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1 KB
- 2021-04-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乡镇精神文明调研报告
深化农村文明创建,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以下是一篇关于乡镇精神文明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今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刘奇葆部长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牢牢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以美丽乡村为主题,深化农村文明创建,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近年来,常熟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抓好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推动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一、近年来常熟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常熟市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突出抓好农民道德素养培育和农村文明程度提升,努力创新形式载体、拓展内容渠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文明新风广为弘扬。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引,在镇村、社区普遍设立道德讲堂,每年举办“道德评弹”、模范事迹报告等活动超过150场,道德讲堂成为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寻访身边道德模范新闻行动”,充实市、镇两级凡人善举典型库,试点发布“善行义举榜”,开展道德模范评比表彰、“六个一”关爱礼遇等活动,先后推出梅李镇薛馥华、支塘镇曹留保等5位来自农村的“中国好人”,为群众树立起具有时代气息的价值导向。以支塘镇蒋巷村、虞山镇梦兰村等一批文明村为榜样,实施“十村万户”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制订“十好文明户”村规民约,推出“同吃同住”养老敬老、文明户“福利变奖励”等措施,推动形成文明、醇厚的乡风民风。
二是文化民生大为改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提档升级,建立覆盖全部行政村的“四位一体”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四馆一站”免费开放,在沙家浜、古里等镇推广农村有线智慧社区,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用户总数超过21万户。“三下乡”、“村村演”
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举办公益巡演、广场文艺超过300场,各地开展的文化活动也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海虞镇“红杉树书场”、尚湖镇“兰花艺术团”,评弹、戏曲月月都有演出,梅李镇以“孝爱”为主题组织“孝廉、孝和、孝德”系列文化活动,董浜镇设立灯谜一条街,推出灯谜竞猜等节目,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各地还结合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精心培育地方特色文化,虞山镇民举办的俗文化、农副产品、文明成果“三进城”,广受苏州市民欢迎,梅李镇“孝爱文化”、董浜镇“灯谜文化”、古里镇“藏书文化”,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逐步打响了品牌。
三是文明创建扎实推进。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风杯”考核办法,考核部门由35个精简为12个,考核内容由双百分压缩为100分,改变年终集中检查方式,更加注重日常工作考核,进一步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2020年,常熟市9个镇全部通过省级文明镇考评,实现“满堂红”,沙家浜镇荣获江苏省文明镇标兵称号,16个村、4个社区获评省级文明村、社区,梦兰村被授予江苏省文明村标兵荣誉。城乡文明创建互动频繁,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和村社结对共建,全市结成近百个共建对子,促进发展要素向农村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建立170多个村级志愿服务站,“虞城热心人”、“仁风古里”等一批志愿服务团队做大了影响,“海虞妈妈”助学关爱志愿服务行动获评省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四是关心农村未成年人成长。在蒋巷村建立苏州市首个省级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2020年,常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与蒋巷村基地“强强联合”,形成“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截止目前,累计接纳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近10万人次。各地还依托51个学校乡村少年宫、1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5个校外辅导站,组织“七彩的夏日”、“缤纷的冬日”、“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辛庄镇设立“德善基金”关爱青少年成长成才,沙家浜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特点的校园教学,形成了“一镇一品”德育特色,清理网吧、打击游贩等校园周边环境清理行动实现常态化开展,为青少年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工作,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农村文明创建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基本现代化成就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各个方面、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少数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农民的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薄,道德冷漠、伤风败俗的人和事时有出现,少数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难以起到战斗堡垒和示范带头作用,镇村发展差距呈扩大之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均衡;文明创建工作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工作动力和延续性显得不足,载体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偏低,文化活动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农民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少数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不健康不科学不文明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三、关于今后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常熟市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现代化建设实践,需要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艰巨繁重的任务还是在农村。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显得尤为迫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战略,坚持教育引导为先,着力抓好民风建设和环境治理,全面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环境更美、风尚更美、人文更美、秩序更美、创业更美”,为建设“美丽常熟”创造良好条件。
(一)注重精神塑造,提升核心价值践行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实践中要注意与群众思想实际相适应、话语体系相融合,把我们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求的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更好地践行核心价值,养成美的德行。一是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四学四讲”
等活动,落实好基层党校校长暨理论骨干培训、党员干部冬训等工作,使农村党员干部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要面向农村群众,发挥好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价值观传播主渠道作用,强化热点难点问题的舆情研判和正面引导,组织好讲师团宣讲、村民课堂专题和社科普及宣传周等活动,在文化广场、主要道路、集中居住区等区域设立“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公益广告,使“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要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作用,编写、制作一批通俗读物、文化作品,深入浅出解读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今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董浜镇党委编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灯谜集锦》,反响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对本地文化资源梳理挖掘,用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塑造提升群众的精神品质,推动形成普遍的价值共识。二是抓好典型群体宣传推广。我市现有2位全国道德模范、10位“中国好人”、7位“江苏好人”、44位苏州市文明市民标兵,以及一批星级文明户、十好文明户、文明户标兵,要注重发挥典型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道德模范事迹巡回报告、道德评弹讲“身边好人”故事、“善行义举榜”发布等生活化、场景化的宣传形式,让群众感受美德善行,要注重先进典型的草根性、时代性和可持续性,继续抓好“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挖掘、推荐,使先进典型可见、可亲、可学。要热情关心典型群体,通过关爱礼遇道德模范“六个一”活动等形式,解决模范群体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倡导“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取向。