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9 KB
  • 2021-04-14 发布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范文模板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市“十四五”人才工作重难点问题调研报告 范文模板 我市是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入研究和解决“十三五”期间 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人 才服务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对于提高“十四五”区域竞争能力和 水平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十三五”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 进人才强市战略,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为抓手,大力实施 xx 等重点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科 学化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加强宏观指导,健全人才工作格局。印发了《关于进 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颁布 x 个中长期人才 规划、x 个人才队伍专项规划、x 个重点领域人才规划,形成了 配套协调、科学规范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党委和政 府领导人才工作联系点,加强对重点领域人才工作的指导。 (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干事创业环境。先后出台《xx 人才资源开发条例》、《xx 人才市场条例》、《xx 专业技 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 xx 人才资源和社会 保障 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 xx 人才发展“小环境”建设的 意见》、《关于进一步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 若干规定》等 x 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推动了人才工作的规范化、 制度化,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三)推动内引外联,为科学发展聚集英才。各级党委政府 主动作为、服务一线,支持用人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促进重 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健康快速发展。市党委政府借助 xx 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需要,柔性引进院士 xx 名、国内外知 名专家 xx 名,全职引进博士 xx 名。加强同国内著名高校人才 交流合作,与 xx 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 xx 大学签署人才 合作框架协议,推动 xx 与 x 签署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 xx 试 点基地协议”、“共建研究生骨干地方短期挂职锻炼 xx 基地协议” 等,开辟了引才的新路子。各县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各类 企业赴国内高校引才聚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四) 打造创业创新载体,增强人才工作实效。市党委政 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启动建设了 xx 产业“人才高地”。 创建了 xx“人才特区”,进一步增强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聚集效 应。大力实施面向 x 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 行动、市专家服务团等,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建立市科 技创新团队 x 个,已承担国家及市科技项目 x 项,取得了一大批 新成果,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以来,市党委政府共表彰“xx”xx 名,累计投入奖励 专项经费 xx 万元,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重才爱才氛围。 (五)加大育才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素质。“十三五”以来, 市组织 xx 万人次参加了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组织 xx 个职业工种、xx 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选拔高级工 xx 人、技师 xx 人、高级技师 xx 人; 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xx 万人、农业职业技能人才 xx 万人、农业 专项技术人才 xx 万人。实施 xx、xx 等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一 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市、发达地区或国外科研机构、医院、高校 进行中长期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总结近些年来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一 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在人才工作上只有 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 务”的职责,才能形成推动人才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人才工作 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树立先 进理念、开阔用人视野,才能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人才工 作中重财轻人、重使用轻开发、重资历轻业绩、急用现引等问题, 才能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三是必须不断创新人才体制机 制。只有把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不断深化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 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 制,畅通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 流动的渠道,才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做到人尽 其才、才尽其用。四是必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 只有创新人才政策,增强对人才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人才发 展、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才能形成吸引、聚集各类优秀人才的 洼地。五是必须注重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重才、引才、用才、育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才工作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 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各类人才 合理有序流动。 二、“十三五”人才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市人才占总 人口比例为 x,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x 个百分点。具有高级职称的 专业技术人才 x 万人,高层次科技人才 x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仅 有 x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在职中青年专家 x 人、全国杰出专业 技术人才 x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在职人选 x 人, 与全国各市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很 低。二是人才结构、分布不够合理。从全市人才队伍结构来看, 传统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 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 基础研究人才多,实用型人才少; 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从区域分布来讲,人才主要集中 在城市,山区、农村的人才相对较少; 从行业分布来讲,人才主要 集中在医疗、教育、农牧等领域,而能源、化工、冶金、建 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非常短缺。 调查统计显示,到“十三五”末,我市能源、化工等 x 个重点领域 现有人才 x 万人、缺少 x 万多人,其中能源化工缺 x 万人、装 备制造缺 x 万人、xx 产业缺 x 多人、新材料缺 xx 多人、现代 农业缺 xx 多人。三是人才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突出表现在人才 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人才评价不够科学,特别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建立起以 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简单、粗放。人才激励 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受表彰的人往往“老面孔”较多,对那些正在 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缺乏激励; 薪酬激励机制尚未普遍形成,人才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人才使用 机制缺乏活力,导致人才流向党政机关的多,出现学非所用、专 业不对口现象,带来人才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用人唯亲不唯才、放手不放 心,没有成熟的用人机制,缺乏人才吸引力。四是人才观念落后, 人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地方领导和企业存在“引人不如引 资”、“引智不如引项目”、“重硬件投入、轻人才投入”等思想观 念,有的还存在重引进轻培养、重所有轻所用的现象,导致人才 “引进来、用不好、留不住”。有的崇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 引进区外人才比较重视,对本地本单位人才关注不够。五是人才 工作经费普遍投入不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xxx 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津贴等专项经 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较少。 从具体问题上看,一是人才市场化配置不畅,人才流通困难。 受编制、身份的限制,一些单位急需紧缺的人才引不进来; 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在户籍、社保等方面存在政策“壁垒”,制约 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职称评聘受限,影响人才稳 定。