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1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一: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xx县近几年的人才工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服务企业人才方面简单地汇报三点。
一、人才服务工作的政策、做法和成效。
(一)人才服务政策逐步完善。
一是海内外人才专项奖励。我县对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以及申报入选“千人计划”的优秀拔尖人才,由县人才资金给予5——150万元的安家补贴和专项资助,以及100——400万元的创业补助资金。
二是提供人才居住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以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等人员来本县工作或者创业,可申领《xx县人才居住证》。
三是人才子女入学优惠。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人才,其子女可在该人才所服务企业的学区按相对就近原则优先安排指定公办学校入学。
四是见习基地补助。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企业,县财政按当年度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的50%进行补助。
五是继续教育补助。 企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xx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的,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博士学位2万元、硕士学位1万元)。
六是奖励骨干团队。优秀学术技术骨干团队,给予每个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入选省级、市级重点创新团队,在3年内,每年分别给予资助省级20万元、市级10万元的专项人才奖励。
(二)人才服务举措有力,成效明显。
1、深化招才引智,推进人才扶持。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筑绿色通道,每年十余次组织企业赴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地开展招才引智,引进一批急需的对口人才。今年已引进各类人才1761人,其中为10家企业引进8位硕士研究生和3位高级工程师。
二是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着力牵线搭桥、完善机制,申报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13个项目,积极组织、成功评选3位“西湖友谊奖”获得者、6位“雁荡友谊奖”获得者和5位“151人才”,7名“海外工程师”共获得120万资助经费。
三是加大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力度,加强与**特种泵阀产业基地博士后工作站、xx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几家博士后工作站的沟通与协调,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建设好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市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
四是加大优秀拔尖专技人才选拔力度。进一步创新举措,开展县级拔尖人才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工作,目前已举办8轮,共选拔400余人。
2、加强就业见习,推进校企合作。
一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确定xx集团、xx县中医院等42家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供了350个见习岗位,今年已安排544位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这5年,我县的见习基地数和见习人数,都名列全市首位,独占三分之一。比如xx鞋业是国家级大学生见习基地,xx鞋业是省级大学生见习示范基地,每年接纳毕业生从事管理、行政、一线生产等不同岗位锻炼,留在企业工作的比例在85%左右,很好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强化校企对接合作。大力促成xx集团在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设立了“xx班”,量体式、定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大部分毕业人员直接留公司工作。成功牵线xx集团与xx职业技术学院、xx阀门与xx大学、xx科技与xx科技学院等校企合作,通过职业教育定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强化供求平台搭建。每年或单独、或联合其他单位,在企业密集、经济较强的**,举办公益性人力资源招聘会(含网上招聘会)近20场次,全力解决招工与求职“两难”问题,促进人才就业环境良性发展,今年已对接落实就业3372人。
3、抓好团队建设,发挥群体力量。
一是抓好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大力扶持以“攻关、传艺、研发、交流”为职责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扶持一批能够继承传统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去年已评出5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xx年将评选出共20家县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二是着力重点创新团队建设。首批“xx市重点创新团队”全市共入选20家企业,我县有**鞋类研究中心技术创新团队、xx集团自动控制技术创新团队等4家企业榜上有名,为我县争取到120万的专项人才奖励。同时,它们分别是制鞋和教玩具行业当中唯一上榜团队。
三是推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们结合xx旅游和农家乐现状,大力开展了“xx杯”农家乐烹饪技能大赛,吸引了xx各县市区60名选手参加比赛。活动激发了热情,提升了技能,展示了形象,宣传了旅游。
四是推进职业经理人成长。20xx年开始,每年精心组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谊会2期,迄今已举办42期。通过专题讲座和相互探讨交流,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与会进行业务政策解答,达到增进学习、增进感情的目的,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推荐和帮助xx鞋业的人力资源总监xx从“第四届中国长三角十佳HR经理人”评选活动总决赛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的好成绩勇夺十佳称号。
4、健全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外延职称评审工作。解决民营企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的问题,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持,我县在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钮扣、拉链、教玩具、泵阀、鞋革、服装等企业,积极开展外延职称评审。今年已有350多人通过评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称工作的效能,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二是推进人才自主评价体系。选定浙江**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作为我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创建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企业自主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措施,建设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能人才队伍。
三是实施人才全程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做到“一个窗口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建立健全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省市县的人才相关政策汇编成册,免费提供给企业。完善“回*”高校毕业生数据库,共录入信息近4万条。深入开展“驻企”服务,积极解决企业难题。
四是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建设。收集全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人通联方式,建立经常性联系的畅通工作机制。开通人力资源QQ工作群,实现即时交流,解答企业人才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利用移动办公助理,第一时间免费向各类服务对象发送人才人事、人事考试、人才招聘等最新信息。
二、人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才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企业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人为本”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人才使用存在局限性。
