中的音乐家,比比谁的音乐最美妙”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借助课
后第二题的图表”填写音乐家档案”。还可以让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把初读时觉得写得最美妙的声音
摘抄在图表下方的空白处,将词语积累与初读感受结合起来
2.词句段理解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教学时需要对可以关注哪些生动的语言进行引
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人课文美好的意韵中。比如,通过展示
自然界的图画、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带着”这些音乐家、歌手的乐曲到底有多美妙”的问题细读
课文,关注文中生动的描写。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深人体会
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第二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微风拂过”的温柔与”狂风吹起”的雄壮,并通过男女生
对读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两种风的不同特点。
第三自然段,”滴滴答答”一 一句,可师生合作朗读,指名学生模拟”滴滴答答”“叮叮咚咚”
的雨声,教师读”所有的树林……。”、又”音乐会”的热闹;”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一 一句,可从
单个学生读到全班接读,语势从活泼逐步到雄壮有力,让学生在整体朗读中感受水声的美妙,理解”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可以先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拟声词和生活经验,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再想象这
些动物可爱的样子,用轻快的语调朗读。
(2)关注描写声音的词语,感受语言的生动。
在教学中,要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这些
声音,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渗透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结合课后第三题列出的描写风声的词语“轻
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让学生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风
声,这样的风声带给你怎样的感觉”。比如,清晨公园里的微风是”轻一些电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
290
夏天下暴雨前的狂风是”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影里也有狂风大作的场景。学生说完
后,教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比如:”听,风在对谁说话?它在说些什么?” 可以让学生带着
想象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描写声音的词语,使大自然的
声音变得形象可感,既贴切地表现了不同风声的特点,又让风声有了感情和个性。
体会了描写风声的词语后,教师可小结学法: 先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场景 ,
体会这些场景的特点 , 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之后,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主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对生动语言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
第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关注“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等拟声词,通过“热闹的音乐”“轻
决的山中小曲”“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等语句,联系生活体会水声的流畅美妙,感受语言的生
动。也可结合”阅读链接''中叶圣陶的《瀑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体
会瀑布的壮观神奇,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中水声的丰富领略生动语言的魅力。
第四自然段,可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拟声词,体会课文中生动象的动物声音。
3.积累表达。
教师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比如,让学生借助“美妙、音乐家、演奏、
手风琴、歌手、歌曲、轻柔、合奏、乐曲、乐器、轻快、合唱”等词语,想象一场音乐会的情形,
再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课后第一题提出了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的要求。在了解大意、体会语言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
思考”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围绕第一句话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关键词语“森林、树叶、微风、
狂风” “雨、音乐会、小曲、大合唱”等,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的提示,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围绕一种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写几句话。在本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中已经练习过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本次“小练笔”,难点在于学生平时可能对声音不太关注 ,
也不知道如何写声音。教师可从两方面突破难点:一方面,在教材提示的“鸟儿”“厨房”的基础
上,通过播放音频等方式补充其他可写的声音,拓展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中的生动语句,如拟声词、课后第三题列出的描写声音的词语,试着运用在自己的“小练笔” 中。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能围绕一个声音来写即可,对于语言生动与否,不做硬性要求。
此外,教师可鼓励学生摘抄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喜欢的原因。还可讨论摘抄的要求,比如:字
迹端正,抄写正确,不多字漏字。教师可指导学生尝试逐词摘抄,提高效率。
三、实践活动
在教学本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观察活动:留心听一听身边的声音,将其简单地记录下来,为
“小练笔”做准备。
22 父亲、树林和鸟
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主题。
课文的题目富有画面感,引人遐思。“父亲”“树林”“鸟”3 个词并列,既描绘了父亲和“我”
在树林边看鸟的情景,又表现了父亲对树林、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第一自然段既是开门见山点题,概括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也表明了全文中心,奠定了情
感基调。接下来,作者没有直接写父亲怎样喜欢鸟,而是通过父子俩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逐渐突显
父亲的形象:父亲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知道鸟何时爱唱歌,何时最容易受到伤害。
文中的“我”是一个叙事者和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陪衬者。当父亲观察到“林子里有不少鸟”
时,“我”却”茫茫然”,并没有发现一只鸟;当父亲闻到鸟味的时候,“我”却只闻到浓浓的草
291
木气息。”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构成了 鲜明的对比,衬出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课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
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比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中,“凝神
静气” 说明了父亲观察细致而专注, 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像树一般兀立''显出此时的父
亲仿佛与树林融为一体;“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语句,生动贴切地
描写了树林的环境,而父亲能从中分辨出鸟味,突显了他观察细致、对大自然有着真切的了解, 是
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
课文插图以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主体,父亲和“我”正注视着大树,画面上并未出现鸟儿。 父
亲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发现鸟儿,体现了他对鸟儿的熟悉和喜爱。父亲戴着宽边礼帽身穿长衫 ,直
观地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及父亲的形象。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 等 5 个生字,会写“朝、雾”等 13 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 19 个词语。
2.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
的各种判断。
3.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
句子摘抄。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可让学生先借助“课文里有哪些人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梳理课文大
意;再用多种方式感受“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语言形式的丰富和生动,积累摘抄;然后结合课
文内容,辨析课后第二题中对父亲的各种判断,感受父亲“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形象;最后回
归整体,理解课文结尾的含义。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中,要提醒学生“黎、猎”的声母是边音,“凝”的声母是鼻音,可引导学生进行对
比辨析。其中,“凝”要防止学生“读半边”而误读。还要提醒学生“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
“畅”可借助熟字“场”识记。
教师可结合语境教学本课生字。比如,“黎”字可放在“黎明”一词中理解,并让学生结合课
文对树林环境的描写,理解“黎明”是指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畅”字可放在“舒畅”一词中
理解,引导学生了解“舒”和“畅”意思相近,还可让学生表演“舒畅地呼吸”,进一步体会字义、
词义。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中,“蒙、鼻”横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字形再写,注意
多个横画间“丌”不是“廾”。
“雾、蒙、吸、翅”等字,可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书写提示”中“把撇和捺写舒展”的要求,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撇画和捺画。其中,“翅”是半包围结构,要重点指导写好向右舒展的捺。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雾 雨字头的四点方向基本一致。“务”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鼻 “自”与“田”要写得宽扁,“田”比“自”稍宽。“丌”的长横最长,竖撇与短竖落笔
在同一水平线,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吸 口字旁偏小,低于“及”起笔的高度,与“及”的长撇互相穿插。“及”第二笔横折折
撇的“撇”要稍弯于第一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292
翅 “支”的捺要稍平,向右舒展,与“羽”互相穿插。“羽”的顶部与“支”的横大致在同
一水平线。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之初,可让学生先猜一猜题目中“父亲、树林、鸟”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产生阅读
课文的兴趣,再带着“课文中有哪些人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等问题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
意一父亲带着我从树林边走过,告诉了我许多关于鸟的事情。
2.词句段理解。
(1)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生动。
课文许多地方使用了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也使被描写的事物更
加生动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说说对这些表达形式的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
调动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表演、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课文语言的丰富和生动。
“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一句,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插图或影视作品想象场景:一片树
林笼罩在雾气中,树林里朦朦胧胧的,看不太清楚。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语言具体可
感地写出了树林幽深朦胧的样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可以顺势引导学生体会:在如此难以
辨认的环境下,父亲依然能够发现鸟的踪迹,突显出他对鸟的熟悉。
“凝神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一句,可让学生想象画面,表演树林边兀立的父亲,从而理