特别是基层科研、文化、医疗、学校等单位,符合职称评聘 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但由于受职称名额限制,许多人难以 评定职称或职称晋级,成为当前影响人才队伍稳定的焦点问题。 三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不健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事业单 位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业绩考评为核心,以考评定津贴、 定优劣、定奖惩的激励制度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平均主 义现象,分配不能向优秀人才倾斜,不能向关键岗位倾斜,导致 有事无人干,有人不干事。四是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 由于地区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和基层待遇差、发展空间小等, 导致人才结构、分布失衡,产生人才资源缺乏与浪费、流失并存 现象。 三、加强我市“十四五”人才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加 强顶层设计,综合分析、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统筹推进。 (一)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形成党管人才合力。一是健 全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以贯彻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 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全市人才工作决 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协调推进的 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 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 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和人才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 单位的职能作用,进一步调动各行业做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 性,形成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人才工作合力。二是改进人才管 理方式。整合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工作机 构,组建新的人才工作机构。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 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三是健全人 才发展规划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市人才规划部署,细化工作内 容,分年度、有步骤地深入实施,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人才的引、 留、用等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研究解决人才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的 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体系。(二)完善人 才工作运行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一是 建立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 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 度。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 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研究制定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 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 人才投入。二是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疏通党政机关、企 事业单位和社会人才相互流动机制,盘活人力资源,激发人才活 力。健全人才向基层、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机制,提高农村 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人才的津贴标准,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 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 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提供保障。完善市场配置人才 资源机制,整合我市各类人才资源市场,积极培育、扶持新型专 业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人才市场服务标准,形成统一、规 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完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 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依据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 价方式,既突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业 内专家在标准制定及评审工作中的作用,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 力。研究制定科学、规范、公平的评价规则,确保评价的公平公 正。四是健全人才待遇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本地人才, 要给予与引进人才同等待遇; 企事业单位选聘的急需紧缺或关键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 技能人才,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 的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 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高端人才、优秀人才休假疗养制度。 大力开展“xx”评选活动,对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 予表彰奖励。 (三)推进人才政策创新,激发各类人才活力。一是完善人 才培养开发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 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 资源和项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重点实施一批人 才培养中长期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高 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专业论坛,为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合作创 造条件。探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行动”,通过 保留身份、项目支持、奖励等方式,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服 务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向企业集聚。二是完善稳定与用好人才的 关爱政策。大力实施市“xx”工程。完善在 xx 工作的院士、国家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选的津贴发 放办法。适应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要,依托 xx 经济区建设、 xx 扶贫攻坚和“xx”园区建设等工程,重点打造一批人才平台, 盘活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鼓 励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和高端人才工作站,完善配套设施和 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 才引进政策。深入实施市“xx 引才百人计划”,大力吸引海外能 源、化工、冶金、建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方面的 人才来 xx 创新创业,并完善我市长期居留、税收、保险、住房、 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力度, 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 合研发基地,推动 我市大型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人才开发的国际交流 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等,加强我市与国外知名院校、科研 院所和跨国企业的交流合作。四是实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 展专项政策。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 见,加大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力度,引导专业 技术人才到非公经济组织创新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 组织中就业。(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和 急需紧 缺人才。一是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高技能人才开发 投入,重点扶持高中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速培养急需的高 技能人才。每年遴选一批企业班子成员及企业监管部门的管理人 员,采取合作培训、外派、委托培养等形式,到国内外大企业、 大公司、商务基地或国内发达地区研修或挂职锻炼。继续实施 “xx”名校长名医培养计划,选拔中小学校长、骨干医生到沿海发 达省市挂职锻炼或研修。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xx” 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优势特色 功能区、产业项目和重点学科,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动 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激励和保障制度,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凝聚、培养、使用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进 市能源化工、葡萄产业、设施农业、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 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 理人才,加强人才高地建设规划和 落实工作,着力打造 xx 四大“xx”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