三是抓好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围绕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国梦”群众宣讲和形势政策解读等活动,深入浅出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鲜活阐释“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坚定干部群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础作用,举办升国旗、奏国歌仪式,爱国歌曲传唱等活动,深入挖掘文化馆、纪念馆等蕴藏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运用文艺演出、镇(村)史展览等形式,开展党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展示,增进农民群众对国情市情农情了解,增强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注重教育引导,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基本元素,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才能培育有文化、懂法律、善经营、讲诚信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农村全面发展。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要依托乡镇文化站馆、道德讲堂、村民学校、综合信息服务中心等载体,举办报告会、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宣传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编写农民法律读本,组织普法讲师团开展巡回宣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法制观念,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要强化农业股份合作社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合作社帮扶等形式,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要在实践中注重对接农民需求,整合培训资源,适时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创业技能以及市场经济知识等培训活动,帮助农民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培育农民良好的生活习俗。要继续开展评比表彰星级文明户、十好文明户,组织新闻单位宣传农村先进典型,编印村情简报传扬好人好事,深入开展道德评议活动,使文明有礼、崇德向善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以农村环境建设为突破,继续实施旧村改造、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要加强保护生态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促使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公德意识。三是提高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把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依托学校乡村少年宫、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组织面向农村青少年的主题教育、公益培训和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等活动。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创作和展播“文明礼仪歌”、文明礼仪教育小品,组织原创童谣比赛,要充分发挥农村教师的骨干作用,动员“五老”人员、机关干部、文艺爱好者等参与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改善青少年的学习成长环境。
(三)注重民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风醇物厚、风清气正,农村自然就清风扑面、美丽宜人。要把民风建设作为突出重点来抓,从基层着手、从源头入手,重文明创建、重城乡共建,努力建设秩序良好、文明和谐的民风乡风。一要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突出镇、村(社区)的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继续抓好文明镇村、文明窗口、文明市场和诚信企业等创建活动,倡导文明风尚、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生产。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依托文化站馆、道德讲堂、村民学校等阵地,宣传普及文明礼仪、诚信制度等知识,试点建设乡风文明馆,展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除旧布新。要把“乡风文明志愿岗”
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各地既要尊重实际,又要遵循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规律方法,加强镇村两级志愿服务站建设,完善招募、注册、培训和激励褒奖机制,以关爱空巢老人、流动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为重点,设立爱心帮扶、便民利民、助残助学、心理疏导、文化体育等符合农民需求的岗位,要注意吸纳新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得到各个阶层的认同认可,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二要培育文明和谐风尚。以培育“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组织家风家训征集评选和推广展示活动、“万名媳妇献孝心”活动、“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行动,评比表彰“孝亲敬老之星”、“十好文明户”、“最美家庭”等群众身边的典型,促进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团结友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组织“五老”和党员代表成立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参与民间事务讨论、监督和服务,在遏制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上发挥作用,推动形成互谅互助、真诚相待、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三要完善城乡共建机制。要借鉴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对农村公共环境、秩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创建项目,发挥党员干部、驻镇单位、窗口行业、重点企业的作用,开展综合整治、环境保护、文明引导、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活动,不断增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力度。要广泛宣传文明单位与村社结对的典型事例,进一步激发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帮助农村落实项目、完善设施,进一步提升城市支援农村的范围、层次和深度,推动城乡文明共同进步。
(四)注重文化熏陶,提升农村文化生活水平。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我们要准确把握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时回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的期盼,努力使农村文化活动设施贴近群众、服务方便群众、产品满足群众。一要“以文聚人”。继续抓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普惠共享,注重均等服务,优先安排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统筹推进群众文化广场示范点建设,继续做好“四馆一站”免费开放、学校文体设施开放等工作,促进优质文化向农村流动,优化配置乡镇文化站馆资源,推行“菜单式”服务,把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
文化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使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普惠、均等、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二要“以文化人”。鼓励文艺工作者写农民画农民演农民唱农民,创作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多样,能够反映农村美好生活的文艺作品,让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核心价值的生动载体,使群众在享受文化生活中接受思想教育和信息服务。注重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通过举办地方文化节庆、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把“孝爱文化”、“灯谜文化”、“藏书文化”等品牌做大影响,让优秀传统文化家喻户晓、凝聚人心。此外,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做好培育乡贤文化这项工作,希望大家会后认真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农村名贤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创新性转化、发展,使其成为寻根文脉、寄托乡愁的所在,成就一种传统和时代相互交融,能够传播滋养主流价值的地域文化。三要“以文悦人”。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继续办好“三下乡”、“村村演”、“五送三进”等文化惠民活动,鼓励城乡共建单位开展到农村送戏、送书等活动,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集市广场,给农民送去欢乐。各地要积极创新农村文化产品供应渠道,探索文艺大篷车、文化俱乐部、图书漂流等方便群众参与的活动形式,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业余文化爱好者以及文化艺术团队的培育扶植,夯实农村文化发展基础,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壮大。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事关群众利益和城乡一体发展大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上,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扎扎实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奋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