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67 KB
  • 2021-04-26 发布

援藏工作个人感悟三篇与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援藏工作个人感悟三篇与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援藏工作个人感悟三篇 ‎【篇一】‎ 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使命与担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深深感到,我们第八批援藏干部在新时代大有可为,必须勇于投身到火热的时代洪流中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扎根雪域高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展现援藏新作为是时代的召唤。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回顾刚刚过去的五年,我们豪情满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展望即将开启的五年,我们激情万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我们第八批援藏干部于**年7月进藏,将于**年7月离藏,援藏的三年正好处于十八大、十九大两个五年的交汇点,正好处于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可以说,我们是负有特殊使命的一批援藏干部,是必须创造新作为的一批援藏干部。因为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召唤!‎ 展现援藏新作为是不变的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从当年50多人的小党到如今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建党96年、执政6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期可及。“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此时此刻,重温100多年前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心潮起伏。不忘初心,才能从始至终;牢记宗旨,才能砥砺前行;担当作为,才能不辱使命;开拓创新,才能不负重托。‎ 自1994年中央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以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满怀家国情怀来到西藏,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高原,矢志奉献,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的就是让西藏人民早日过上和内地人民一样幸福美好的生活。为西藏人民谋幸福,为西藏发展作奉献,这就是援藏的初心!从干部援藏到资金援藏,从项目援藏到智力援藏,从“输血式”援藏到“造血式”援藏,援藏干部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援藏的初心。‎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援藏前行,就意味着为了实现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无私奉献,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克服高寒缺氧,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就意味着要始终做到信念如炬、坚如磐石,坚守理想信念,接受重重考验,一批接一批继往开来,把援藏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绘就新西藏的崭新画卷。‎ 展现援藏新作为是奋斗的快乐。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斯大林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十九大报告描绘的宏伟蓝图,点燃了亿万国人同心筑梦的澎湃激情,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巨大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奋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政治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当前,我国在发展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年,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地区人均GDP排名中,最富裕的省和最穷的省差距4.09倍。