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为留守孩子撑起一方爱的蓝天
我校虽地处县城,但近些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岗失业人数的逐渐增多,不少学生家长为了生计纷纷涌入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中一方或双方扔下孩子交给老人或朋友监护,使孩子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成了“留守儿童”中的特殊一群——城镇“留守儿童”。这些城镇“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他们的关爱大多局限于让他们吃饱、穿暖等浅层面的关怀上,对其学习表现、内心想法则很少去过问,难以尽到对他们的教育责任,使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从而加大了我们对这群“留守儿童”教育的难度。
就我们班的“留守儿童”来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祖父母,他们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祖辈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掌心里的宝贝”。在家里,“隔辈亲”使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充满了溺爱,他们不让孩子染指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让孩子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孩子的能力,即使偶尔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着缺点与不足,也固执地坚信“树大自然直”这一保守传统的观念。于是孩子的弱点就在他们的放纵与“容忍”
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种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引导,从而使他们的身上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好品德的缺失。不少留守孩子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歉疚,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是“来者不拒”,再加上家里爷爷奶奶、外祖父祖母的溺爱,他们在经济上往往表现比其它孩子“宽余阔绰”,这些孩子在一起,他们往往不是比学习,而是比吃、比穿、比玩、比乐……吃的时候比新鲜、穿的时候比名牌、玩的时候比钱多,看谁出手更大方,这样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生活铺张,不懂节俭的不良习惯。金鸣的父母均在南方打工,家里的经济条件较好,开学伊始,经常看到他的周围紧密的“团结”着一些人。他的口袋里常常揣着很多的钱,除了供自己享用外,还毫不吝啬的借给同学用。看到穿戴比自己差的人有时甚至出言讥讽:“你那种衣服,我从来都不穿。”“看我这衣服,一套七八百元,你穿得起么?”……
还有些孩子自私自利,情感冷漠,对弱者和不幸者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爱心。李琳的妈妈是个女强人,听说是某公司驻安徽地区的销售总经理,为了自己的工作,她不得不把李琳寄养在外公外婆家里。而李琳的舅舅由于某种原因精神有些异常,发病时生活不能自理,显得有些脏,李琳不仅不帮外婆照顾还嫌弃舅舅脏,并为此常常与外婆外公大吵大闹。这些孩子对自己的亲近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对待他人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爱心捐款中,我就发现不少留守孩子不但自己不捐,还在一边闲言碎语:“他又不是我的亲戚,我干吗要给他捐钱?”,还有的甚至嘲笑捐款同学:“哟,没想到你还挺大方的!”……
2、学习成绩的落后。留守孩子在留守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老人们多数只知道给予孩子们生活上的关照,让他们吃饱穿暖。这些老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在学习上很难给以较高要求,对孩子作业的辅导、督促与检查往往不到位,使孩子的家庭学习往往处于一种自由的“放羊”状态。在班级里的大多数后进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差,成绩的波动性较大,呈下降趋势。他们的父母因生活所迫或只顾自己挣钱,不能对他们尽基本的教育责任,对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孩子不生病,不出其它意外就行,他们对孩子这种散漫无序的教育,导致留守孩子滋生厌学的心理。在班级里,留守和非留守孩子在家庭作业的完成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比较及时,质量较高,而父母不在家的则会出现作业经常拖拉、抄袭,甚至不做的现象。吴政的爸妈由于下岗,为了生存只好将他丢在奶奶家里外出打工,可自从父母走后他的成绩逐渐下降,由于奶奶不识字家里没人监督,渐渐的他养成了作业拖拉、课文不背的不良习惯,虽然我经过多次家访,可每次都在他奶奶的叹息中无果而归。
3、性格养成的缺陷。在留守的孩子中,放纵溺爱型家庭的比例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家庭要多得多。一方面由于爷爷奶奶或外祖父母的“隔代”溺爱,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鞭长莫及,想管而管不到,使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自由状态,这样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做事我行我素、不受拘束、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的性格。即使有些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祖父母想管可又由于孩子的任性蛮横而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听之任之。
4、心理成长的障碍。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机会。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而监护人又无法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种情感的缺失和心理的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孩子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在班级中有些留守孩子的感情比较脆弱,他们敏感自卑、孤僻自闭、悲观消极等,经受不住别人或老师的一丁点批评,他们不愿与其它孩子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针对孩子的这些情况,我想多与他们父母的沟通交流,齐心协力共同教育管理好他们,可是苦于找不到家长或者找到而家长过问力度又不够,因而造成教育的脱节。
“关怀与爱是人本能的需要。(美·马斯洛)”
作为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对“留守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爱,与他们多沟通交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来自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改善家庭教育的现状。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关爱是其它任何事情无法替代的。因此,每学期一开学,我就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通过多种形式与“留守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引导家长要拿出更多的时间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孩子联系沟通,让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要求家长与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便能及时的掌握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发展情况。另外,我还动员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要“常回家看看”,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他们的浓浓的爱,让他们在完整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2、用爱心弥补残缺的亲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因此他们更需要我们来弥补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来自老师的关爱。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多关注他们,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
的眼睛,及时的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欣喜的眼光、赞赏的语言去肯定他们,使他们获得进取的动力,并逐步清除师生之间的障碍,从而走进学生的心里,与他们真诚的对话、进行情感的交流。我们班朱春虎同学的父母皆在北京打工,他跟随年迈的奶奶在家,由于奶奶不识字,只能安排他的衣食住行,在学习上无法对他进行有效的监督,使他在学习上自由散漫,由于成绩差造成他性格自卑内向少与同学交流……对于他的情况我多次与其奶奶交流并向其父母反映,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一次课下,我发现他主动拾捡班级地下的纸屑,我当即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发给他一枚“文明星”奖章。经过这次“不经意”的表扬,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天,我发现交上来的作业字迹比以前工整了不少,我又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渐渐地,这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高了,听课认真了,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甚至下课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与我交流聊天……可见,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只要我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宣扬”,就能让他们获得进取的动力,不断地改变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平时的教育中,我还注意通过生活细节对孩子们给予关爱:天凉时的一声叮呤、口渴时的一杯温水……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留守孩子远离父母,他们最欠缺的是亲情,作为班主任我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温馨和谐、乐观向上的班级氛围,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人文关爱活动,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与温暖。针对班级有些留守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基础不牢固,我在班级成立爱心互助组,开展“一对一 手拉手”帮扶活动;针对有些孩子早餐啃方便面、吃冷馒头的现象,我经常给孩子送去热水;为消除一些留守孩子的异常心理,我做到随时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用真情帮他们开一个个心结;我还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比赛,拔河比赛,与同学合作办手抄报,开展“我给父母写信报平安”活动等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同学的关爱、集体的温暖,找到缺失的情感和自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4、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我坚持“因人施教”,注重方法和策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给予留守孩子更多的关爱,通过多种办法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流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心理,对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及时地弄清其心理原因,针对症结做到及时予以纠正。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以上的工作,使班级“留守儿童”的教育有了较好的成效。但“留守儿童”
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地紧密配合,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留守孩子撑起一方爱的蓝天,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