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9 KB
- 2021-04-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自己的著作《陶庵梦忆》创作的一篇序文。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不知行不?
①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②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③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
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陶庵梦忆序文言知识点 陶庵梦忆序知识点总结
〔明〕张岱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望不敢与接。作《自挽
》,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顱,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牀,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光绪刊本《琅嬛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