解这里所描写的父亲的样子,体会父亲与树林融为一体的情境。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一句,可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逐层想象。先想象“草木”的气味, 再
想象“苦苦的草木”的气味,然后想象“浓浓的苦苦的草木”的气味。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体会: 父
亲能从浓郁的草木气息中分辨出鸟的气味,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人。
初步感受这些语句之后,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加深理解。教
师可相机小结:这些生动的表达,传递了更丰富的体验和情感,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
生动的语句。
(2)辨析对父亲的判断,感受父亲的形象。
课后第二题列出了 5 条关于父亲的判断,要求学生辨析并说明理由。教师要借助本题,引导学
生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父亲的形象,提升阅读分析、评鉴能
力。可以让学生自主辨析,并和同学交流,教师再梳理、指导。
第一条判断是正确的,学生很容易找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作为理由。
第二、三、四条判断也是正确的,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父亲的动作、语言,结合前面对生动
语句的体会,证明这几条判断。比如,父亲一闻味道、一看到叶子在动便知道有不少鸟,知道什么
时候鸟要准备唱歌了,知道鸟飞离树枝的一瞬间最快活,能看出他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在幽深的
雾蒙蒙的树林里,“我”闻不到鸟味、看不到树叶在动,父亲却能捕捉到各种信息,能看出他很善
于观察;父亲喜爱树林和鸟,了解鸟的习性,表现了他对自然、
第五条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比如,通过表现父亲对鸟习性十分
熟悉的语句,推测父亲虽然现在不是猎人,但可能曾经是个猎人;通过“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
唱的鸟”,推测父亲可能没有做过猎人,因为他不会去捕捉自己最喜欢的鸟。对于学生的阐述,教
师不要做正误的评判,但要注意总结:关于父亲是否做过猎人,凭借课文的信息,并不能得出明确
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辨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几条正确的判断结合在一起,说一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
感知父亲“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形象。
(3)回归整体,理解课文的结尾。
课文的结尾意味深长,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思考其含义的要求。在学完全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
回归整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猎人的特点,如熟悉树林环境和猎
293
物的习性、善于观察,并回顾课文中表现父亲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很善于观察的语句,从中体会
到:父亲具有当一个筷莠猎人的条件。接着,用“如果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父亲这么了解鸟的习性,这么善于观察,如果他做猎人,树林中的鸟就会被轻
而易举地猎杀。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然后,可引导学生代人“我”的视角,体会“我”感到高兴的
原因,从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所以我为
父亲感到骄傲。
3.积累表达。
教师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词语表中的词语运用于表达中。比如,让学生结合“父亲”“童
年”这两个词,用一两句话写一写童年时父亲陪伴自己做了什么;试着用上“雾蒙蒙”“露水”“湿
气”“沉重”等词语,描写某个早晨大雾的样子。
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摘抄积累含有生动表达的句子。除了教材列出的 3 个句子,教师还可以有
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其他的句子摘抄。摘抄前,可让学生回顾前一课讨论过的关于摘抄的要求:字
迹端正,抄写正确,不多字漏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可以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合作编排一份爱鸟小报,宣传鸟类知识。
四、问题提示
女为什么课文第十三、十四、十五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一般来说,前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连续好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
的话,则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
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课文第十三、十四、十五自然段就属于这种特殊情况。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牛汉(1923 一 2013), 原名史成汉,著名诗人。他创作的《悼念一棵枫树》《华南虎》等诗
广为传诵。
23 带刺的朋友
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
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整篇文章都
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文共 12 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三部分(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了
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
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咸。二是“朦胧”“斑
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 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
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
感;四是“哗哗”“噼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 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
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溜走的情形。插图有助于学生
294
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枣 馋”等 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 13 个字,会写 红枣、
摆动”等 26 个词语。
2.能找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本课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再让学
生细读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刺猬的“高明”,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然后让学生围绕“高明”,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刺猬偷枣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刺猬的不同称呼,体会作者情感的变
化。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可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灵活的方法识记。
可以借助形声字的形旁理解字义。比如,“馋”的食字旁提示这不字与吃东西有关,是指嘴馋;
“恍”“悟” 都有竖心旁,提示字义和心理活动有关。
可以充分利用熟字来识记。比如,“缓”可用熟字“暖”换偏旁来识记;“测”可用熟字“则”
加偏旁来识记;“监”可用熟字“蓝”减偏旁来识记。
还可以出示由生字组成的常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惊讶”“领悟”“逐步”“聪明”
本课的多音字“扎”,可以让学生在语境中辨音。比如,课文中“扎在它的背上”的“扎”表
示“刺”的动作,读 zha(一声),“扎手”“扎针”等词语中的“扎”也是相同的情况;二年级上
册《纸船与风筝》中“扎风筝”的“扎”表示“捆”的动作,读 za(一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左右结构较多。可提示学生:“暗、伸、沟、聪、偷、腰”要写得左窄右宽,
“颗”要写得左右同宽,“刺”要写得左宽右窄。
“颗、沟、聪”等字,要指导写好笔画的穿插。
此外,要重点指导本课易混的字。“刺”和“枣”,要引导学生仔细对比观察,发现它们的区
别一 “刺”左边部分有钩,而“枣”上边部分没有钩;“刺”是左右结构,左边部分最后一笔是点,
右边部分细长,而“枣”是上下结构,上边部分宽扁,撇和捺要写得舒展,盖住下边部分的两点。
“忽”和“匆”,也要引导学生对比:“忽”的上边部分没有一点,“匆”不能漏了一点。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之初,可以从课题人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让学生带着问题“带刺的朋友
是谁,它做了什么”自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
也可以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设计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把握大意。比如,设计一个“带刺的
295
朋友小档案”,安排“姓名”“事件”“特点”等栏目,让学生将初读时提取的相关信息用简单的
词句写在“档案”里,从而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角一刺猬。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初读的收获,了解哪些是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哪些是描
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2.词句段理解。
(1)关注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刺猬的“高明”,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首先,可引导学生细读“刺猬偷枣”的内容,同桌讨论,借助动词梳理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既
理解课文内容,又为后面的讲述打好基础。比如,借助“爬”“摇晃”“掉”“扎”“跑”等动词,
梳理出“爬上树”“摇晃树枝”“从树上掉下来”“把红枣扎到背上”“驮着红枣跑了”的大致过
程。
接着,让学生读一读 “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这句话,再细读全文,画出能
体现刺猬“高明”的语句,自读自悟,感受生动的语言。教师相机指导,比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经验,通过”新月斜挂”等语句,想象秋夜后院的环境,体会刺猬选择偷枣时机的高明;引导学生
从第七自然段的“停住了脚”“摇晃”“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第十自然段的“爬来爬去”“打
了一个滚儿”“急火火地跑去了”等语句,想象刺猬先是把红枣摇落到地上、再把红枣全扎到背上、
然后快速溜走的情形,体会刺猬的聪明伶俐;引导学生借助第十自然段的“长”,想象朦胧月色下
刺猬“驮着满背的红枣”的样子,体会生动语言所塑造的诙谐形象。
(2)关注作者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了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关注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体
会作者的情感。比如,通过问号、感叹号,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赞叹,尤其是从最后一个自然
段 3 个连用的问号中,体会作者对刺猬浓厚的兴趣。
教师要重点结合课后第三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各种
称呼蕴含的情感。比如:称“那个东西”时,比较平淡,不带感情;称“那个家伙”,就显得比较
亲近了;而“小东西”一般是亲呢宠爱的称呼,显得格外亲近。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越来
越近亲的称呼,表现了作者对刺猬逐步加深的情感。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
的情感变化。
3.积累表达。
课后第二题提出了复述刺猬偷枣过程的要求,可以与“词句段理解”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分为
两次教学。第一次在梳理了刺猬偷枣的大致过程并列出关键词语后,让学生借助板书和插图, 简要
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二次,在体会了刺猬的“高明”及语言的生动后,让学生再借助板书和插
图,较为细致地复述偷枣的过程,并试着用上“缓慢”“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匆
匆”“急火火”等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教师可先点名个别学生示范复述,然后组织同桌互练、小组
轮流练等,让全体同学都能复述,在此过程中积累生动的语言,提升表达能力。
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结合课后的选做题,引导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
并组织读书会或板报展览,交流读后感受,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宗介华,1942 年生,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散文集《会飞的伙伴》、小说《太阳花》《金银花》
等。
口语交际
296
身边的“小事”
教材解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是“身边的‘小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
看法,并汇总小组意见,与其他小组交流,旨在提升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广
