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1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农村基层干部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是群众眼中的“政府”,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
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带头人。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数量在“干部”中应该算是较为庞大的,但他们
的身份也是“干部”中最为特殊的,有媒体比喻农村基层干部“是官非官,是民非
民,两头不占”。当前,农村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朽斗争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一、**区基层干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村(社区)干部基本情况
**区辖 14 个镇(街道),有 134 个村(社区),村(社区)两委成员共 670 人,其中:
35 岁以下 147 人,36 岁至 45 岁 302 人,46 岁至 55 岁 201 人,56 岁以上 20 人;高
中以下学历 214 人,高中学历 288 人,大专以上学历 168 人。
(二)目前基层干部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偏低。从村(社区)两委成员的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的 502 人,
占 74.9% ,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 25.1%。大量的村(社区)两委委员都是学历较低
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思维的能力。
2、思想意识僵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群众观念也随之改变,
村(社区)已经从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服务模式,但大多数村(社区)两委干部还没有
意识到这一转变,还在习惯于用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来办事,或者是感受到了转
变但是没有好的办法和思路来应对,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创新精神。个别村(社区)
两委干部遇到问题只看表面现象,缺少理性思考,不做深层次分析,处理问题简单。
3、法律意识淡漠。从**区近两年查处的案件来看,涉及村组干部的违纪违法案
件占 58%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部分村(社区)干部社会、科学、法律等方面知
识欠缺,对腐朽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村(社区)干部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已经触犯党纪国法,也有的认为自己为群众做事情,拿点、贪点是理所应当,更有
少数村 (社区)干部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贪腐手段高明,无视法律规定,谋取私
利、为所欲为。
4、作风上存有差距。一是工作积极性不高。随着工作方式的转变,工作内容的
增加、工作要求的提高,一些村(社区)干部作风软、散、拖,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不
积极、不主动,存在畏难情绪以及等、靠、要思想,出现给工作经费办多少事,不
给工作经费就拖着不办的情况。二是民主意识淡薄。村级事务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书
记、主任等少数人手中,部分村(社区)干部习惯于“一言谈”或者少数人说了算,
不善于发挥群众的能力和智慧。三是为官不够清廉。少数村(社区)干部宗旨意识淡
薄,村级事务管理随意性大,存在优亲厚友、假公济私等现象,腐朽现象呈多发易
发态势。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选人入口不畅。村(社区)干部的产生主要是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
定,由党员公推直选或是村民海选产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农村党员和村民
的意志,但在过程中也有部分人员为谋求私利通过非正常手段成功获选,因此出现
宗派轮流“坐庄”或是“村霸”当庄的情况。部分村(社区)发展基础薄弱,文化素
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回到村(社区)中任村干部,导致
干部来源一定程度上受限。优秀人才长期在外,即便有合适人员愿意到村(社区)任
职,但群众基础薄弱,常常会出现想选选不上的情况。干部来源渠道不畅通,村(社
区)干部难以选到合适的人,对整个队伍结构和干部素质产生不良影响。
(二)工作权责不明。“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对目前村(社区)工作的形象
概括。在各级基层组织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的大背景下,各级各部门把服务“末梢”
延伸至村(社区),安排村(社区)干部推动各项具体工作,村(社区)成为了“责任很
大,权力很小”的机构。但是村(社区)干部拥有哪些职权,应该负责哪些具体职责
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量行政性、事务性、任务性的工作耗费了村(社区)干部绝大
部分精力,村(社区)干部整日忙于应付各类会议、检查、考核,无法腾出时间和精
力做群众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具体工作。群众提出的问题没解决好,群众不满意,
不仅降低了群众对村(社区)干部的公认度,还会导致以后开展村级工作受到影响。
(三)干部待遇不高。**区村(社区)书记、主任、副书记生活补贴平均约为 1800
元/月,其他人员补贴约 1200 元/月,小组干部约为 120 元/月,虽然近年建立村(社
区)干部保障机制,为村(社区)干部书记、主任、副书记购买养老、医疗、工伤等保
险,同时制定离职补偿办法缓解村(社)干部的后顾之忧。但由于财力有限,还是无
法将所有村(社区)干部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经济待遇较低,政治待遇的激励效应也
不明显,一定程度上打击村(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出现留不住好干部
的状况。
(四)监督管理不严。大多数村民忙于自家生产,对村级事务只要不涉及自身利
益一般是不问不管,群众监督难以落实;有的村民对村级事务有意见,但是怕村(社
区)干部或者其背后的宗派家族势力打击报复,经常也是想监督而不敢监督。部分村
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不掌握工作方法,对村(社区)重大问题、
重大事项了解甚少,出现不敢监督、不会监督、不善监督的情况。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管理的建议
(一)改进人选产生方式。一是改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体现村民自治的同
时,加强选举时党的领导,由上级党委把好关,提出合适人选进行差额选举,对选
举出的人选加大监管力度。对不适应工作的人员可由上级党委提出免职建议,由村
民代表进行表决,作出免职决定。二是严把村党组织党员发展“入口”。发展党员不
定名额,不下任务,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
(二)厘清基层工作权责。在政府工作部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各级各
部门的权力和责任,防止责任下移的情况,让村(社区)减轻所负责任,由疲于奔命、
应付上级变为优质高效服务群众。明确村(社区)干部的职责界限,建立相应的职责
清单,整合村(社区)内及周边的服务资源,便于统筹指导、协调、规范村级工作。
(三)加大培养教育力度。以各级党校为培训主体加大对村(社区)干部的培训教
育力度。培训教育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作风教育
为重点,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突出问题导向,坚持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课堂讲授、交流发言、外出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
形式提高村(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打通村(社区)干部上升通道,拓宽村
(社区)干部的出路。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力度,对优秀的村(社区)干部可通过
招考、招聘等方式选拔到乡(镇)政府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成员中。打消村(社区)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把干好和干不好工作从经济待
遇和发展空间上区分出来,让他们更有工作积极性也更有“盼头”。
(四)健全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实行村(社区)干部定额工资制度。按照
在村(社区)任职的具体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最高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由省、
市、县三级共同承担并逐步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街道根据各村(社区)集体经济
情况确定村(社区)干部工资的上浮率,并严格将工资控制在最高标准额内。推行村
(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制度,采取集体出一点、社会筹一点、
个人交一点的方式,逐年为他们投保,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制定合理的考评机
制,对工作成绩突出,村民认可的村(社区)干部进行物质或精神表彰,并作为推荐
干部的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完善村(社区)干部监督机制。建立自我监督机制,通过专题教育、培训等
方式让村(社区)干部摆正位置,树立服务理念,增强监督的自觉性;强化民主测评机
制,年初要公开工作目标任务,年终要分别对上级政府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述职,
接受群众评议,加强群众监督;加大镇(街道)纪(工)委监督力度,建立廉政档案,坚
持落实“五必谈一约谈”制度,早提醒、早预防;按照民主监督、权力制衡、公开透
明、村民自治的要求,发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明确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及
成员职责范围,确保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敢于监督、善于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