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计划总结之《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反思
本学期很荣幸参加了州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出了一节课。经过不到十天的准备,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这节课,在这过程中,我遇到不少困难,但也获益良多,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总结和感想:
一、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实际出发
这节课在备课时共设计出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采用导学案的方式,出发点是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尽量突出 “以学为主”的特点。但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发现,这种方式对于现阶段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并不是很适合。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历史学科是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对历史的认知层次还比较浅,如果在设计时学生自学的内容过多的话,势必会在课堂中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想要做到以学为主,但是更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又认真的进行了学情分析,从现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特点出发,重新定位,设计了研讨课上所呈现的教学方案。
二、把握课程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很难用到多媒体和学案等辅助工具。但是我这次要去出课的学校却是一所市内学校,在进行备课时也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采用这些辅助工具呢?最后我还是毅然的放弃了,既然是研讨课,我就应该拿出平时的教学和大家一起去研讨,不能因为出课而出课,做为一名农村教师,很难有这种和大家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我还是决定用我平时课堂教学的方式去呈现。
这一课的内容并不多,只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个主要内容。虽然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并不多,如果单纯从小标题划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的话,似乎有些呆板和枯燥,可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又重新寻找切入点,发现这一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很多,也可以说这一课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些历史人物展开的。经过反复的推敲,最后确定了以人物为切入点来设计这一课。历史人物是学生识记过程最容易寻找和记忆的,所以以此为切入点,对于没有见过面的敦化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理解,不会因为把课的起点设置过高而影响课的进程。在当天的讲课中,这个切入点果然让学生容易接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虽然这种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里,但是真正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是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在这节课最初的导学案方案设计时,我误以为用导学案让学生来自学就应该是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说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做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因为学生还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来机械的进行解答而以。因为他们的认识水平还是初级,对待导学案就像对待测试卷子一样,很难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样的主体只是外在形式上的主体,发自内心和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却并没有。所以在重新设计这一课时,我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认识规律,设计了由简单的历史人物过渡到人物所进行的历史活动,进而再分析历史活动的前因后果及产生的影响。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似乎更符合七年级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在呈现的时候也确实激发了学生大脑中的主观能动思维,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现在我们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不能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对重、难点的处理上。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去探究,那么我们教师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呢?特别是我们历史学科,由于在学校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不是主科但还参加中考,如同鸡肋。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课堂45分钟,很少有学生能有针对性的在课堂外还认真的去研究每一节课,更不可能去参加辅导班等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要依靠老师。所以我们历史教师更要发挥好课堂的主导作用,对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就更需要用我们精心的设计去开启学生学习的大门。
这一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虽然说教师是主导,但是还是要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去设计突出重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名词的理解还有困难,所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进而分析什么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再明确这一课要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并从学生的展示中,引导学生去提取重点。在分析汉武帝在政治上的大一统时,单纯从教材中文字层面去学习,学生可能很难透彻的理解,所以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学生一目了然。
这一课的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认为解决难点的方法并不是化难为简,而是化难为易。要解决难点就要找到突破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突破口就在于“儒术”。如果单纯的用历史的专业术语去解释儒术,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就要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去分析,由儒术引到儒家,由儒家引到儒家思想,由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引入董仲舒的儒术,再由董仲舒的儒术被汉武帝所赏识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去理解去提升,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设计,在这节课确定起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和竞争中提升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理念怎样转变,兴趣的地位却从未改变。利用陌生学校陌生的学生来出课,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这节研讨课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这次的研讨课,对我们出课老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有小组。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已经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一年多了,所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出课之前才了解到,敦化的学校从来都没有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挑战。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从他们零基础的小组开始进行教学。我开始反思,设置小组的作用是什么呢?最根本的就是合作,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来互相帮助,面向全体,共同提升。那么合作的动力又是什么呢?对于我们历史学科来说,很多学生可能不合作也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那合作就变得可有可无。而合作学习,又是我们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在合作中学习呢?我想最好的方法还是在竞争中激励向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新课导入之后就对学生提出了小组学习的要求,每个学生的展示和发言都会为小组加分,如果哪一个组在这节课内每个学生都有发言,那么这个小组就会有附加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表现十分热烈,使整堂课都在合作和竞争中不断的提升。
可以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研讨课下来,还是感觉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说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上还显得不够,可能是为了追求教学内容上的完整,对于一些小的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不充分。成功在于细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注意细节上的东西,让自己课堂的实效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