泛的社会生活中。标题在“小事”一词上加引号,隐含了事小意义大的价值导向。
教材提供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4 幅情境图,帮助学生勾连生活、唤起回忆。上面两幅图
表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图一侧重公共秩序一上公交车时插队;图二侧重旅游文明一在
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在树木上攀爬拍照。下面两幅图表现的是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图三侧重公共
礼仪——一位青年进门时为后面的人扶住门;图四侧重公共环境一及时清理宠物的排泄物。
接着,教材布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先在小组中交流身边的不文明或令人温暖的“小事”,
并谈论看法;再汇总小组意见,和其他小组交流。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已经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学会轮流表达。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就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对讨论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看法,初步学习汇总小组意见。
小贴士中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低年级和本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已经有过“表达
自己的看法”“讲清楚”等要求,本次“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要求,重在把对生活中常见行
为的看法讲清楚。“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是要求小组交流时注意倾听记
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汇总时尽量涵盖每个人的意见,渗透着彼此尊重的交际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不文明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建议
一、开拓说“小事”的思路,指导说清楚看法
本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开拓学生说“小事”的思路,体现口语交际为生活服务的价
值。
课始,可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描述一下内容。教师注意提示:情境图中既有“令人
感到温暖的行为”,也有“不良行为”,分别涉及公共环境、公共秩序、旅游文明等。可引导学生
从情境图联想生活中的“小事”,说说见过的类似情况,并由此展开,说说其他“令人感到温暖的
行为”或“不良行为”。教师顺势小结:“小事”虽小,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然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情境图中的人做的对不对。如果对,会产生什么好的影
响;如果不对,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应该怎么做才对。
教学时要注意巩固之前学过的“注意语速”“把话说清楚”等口语交际要点,并结合学生的发
言,提出“说清楚看法”的具体要求:可以先针对某种行为表明自己的看法,再用一两句话说说理
由;也可以先说感受,再表明自己的看法。说理由时,可以讲清楚某种行为带来的结果,还可以联
系其他事例来补充。学生在发言时,如果对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汇总小组意见
在单人练说之后,引导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择生活中真实见到的行为,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前,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对小组同学的看法进行汇总。还可组织学生讨论:怎
么才能尽可能汇总小组同学的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相机小结:一是要注意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
二是要记住别人说的主要信息;三是必要时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四是不明白时可以追问 ; 五是
汇总时,每个同学的看法都不要遗漏。
297
接着,让各小组充分交流,教师可以巡视并参与小组交流。一位同学说看法后,其他同学可以
围绕“看法是否明确、理由是否清楚”进行评价。全体组员都表达了看法后,可让每个组员都试着
汇总看法。
然后,让各小组在全班汇报。教师要善于发现典型,评价反馈时进一步小结汇总的要点;把小
组成员的看法串起来,连贯地说一说。 汇总交流不要限于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可采用抽签发言、
组际互动等形式,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口语交际,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三、在生活中延伸实践
课后,教师可趁热打铁,布置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向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
并表达看法,或汇总同学的看法讲给家人听,从而将本次口语交际活动迁移到生活中。
教学设计案例
课前准备:
公共场合正、负面行为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1.联系生活,谈话导人。
师;老师在上班路上遇到帮别人指路、随手乱丢垃圾的事,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想法,引出话题:身边的“小事”。
2.出示教材导语,提出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就来聊聊我们身边的“小事”,说说我们对身边“小事”的看法。
二、学生描述情境图,试说看法
1.学生观察情境图,描述内容。
学生选择情境图中的一幅,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行为?
2.教师梳理情境图内容,拓展学生思路。
师:情境图中有关于公共秩序、旅游文明的,也有关于公共礼仪、公共环境的。这些“小事”
有的给人带来温暖,也有的令人厌恶甚至带来危险。
3.学生自由表达对情境图中行为的看法。
4.教师反馈,提出说清楚的要求。
师:刚才的发言,有些同学说得清晰简洁,有些同学说得比较模糊。怎么说才能让人明白你的
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为了让人明白你的看法,要说清楚。可以先针对现象表明看法,再说理
由;也可以先说现象和感受再表明看法。说理由时,可以讲清楚行为带来的结果,还可以补充有关
的事例。
三、小组交流,练习汇总小组意见
1.引导学生小组练说,提醒汇总意见。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自由组成小组,在小组内说一说,说清楚看法。汇
总他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小组成员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全部组员说完后,每个组员
都要试着汇总小组成员的看法。
2.提示汇总看法的方法。
学生讨论汇总看法的方法,教师小结:要注意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记住同学说的主要内容。 可
以用笔记录几个关键词,以免忘记。听不明白时还可以向同学追问。每个同学的看法都不要遗漏。
3.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说自己对某件小事的看法,再互相评价说得是否清楚。之后,每个学
生试着汇总小组成员的看法。教师巡回指导。
298
四、展示交流,梳理汇总看法的要点
1.指名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在全班汇报小组成员的看法。
2.教师根据发言,梳理汇总看法的要点:把小组成员的看法串起来,连贯地说一说。
3.全体互动,组际交流。
没有在全班发言的同学,向别的小组讲述自己小组同学的看法。
五、课外延伸说“小事”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交流了身边的“小事”,平时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关注社会现象,大胆说出
自己的看法。
出示课外实践作业,选做其中一项 :
*回家对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并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汇总印象深刻的几位同学的发言 , 说给家人听。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
教材解析
本单元习作话题是“我有一个想法”,与本单元口语交际话题“身边的‘小事'”紧密联系,旨
在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现象,积极进行思考,并大胆表达想法,提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材第一部分,阐释了积极发表自己想法的实际意义一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激发学生发表想
法的兴趣。提供的两则例文片段,示范了可以针对哪些现象提出想法,以及如何提出想法。第一则
例文片段先说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的现象,接着以具体事例强调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然后
提出想法一不应该总是玩手机。第二则例文片段先以问句提出了建立班级植物角的想法,接着建议
了植物角运作的方式,然后点明了开辟植物角对班级的益处。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一写下自己发现的或同学列举的现象,并表达自己的想
法。这一习作任务,是在本单元口语交际对社会现象表达看法基础上的延伸。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把现象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也可以写下改进的办法
或建议,写后和同学交流。本单元提出的“写清楚”,侧重于写清楚现象和想法,强调表达的条理
性。关于习作后的交流与评价,教材提出建议,让学生写好后读给同学听,问问同学是否明白自己
的想法,对自己所写的问题有什么看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完成习作的互相
评价和修改完善,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深人交流,突出了本次习作的实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使用
文字与人交流的成就感。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教学建议
一、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发表想法的兴趣,开拓选材的思路
教学之初,可先让学生结合口语交际中关于身边“小事”的讨论,说一说最近的生活中看到了
什么现象,大概有什么想法;再让学生读教材中的两个例子,说说其中主要写了什么现象,表达了
什么想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看到了许多现象,如果能够像例文片段那样,提出自己的想
299
法,甚至提出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你觉得会怎么样?”学生交流后,教师可引用教材的第一自然段
小结。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再读例文片段,想想其中所描述的现象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
机提示:两则例文片段讲的事例都是身边发生的事,第一则讲的是不良现象,是已经发生了的事; 第
二则是想让生活更好的建议,是还未发生的事。本次习作,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也可以关
注生活中的好现象;可以针对没有发生的事提出建议,也可以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提出建议。教师要
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案例,开拓学生习作选材的思路,比如:电线杆上贴满小广告;有同学
把书包挂在学校的树上;小区里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有同学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
人。
二、借助例文片断,指导如何写清楚现象和想法
教材提供的两则例文片断,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写清楚现象和想法的参考。
第一则例文片段主要描述了现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交流例文片段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小结:例文片段先提出了“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的现象,再通过两个事例,
强调了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把现象写得很清楚。这样一来,后面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应该总是
玩手机”就更有说服力了。
第二则例文片段主要写了想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交流例文片段主要写了一个什么
想法,是怎么写的。教师可小结:例文片段不但提出了开辟植物角的想法,还给出了植物角运作的
建议,并且点出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把想法写得很清楚。而且,第一句是用问句的形式提出想法
的,体现了商量的语气,显得委婉。
三、参考例文片断的思路,试写习作
学习例文片断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参考例文片段,写一写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和自己对此的想法。
教师要提示写清楚现象和想法的具体要求:
(1)要用事例来描述现象。
(2)关于自己的想法,要写出一些理由 。
(3)如果有改进的建议或办法,也可以写下来。
(4)写完以后,自己读一读,把它改得更清楚更通顺 。
教师可以在巡视中发现优秀典型,如现象比较清晰、想法比较明确、理由比较充分、建议比较
可行,作为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引导互动交流,分享真实的想法
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写的现象和想法与他人交流分享。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轮流读习作,然后交流:是否明白习作中的想法?如
果不明白,可以怎么修改让想法更清晰?是否赞成习作中的想法?有没有补充?如果不赞成 ,
理由是什么?
