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16 发布

历史计划总结之历史期末考试分析报告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计划总结之历史期末考试分析报告 ‎ ‎   一、基本情况1、试卷命题原则    七—-九年级历史试卷命题原则是,题型结构、题量分值、内容比分等基本依据《十堰市2009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考试说明》,考试目的是落实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三维目标,为学科教学提供相关数据。  历史考试时间为5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九年级为50分),采用闭卷作答形式,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题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和问答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依纲据本。命题依据各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九年级内容略有拓展)。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标高适度。基于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试卷易-中-难比例为6:3:1,试题难度适中。 (4)题目设计简明。题意指向明确,尤其是主观题题目的表述清楚、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下面以九年级为例具体分析报告如下:1、得分情况(抽样)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73.232.548537.92、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16分)  ‎ ‎ 最高分16分,最低分3分。  选择题题型覆盖知识点比较全面,而且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灵活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和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1--4题的知识属于古代史,学生存在问题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导致出错。本大题失分较多的是古代史部分的四小题,特别是第4小题。老师的建议是:选择题最好还是16个的好,每个1分。古代史内容中考本来不考,如果要突出其重要,就每小题给1分,4小题共2分,反而显示其不重要。(注:纪老师最近发布信息古代史内容要考。当然,应该以“说明”为纲。)(2)材料分析题:(16分)  最高分15分,最低分1分  。  总体来看,材料分析题是学生感到最难的一部分,错的比较多的是:第19题第二问,这道题出错的根源主要在于很多同学审题不严,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宽度不够。第20题第三问“在日本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念外延宽,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观点。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还应教给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关联,还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针对考试形式的变化今后要多加练习。    第20题让学生阅读的材料就是课文中的原话【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上)》】,关键是请学生回答的问题,通过呈梯级的发问,把中日之间在19世纪中后期的演变作了一个很好的考查,本来还想再问“面对中日之间的这种变化,作为中学生的你有何感想?”‎ 后来考虑到难度是不是太大,就取消了。  第20题关键是第三问(3)在日本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是:在日本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正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洋务运动到变法维新;但是,在列强的炮口震撼下,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到19世纪末,中国已到了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时刻。    作为历史教师,不仅我们自己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关键是通过历史学习,让我们的学生有这个意识:应该关注日本,关注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我们不是早晚在说: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嘛。强调的就是这个意思。  (3) 简答题(8分)  :最高分8分,最低分 1分。        第21题是课后的一个思考题。按标准答案或答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都给全分,平均得分在6分。  第21题 “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相对差一点,大部分学生仅得了4—6分,主要是对历史知识概括不清。有老师对此题的看法是:这道题命题过偏,造成学生失分非常严重,仅仅个别学生得满分,大部分学生仅得3-4分。望命题中要把握难度。(4)  探究与创新题  (10分 )  : 最高分 10分,最低分 2分。  老师们对此题的看法是:①第22题实际上是工业革命与现实问题的一个结合,真正体现了该试卷的质量,由于我平时在上课时多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所以好学生错的较少。②试题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及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认识社会。‎ ‎ 如探究与创新题把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刚刚闭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联系起来,这就把对历史知识的考查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贴近了学生的现实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注重关注社会,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试题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从时事背景中提取素材,给学生以亲切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提高了解题的积极性,整体失分较少。并且有老师针对本题第3问给出了参考答案:(3)答案: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保护地球,近在眉睫。①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②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③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国际公约,保护人类的家园。    作为命题人,我本人也比较看好第22题,在当天上午考完后,下午我就以《历史科中考材料题命制创新之探索——上午刚考完试题之展示》为题做了总结,并且及时发表在“丹江口教研网”和我的博客“陈赤兵的博客”上。我是这样表述的:第22题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有三个,第一则材料是课文中的原话【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上)》】,另外两则材料来自网络,本人感觉可圈可点的是第三则材料,取自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这体现了考试的导向功能,也是本人平时在命题研究中的价值取向之一,即在历史的学习中,不能忘了时事,更不能忘了时事中的热点。  三、教学启示    ‎ ‎ 关于这一点,老师们发表了许多很好的看法,节录如下:  (1)如果对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就能根据要求加以巩固,面对相关题目就能熟练应用。 (2)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学生就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平时注重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考试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往往词不达意,语言过于随便,语病较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能力的题目比例不少,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6)根据命题趋势和课改的要求,主观性题目还会逐步增加,所以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第22题给我们的启示:应注重培养学生用全球的眼光来看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用全球的眼光看待世界的进步与挑战。    总之,面对一套试题和面对一道试题就是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一次考试的成绩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关键在过程,在于平时教学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地积累。老话不是这样说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