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4-25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应当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应当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 摘 要 学习《多学科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对于不同的高等教育领域的课题,应恰当地选择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针对性强的研究;二是对于一个特定的高等教育领域的课题,应当尽量地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高等教育功能的问题、高等教育产业化之争论以及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优先权之争等方面,阐述了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功能 教育产业化 教育公平 教育效率 ‎ ‎ ‎  由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多学科研究专著。与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相比较,潘先生主编的这本专著有两个特点:一是扩大了视角,在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八个学科的观点之外,增加了心理学的观点、哲学的观点、系统科学的观点;二是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系统科学、比较教育学等11个观点,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  潘懋元在该书总论中指出:“‎ 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不论是宏观的外部关系或微观的内部结构的研究,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支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比较全面和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掌握高等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这一见解是十分中肯的。‎ ‎  潘懋元首先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外关系规律,是高等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潘懋元先生对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概括性表述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表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二是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服务。正因为如此,研究高等教育,不能仅就教育谈论教育,而必须从社会学视角、政治学视角、经济学视角、文化学视角、科学学视角、系统科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 ‎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潘懋元先生表述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教育,高等学校的学生大都是20岁上下的青年,必须根据青年人心理特征进行教育,要从心理学视角来审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必须从管理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与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建立符合青年人特征的,有利于青年人健康发展的、科学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各种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  总而言之,从多学科视角审视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在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性认识上,才能够避免片面性,才能够有效地把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去。‎ 下面仅举几例,用以说明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 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科学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  潘懋元、刘少雪在《历史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要搞教育改革,应了解历史上有多少次教育改革,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虽然我们现在的改革与历史上的改革不能简单地类比,但借鉴历史的经验、吸收以往的教训总有好处。一些人由于不懂教育史,自认为是新创造的东西其实是早已有之。当前有些改革的“新观念”乃是历史上老观念的再版,有些改革的“新方法”过去已有失败的教训。所以说搞高教改革不能不了解历史,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史是进行高教改革的需要。‎ ‎  林金辉在《心理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变化所做出的选择性适应,它是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人的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来推进的。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中,对待每一项改革,不同的人往往会持不同的态度。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群体或个体之间,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部,都存在着种种心理冲突。‎ ‎  张应强在《文化学的观点: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文化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劳动领域,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在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起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又介于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关系之间,起着沟通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桥梁作用。‎ ‎  孙喜亭在《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一文中指出,从文化角度来考察,教育活动本身实际是两种形式的文化传递,即自觉地有意识地将特定的文化体系内化于受教育者。一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传递;二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地给人的文化影响,或称作文化熏陶。所以,可以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特定的文化活动。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等,都要依存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作的价值限定,这种价值限定是文化精髓,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  上述观点表明,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也必须从文化学观点予以认真的审视,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教育的方法、手段。‎ ‎  何云坤在《科学学的观点: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变革》一文中从科学学观点探索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他认为:科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大部分是科学学问题或者可以转化为科学学的问题,因此科学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先面临着学科专业结构的分化发展同职业技术的综合应用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专才与通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学科与新兴专业之间的矛盾冲突,都可以看作是这对矛盾的具体表现。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学科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将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中心课题。在科学学的观点来看,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困难,在于重建学科专业结构,以便在新的综合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模式。[next] ‎ ‎  陈彬在《经济学的观点:高等教育与经济,双向多维的非均衡互动关系》一文中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高等教育结构,重点在于高等教育结构的整体效能,即重点探讨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和各种布局的高等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不同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的经济效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效能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虽然高等教育结构还受到政治、文化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是受经济结构的制约,为经济结构所决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必须从经济学观点予以审视,要主动适应国家、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    2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问题 ‎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从历史学、文化学、科学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问题。‎ 潘懋元、刘少雪在《历史学的观点: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一文中指出,关于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本质特征以及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的职能,都必须从历史学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同时,还必须从哲学视角进行审视才能够使认识得到升华。高等教育既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个性的育人功能,又有包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主要通过高等学校履行其职能实现的。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种职能。潘懋元、刘少雪简要地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的历史演变并指出,古代高等教育最先确立了两种互不联系的功能:一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层统治人才;二是研究、传授高深学问。首先出现的是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而第二种功能的出现则迟了很多,比如在奴隶社会的中后期,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为传授自己的思想、观点以及为追随者提供研究与学习场所设立教育机构。‎ ‎  张应强在《文化学的观点: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从文化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的基本前提,便是把高等教育看作是文化系统的一个要素。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高等教育对文化系统的影响与作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继教育的本质争论后,教育界又发生了一场关于教育功能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或者说是促进社会的发展还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即所谓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之争。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的功能,把高等教育的功能放在促进文化发展或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克服教育功能研究中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避免各执一端的偏颇。‎ 何云坤在《科学学的观点: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变革》一文中指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并为人们所广泛认同的。科学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取得与传统人文课程同样的教育地位,这是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基本标志。高等教育在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发挥着两种重要的功能。首先,它促使科学与社会在价值观念和文化层次上实现深层次的整合;其次,它通过培养专门人才而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在社会各部门的应用作出贡献。上述第二种功能,事实上即是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上述两种功能是从科学学视角所表述的两种功能。‎ ‎  张德祥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一文中指出,教育与社会分层是教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教育与社会与分层关系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即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和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过程。社会学把个人、群体在分层结构中的位置变化称为社会流动。根据流动的向度,把社会流动分为垂直和水平流动。向上流动表明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向下流动表明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能调整个人与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形成开放式的分层结构,增加改变社会地位的平等机会;形成合理的结构形式。而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这是从社会学视角所表述的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3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之争论 ‎  我国在经济领域引进市场经济以来,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当产业化,能否产业化,一直争论不休。这一争论,折射出从不同学科视角审视高等教育,有可能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以多学科观点研究高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十分有益的。‎ ‎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些学者开始涉及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紧张,教育供给不足,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教育产业与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参与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之争,已不限于教育界内部,而且经济学界、社会学界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尤以经济学界为最。‎ ‎  持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学者,都是以经济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这些观点有:教育与商业相结合的教育产业化是迎接知识经济的必然趋势,应按市场规律重新审视教育,用经济规律来开发教育产业,促进教育产业化;把教育真正纳入经济范畴,按经济规律来发展教育,应按投入产出的经济规律来办事;教育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工作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导向等等。‎ ‎  不赞成高等教育产业化观点的学者,更多的是从社会学观点来审视高等教育。这些观点有:教育产业化就是主张教育部门与其他经济部门的经济联系应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然而,教育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财政再分配实现,而非市场交换,教育产业化论者把教育产出商品化,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误解;教育是非生产和非经济部门,属于法定的非营利公共部门,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非私人产品;教育产业化不能混淆培养人的教育规律和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将人的培养规律用于物的生产,或物的生产规律用于人的培养都是行不通的;教育产业化背离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制度,教育产业化必然进一步扩大教育差距,从而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关于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优先权之争 ‎  关于教育公平与效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兼顾。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观点的学者大都从经济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因为效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观点的学者,大都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因为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主持过有关“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各种观点兼收,有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也有主张“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观点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其学科视角有所差别。‎ 总之,高等教育的不同领域,必须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者多学科视角进行审视;高等教育的同一领域,如果能够从不同学科进行审视,并且进行比较综合,就可以得到科学的结论,避免片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