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2 发布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浅谈“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工作范文之浅谈“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  学困生在学校共有的表现是:思维缓慢,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人意;贪玩厌学,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所有为人师者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讲可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而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  一、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  学困生非智力因素体现在学习上没有兴趣,上课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求甚解,解决困难问题意志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他们并不是“朽木不可雕”的差生。他们的差主要是行为、习惯、态度等方面的缺陷。那么针对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进行转化呢?‎ ‎  1、加强情感交流,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  要真正走进“学困生”‎ 的心灵,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起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弱势群体”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不良行为了。‎ ‎  2、运用激励机制,唤起自信之心 ‎  由于“学困生”过去是经常失败,屡遭挫折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只用批评指责的办法,他们是难以做到心服口服的,讽刺挖苦,责难体罚,是“征服”不了学生的,有时会造成反抗,使师生积怨越来越深。而老师真诚的爱,经常性的鼓励,对于一向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弱势群体”来讲无疑是一缕阳光,会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 ‎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困生,时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困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困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  二、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习能力。‎ ‎  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体现在感知笼统,思维缓慢,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等能力较差,因而学生往往出现“数学太难了,我是学不好的”“这节课我听不懂”“我比别人笨,怎么也学不会”等想法。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造成成绩落后,并随即产生自卑、畏惧等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特征进行转化,因势利导,做到因材施教。‎ ‎  1、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窗口,而“学困生”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指导他们专心听课并掌握听课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提问要适应于“学困生”的最近发展要求,所提出的问题使他们有话可讲;课堂板演要让“学困生”‎ 也能一显身手,基础题目让他们上黑板去体会一下成功的体验;课堂练习时要有目的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当面辅导,帮助“学困生”当堂掌握知识;2、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要有梯度,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 ‎  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  3、对“学困生”的作业优先批改,最好面批面改。‎ ‎  “学困生”的作业要优先面批,是进行个别辅导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面批时不仅要注重作业的结果,更注重思维的过程;发现他们的作业有错误,先不打错号,而是面对面地点拨思路,让学生一次次地自行纠正,直到对了以后再打对号。这样,“学困生”对做作业便产生了一种“我不笨”、“我也能行”的情感体验,乐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成功,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三、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  环境,会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这里讲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要有机结合,形成关心“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的大环境。‎ ‎  长期以来,在教育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问题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配合的不够,一方面,学校苦口婆心的教育“学困生”,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关心和讽刺“学困生”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  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诚意,相信“学困生”的“明天会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