‎ 虽然今日西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整体实力与内地发达省份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区。这就需要我们所有援藏干部永远与藏族同胞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西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夙兴夜寐、真抓实干,全力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产业扶贫、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和智力援藏,为西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让一个日新月异、流光溢彩的新西藏闪耀在世界屋脊。这样的奋斗才是最快乐的,最有价值的。到我们离藏时才可以自豪地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高原”。‎ ‎【篇二】‎ 一、是语言还是文化?‎ 有援藏教师反映,与藏族学生交流存在语言困难,学生汉语能力欠缺。教师认为讲得很好很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不仅交流效果不佳,教师也很有挫败感。有援藏教师统计发现,学生汉语能力差的,理科成绩也差,反之亦然。但是,西藏双语教学已基本普及到学前教育,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应该不成问题。那么,这种交流困难到底是语言还是文化?‎ 人际沟通有语言、文化、情感三个层次。藏族孩子的汉语词汇量一般不如援藏教师,而后者一般不会藏语,不能借用藏语词汇来辅助教学,这就属于语言沟通障碍。援藏教师对藏地生活、文化知之甚少,很难引用藏地事物辅助教学,而交流中所说所指的内地事物,藏族学生又不熟悉,这就属于文化沟通障碍。由于缺乏共通的生活经历、文化基础乃至宗教信仰,情感上难免也存在距离。总体而言,文化隔阂是主要的。‎ 教育是爱的事业,应该可以超越语言或文化的障碍。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努力提升学生的汉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应面向援藏教师开展藏语基础、藏文化、藏历史培训,使其更多更快地了解藏地语言文化,融入藏地生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 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用藏族孩子身边的事情、熟悉的东西教育引导孩子,通过教学资源的本土化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比如,讲分类,白牦牛、黑牦牛就是很好的例子。‎ 与学生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多接触。援藏教师只身在藏,有时间有条件也应该与学生全天候相处,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以及感想、困惑。此外,援藏教师还应创造机会开展必要的家访活动,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是基础差还是方法笨?‎ 与内地学生相比,与国家考试大纲要求相比,这里的学生基础确实要差些。但孩子们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身边的同学都是这样。援藏教师自己是否存在问题,比如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客观上,是否存在教学方法笨的问题?‎ 有位英语教师责怪数学教师,因为上英语课时学生都在做数学题。数学本是藏族孩子最畏难、最不喜欢的课程。为什么会这样?那位数学教师告诉我,“没有诀窍,要说方法,就是让学生学数学有成就感。”‎ ‎“关键是找出哪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掌握、容易掌握,再对照每位学生,看他是否掌握,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辅导、练习,直到掌握为止。”实际上就是要因材施教。为此,教师要在“材”和“教”方面花费大量心血。‎ 西藏学生理科基础薄弱,使用全国教材,参加全国统考,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难度确实很大。部分援藏教师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接受,主动改编教材和习题,简化概念引入,分解知识点,强化习题练习,从而达到稳步提高的目的,并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引导他们务实学、扎实学。这些尝试和努力值得点赞。‎ 想办法、出主意,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天一天地进步,这才是我们援藏教师的责任所系、教育援藏的意义所在。‎ 三、是亲还是严?‎ 有援藏教师反映,课堂上学生很容易打瞌睡,藏族教师也反映,在课堂上,开始学生只是小心地低头打瞌睡,或者讲小话;如果教师不严不管,学生就会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或者大声喧哗、来回走动;如果教师还不管不严,学生就会随意进出教室,逃课便成为常事。