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将修改完毕的习作在班级以外进行分享展示,让更多的人与自己交流
想法,突显本次习作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用书面的方式大胆表达想法的兴趣。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4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 旨在帮助学生具体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积
累喜欢的语句”,进一步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提高书面表达的丰富性。教材以学习伙伴讨论的形
式,提出了“分类照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标明出处”等要点。其中,“标明出处”的要点,
300
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词句段运用”有两项内容。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
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今后能够自然区分“的”“地”“得”的不同用法,并正确使用 。第二题是
初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续说这样的句子。
“书写提示”以 8 个字为例,提示了“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采莲曲》,描写了少女采莲的场景:她们穿着与荷叶颜色一样的裙
子,隐入了茂密的荷叶中。人们听到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古诗朗朗上口,富有意境,旨
在让学生积累背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1.可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摘抄的成果。比如,从本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海滨小
城》《父亲、树林和鸟》等课文中摘抄的语句。接着,让学生针对摘抄成果,交流自己发现的摘抄
的好处。比如,摘抄有助于记忆课文内容;摘抄有利于理解课文;摘抄可以丰富知识;摘抄的词语
和句子可以用在习作中。然后,让学生自由分享摘抄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一读教材上学习伙伴的话,和自己交流的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两者,梳理摘抄
的基本方法。比如:随机摘抄好词佳句;归类摘抄;摘抄时写下感受,把特别喜欢的语句背下来; 摘
抄时注明出处。还可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上述哪些摘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更大。
3.教师出示学生的优秀摘抄范例,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摘抄的基本方法。
4.鼓励学生课外制作有创意的文摘卡,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明出处,既尊重原作者,又便于需要
时查阅原文。还可找机会安排阶段性的展示交流。
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能感受到“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几个例句,发现它们的相同点一都有“得”。教师可创设情境,
把例句串起来:下课了,小明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可是他一不小心摔跤了,摔得还挺重,坐在地上
哇哇大哭。王老师得知后急得直跺脚,立即送小明上医院。
2.教师出示没有“得"及后面补语的句子“下课了,小明 在跑。可是一不小心他摔跤了。王老
师很着急,立即送小明上医院”,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说说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从而体会
到:“得”字及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使用“补语”
的术语。
3.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第四个句子补充完整。
比如:
妈妈累得(直淌汗/直不起腰了) 。
再出示一系列半开放的句子,让学生补充完整。比如 :
……黑得……
……重得……
……高兴得……
接下来,让学生把第五个全开放的句子补充完整,写得越丰富越好。如果学生的思维仅限于描
述人,教师可鼓励学生写一写植物、动物等其他事物。比如 :
(这种水果甜)得(像蜜一样) 。
(花儿红)得(好像燃烧的火焰)。
(豹子快)得(像一道闪电)。
【第二题: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头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
样的句子。】
301
1.教师可用传统故事 “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导入,让学生接
着往下讲。
2.引导学生自主读第一个例句,注意加点的词语,发现“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
头”的特点。教师根据学情相机引导,不要出现“顶真”的修辞术语。
3.引导学生想象月夜下小桥流水的情景,可能有哪些事物,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画面,再顺着第
二个例句向后补充。可以个人补充,也可以小组轮流补充。只要学生补充的句子符合情境,教师都
应给予鼓励。之后,让学生把原句和补充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的趣味。最后,
教师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书写提示
1.引导学生观察例字,发现这几个字都带有撇和捺,并感受例字中撇和捺都很舒展的特点。
2.让学生读泡泡中的提示语,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例字解释:一个字中
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能使字显得比较平衡、优美。然后,引导学生书空,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3.让学生自主练写教材中的 8 个字,教师指导个别难字。
比如,“翅”里的平捺要尽量向右边平拖出去,托住右上部分。
写完后,让学生互相评价,重点关注撇和捺有没有写得舒展。
4.还可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撇、捺的字,如“边、处、定、是”,自己练写,注意把撇和捺
写得舒展。
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看到过的荷花。 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荷花,可让其观察插图,说说荷花的样
子。
2.让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说说读了古诗后理解了什么。教师讲解诗歌大意,并引导学生
借助插图,想象采莲姑娘与荷叶融为一体的情形。
3.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古诗表达的情境优美,也可借助多媒体营造氛围,丰富学
生的想象,帮助记忆。
302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
4 篇课文。课文中的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儿童,既有古代的史学家也有近现代的革命家。冷静
机智的司马光,受到鼓励而变得阳光自信的英子和用掌声鼓励英子的同学们,关爱、呵护儿童的列
宁和天真诚实的孩子,对工作极其负责、勇于为革命献身的白求恩,他们的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
其中,《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
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
一边读一边思考。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默读时思考句子或段落的意
思:《掌声》要求默读时思考英子前后变化的原因;《灰雀》要求默读时揣摩人物的心理;《手术
台就是阵地》要求默读时思考课题的含义。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梳理默读的基本方
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这是小学阶段第一
次安排写一件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司马光》一课可通过与现代文比较,初步了解
文言文的特点;《掌声》一课可通过比较,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灰雀》一课则可
通过比较发现,同样是喜爱灰雀,列宁和小男孩有不同的喜爱方式,彰显了不同的人物特点。
303
第三,本单元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
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人理解,教
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24 司马光
教材解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
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人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
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课文非常简短,用了很多贴切的动词。比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
“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人瓮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
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
本文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比如,“戏”是“游戏”的意思,
“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
通之处,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瓮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
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 等 5 个生字会写“司、庭”等 7 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发阅读期待;接着让学生
跟着教师朗读,读好停顿;再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熟读成诵;然后引导学生
小组合作讲讲这个故事;最后让学生将本文与其它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生字量少,可灵活指导学生识记。
“司”,可在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司马”是复姓,再组成生活中常见的“公司、司机”等词
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跌”“持”,可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猜猜意思,做动作理解。
“皆”字,可先让学生通过注释了解它的意思“全,都”,再出示“皆大欢喜、人人皆知”等
词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义。“弃”字,教师可出示词语“放弃、舍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指导。“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
为先外后内,可引导学生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上下结构的字
“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
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304
教师还可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
“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庭 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广”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最后笔捺要舒展,
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 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
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持 左窄右宽。右边“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二、理解运用
1.利用学生已知导人课文的学习。
揭题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复姓”,先让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姓氏歌》一课中提到的
复姓,再讲解课题中的“司马光”一姓 “司马”名“光”。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复
姓。
然后,让学生简单讲述之前知道的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教
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猜测,课文里的故事可能就是之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教师可顺势告诉学生:本课这种语言形式叫作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
语言。
2.跟读课文,读好停顿。
教学文言文,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由于
