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4-25 发布

地理(心得)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 ‎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浙江省温岭中学        孔海君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果。它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了就用。本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出在任务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       地理课堂教学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在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励下,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任务驱动”‎ 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蕴涵在复杂而有意义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它与传统的地理教学相比较,不仅吸收了传统地理教学的优点,而且充分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它强调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内化,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与自我价值。“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            呈现任务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习效果评价。创设情境:教师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化”所学的新知识并发展能力。呈现任务:就是将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呈现任务是“任务驱动式”‎ 教学法所特有的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提供收集资料的线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或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使学生获得一种展示自我的成功体验。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和探索主题: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及特征。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3、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特性和物质组成。4、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理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三维立体模型,来分析掌握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以及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球外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求真务实的意识。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猜猜我是谁?(引入地震波)老师将提供4组密封的胶卷盒(即学生分为4小组),每组3个,每个盒子里都装着一件不同的东西。请你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猜一猜3个盒子里各装着什么?活动步骤:①先给每个盒子贴上一张标签条。②然后通过拍、滚、摇、估计重量等方法,收集有关盒子内物体的证据,并记下观察结果。③说出3个胶卷盒有什么区别?除了外表外,他们还有什么相似之处?你是怎样获得这些证据的?④最后根据观察,让学生猜测盒子里都装了些什么?你认为科学家是怎样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证据的?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的探究兴趣和动机。2、呈现任务对于地球的结构,我们可以呈现两大任务。①动动手——制作地球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三维立体模型图。请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图,并按比例确定各圈层的厚度。要求:制作的三维立体模型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这一任务设计的目的是以模型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能把一种表达方法变成另一种表达方法,实现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创新,即利用师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建构自己的模型。②角色扮演——‎ 我来当导游(地心旅行)1864年,儒勒•凡尔纳发表了一本有关地心旅行的科幻小说,当时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几乎为零,人们不知道地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是热的还是冷的,只能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力。凡尔纳的小说《地心旅行》描述了一次探索空心地球的科学探险活动。假设你有了一辆极其耐压的超级汽车,并开始穿越地球的旅行。请用安装在汽车外壳上的仪器收集有关数据。并把你想象的地心旅行中最令人激动的部分以地理探究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          这一任务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体现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各小组在领到学习任务之后,先独立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自主学 习,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开展合作与协商,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资料,整理并制作成展示作品。4、学习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若是地理探究小报告,课后张贴于教室,供大家阅读。每一小组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将这部分必须掌握的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也体现了转变学习方式,先学后教的策略。5、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参照老师的课件,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直接评价,以及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进行评价等,充分发挥这些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体现了课改理念中的“注重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最后教师围绕地球的结构进行总结。在复习与巩固阶段,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学得活,学得巧,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后,本人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了反思,结合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我们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1、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任务驱动”‎ 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一项任务的成功与否在于它的设计与组织,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既是任务的设计者,又是任务的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且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在任务设计时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任务情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2、注重任务的层次性任务越容易,参加的人就越多,获得的成功体验也就越多,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刚开始设计的任务应稍微简单些,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随着任务的渐渐深入,学生对任务信息的了解不断增加,稍难的任务也会显得容易起来。          3、注重任务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地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同样,正如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要求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等均需要通过一项项具体任务来实现的。因而任务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另外在任务的设计中还应该承认学生个体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设置任务的不同难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再者,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直接兴趣就是任务要具有趣味性。因而,任务活动的设计要围绕激趣原则。4、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俗话说“百看不如一练”‎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比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稀里糊涂强得多。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做到难度适中,有层次,便于操作。但是课堂授课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教师一定要突出任务的目的性,用最短的时间说明完成任务的要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好地完成任务。5、注重任务的本土化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教师设计的任务应该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所设计的任务应该符合本地区及本校中学生学习的真实兴趣,符合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条件。这样的任务设计既符合我们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也很强。6、注意任务的可限制性和可扩展性任务设置的可限制性和可扩展性看似是一对矛盾,但在“任务驱动式”‎ 教学中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限制性的任务要求设计得很具体,很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可扩展性的任务则是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进行自由地设计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处理好可限制性任务和可扩展性任务的关系可以将任务设置达到更高的水平。由于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差异很大,同一个班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设计一节课的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任务布置以后,经常出现一部分学生早已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另一部分学生还在研究如何动手。许多老师常用互相帮助的办法来解决学习进度不同的问题,但如果过多地采用以快带慢的方法,会占用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的时间。因此,我认为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同时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布置给学生,保证绝大部分同学能完成第一个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既保证基础,又发展个性。7、注重任务的结果和延伸在课堂上我们不能“虎头蛇尾”,切忌没有结果的任务。因为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准。任务的成果可以以小组口头报告、书面报告、一张示意图、一个模型等形式出现。任务还可以从课堂上的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任务的延伸性可以体现在任务所设计的活动内容上,它将冲破原有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带给学生拓展、想象和创新的空间。总之,经过教学实践,我真正体会到,“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观念,改变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线形关系,发展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答疑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伙伴的多重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任务驱动式”‎ 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空间,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确实能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并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但是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完成一项大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何正确处理能力的培养和考试成绩的关系,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主编2、《教育心理学》             人民出版社           J•M•索里等著3、《任务型教学的反思》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廖晓青   20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