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17 发布

语文计划总结之读“用‘心’经营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感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计划总结之读“用‘心’经营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感 ‎ ‎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希望语文课堂是生态的、高效的,总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教学相长这一理想的结果在这里实现,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很多,我想要说的就是实现生态、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前提是要构建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活力彰显生机,活力带来希望。那么,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呢?途径当然很多,但我想以下三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  一是在静态的教材中挖掘动态的内涵。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师不应只是做教材的忠实实施者,而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如何用好这个例子,怎样开发和建设,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这个静态的教材从什么地方挖掘,挖掘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透过无声无息的文字感受或热闹、或凄凉的场面,透过无情无义的文字感受或仁慈、或残酷的个性,一句话,透过对教材的挖掘,直击我们心灵里那些柔软的东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家知道,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借助教材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具体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利用语言记忆达到语言积累的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其实质就是指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应凸显教师德育职能,体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因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目标就是要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这个基点来看,语文教师不“以本为本”,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手中静态的教材之中,而是从静态的教材之中挖掘动态、丰盈的内涵,这个动态、丰盈的内涵就是前面所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篇教材,舍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必将是僵化的、破碎的、毫无生气的,因而也就是没有生命活力的!‎ ‎  二是在被动的学习中发扬主动的精神。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大家心里明白;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大家嘴上也没有反对;课堂上要启发,不能灌输,任何人都清楚。但实际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很多课堂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可以说,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师生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无奈而又无效、僵硬而又郁闷!老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被动学习的学生有机会、有信心发扬主动学习的精神。如何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实际的情况用心备课了。比如可以通过改变教法让学生主动地学;可以通过改变学法让学生主动地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主动地学;可以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主动地学……‎ 方法不一而足。只有学生主动了,他们才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欲望,才有可能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可能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进而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  三是在狭窄的课堂中呈现广阔的世界。教室的空间是有形的,一堂课的内容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思维仅仅局限于这四围的空间,知识仅仅停留在某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上,墨守成规,不敢突破,不敢延伸,不敢超越,我想,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有生命活力的,即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也只是一叶障目,也只是井底之蛙,难以产生持久的动力,无法释放出生命的澎湃能量。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就要有意识的联系生活(当然,不能牵强),把语文课堂置于广阔的世界之中。打破时间的界限,夏天的课堂里也有春日的清凉,冬天的课堂里也有夏天的火热,让我们的学生始终有四季的色彩;打破空间的界限,精骛八级,心游万仞,悠悠乎与颢气俱,而感知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神知其所穷;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让我们的学生常态触摸时代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在那一刻成为一个社会中人;延伸语文课堂教学的触须,让我们的学生始终睁大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并感动着,感动并快乐着,快乐当中提高我们学生学习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