本课是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朗读的要求一定不能过高,只要能跟着教师读出正确的词句间停顿即可。
至于朗读的语气、感情等方面,一律不做要求。课后第一题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
本文断句的方式举例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教师范读时,要处理好停顿的层次。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
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起初教师可以读得慢一点儿,便于学生跟读 但不要故意拖长音;等熟练一
些后,教师可以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范读,让学生也用比较自然的语速跟读。如果学生跟读时停顿的
情况比较好,可以让其试着自己朗读,但不做硬性要求。
3.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本课教学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词语的意思。
关于“瓮”,可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它是一种口小肚大的容器,再观察课文插图,了解
瓮的样子。如果有学生提出“瓮”和“缸”区别的疑问,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图片,让学生大致知道
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关于“迸”,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再看注释,体
会“涌出"的意味。教师可以解释,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了,这就是“迸”。
可让学生读一读“庭”的注释,知道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可以组成现代文中 的双音节
词语来理解,再运用这一方法,把“群”“戏”“没”“众”“石”等字组成“ 群”“游戏”“淹
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还有一些词语,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语境,试着换成现代文中的常见词语来理解,比如,“登”
换成“爬上”,“足”换成“脚”,“去”换成“离开”。学生替换有难度时,教师可相机提供词
语。
文中共有 3 次提到“儿”,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想想这 3 个“儿”分别指谁,“众”又
是指谁。
在疏通了语句意思之后,可让学生再次跟着教师读课文,读好停顿。多次跟读后,让学生不看
教材,试着跟教师一起背诵课文。 要提示学生,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4.借助注释讲故事。
305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讲故事,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
解,还要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这一环节的讲故事,与初读环节讲述此前知道的司马光
的故事有所不同,对语言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把课文中“庭”“足”“皆”这些文言
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讲述。
讲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让其先回顾此前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讲述。学有余力的
学生,教师还可引导其关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试着揣摩人物内心,想象人物说的话,并把这些内容
添加到故事的讲述中。
5.初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上的差异。
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将本文和其
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比如,本课课文里有许多词语是单个字的; 本课课文里用
“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里比较少见;本课课文的句子都很短。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以保护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
“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给一些字组成词来理解”。
教学资源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 一 1086),字君实,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纂了著
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宋史•司马光传》简介
《宋史•司马光传》主要记载了司马光的一生,既有他幼年的故事,也有他成年后在朝为官的事
迹。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 5 个生字,会写“司、庭”等 4 个字。
2.正确、流利地跟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语句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揭题,学习复姓。
(1)揭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文章《司马光》。
(2)认识“司”,学习复姓。
①学生说说 “司马光”的姓和名。教师介绍: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编
写了《资治通鉴》。
②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 《姓氏歌》,说说这篇课文里提到的复姓。
③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2.学生简述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借助插图,猜测本课内容。
3.教师激趣:这篇课文是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用的语言。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1.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三、多种方法理解字词,感知课文大意
1.了解第一句话的大意
306
(1)出示“瓮”的图片。
师: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瓮”,一般用来装水、
(2)教师提示;“戏”就是游戏,“庭”就是庭院,“登”就是爬上去,“足”就是脚,“没”
就是淹没。
(3)教师小结:其实,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比较相近。
2.了解第二句话的大意。
让学生先观察插图,再借助注释了解“皆”“迸”的意思。
教师小结: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方法。
教师出示生字组成的常用词语, 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如众人、放弃。
3.学生在文中圈一圈表示人物的词语。
(1)教师提问:“群儿”“一儿”“儿”分别指谁?
“众”“光”又指谁?
(2)师:同样的字在文中也有不同的意思。读文言文还得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
四、指导书写“司、庭、登、弃”
25 掌声
教材解析
《掌声》 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因身体残疾而内心忧郁、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一次偶然的
机会中不得不上台讲故事。 她本以为会被无情地嘲笑, 想不到同学们却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从此,
英子变得开朗、自信,以微笑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前后的变化,表现了鼓励和关爱的掌声蕴含
的强大力量。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3 个部分。本文语言质朴,但看似
平淡的语言中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第一、二自然段描写了“掌声前”的英子。“总”“默默”“早早” 等词语,表现了她的安静、
孤独、沉默,甚至孤僻,更让读者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她的与众不同。
第三自然段写了“两次掌声”的情形。“犹豫”点出了英子内心的斗争,“慢吞吞”体现出英
子不情愿但又没有办法的心理状态,“眼圈红红的”尽显英子内心的焦灼、无奈,“她终于一摇一
晃地走上了讲台”突显了做出决定的艰难。“骤然间”说明这掌声不是有人组织的,而是在同一时
刻,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热烈而持久”表明同学们的掌声是真诚的、饱含热情的。 第一
次是鼓励的掌声,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给英子的鼓励。第二次是感动的掌声,除了鼓励,也饱含着
同学们对英子的赞扬和肯定。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英子流泪了。显然,英子受到同学的鼓励,倍感
温暖。“深深地鞠了一躬”,是英子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英子的表现和第一、二自然段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正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她自信,给了她勇气,让她微笑着面对生活。
第四自然段写了掌声后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第五自然段摘录了英子的来信,说明掌声改
变了一个人的性格,转变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掌声可以传递关爱、传递尊重,给人积极向上的力
量。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讲故事的情形,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体
会班级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关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默、姿”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 11 个字,会写“掌
声、文静”等 16 个词语。
307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英子变化 的原因;
再从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试着转换人称,以英子的角度复述故事
片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烈、
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教学“忧”字时,
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比较偏旁,理解“忧”的意思与心情有关。
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境辨析读音。比如,“落”在“落
后”“落日”等词语中读 luo(四声),表示“丢下”的意思时读 la(四声);“调”在“调动”
“调、查”“声调”等词语中读 diao(四声),在“调整”“调味”等词语中读 tiao(二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
第一类:左右结构。“投”“调”“摇”等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黑”四点底要
写得紧凑一些。
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
第三类:左中右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高于
“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此外,“轮”的右下部分容易写成“抢”的右下部分,“勇”的第四笔没有钩,教师要注意提
醒。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之初,可让学生说说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如是谁发出的掌声、是为谁鼓掌、是为什么
事鼓掌,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课文围绕“掌声”主要讲了什么。之后,
可出示几个提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借助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比如:
掌声前两次掌声掌声后
2.词句段理解。
308
(1)带着问题默读,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除了教材中的两个
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说说初读后产生的其他问题,带着各种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相
关语句,试着解答问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如果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画出
来,等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意思。
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两
个问题。
关于英子的变化,可提示学生要注意画出描写英子行为的语句。然后,让学生体会画出的语句 ,
说一说“英子前后的表现,给你留下了什么总体印象”,从整体上了解英子前后的变化_____起初,
她不够自信,不愿意上讲台讲故事;后来,受到同学掌声的鼓励,她像变了一个人似,自信、开朗
了许多。
在了解了英子前后的变化以后,再引导学生聚焦第 自然段写两次掌声的内容,结合生活经验,
说说掌声会对人产生的影响。比如,别人的掌声能使一个人增加自信。