‎ 管好课堂纪律,援藏教师必须直面困境。如何管?对学生是亲还是严?度如何把握?这是一个普遍的教育难题。‎ 与学生打成一片,很亲近,容易全面了解学生,但学生容易嬉皮笑脸,学习时不严肃不认真。有援藏教师说,与学生走近了,学生就不听话不好管。‎ 处处注意为师尊严,不苟言笑,教师上课有威信,但课堂气氛容易沉闷,而学生不愿意同老师交流,这就难以全面了解学生,更难以开展有效教学。‎ 亲与严应该有机结合、见机行事。该亲的时候亲,该严的时候严。当然,亲不是无原则地和稀泥,不是无规矩地放任自流;严也不是不容挑战、不可超越的权威,更不是无法靠近的金菩萨。亲就是要让学生感到,老师与学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老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帮手和引路人;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学校是有纪律的,教学是有规律的,进步是要付出辛劳和努力的。‎ 四、是快还是慢?‎ 交流交融是对口援藏的重要宗旨,教育援藏也是如此。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进藏已一年,他们与本地教师融合得怎么样?‎ 受援学校关心援藏教师,生活、后勤很给力,为促进融合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开展结对互助活动,有的启动青蓝工程,并留下了很多感人事迹,融合深入而快速。‎ 同时,也有援藏教师感慨,他们与本地教师除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及集体教研活动外,彼此好像生活在不同的时空,接触交流极少。也有本地教师直言相告,援藏教师教学能力强,教研水平高,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管理尤欠,本地教师受益有限。深度融合尚有距离,融合进度尚需加快。‎ 融合离不开必要的现实条件。受援学校应将“两个融合”作为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推进,特别是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学校还应建设、提供必要的交流融合场所,比如教师吧、援藏家园。‎ 融合应搭建立体化的交流渠道。除了全校性会议、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日常交流之外,还应以学科、年级、班级为轴心加强交流融合。一是以学科为纽带,打通年级界限,全校同一学科的教师定期集中在一起,广泛、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二是以年级为平台,打通学科壁垒,同一年级不同科任教师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情况,寻求对策,分解任务,形成育人合力。三是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定期召集班级所有科任教师以及管理服务人员,开展班级质量分析会,重点探究学生个性特点,寻找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引导帮助班级每位孩子成长成才。‎ 融合应激发个体的内生动力。否则,缺乏主观能动性,就无法实现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持久融合。内生动力除了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还来自激励、荣誉、成就感,以及惩戒、惧怕、挫败感。受援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让主动融合、融合效果佳的教师获得荣誉与成就感,让不愿融合、甚至抵触融合的教师受到惩戒,感到惧怕与压力。‎ ‎【篇三】‎ 今年7月,先生去了西藏自治区的**市**县援藏。从未到过西藏的我,从此对于圣洁神秘的雪域高原,在向往之外,又多了一份日思夜想的牵挂。国庆节期间,先生选择了留藏,我也开启了三年中第一次进藏探亲。几天中,我仓促地在**市、**市、**县跑了跑,对西藏有些浮光掠影的印象。‎ 西藏的阳光——热烈的情人 阳光是西藏的永恒主题。在西藏,一年之中日照时间长达3021.6小时,每天日照时间平均为8.27小时。西藏的阳光比之内地格外地新鲜、透亮、热烈。西藏的阳光没有一束束的,要来就是大片大片的,铺天盖地,让你感到阳光在你凝眸的一刹那间绽放,一切都亮得、鲜得像刚刚造出来的一样。西藏的阳光也不懂得什么叫含蓄,不像内地的阳光要先羞答答地小温,然后温暖,最后热烈。西藏的阳光一来,就让你感觉灼热得似要燃烧。行走的路人,流动的牛羊,摇动的花草树木,矗立的古老建筑,耸立的皑皑雪峰,完完全全地暴露在阳光之下,无处藏身。西藏的阳光是热烈的情人,你要么逃,要么就与之一起灼烧!‎ 西藏的天空——婴儿纯净的眼 一下飞机就被西藏的天空迷住。湛蓝的天空如水洗过似的,清亮透彻,没有丝毫杂质,像婴儿纯净的眼。洁白的云,层层叠叠堆积的,像洁白的雪山,巍峨圣洁;片片舒展的,像是铺在半空的洁白棉花,柔软舒适;丝丝缕缕的,像极了随风摇曳的洁白哈达。无风时,天就象一片宁静蔚蓝的大海,白云就是海里凝聚不动的海浪,多么辽阔美丽的海景图。有风时,天还是蓝得像发亮的纯净宝石,只是白云悠悠扬扬地飘荡,像群自在吃草的绵羊。在西藏的9天,一直天气晴好,没有看到风起云涌,也没有领略阴云密布。西藏天空是那样的宁静、美好,就如一幅色彩清新的油画。