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04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附教学进度表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XX 人。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识字方面
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
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已
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
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
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经常积累
自己喜欢的成语、古典诗词、格言警句等。并愿意与人交流,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
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
有礼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
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识字教学加强已认识汉
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本学期的教学
中努力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
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
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
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
阅读表达出来。
二、教材分简析:
部编版于 2018 年秋季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
个单元。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
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
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
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
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
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
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
读。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识认字 250 个,写字 250 个。
2. 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3. 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在“自检”
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
4. 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
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四、教学措施:
1. 注重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进行
思想品德教育,把语言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思想
品德教育,要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
进行。联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
2. 重视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重视形近字、同音
字的比较,加强边读边写,试默自查;重视在口头语言和书
面语言的运用中掌握所学的生字。
3. 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重视
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课堂上要有充
分时间进行朗读训练,要人人都有读的机会。开始训练默读。
重视字词句的训练,要把字的教学放在词和句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句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为学生设置思考的路子,训练学生逐步学会阅读。重视自然
段教学,为中高年级的段、篇训练打好基础。
4. 听说训练要在学生的语言实践中进行。给学生创造各种听
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保证训练时间,坚
持大面积训练,及时纠正语病,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说话的
机会。
5.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
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
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6. 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
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
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7. 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8.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
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
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
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9.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
词,利用周末作业和学校作业展示的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
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
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10.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
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