然后,引导学生默读第、自然段英子的来信,结合前面的感受和信的内容,说一说英子变化的
原因。比如,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鼓励和关爱,获得了这样的变化,鼓起勇气微笑面对
生活。
(2)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情。
首先,教师要以课后第二题中的两个句子为例,教给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文中的语句体会
人物心情的方法。 第一句,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犹豫”的真实体验,了解英子的“犹豫" 因
为残疾而不自信,不太想上讲台讲故事,而“慢吞吞”的动作,正是表现了她心里左右为难的状态。
还可让学生想象说话:此时英子的心里真是左右为难,上去吧,( );不上去吧,( ) 。 第
二句,教师可以提问:
一般情况下,表示感谢会鞠躬,而英子为什么“深深地鞠了一躬”?引导学生体会到,英子此
刻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感激同学们的鼓励与肯定,所以鞠躬的动作幅度特别大。
然后,让学生带着“英子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
和动作的其他语句,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体会英子的心情。比如,从“她很文静……最后一个离
开”这几句话,可以体会到英子不愿让人看见她走路的自卑心理;从“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
跳舞”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她内心的喜悦。体会之后,让学生将英子前后的心情连贯起来说一说,
比如:起初,她比较自卑、忧郁;听到同学的掌声时,她非常感动;后来,她变得开朗喜悦。
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心情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机进行朗读指导。比如,掌声前的内容,可以
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掌声后”的内容,可以读得开朗明快一些。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
的变化。
(3)回归整体,深化对掌声的认识。
学完课文后,可回归课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谈谈对“掌声”的认识。
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小结:当别人身陷困境时,我们要毫不吝啬地献出鼓励的“掌声”;而我们
自己,也要学会从别人鼓励、关爱的掌声中得到力量。之后,还可让学生围绕对“掌声”的认识,
运用词语表中的“掌声”“勇气”“面对"等词语写一两句话。
3.积累表达。
课后第三题提出了转换人称复述的要求,既能提升学生复述的能力,又能进一步让学生设身处
地体会英子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先创设情境:上了中学后,英子给中学同学讲述起当年的往事;再告诉学生这次复述故
事的要求:转换成英子的角度来讲故事,可以讲一讲英子当时的心情,可以用上文中的关键语句;
然后,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尝试复述第二自然段,相机点评,特别要注意点评学生讲的内容是否符
合英子的角度,通过示范引领,把学生带人英子的角色中去。
309
示范之后,让其他学生从第二 、四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一
些复述的注意事项:要多加人英子的内心想法,比如,“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可以讲述成 “听
到掌声,我被同学们热情的鼓励感动了,忍不住流下泪水”;不要描述“眼圈红红的”等别人看到
的情形;“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掌声渐渐平息"等语句,不要直接引用,
而要转化成“大家忽然热烈鼓掌,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掌声渐渐地停止了"等比较自然的口语。
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点评指导。
26 灰 雀
教材解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 但他不直接批评,而
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
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全文共 13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灰雀颜色漂亮,歌声动听,列宁很喜欢它们。第二至十自然
段讲述列宁找不到灰雀很着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于是和男孩交谈,用温和的语言感
化对方,使其主动还灰雀自由。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写失踪的灰雀重 新回到公园,男孩的自尊也受
到了保护。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给人以想象空间。从第一自然段中的“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
常”“带来”等词句中,可以看到一个喜爱灰雀的列宁。从第二自然段中的“找遍”,读者能真切地
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从承认灰雀“还活着”,承诺“一定会飞回来”等词句中,以及把灰雀
抓回去又放回来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课文对话丰富,能从中读出细腻的人物内心活动。比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灰雀,可以
看出他担心秘密被人发现的紧张;列宁的自言自语,担心灰雀会被冻死,表明他想用温柔的手段感
化男孩;男孩回应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肯定会放回灰雀。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3 只灰雀在枝头扑棱着翅膀,显得自由、欢快,有助于学生图文寸照,了解
灰雀的样子,感受灰雀的可爱。
教学目标
1.认识 “宁、胸”等 10 个生字,会写“雀、郊”等 12 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 12 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 ,边默读笾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
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过疾雀的语句。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 , 可以引导学生先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一列宁、男孩,以及主
要发生的事情一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说说课文大意;再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
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呵护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然后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分
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最后找出表现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具体语句,和同学交流。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宁、仰、诚”都是后鼻音,可以在词语中练习拼读,如“安宁、宁静”“仰头、仰望”“诚
310
实、真诚、诚信”。
“仰”“或”在字形上分别容易和“迎、柳”“成”混淆,可让学生在词语中辨析字形,如“仰
望一欢迎一柳枝”“或者一成功”。
“渣”字,可以出示“面包渣、豆腐渣”等词语帮助学生识记。
还可以在学生自主熟读的基础上,出示“列宁、惹人喜爱、仰望、面包渣、或者、可惜、诚实”
等词语,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巩固识记。
2.写字。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笔画的变化。比如,“粉”“粒”中的米字旁最后
一笔、“郊”中的“交”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左右部分可以写得紧凑些。
本课有几个易写错的字,要提醒学生注意。比如,“雀”的下边部分是“隹”,右边有 4 个横,
要与“住”区分;“或”不要少写右边的一撇和一点;“男”字中,“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
一撇是分开的两笔。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带着“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的问题默读课文,交流读
懂的内容,教师随机指导梳理,以图示的形式列出故事的主要人物一列宁、男孩,以及主要发生的
事情一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男孩放回灰雀,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示说说课文大意。
2.词语段理解。
(1)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里的想法。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探究人物的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列宁和男孩
的对话到底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想法”默读课文,再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
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针对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可先让学生回忆平时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再思考:列宁真的
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可能在想些什么?针对列宁微笑着说 “你好! 灰雀 , 昨
天你到哪儿去了”,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让学生通过这些
对话体会到,列宁不愿直接拆穿男孩,对男孩是尊重和呵护的。
列宁问男孩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了。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一般心虚
的时候会吞吞吐吐, 那么此时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男孩可能在担心列宁会
责怪他,想说又不敢说。
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触动,于是他说:“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起初男孩犹豫不决,现在男孩鼓
起勇气下定决心,一定要放回灰雀。
其他的句子,可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试着体会,教师再相机指导。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恰当的语气。
311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可以在体会了人物内心想法之后进行,以
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首先,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到“粉红的”“深红的”“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等描写
性的词句,结合插图感受灰雀的可爱,用活泼的语调、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接着,让学生先把列宁和男孩说的话找出来,联系上下文,根据自己的体会,给没有提示语的
句子添加提示语。比如,第四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男孩(吞吞吐吐地)说、男孩(心里面有
些紧张地)说;第九自然段,可以添加提示语:列宁(故作疑惑地)问。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添
加了提示语的句子,体会添加得是否恰当。把握了恰当语气后,让学生恢复课文原貌,展开小组合
作,分角色朗读,互相评议。
(3)感受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带着课后第三题的问题“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
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表现人物喜爱灰雀的语句。教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
生找出人物各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可提示学生:喜爱一个事物时会有多种表现,有时会将注意力
都放在它身上,有时会称赞它,还有的时候想把它据为己有。学生找了以后,自主交流,教师再梳
理、小结。比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列宁经常看灰雀、喂灰雀的语句,表现了他对灰雀的喜爱;第
二自然段中描写列宁到处找灰雀的行为,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第三至十自然段中,列宁和男
孩的对话,显示出列宁想感化男孩找回灰雀的愿望;男孩先是把灰雀抓起来了,当意识到自己行为
错误时,又把灰雀放回来了,他的语言和行为,都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3.积累表达。
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表中的词语。比如,用“跳动”“欢快”等语写一写窗
外的小鸟用“诚实”等词语写一写自己的同学。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材解析
