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5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研究方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研究方案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研  究  方  案一、问题的提出    1、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提供全新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现代教育常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朝着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它在教育领域词益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和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多媒体的交互性超越时空,扩大了师生交流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虚拟性将复杂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简单明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识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最近由美国教育部资助的一项课题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对改善学习、教育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尊心,掌握信息技术技巧,胜任更复杂的任务,加强与团体的合作,提高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设计者文化素养。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效能工具、信息获取工具、情节创设工具、交流工具、认识工具、评价工具,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供了技术平台。    2、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要求提高教学实效    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部启动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  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那么教学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教学段不改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而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思想积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一些误区:首先是重技术、轻理论,出现“唯技术论”的倾向,忽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导致由“人灌“转向“机灌”。过分注重课件的制作与开发,认为只要运用“高质量”的课件,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导致课件“喧宾夺主”‎ ‎,显得花里胡哨;其发是重形式,轻内容,教学内容服从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导致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简单的内容复杂化,并未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再次重手段轻模式,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学手段的变化,而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教育思想。所以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我校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无线电语音系统、教学管理监控系统,装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和电子备课室,建成校园网,并且学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每一间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每个教师全部配备笔记本电脑,这一切为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优越条件;在软件建设上:不少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并且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外语组积极开展《电化教育促进英语教学整体水平提高的研究》,语文组努力开展《建设校园文学网站,探索语文教学新型模式》,政治组进行《图电导学——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研究》、物理组探索《高中物理“四步疑”教学法》。我校将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J·Piaget)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其基本观点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在对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当中学习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 首先他们提出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反对传统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但同时也反对极端的建构主义只强调学习中结构的一面,忽视概念的重要性。主张一方面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绐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通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各次学习的情境方面会有互补重合的方面,二者将会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的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各实例可能同时都涉及到其他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教学的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其次他们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和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首先,自上而下的展开教学进程就是先呈现整体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要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其次,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知识是由围绕关键概念的网格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等。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机制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中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新思路。   ‎ ‎ 再次他们提出情境性教学:以模拟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为基础,由于现实问题涉及面广,教学中可能要学科交叉,这种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最后他们提出支架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独立的学习和探索,并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2、素质教育思想是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三个面向”,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    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指在教育领域中综合应用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传播技术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指导、优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基于信息环境下的辅助教学其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建构主义的环境。  三、实验假设    ‎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改变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构建设计合理、流程简明,操作科学的不同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技能,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四、实验变量    1、确定变量    A、自变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B、因变量    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不同学科相对稳定、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控制干扰变量    A、平衡法:在实验过程中,尽量使教学力量、学生数量、学生基础、智力水平、教材、课时、作业测试的内容、方式、时间和评分标准在安排上都基本相同;    B、单盲法: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是在参加实验;    C、重复实验法:对于象家庭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一些没有意识到需要加以控制的干扰变量尽量在重复实验过程中抵消掉,增强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D、代表策略法:实验设计时,在被试的选择、实验教师的配备等环节上,确保他们的代表性。  五、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采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即先鼓励各学科申报子课题,重点抓好几个学科,然后再整体推进全部学科教学中。  六、实验目标    (一)总目标    1、构建网络环境各学科新型教学基本模式;    2、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目标   ‎ ‎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技术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2、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    4、建立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库;5、开发适用性、交互性强的教学课件。七、实验方法本课题主要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和自然实验法,在总课题中运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需要调整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措施。在分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主要采用双因素实验设计,既对比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又对比分析实验班学生前后变化的情况,以检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断调整加以改进。同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实验途径与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创造优良教学环境    学校在现存条件下,投入足够的资金,建成校园网,开通校校通,并且增设电子图书室,争取尽早为全校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不断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2、积极开发软件,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在拥有先进的硬件平台下,努力开发信息资源和构建教育资源库。首先引进国讯教育资源库、K12资源库和科利华资源库;其次根据“为教学服务”‎ 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采用制作美、符合教学要求,易被学生接受的全国、省级音像电子教材;再次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运用购入、借用、收集和自制的途径开发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引导学科教师与电教人员合作开发,自身制作一系列适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课件,从而不断建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3、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教师队伍,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工作,学校认真组织分类分批分层次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主要采取假期集中培训,接受课题相关培训,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以及平时的熟手带新手的方式进行,并且注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同时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  九,实验实施的步骤与管理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3年1月~2003年3月为准备阶段    1、确定实验课题,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并对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    2、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理清现有实验设备,添置新设备,完善实验研究条件;    4、作好课题宣传动员工作;    5、确定好实验管理机制,保证有力、有效地开展。    第二阶段:2003年4月~2005年2月为实施阶段    l、发动各学科积极申报课题研究子课题;    2、实施实验计划,探索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规律方法;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理论修养;    4、每学期举办网络教学质量周,开展“三优”联评活动(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和优质课);    5、各子课题认真组织研讨活动,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形成阶段性成果,汇集存档;    6、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    7、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    第三阶段:2005年2月~2005年7月为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论文,汇编最终实验成果;    3、收集整理实验所有材料,接受总课题组的验收和评审;    4、做好实验经验和成果的推广工作。    (二)实验管理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学校自筹课题经费,并力争上级领导支持;3、定期对实验实施阶段总结,并实施奖励制度;十、成果形成    1、实验报告(阶段性和终结性研究的报告);    2、教学论文集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优秀教案等;    3、典型多媒体教学优质课和展示新教学模式的优秀示范课;    4、建立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