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0 KB
- 2021-04-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期末总结:课堂主导,活力是抓手
沐陂小学梁敏贤
我校活力课堂建设从构想、制定方案到尝试实施已经历时一年多了,今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构建我校“设疑、探究、生成、评价、应用”的活力课堂教学新模式,推进我校活力课堂建设的常态化,这个学期简校长利用每周二、四的时间听了我校各位老师的一节“活力课堂”。各教师精心准备,相互交流探讨,出现了很多具有个性特色、活力四射的好课。在上课的基础上,各教研组对所有的活力课进行了研讨,及时反思,总结得失,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在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一批年青教师成长起来了,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数学课,请大家多多指教吧:
1.活力之一——设疑巧妙。
以这个学期的一节活力课堂公开课《七的乘法口诀》为例:通过学生喜爱的古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完《山行》后,师设疑:“你能马上说出这首古诗有几个字?”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马上说出28个字,这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知道古诗每行有7个字,一共有4行,利用了7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很快知道这首古诗的字数。然后让学生进行探究:如果古诗中有5行、6、7、8、9行,它又有几个字?你能编写出关于7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吗?通过这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学习主动、积极。这节课切实落实了“五个环节”体现课堂主导,以“活力”为抓手。
2、活力之二——探究明确。
课堂教学不应只是教师的讲授、示范,而是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活动有实效。”通过教师的恰当组织、引导,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让学生“动”得起来,学有所获。课堂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课程要求、课堂内容的具体情况,敢于试验、探究,选择最优的、适合我们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更要我们探究好的课堂组织形式,营造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活力之三——评价适当。
学习评价是对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做出评估,学习评价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三个功能。学习评价不只是评级、打分,可以是一个肯定、一句赞赏、一个建议甚至一个质疑。评价包含教师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个别、总体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质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质疑,这些都能反映课堂学习活动的效度。又以活力课堂《笔算连加》为例: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上、下册已经学过,这次着重学习运算中的竖式计算,学会竖式中的简便写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里能做到积极发言,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基本达到活力课堂的要求,教师的语言、评价适当。
4、活力之四——生成灵活。
《笔算连加》这节课,在“设疑、探究、生成、评价、运用”这五个环节中,感觉“探究”这环节,有少少问题存在,导致生成不够灵活。例如:学生探究简便写法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书上的写法去写,<莲~山>当老师去巡查的时候,我也有发现班上有个女同学王小茜和别人的写法不一样,她把三个数连起来一起加了,得数是对的,但是写了2个加号,横线就画了一条,笔算的过程中没有写上进位的小1。但当我让学生汇报时,居然忘记了是谁,在焦急的时候发现校长也指了指王小茜,结果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就拿了她的写法出来给大家观察,全班学生都说错,然后我也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这样看起来更简便啊?为什么错呢?”然后学生就指出她写了2个加号,横线画了一条,漏写了进位1,等等书写的毛病。我说“错的”意思是书写的错,没有说这样三个数连起来写是错,大家都误会了,当时我没有表扬她这种写法只是考虑到刚刚学习笔算连加的写法,不想给学生增加太多的简便写法,以免学生混乱。但是,现在我回想起来,我也有点不够教学机智吧。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活力课堂常态化最大的阻力其实就在我们教师自己,使我们长期形成的“惯性”。在我校推进活力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课堂教学设计未有根本的转变,并没有真正理解“活了”、“动了”、“笑了”的真正内涵,要做到活力课堂常态化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活力课堂要靠教师的课堂“五个环节”感染学生,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干要干出个样子,干要干出个“卓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张扬学生良好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