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既包括一个人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一个人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实质上,人格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
人格是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强调在个体素质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品格”的底蕴,提高到心理素质的“质”的要素来考察人的素养。教育工作的许多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素质好不好,与其人格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素养不健全,其文化、智能、品德、劳动、生理等方面的素质便难以发展到高水平。因此,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着眼于对学生的心灵改造的品格建塑,以加强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这既是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措施。
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改革开放的国策将我国的社会生活了崭新的境界,伴随急剧变革的步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尤其是唯我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没落的思想意识的行为取向,极易腐蚀青少年头脑,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混乱状态,“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不采取教育对策加以矫正,那么将直接影响我国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希望工程”。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教育实际,我认为我国中小学生优良的人格系统应主要包括下列要素: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强弱适应的情绪反应,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热烈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等。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素质,应紧紧围绕这些要素来选择教育内容和组织教育活动。那么怎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呢?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认知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人生、看待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总观点,是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人格,实质上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上的“外演”与展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受阻、工作失误、思想出错、人际关系失调等无一不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教育中如能很好地解决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认为:认知障碍是一切人格障碍的根源,为此他创立了
“认知疗法”。把它作为预防和排除人格障碍的根本方法,强调要加大认知力度,帮助人们确立真正内心的理性观念,形成坚定的认知信念和认知准则,这才是解决人格障碍的根本。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一项奠基性工程,有了它,就有了的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优良人格的形成就有了基础。
2、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自尊、自重、自强”。这是对高尚人格渴望与追求的最重要内部动力。现代青少年人格结构中普遍性地少了锐气,多了惰性,其原因就在于缺少“三自”精神。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持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结构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长此以往,人格结构中的积极成分就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3、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空间。人格培养,学校和课堂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仅靠学校和课堂还远远不够,需要在更广阔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交往学习。让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受到时代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与人交往,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知领域,优化认知结构,增进相互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健康的人格总是离不开交往,离群独居,必然心胸狭窄;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立情绪。为此,一定要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文娱联欢、体育竞赛、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从中增强他们主动社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锻炼其社交能力,为他们形成良好人格奠定基础。
4、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有了大胆开拓,勇为人先的竞争思想,各种可能发生的人格障碍就会缓冲化解,甚至烟消云散。也许有人会说,竞争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挫折,其实,挫折未必总是不好。挫折与成功也有某种内在联系,适当的挫折有益于训练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磨难,逆境不倒等人格品质。为此,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观念;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等评优、升学教育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自我求成”
力争上游的能力机制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能催化潜能,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种种潜在要求,使之活跃、强烈起来。长此教育和训练,就能逐步形成敢于拼搏、顽强勇敢、勇于挑战、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优秀人格品质。这就有助于改善学生身上存在的甘居下游的不良人格表现,推动学生的人格以“加速度”方式向完善状态发展。
人格培养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主动发挥能动机制去分析我,“攻克”自我,“再造”自我。人格的塑造过程,说到底实质是个体心理的“自组织”过程。青少年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的明确要求强烈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人格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指导与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为此,应努力设法增强学生人格建构,使他们懂得优良人格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建构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如指导学生“吾日三省吾身”,严格解剖自我,然后选择有效途径去克服弱点;还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改造自身人格;还可指导学生以写日记、周记方式来自剖人格弱点,提出自我改造的设想和措施;指导学生针对自身弱点有选择地投身实践活动,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来完善人格,也是一种极重要的自我建构方式。这些方式,如能因人而异指导得法,恰到好处,必能有助于学生优良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