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19 发布

语文计划总结之四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计划总结之四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 ‎   一、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  本次四年级期末检测共有423 人参加考试,平均分 91.74 分,及格率为  99.5 %,优秀率为  91.7  %。均分最高分为93.03,最低分为89.75。四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  二、试题结构特点 ‎  试卷共分五大部分:字词句练习、课文填空、课外拓展、阅读 习作。‎ ‎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张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本色语文,绿色语文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课内外阅读能力。通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学以致用,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三、学生答题情况 ‎  1、答卷情况 ‎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  掌握较好的是字词训练、根据课文填空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得分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其中一篇阅读题,我们在周末阅读中已经寻来你过,学生基本没有失去分值。‎ ‎  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稍差。如灵活运用成语: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写出“不相上下”、“拿不定注意”的近义词。另外阅读理解中,有部分学生表达不清,抓不住关键词语。‎ ‎  对于习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自选一题, 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 ‎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稍大,但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  (1)词语积累不够。‎ ‎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大量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  (2)综合能力薄弱。‎ ‎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平时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  (3)书写不规范。‎ ‎  从整体卷面看,部分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  四、 改进措施 ‎  通过这次素质检测,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也很好地反观了教师们的教学情况,有欣喜也有不足和遗憾。为进一步加强下一学段的教学,采取如下教学措施:‎ ‎  1、注重语言积累的灵活性。教学中注重语言的积累,但是比较机械,死记硬背的现象严重,忽视理解记忆。随着年级的升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逐渐加强意义识记,这既是基本的认识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熟背的内容还要求学生会写。书本上的优秀片段、包括课外的,让他们多读,感悟中华语言的魅力,受到美妙语言的熏陶,以致在语言中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写作水平。‎ ‎  2、潜心解读文本。文本文本,教学之本。在深刻、充分、多元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错别字的出现、标点运用的不当、词汇量的不足、语言的干瘪苍白,都是训练量的不足、训练法的不到位所致。由于理解与认识的偏颇,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其人文性,而对工具性有所削减,因此语文课堂仍须加强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准确性,在课堂上就多写多练。  这一点教师要严格要求,规范书写,加强易混淆字、词的区分、认识。‎ ‎  3、重视运用语言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小笔头的练习,指导学生多读多写。进入高年级后的习作训练,不仅要激励学生“乐于写”,引导学生“写得出”,而且要注意基本方法的训练,逐渐让学生“写得好”。平时让学生勤动笔写日记,不论水平如何,只要能坚持下来,同时教师要做榜样。从中也要运用激励措施,让学生愿意动笔写,找到写作的兴趣。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光要从生活中选材,还要对写法及时指导。‎ ‎  4、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并多教“设身处地想”、“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授之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