一些企业引进外国专家来指导工作仅局限于机器调试和工艺设计上,没有更深层次地从产品质量、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上充分挖掘,没有充分发挥外国专家的特殊优势,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国专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人才引进渠道不够宽。
尽管我县每年举办一次高层次人才交流会,但效果不明显。企业所需的人才主要通过外地同行的推荐、本地同行业间的互相挖人或是人才的自我推荐。企业所需的
篇二: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组织部和人社局要求,为切实掌握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的基本情况,大力推进人才兴镇战略的深入实施,我镇成立了由包海波镇长为组长的人才情况专题调研组,通过走访、调查总结我镇近年来的人才工作相关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在20xx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镇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镇近几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就全镇人才工作整体而言,目前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我镇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理想,高层次人才缺乏。
在人才总量上来看,我镇现有的各类人才总量约 人,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总数xx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xx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xx人,其它专业技术人才 xx人),只占我镇总人口数的xx%,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xx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屈指可数。人才的产业、行业和区域分布也不均衡,人才大都集中在镇城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
在结构构成上来看,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人才层次上来看,现有的人才储备无法与我镇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相匹配。
2、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外流现象难以遏制。
由于我镇缺少规模大、实力强、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未能形成新的较大人才需求增长点,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精、尖的优秀人才。我镇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从高校毕业,但重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回来工作的很少,大都奔向经济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工资福利待遇低,企业“请人难,留人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本地人才的流失也相当严重,我镇每年都有人才通过参加市级以上公务员招考和研究生升学考试而流失。
3、人才市场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人才资源配臵效应还不够明显。
硬件建设滞后,业务开展广度不深,信息化程度不高,造成人才市场竞争力不足,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发展。
4、人才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富余人员出不去,一些紧缺人才因没有编制进不来,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现行的考评考核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分配未能向优秀人才有效倾斜。
二、我镇紧缺急需人才目录。
三、加强我镇人才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人才工作坚持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在组织部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把人才工作列入镇委和组织部的年度工作要点和日常工作,常抓不放。每年把人才工作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加大对人才选拔、培养、教育等经费投入力度。
2、创新工作机制,盘活现有资源。
加大对经济先进典型的培树工作,积极树立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典型。同时加大对科技人才、优秀教师、医师、农技师、畜牧师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推荐和审报工作。
3、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广阔平台。
一是积极落实政策,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补助资金,为他们后期就业提供生活保障。同时邀请市相关领导来我镇授课,重点讲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培训,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找准方向。
二是为更好地掌握全镇流动人才和镇内所需求人才现状,对我镇毕业高校生开展调查摸底,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大、中专毕业生人才信息库。
4、全面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的工作力度。
5、提供优质的人事人才代理服务。
解决好我镇流动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我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减化人事代理业务办事程序,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二)问题的成因。
1、人才观念亟待更新。
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却忽视对其进行培养使用。
二是人才本身的观念跟不上。部分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抱怨待遇太低,另一方面又缺乏敢闯敢试的劲头,不愿冒风险而安于现状。相当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企业,更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真正就业。我镇目前是一些民营企业招收不到本镇大中专毕业生,但是人才交流中心又积压了大批大中专毕业生。
三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观念不同程度存在。许多单位反映,如果给人才特殊的待遇差别太大会引起其他干部职工的不满,不给特殊人才待遇又留不住人才。
四是“官本位”的观念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一些有了成就的专业技术人员想方设法“提拔”为行政领导,许多人才在担任行政职务后,很少有时间再去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从而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的变相流失。
2、人才工作机制不灵活不健全。
一是政策不完善。目前我镇只有一些部门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有关引进、留住、培养、使用、激励等人才工作的一揽子政策。
二是人才进出机制不灵活。由于存在低层次、低学历的人员甚至临时雇用人员充斥工作岗位,加上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导致人才进不来,庸人出不去。
三是忽视人才培训工作,有些单位重引进轻培训,导致人员的水平、层次上不去。
3、环境不够理想。
一是硬环境不足。我镇的城市规划、市容市貌、卫生绿化、文化医疗以及教育设施等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形见绌,致使许多人才不想来,来了也不想久留。
二是软环境不优。全社会重才、爱才、惜才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个别地方存在严重的排外思想。
三是待遇不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大部分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些单位因种种原因,不能兑现引进人才时的承诺,致使引进的人才不安心工作,要求调离或不辞而别。工业企业员工工资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许多外来人才另寻出路,许多本地人才更是想方设法另谋高就。
三、加强我镇人才工作的建议。
