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2 发布

小学科学(心得)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 ‎  一、重视情境教学,激发科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但是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专业理想、职业理想的教育,也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和主动探索的内驱力,能有效地挖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和创新的热情。兴趣是创新的向导。纵观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从小就有某方面的兴趣和追求,促使他们一生为之探索和创造。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技意识的兴趣呢?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产生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 ‎  二、创设良好的科技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 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要让质疑在学生创新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善疑,二是敢疑。所谓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的怀疑,而不是盲目的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科学发现的诞生与技术发明的产生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所谓敢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传统的观念不见得全是真理,权威人物也会犯错误。盲目地迷信权威和名人,把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作金科玉律,永恒真理,就会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处于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孩子,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以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  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做出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  三、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了解科学家的故事,感悟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说起“科学家”,同学们的心中往往会燃起一股崇拜、敬佩、羡慕之情。为他们的一项项伟大的发现与发明而赞叹不已。如鲁班根据“毛草”发明了锯子,瓦特从跳动的水壶盖发明了蒸汽机,科学家根据蝙蝠发明了雷达,根据鸟发明了飞机,根据鱼发明了潜水艇……作为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些教材,通过这些故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他们发明创造的经过,拉近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明白科学家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他们之所以能有发明创造,那是他们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勤于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他们才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通过课外搜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让孩子们以科学家为榜样,从小树立发明创造的志向,培养他们科技创新的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是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科技创新离开生活和经验就不会生长,不会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知事物。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生活,让孩子从生活中、从身边发现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消除孩子对于科学创新的神秘感,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创新并不是天方夜谭,发明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周围,创造仅属于用心观察、用心分析、用心思考的人。‎ ‎  在教室里总有些孩子志趣相投,他们爱在一起玩,一起研究一些有趣的东西和现象。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班内组建各种活动小组,如:昆虫观察组、植物观察组、环境观察组、游戏研究组等。平时,鼓励他们多在生活中发现一些科学现象,并记录下来。如:“为什么总是先出现闪电再打雷?在水里能听见声音吗?感应灯是用什么原理制成的?”‎ 每周利用晨会或班会课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分析这些现象中的科学,让他们学会关注科学,分析科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在原有的科学知识上进行大胆的设想,动脑筋进行科技创新。又如在家里:让孩子们观察记录一年四季周围景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交替,时间的轮回;春天来了,到小河边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探究生灵的奥秘;下雨之前,观察下雨前有哪些征兆,了解自然规律;炎热的夏天,吃着凉爽可口的冰激凌,马上就引导孩子想一想冰激凌为什么会冒烟,明白水汽的蒸发。把这些日常生活作为科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也为孩子们认识周围世界,为他们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孩子们最关心并且与他们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他们全身心投入。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孩子们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并延伸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科技创新教育在自然生活的怀抱中孕育、生长。‎ ‎  五、丰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点燃学生创新之火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如果没有实践,再好的设想,再多的好点子,也只能是空想,毫无意义可言。 当孩子们有了新的想法,新的设想,做老师的就要鼓励孩子们去动手实践,在孩子的实践过程中尽可能的提供帮助和指导。纵观古今中外取得成功的科学家,他们成绩的取得又有几个不是来自于实践中呢?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设计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被誉为“飞机之父”的莱特兄弟……他们的事例无不证明了伟大的成功来自于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因此教师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 ‎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