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89 KB
- 2021-04-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精品办公范文荟萃
XX高一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是对往后教学工作的一种规划,能提高教师的
教学效率 ! 下面是由 XXXX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更多优秀的文
章尽在 XX,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一】
在国家新课改的理念下,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
现在的“大众”教育的要求下,由过去重理论转化为现在重
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我组 8 位教师得全面推进高一新课程改
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法手段,提高
教学效率,力求尽可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的精神,尽可能在
三年后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新课程,建构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则
创新的源泉,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面对高中新课程,我们
只有改变旧传统,建构新理念,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
2、钻研新课程,掌握新内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是教师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
题。充分了解这一问题,设计出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
目标与教学过程。
3、整体把握教材,准确找出新旧教材的异同。首先找
出增加的知识典和删减的知识点,其次找出提高要求的部分
精品办公范文荟萃
和减低要求的部分。
4、不同层次班级要突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5、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多给学生“留白”。
6、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7、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8、坚持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作用。
9、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10、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学习他人之长,
吸引他人经验。
四、教学要求
每个模块 30 课时。
要求高一全体数学教师按照以上教学进度统一推进课
程,教师可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做些“微调”,教师之间相差
1~2 课时是正常的 ,但不能超过以上计划所定课时。
5. 提高课堂效率,分层布置作业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
力提高课堂效率。讲授概念、公式、定理时,要引导学生注
重辨析,揭示本质 ; 在讲解例题或习题的时候,要注重引导
思考过程 ; 要适当地作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
力,让学生从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收获。
因为一个班上的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上差异较大,提倡
分层留作业, 可以将班上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 5~7 名组成 A
精品办公范文荟萃
组,布置难度较大的题目,每周布置一次高考题帮助提高 ;
将班上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组成 C组,主要给他们布置课本
习题或优化方案《课时作业》中的基础题目,其他同学组成
B 组,完成中等难度习题。这样做是非常适合我校学生的实
际情况的,效果将会很好,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因此需要
探索“部分批改”和“全批全改”想结合的批改作业方式,
但必须保证效果。 【四】
遵循 “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和 “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
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教材特点: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
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
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
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
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引发学生
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
精品办公范文荟萃
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
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 ; 注意运用对比
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 ; 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
象的知识 ; 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 ; 加强复习检查工作 ; 抓
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