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是实现义勒力特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镇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十分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以更开放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结合我镇实际,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树立科学人才观,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各级领导应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先于、优于、重于其他资源开发的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形成党管人才的格镇。由镇委组织部牵头,全镇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按国家、省、市、镇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出台适合我镇人才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强宣传,让人才政策真正达到用人单位熟悉、组织人事干部精通、各类人才了解、全社会共同落实。使我镇各级和全社会各阶层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义勒力特镇发展靠人才”的思想。树立系统开发人才观念,克服“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使用”的不良倾向;树立知才善用、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念,克服人才使用中
篇三: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由于机构改革,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加强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了解机构改革后整体人才队伍现状情况,按照省粮食局要求,日前,我委对全州粮食、物价、发改行业人才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调查情况及有关建议总结如下:
一、人员基本情况。
至20xx年底,全州粮食、物价、发改系统人员总数552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223人,占 40%,女性职工229人,占41%,少数民族职工257人,占47%。
(一)从职位分类看:
公务员239人,占%;企业管理人员103人,占xx%;专业技术人员58人,占xx%;工人152,占xx%,其中技术工人56人(其中,中级工以上人员为55人),占xx%,普通工人37人占xx%。
(二)从年龄结构看:
30岁以下人员49人占xx%;31——35岁人员67人,占xx%;36——40岁人员120人,占xx%;41——45岁人员125人,占%;46——50岁人员112人,占xx%;51——55岁人员28人,占 %;56岁及以上人员4人,占xx%。
(三)从知识层次看:
无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学历98人,占xx%;大学专科学历207人,占xx%;中专、高中学历134人,占xx%;初中及以下学历71人,占xx%。
(四)从人才培训情况看:
粮食购销市场化以来,各级粮食部门通过大力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精简了企业人员,加大了企业人才管理的力度,并克服资金困难,在人才培训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投入。20xx年,全州粮食系统组织参加培训65人次。培训知识类型,主要为企事业管理人员培训,特殊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粮食系统教育培训机构(17人次,占xx%),其他渠道为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物价系统组织参加培训 25人次 。培训类型主要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全州发改系统组织参加培45人次。培训类型主要为专门业务培训,培训渠道主要是通过党校和行政院校。
三、存在问题。
(一)知识层次偏低。
全系统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57%,而在系统主体单位粮食经营企业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比例仅为14%,且有相当比例的学历不是第一学历,为从业后通过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真正系统的学习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偏少,学习信息技术、工商管理、法律等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二)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州粮食系统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以36——54岁人员为主,占46%,而45岁以上人员144人,占27%,35岁以下人员明显偏少。
(三)人才使用环境亟需改善。
由于我州地理环境较差,处在偏远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中地,交通不是很方便,待遇比较低,因此人才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是引进人才难。多数粮食企业的处境是求生存阶段,在市场竞争中如履薄冰,真正的人才不愿到粮食企业工作,特别是专业型人才,粮油保管人员,粮油检验人员,物流管理人员近几年基本上没有进入。
二是留住人才难。企业内部各项机制不完善,也难以为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即使引进人才,由于待遇及企业环境等原因,也难以留住人才。
三是培养人才难。企业历史负担沉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效益差,近2年虽略有好转,但企业难以在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到位,培养自有人才存在困难。
(四)编制少,工作量大。
机构改革后,人员情况发生了变化,编制也发生了变化,发改局职能加大,以工代赈职责划入发改局但没有增加编制,反而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工作量大,人员严重缺乏,特别现在又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工作起来就很吃力。机构改革后,原州粮食局、州物价局合并到州发改委,县上却并不一致,除了茂县粮食局为县发改局管理的单位其他县上粮食局都是独立的,而物价局合并的也很少,州上是一个单位,而县上是分开的,这样工作开展起来很不方便。
四、关于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走进企业。
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树立以工作业绩用人的导向,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引进人才,特别是专业型人才。对应届毕业大学生,可参照大学生到农村任村的官职的优惠政策,出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包括其他类型民营企业)工作的,可享受同等优惠待遇等。
(二)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培训力度。
以大规模培训为平台,根据单位性质和职位的特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计划,突出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每名工作人员一年参加各类培训的时间。不断更新相关的理论和业务知识,提升每个人都综合素质,培养沉稳、干练的工作作风。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着重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力、抵御腐朽思想侵蚀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诸多复杂问题的能力,建设一支综合行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尤其是领导人中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推进人才兴国战略,逐步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素质,尤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大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力度,使之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三)要进一步优化机关公务员队伍。
要通过交流、公开招考等办法,补充年轻公务员,切实改变当前公务员队伍中人员年龄偏大的矛盾;要通过轮岗、挂职等措施,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要结合效能建设,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增强机关干部的压力感、责任感,在行政管理部门形成人人干事业,人人谋发展的氛围,从而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充满生机的公务员队伍。
(四)为了更好的工作,工作衔接更通畅,上传下达更加方便,建议把县上的粮食、物价、发改部门合并为一个单位,尽量与州上机构改革步调一致。
为了让工作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建议增加相应的职责编制,希望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能考虑县上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