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及思想教育策略
文章内容概述: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以及在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与体会,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针对现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浅谈班主任工作中与学生交往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交往 思想教育
策略交往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相互知觉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所以,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要搞好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地进行信息交流、沟通情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有着强烈的合群需要。人们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它社会活动,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爱憎恐悲,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中学生具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当这种需要被满足时,便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强化道德行为,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人际交往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之一,而师生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用良好的师德去塑造心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产生积极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成长中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既有少年儿童的幼稚又有成年人的意识,在思想中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地存在,往往会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犯错误,甚至会决定一个学生今后的人生。班主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既要能够与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又要巧妙地在交流中进行思想教育,这对班主任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度。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学生的一些情况。一、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想入非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主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发展较快,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思想、态度、言行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思想的存在往往会让学生违反学校的纪律。在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中会与学校要求的着装仪表相冲突,在对别人的品头论足中会不经意地伤害同学,造成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二、
在学生的思维中,还表现为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表现为狂热的“明星崇拜”;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占牛角尖,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被事物的个别性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在思想上缺乏严谨性和全面性。三、 现时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受到父母的溺爱,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一种自我、任性、娇气的习性。特别地,有一些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母关爱,逐渐受社会不良习气侵袭,形成一种桀傲不训的性格。在学校老师说不动,在家里爷爷奶奶管不得。这是老师们最为头痛的一类学生。他们对班级甚至对学校的危害往往是最严重的。这类学生可谓“五毒俱全”
了。对教师而言,要面对这么多复杂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遵照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来认识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爱是老师接触学生并与之交往的基础。学生需要母爱、需要友爱同样也需要师爱。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伴随着师爱成长,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因此,师爱是师生交往的基础。特别是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学生身上容易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多给他们一点爱。在我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他由于性格特别内向,又不会自理,连洗衣服都不会。上初中是他离开父母的第一次,由于不会说话,又害羞,在宿舍里不敢与人交往,久之造成性格孤僻,在上课时会久不久发出傻笑。本来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学生,好像是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傻子。很多学生都不理解,常说他,甚至怕坐在他的旁边。于是我从他周围的学生入手,先全面了解原因,课余时常找他谈心,教给他一些自理的知识,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在班级里,经常维护他,找调皮的同学向他们说明这个学生的情况,要求他们量解,同时还安排同宿舍的同学帮助他。在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下,这个学生逐渐有所好转,尽管还有一些反复,但他的转变已经使同学们接受了。与学生交往,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每一个老师恪守的师德信条之一。对学生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意味着对学生教育过程的结束。对这一点,我曾有过一个惨痛的教训。在我刚毕业时,我曾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刚当班主任时,雄心勃勃想做出一点成绩。可是事与愿违,学生根本不按我的理想去改变,由于缺乏经验总是想用强硬的手段去征服学生的意志,造成学生与我对抗。事后经与老的同事交流分析,确实是由于我对学生不够尊重而造成这样的后果。虽然那一届的学生已经毕业了,但那一次的经历却成了我的心的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强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一般说来,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烈的。比如,班级里发生了一起盗窃事件,有一个学生由于受到了大家的怀疑,他感到很委屈,心情很不好。面对这种情况,老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证实并非该学生所为,于是老师便对这学生进行谈心,帮他分析被同学猜疑的原因,并真诚地指出他为什么受同学的怀疑,以后要怎么做。同时也与那些提出怀疑同学谈心,要他们相信同学的进步,在同学交往时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并利用这个时机,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说理教育。
在与学生交往或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仅凭学生的一面之词,对某个学生的行为下定论,要尊重并虚心接受不同学生的意见。现在的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对学习成绩不要求像以前一样公布,甚至要求用等级分来取代现在的分数制,很多老师以前的做法是公布分数,并且还有排名,这样以刺激学生。然而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差的学生觉得很不公平,纷纷要求取消。班主任也觉得这个意见正确,并及时取消了这个做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一些学校,都对学生进行量化等级分,作为操行评定的一个依据,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奖罚都做了较为详细地规定。那么班主任对学生的加扣分不能一下一个结果,还要听取学生本人对这些加扣分的意见,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老师应加以说明、解释或改正。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以利于他们的纠正。对很多教师而言,学生就是学生,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子,老师可以随意的对他们采取任何教育手段,只要教育目的达到了就行。似乎这其间用不着动脑筋,更不要说学习些什么。但是,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可能随意的粗制滥造,而是需要艺术家潜心钻研,精心雕琢,在时间和精力上肯付出代价,才能获取艺术上的成功。也就是说,学习现代教育对教师来说绝不是过高的奢求,也不是无稽之谈,而是现代教师所要努力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不少家庭都承受社会大环境的种种冲击波的洗礼,因而造成了学生们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进而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与性格孤僻、任性、多疑、信心不足的儿童交往时,则要求教育者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开展教育活动。所以说,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必须要学习交往与教育的策略,要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师生关系拉近,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对老师而言,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做到:1. 以身作则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能否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善于模仿的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少年,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比如:道德、品德、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这正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任何章程,任何纲领,
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在教育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时,要随时把握住自己可能产生的情感和心境,学会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需要,并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察学生的情绪感受,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用教师良好的师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效果。2. 主动沟通老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老师的形象对一些学生来说是高大的、完美的,对他们来说,和老师的交流似乎是高不可攀的事,他们心中有与老师沟通的念头,却缺乏与老师沟通的勇气。但教师却常常因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在有意和无意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而多数造成了一种“课上忙学习,课下忙补课”的师生关系。而长此下去,师生交往是很难发展的,更不用说教育学生学好了。教师对学生作业指导帮助,尊重行为会引发学生的尊敬、服从、信任等相互行为;教师对学生的攻击、拒绝、惩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逆反,反抗和仇恨等相应行为;教师的迎合、讨好和无原则退让行为必然导致学生的不尊重,放任和不服从的相应行为等等。因此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就必须明确自己应该和学生建立什么样的相互行为模式,要求学生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和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只有和学生关系融洽了,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3.
变换角色教师每天频繁接触、打交道的对象是一群心理尚不成熟且具有思想认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孩子,并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其特殊性,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具体地说,教师绝不能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与不成熟的学生一般见识,也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正常的发火,而是要在理智中控制好情绪,客观地去处理学生问题,去帮助学生进步,要时时处处做学生们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强化角色意识,优化教育行为,完善自我。4. 宽严结合,原则不让。对学生来说,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当他们取得一点兴奋过度时,常常有可能会对老师提出一些要求。对老师来说,就要对学生的要求作出判别,学生的这些要求是不是过分,是否可行等。对于过分的要求,无论是对什么样的学生,也不管他对班集体的贡献有多大,我们就应该坚持我们的原则,不能让他们恣意妄为;而对于合理的要求,我们不妨放手让他们,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在学生的评价上,不能因人而异,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综上所述,认识师生交往与教育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作为现代教师所必须要努力明确和做到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担负起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的职责,把握好教育的尺度,就必须审时度势,察微知著,这样才能促使教育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教育学》 刘家访 四川大学出版社《心理学》 李小融
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辅导》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