本文讲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
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下,
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本文结构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为 5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事情的起因,第二、三、
四自然段写了事情的经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课文用丰富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忘我工作的情形。
比如,第二自然段中,“布满了血丝”等词句表现了长时间没有休息的白求恩大夫身体的疲惫;第
三自然段中,白求恩大夫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充分表现出白求恩大夫的敬业精神。此外,课文中
的环境描写,突显越来越严峻的战争形势,并与人物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比如,“硝烟滚滚” “弹
片纷飞”中白求恩大夫仍然“镇定”“敏捷”,说明此时的白求恩大夫眼中只有手术台,只有手术
台上的病人。在炮弹将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的时候,白求恩大夫仍然争分夺秒地继续做
手术。
课文配有一张照片:在一座逼仄的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聚精会神地给伤员做手术。手术台一
半在庙里,一半在阳光下,半明半暗。从白求恩大夫弯成弓形的身体,忙碌的双手 , 专注的神态 ,
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一定要坚守住 “手术台”这个“阵地”,争分夺秒地抢救
伤员。照片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品质提供了凭借。
312
教学目标
1.认识“棒、恩”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时,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带着问题默读”“边默读边圈画”等方法学习课
文,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 ,
再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然后让学生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
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1.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
本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抗日战争”“齐会战斗”等名词学生不
太熟悉。教学之初,可以先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了解的事情发生的背景,掌握学情。如果有学
生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可以鼓励他说说是从哪里了解的,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向他
发问。 如果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事情发生的背景,教师可出示相关资料,介绍“抗日战争”“齐会战
斗”的基本情况,尤其要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经历时间之久、过程之艰难有初步的感知。
2.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大致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后,可让学生带着“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阵地' 上做了什
么”等问题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可引导学生交流读了课文之后印象深刻的部分,并根据全班同学交流的内容作些梳理、
小结。比如,文中描写了战斗的激烈,说明白求恩大夫和战友们处在危险之中;在恶劣的环境下,
白求恩大夫仍然精神高度集中地做手术, 说明他心里只想着救护病人 ,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从
白求恩大夫和师卫生部长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与战士们共同进退的坚定信念。学生交流后,教师相
机点评,使学生初步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3.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
学习提示中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在
揭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说说对课题的初步理解,但此时对说的内容不做具体要求。
在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 交流了印象深刻的部分后, 教师可以补充图片资料(白求恩大夫在
自己国家的优越住所和在中国的简陋住处),激起学生的疑问:白求恩大夫为什么放弃国内优越的
生活来中国吃苦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再次默读、思考。可以提示学生,
理解本课课题的含义,要运用之前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课题的方法 , 也要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
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总结:阵地是战士战斗的地方。 白求恩大夫不光把自已看作一名医生,
也把自己看成是在抗日战争中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战。作为一名战场上的医生,他认为什么都比
不上给战士做手术更重要。因此,对他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人地感受白求恩大夫的高贵品质。
4.生字学习。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机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进行认读正音。要提醒学生注意
“血”是第四声,“速”是平舌音,“险、迅”都是前鼻音。“撤”“险”“夺”可放在词语“撤
退”“危险”“争夺”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课文教学结束以后,还可以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
认读,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词语中辨析读音。比如,“战斗”的“斗”读 dou(四声)一斗,
十斗”的 “斗”读 dou(三声);“白求恩大夫”的“大”读 dai(四声)“大小”的“大”读 da
(四声)
教学资源
313
齐会战斗
1939 年春,八路军第 120 师主力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第 3 纵队兼)协同,在河北省河
间齐会地区对进犯日军作战,取得了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推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
击战争的开展。
口语交际
请教
教材解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安排了“请教”,引导学生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解决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材提供了两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起学生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思考,同时示范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接着,教材呈现了请教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比如:请教要注意
时机,不要在别人不方便的时候打扰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即使别人没能解决你的问题,
也要表示感谢。
然后,教材布置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把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同学请
教,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个任务,是让学生基于真实问题尝试向别人请教,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
中,反思日常交往中的不足,学会应该怎样向别人请教,怎样有礼貌地与别人交往。
小贴士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 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练习过 “您”“请”“谢谢”“对
不起”“没关系”等通用礼貌用语的使用。本次“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的要求,既包括礼貌用语的
使用,又包括其他正确的交际礼仪,如选择正确的提问时机、耐心听别人讲话、请教后对别人表示
感谢。“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是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思考别人说的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最终解决问题,使得请教具有实效。这个要求,侧重树立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提升学生应对的能
力。
教学目标
1.能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教学建议
一、小组合作,梳理如何有礼貌地请教
课始,可以播放几组常见小事的视频,如请教爷爷怎么下象棋、请教同学怎么吹笛子,让学生
说一说:应该怎么请教才更合适。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和教材中的提示梳理:请教时要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清楚;不但要
使用礼貌用语,还要注意交际礼仪,使得被请教的人感到尊重 , 能够更好地提供建议。再引导学
生思考,请教别人的时候,哪些用语、哪些礼仪会显得有礼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推举代
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要选择时机,在别人不忙碌、时间比较方便的时候请教。请教前,对同学、
朋友等同龄人可以用“不好意思,你现在有空吗”“打扰一下,我想请你帮个忙”等用语开启对话,
对长辈、德高望重的人可以使用 “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想向您请教”“我有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
想请您帮我出出主意”等正式的用语开启对话。请教过程中,要耐心地听对方讲话,眼睛要看着对
方,让对方感到自己听取建议的诚意。
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对方回答完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之后,使用“请问,您说的
是这个意思吗”“您可不可以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呢”等用语提出追问。请教结束后,不管别人是否
解决了问题,都要向别人表示感谢,可以用“麻烦您了” “多谢您的帮助”“谢谢”“我懂了”“太
314
感谢了”等表达谢意的用语,再加上点头、微笑等恰当的动作。
随后,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示教材中的两个情境,尝试请教。随机指名同桌展示,并对照
“有礼貌地请教”的要求进行点评:面对不同的请教对象,在请教的各个环节中,是否使用了恰当
的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
二、创设情境,练习追问
本课关于“追问”的教学,教师提供的情境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产生真实的疑问,
并及时进行有礼貌的追问。
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份“我最近遇到的难题”的学习单,提前收集学生近期遇到的难题,并
进行大致分类。
课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典型难题创设情境。比如:“我很胆小,上课时明明想举手回
答问题又怕答错。”“我晚上怕黑不敢一个人睡,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妈妈答应我,如果口
算全对给我买心爱的玩具,但是有一题我做错了妈妈没发现,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和妈妈说实话。”
教师可点几组学生上台演示请教,相机指导。当有学生追问时,教师要抓住机会,马上点明:当请
教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问对方。比如,对方给了建议,但自己不明白如何具体实施时,
可以用“您刚刚说的方法,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吗”等用语追问,使解决方法更详细;大致明白对
方的建议,但想确认时可以重复对方的话, 再加上“您刚刚说的是这个意思吗”等用语追问。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方式,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追问的时机。一般可以在对方回答完
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建议之后提出追问,尽量不打断别人说话;如果在别人说话过程中就想要追问,
一定要在别人说完一句话有较大停顿时提出,并注意使用“不好意思,打断一下”等用语。教师可
小结追问的要求: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追问时要有礼貌。
三、用自己的问题练习请教
