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1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学第二次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报告第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
一、过去七年多来的工作回顾
2002年5月第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七年多,是学校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的重要阶段。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校“三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新校区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综合管理、社会服务和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更趋合理,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被教育部领导称为近年来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实现“零”的突破并达到6个,省级重点学科由2002年的33个增加到13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并达到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2002年的9个增加到81个,博士点数量由全国高校落后位次上升到第25位,提前实现了学校发展规划中确立的发展目标。获一级学科硕士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2002年的88个增加到224个,硕士点数量位居全国第12位。专业硕士点由4种增加到10种,新增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2002年的5个增加到17个。“九五”和“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累计投入4.58亿元,建成了一批特色和优势学科,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启动,建设资金由二期的2.6亿元增加到5亿元,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由二期的6个增加到10个。
2.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全票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获6项国家级、5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质量工程立项达到70项,覆盖国家质量工程九大类建设项目,在地方“211工程”院校中名列前茅。被确定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31所示范高校之一。全日制普通在校本科生由2002年的3万余人增加到4.2万人。经省政府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各类在校研究生由2002年的3000余人增加到1.3万人,进入全国研究生培养大校行列,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结构更趋合理。留学生规模发展到1000余人,成为我省唯一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生源质量逐年提升,高分段学生进一步向郑大汇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3.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结束了河南省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历史,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达到53个。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0余项,国家“863”、“973”项目和“十一五”科技支撑(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实现了我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军工科研发展迅速,我校承担的一项军工课题被列入国家“2030年前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战略规划”。40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填补了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奖方面的空白。2005年以来,学校科研立项经费连续四年超过1亿元,2008年达到2.1亿元。我校教师发表的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检索的论文由2002年的114篇增长到2008年的858篇。学报哲社、理、工、医四个版全部进入国家核心期刊。霍裕平院士主持的“磁约束热核聚变基础理论研究”,是我国2005年度资助力度最大的“973项目”,总经费达6500万元;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制的“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4.师资队伍建设跨上新台阶。专任教师由2002年的1900余人增加到3230人。现有教授590余人,副教授1470余人,专职院士4人,双聘院士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02年330人增加到1490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4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1人,“中原学者”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84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创新人才培养对象314人,形成了一支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5.校园建设呈现新景象。新校区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筑面积由2002年的15.78万平方米增加到166万平方米(含家属区),建起了一座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园,顺利实现了学校办学主体向新校区的转移;新校区4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和鲁班奖。在三个老校区成立了综合管理中心,多层次办学稳步推进,老校区管理和资源利用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以新校区为主、新老校区协调运转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创建高水平大学搭建了坚实的硬件平台。
6.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与国外合作的高校由2002年的40余所增加到140余所,其中世界前100强的名校10所。与6所国外知名大学联合招收本、专科生,在印度筹建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开办了孔子课堂。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到郑大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与玛丽女王——伦敦大学建立了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与法国科学院院士马蒂教授合作建成了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实验室。对外交流的层次、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长足进展,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7.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参与组建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河南省产学研合作中心,与200余家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大。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乙醇汽油研制、石油发酵生产尼龙等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5个附属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医疗行风评议居全省前列。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介入度与贡献率不断提高。
8.各项改革和管理迈出新步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研奖励机制和考核办法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校办产业改革等扎实推进。财务工作平稳运转,学校预算教育事业收入首次超过财政拨款并实现“零赤字”
运行。后勤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平安校园创建扎实推进,学校安全稳定。目标管理、信息化建设、校园卡工程建设等纵深推进,管理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改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出版社改制稳步推进;一附中、二附中顺利通过市级示范性高中评估。
9.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进展。相继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讲正气、树新风”学习教育活动,“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24个基层单位设立了党委;顺利完成了两届中层干部换届,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在抗击汶川地震、参与北京奥运会过程中,广大师生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
此外,学校在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工作、高等教育研究、图书馆与校园网建设、档案管理、计划生育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明显成绩。
(二)主要工作思路
2003年2月,学校领导班子换届之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成立了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小组,历时2个多月,对合校后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制定了学校的“三大规划”,包括《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提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并在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一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三大规划”的制定,明确了学校近期、中期和长期的主要建设任务和战略举措,确立了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理清思路、加快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紧紧围绕“三大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新校区建设、财务工作和学校管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思路。
在人才培养方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
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坚持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和研究生创新计划,加大教学投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就业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在学科建设方面,提出了“整体推进,分层实施,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加强集成,形成特色”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三个重点,推进文、理、工、医相融互补,多学科协调发展,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使若干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三个层面,突出重大科研立项、高水平成果与论著、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基地建设四个重点,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三大体系。坚持六管齐下抓科研,把科研工作做强做大;坚持五个两手抓,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积极推动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和科研工作模式的六个转变。倡导“顶天立地”抓科研,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围绕规模、结构、层次三个重点,抓好培养、引进、使用、服务四个环节,坚持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倾注感情留住人才,创新机制管理人才,强化服务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总量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层次与学校办学定位相适应、人才管理与人才成长特点相适应,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创建高水平大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在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管理与资源利用方面,提出了“生态化、环保型,数字化、智能型,人性化、文化型,功能化、节约型”的现代化校园建设理念,抓好资金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廉政控制和安全控制,确保新校区建设顺利进行。制定《老校区资源利用与管理可行性研究报告》,抓好老校区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构建以新校区为主、多校区协调运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财务工作方面,认真研究学校经费总量急剧增加、办学空间和规模急剧扩大、经费来源多元化、贷款和还贷任务艰巨等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紧缩的预算支出政策和积极的资金争取政策。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收与节支并举,做到生财有道、理财有据、管财有责、用财有效。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区分轻重缓急,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确保资金不断链,为学校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保障。
七年多来,学校还相继召开了15次全校工作会议,根据学校不同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分别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条主线,做好八项工作”、“正确处理七个关系,促进学校全面、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建设节约型校园”、“整体推进,加强内涵,和谐发展;有限目标,重点突破,提高水平”、“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等一系列工作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主要工作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