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 KB
  • 2021-04-17 发布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的调研报告 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 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经过调研, 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 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 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 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 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 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 ,依托 各类培训资源, 全区对 15080 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 比上年增加 50%;对 6765 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 1939 名新 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 2.6 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 22%,其中获得职业 资格证书的 1.36 万人,占培训人数的 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 11.92 万人, 比上年增加 2.8%,劳务总收入 5.6 亿元,比上年增加 7.7%,农民工 人均劳务收入 4698 元,比上年增加 216 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1294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 要。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 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 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 陕西、、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 5.8 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 2620 人, 其中: 从事生猪养殖 1230 人,个体经营 1052 人,从事蔬菜、中药材、 茶叶、水产等种养殖 338 人。 二、问题:成为影响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 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目前,农村富余劳动 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 转移工作农业局、 劳动局和社会保 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 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这种条块分割、 经费分散、 多头管理在客观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有序转移综合效能的 提高。 (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盲目外出务工队伍较庞大。由于受 地处边远山区、 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 发布信息难以延伸到农村及村民, 致使部分农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 而举棋难定,即使外出务工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四)转移渠道单一,组织有序劳务输出面临较大困难。目前富 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主要依靠培训机构和劳动力市场, 有序输出比重较 小,没有形成市场主体, 中介培育力度不大, 难以形成市场品牌效应。 尽管每年有关部门都要联合举办 1-2 次企业用工招聘会, 但成功率并 不很高,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工对有序劳务输出的用 工单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们仍选择“亲带戚、邻带里、师带徒、父 带子”等自发转移方式。 二是输出后的工资收入与农民自身的期望值 存在差距, 收入较低的工作不愿做, 工资高的工种自身技能又达不到 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农民不愿意远离家乡而外出务工的局面。 (五)服务管理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一是在对 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方式上, 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农民的需要。 全 区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多,分布较广,服务管理难度大,农民工在外的 医疗、 子女入学等诸多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解决办法。 二是维权工作 步履艰难。 一些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鉴定劳动合同, 拖欠农民工 工资, 不缴社保费, 不支付或不足额支付农民工加班工资的现象仍较 突出。 三是返乡创业上还不能满足农民工创业的要求。 全区除发展生 猪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在其他领域创业缺乏具体的扶持措施, 还没有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 (六)经济发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