经过前面的情境练习,学生已经尝试了“有礼貌地请教”“及时追问”。接下来,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向班里的同学请教。
先两人小组练习请教,一人提出请教,一人给出建议。然后,教师指名学生到讲台,点出其他
小组任意的同学,进行请教。教师相机点评、指导,重点要点评:是否说清楚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
题;在请教的各个环节,是否使用了礼貌用语,是否符合交际礼仪,是否做到了及时追问。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教材解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要求把一次玩的过程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
情。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要求写事,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的过程,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真实的
经历与感受。
教材第一部分以问题激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还提供了与同伴掰手腕、和爸爸妈妈外出
旅行、和爷爷一起钓鱼、去游乐场游玩的 4 幅图,场景有校内也有校外,有和同龄人的快乐游戏, 也
有和家人长辈的温馨相处。活动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旨在从不同角度唤醒学生对快乐往事的
记忆,为学生习作的选材做铺垫。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一写一次玩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放电影”、看照片、
和别人聊一聊等方法回忆当时的情形,以便选择习作内容,梳理习作顺序。
教材第三部分提供了交流和评价的建议,提示学生写后大声朗读,重新在文字中体验当时的快
315
乐心情,并和同学分享交流这种快乐心情。在同伴反馈的基础上,修改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学习
如何将习作写得更清楚。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建议
一、借助插图,开拓选材的思路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感受玩耍的快乐,并了解本次
习作的话题是“那次玩得真高兴”。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交流,回忆自身的经历,说一说: 你
平时喜欢玩什么?哪一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插图的内容,
启发学生把自己觉得特别新奇、特别高兴、特别有趣的经历说出来,可以是和同学一起玩,也可以
是和家人一起玩;可以是在校内玩,也可以是在校外玩;可以是一个游戏,也可以是一次游览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把玩耍时拍下的照片展示给大家看,也可以让共同玩耍的几
个学生一起讲讲他们玩耍的经历。总之,要通过这个交流的过程,开拓学生习作选材的思路。
二、回忆玩的过程,尝试习作
写之前,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写的玩耍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注意
不但要回想“是什么时候的事”“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还要回想一下
玩的细节,什么地方让自己觉得特别有意思。提示学生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玩耍时拍的照片,帮助
自己回忆当时的快乐感觉。当学生回忆有困难时,可以让其找当时一起玩的同学聊一聊,回顾玩的
过程。如果是和家人一起玩的经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与家人聊一聊。
个人回忆之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述、交流自己玩的过程。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
把“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哪个环节最开心”这几个方面说清楚,听的学生针对不太
明白的地方追问。
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玩的过程简单地写下来。可以提示学生:要写清楚“是什么时候的事”
“在哪儿玩”“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按时间顺序介绍玩的过程,如果需要,可
以用上“先”“接着”“然后"这些连接语;自己觉得特别好玩的部分,可以多写几句话;要注意正
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评改习作,分享玩耍的快乐
写好后,先让学生大声读一读自己的习作,自主评价。主要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写清楚了玩的
过程,是否表达出了当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描写快乐心情的
词语,让学生想想可以用在自己习作的哪些地方;还可以建议学生用上一些感叹句来表达自己的快
乐心情。让学生根据自评与教师的提示,自主修改习作。
然后,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跟同学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请其他同学自由表达
听后的感受,比如,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还有那些地方没听明白。根据同学的反馈, 学
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最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为学生做评改示范,让学生学会评改的方法,养成修改
习作的习惯。主要看有没有写清楚玩的过程,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
正确。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评改一篇同学的习作,教师再进行展示点评。
语文园地
316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 4 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交流,是对此前默读学习的梳理总结,如不出声不指读、带着
问题默读。特别提示了一个要点:一边读一边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设法
了解意思,而不是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以免打断默读过程、影响默读速度。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和“目”有关的字、词,旨在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学词,巩固对形声字
规律的认识。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题引导学生在例句中区分“陆续”“连续”“继续”3
个容易混淆的副词,并选择一个写一句话。第二题创设了“妈妈准备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导学
生练习分类整理购物清单,知道分类列清单的好处,将语文能力运用于实际生活。
“日积月累”编排了关于如何待人的古代名言,呼应本单元人文主题“美好品质”,旨在让学
生初步懂得待人的道理,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顾从二年级以来默读学习的实践,围绕默读的基本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展开
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的。
2.让学生交流:默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地方是如何解决的。教师小结:默读时画出
来,读后再想办法理解。还要提醒学生:将来默读时,要学会加快速度,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暂时
跳过。
3.让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默读实践,交流一下自己带着什么问题默读了课文,是怎么
通过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带着问题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很大。
4.引导学生默读学习伙伴的话,圈画关键词,再对照自己的实践说一说:关于默读,自己哪些
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识字加油站
1.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发现这些字词都和“目”有关。重点指导识记其中 5 个生字。还可以让
学生用演一演的方法,区分“睁”“眨”“瞪”“瞅”“瞧”的不同意意思。
2.让学生自主认读两个双音节词语,做一做“眨眼”的动作,指一指“眼眶”,发现与眼睛的
动作有关的词语,常常含有目字旁的字, 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如“眯缝”“眼
睛”。几个四字词语,可以借助与眼睛有关的动作“睁”“瞪”“睹”来理解;也可以逐字理解, 比
如,“目瞪口呆”中“目”是眼睛 ,“瞪”是睁大眼睛的动作,“口” 是嘴巴,“呆”是说不出
话发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目瞪口呆”的意 思一因为吃惊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3.理解词语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用一用,进 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比如,可设
计选词填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
了,哥哥( )这一切,惊得( ),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满地的碎片,顿时( )
词语段运用
【第一题: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 个副词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1.让学生朗读 3 个句子,初步感知“陆续”“连续”“继续”3 个副词的不同用法。“陆续”描
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事的情形,如“天黑了,人们陆续回家了”;“连续”描述的是一
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如“这学期,我们班连续 3 次获得流动红旗”;而“继续”一般是描述一
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停、接着往下做的情形,如“晚饭后, 爷爷继续看报纸”。
2.让学生试着在例句中换一下这几个词语, 比如 ,“我军的伤员继续从火线上下来”,体会
317
其中搭配的错误,明确在这几个例句的语境中,3 个副词不能互换。
3.教师创设新的语境,让学生选词填空,进一步辨析这 3 个副词的用法,比如:
( )我( )3 年去了爷爷奶奶家过暑假。
( )电影散场了,观众( )离开了电影院。
( )过了一会儿,他们()往前走。
4.可出示“夏季小伙伴们在游泳馆游泳”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用这 3 个副词分别写一句话。比
如:“已经连续几天高温了。”“小伙伴们陆续来游泳馆游泳啦!”“我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和小
伙伴们比赛游泳”。
【第二题: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清单的好处。】
1.可创设生活情境,比如,老师去超市购物后,经常发现要买的东西没买全,询问学生有什么
好方法,借此引出“购物清单”这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超市购物经验发现:列购物清单不仅
能不遗漏需要买的物品,还能提高生活效率。
2.可让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等多种形式练读教材上的物品,交流自己了解的生活
常用物品。
3.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给教材上的物品分类。可按食物和生活用品分成两大类;也可分成蔬菜、
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几类。只要学生的分类合理即可,教师不必做硬性规定。
4.让学生试着帮助妈妈列一份购买年货的清单。引导学生先思考一般需要置办哪些年货,列出
清单,再想想怎样能让妈妈购物又方便又快捷,运用前面学到的分类方法,给事物分类。接着,让
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说清分类的依据。还可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父母一起完成年货的购买, 看
看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进行调整。
日积月累
1.教师范读名言,学生跟读,读好停顿。
2.引导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了名言后的理解,教师再讲解大意,但不必精准解释。之后,让学生
试着联系本册的课文,说一说课文中的人物是如何待人的,以加深对名言的理解。比如,《掌声》
一课中的同学们,给予英子很多鼓励,不吝惜自己善意的掌声;《灰雀》中的列宁,用温暖的方式
感化男孩。
3.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名言,再小组内展示读。多读几遍后,不看教材,在教师的带领下试着
背诵。
教学资源
爱人若爱其身。
大意是: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是: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大意是: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暧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大意是: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附录:
识字音序表
318
319
320
321
写字音序表
322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