‎ 西藏的山——冷静的哲学家 在西藏,睁开眼就可以见到山。这是与**截然不同的山,没有**山的绿、秀。在**市、在**,看到的山都无一例外是光秃秃的,然而却是棱角分明、线条刚硬,像藏族汉子阳刚的脸。由于没有树木、植被的遮挡,每一座山都那么形容坦率地矗立在你的面前,你既没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的迷茫,也没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 蓝天白云之下,每一座山,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她的真面目。她头顶上千年不化的雪,她躯干上纵横的沟壑,她流淌的黄沙,她堆积的岩石,一切都那么坦坦荡荡地暴露在你的眼前。她或灰、或黛、或黑、或赭、或黄的脸,远远近近、明明暗暗、浓浓淡淡、错落有致地围绕在城市、村庄的四周,分布在宽阔的雅鲁藏布江的两岸,好一幅天然淡雅的水墨画!‎ 面对这样气质的山,你不由得沉思,是什么造就了她雄浑、淡定而又饱经沧桑的气质?是岁月的风沙,还是亿万年时光的沉淀?哦,是的,亿万年前,西藏是一片沧茫大海,西藏是从古海里崛起的高地。这些山经历了痛苦的地壳碰撞挤压,历经了沧海桑田,见证了历史风云,看惯了世俗人情,所以才有如今的胸怀坦荡,如今的雄浑淡定,如今的包容冷静!看西藏的山,你有一种穿透历史、看透人生的超然,原本躁动的心,也会在这种厚重古朴的气质里安静下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一刻,你才有种繁华谢幕的惆怅和尘埃落定的冷静。西藏的山,是一位冷静的哲学家。‎ 西藏的树——生活的精灵 从**到**的101省道两边种着许多粗壮的树,差不多两人合抱那么粗,树皮黝黑粗糙,躯干虬结扭曲,树冠纷纷洒洒地披散着,有种特别的狂野与粗犷。问藏族朋友多吉,这是什么树,答曰柳树。我大吃一惊,在江南长条飘飘的柳树可是一幅依依的小女人形象,到了这高原,居然有了这般阳刚的形象!‎ 如果说公路边的柳树是粗犷的汉子,那么雅鲁藏布江边的树就是阳光少年了。**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两岸种着密密的防沙防洪林,株株都是挺直的杨树。金秋时节,层林尽染,远远看去像黄金打造的一般,却又比黄金灵动自然。10月的雅江冷静沉稳,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水天交接处,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都映照在这镜子里,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两岸茂林金黄的倒影在水中荡漾,在艳阳的照射下,霞光璀璨,美不胜收。这些健康美丽的杨树阻止了风沙、防范了洪水,呈现了美丽。西藏的树是生活的精灵,它们懂得怎样适应环境,懂得将自己的作用和美丽和谐统一!‎ 在**县的几天,我接触到了先生的**援友们。他们无一例外地比来之前黑了许多,但精神状态都很好,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忙碌。在**县小住的几天,我看到我的先生、方靖领队和战友们总在不停地奔忙,常常深夜还在讨论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方案、与来考察投资的企业老板洽谈具体细节,他们的人生也因此次援藏而充实饱满。‎ 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援藏工作感悟四篇 ‎【篇一】‎ 刚进藏时,正值七月中旬,恰逢西藏雨季。我们驻地**市**区泽当镇位于海拔3560米高原上,属于典型的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这里的降雨与内地不同,大多在夜间而降,清晨起来即停,白天依旧是炽烈的阳光,普照着大地。‎ 高原的夜雨,就像一颗湿漉漉的灵魂,在屋前窗外,呼唤呢喃。听雨,就是听灵魂的对白,听心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在夏季高原的夜晚,我特别喜欢听雨,也喜欢看窗外雨丝的线条,在风中变换着姿势,妩媚而多姿。夜幕的映衬,高原幽灵般的雨却是那样的温柔而多情。‎ 高原上细雨绵绵时,氧气是最富足的。尤其是夜雨,最温馨、最动情、最有韵致。我更觉高原夜雨有灵新之气,清越之声,似古筝、似琵琶,清亮,韵味十足,那调式、那节奏、那旋律似激荡寰宇,又似包罗万象。那段时间,正是**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筹备最为紧张的时刻,每天傍晚排练时,雨就像一个捣蛋鬼,不期而至,将正在排练来不及躲闪的演员们淋得像落汤鸡一样。‎ 夜雨在飘落之时,人的思维是最流畅的,情绪应该是最好的。夜雨中,我已不知不觉忘记了窗外灯红酒绿的诱惑,寸利得失的纷争;忘却了冷暖炎凉的世态,大起大落的命运注定。我也会忘记一切烦恼,任思绪进入一种宠辱不惊的忘我境地。我不忍心用半点邪念来玷污大自然的恩赐,也不忍心用一时片刻的惰性,来辜负夜雨营造的恬静氛围。于是,我用爬格子的方式表达对雨夜的偏爱。‎ 高原的夜雨是有情调的。它总是在突如其来的时候到来,不给你任何想象和预兆。即使在酷热的夏季,依旧是悠凉的。刚到高原时,我并不适应那夜夜来袭的雨,正午那炙热的阳光,而夜雨带来那猜不透的凉爽,总是在不经意时带给我最温柔的一击。在高原受凉感冒的滋味真让人难以接受,弄不清究竟是感冒还是高原反应。‎ 高原的夜雨是无常的。好像一个顽皮的孩童,有着六月天的脸孔,时而嬉笑,时而愤怒,时而忧郁。经常是伴随着雷声隆隆而雨声阵阵,仿佛积蓄着生平的力量一泻而发,不可遏止,但在一阵肆虐的宣泄之后却又顿觉酣畅淋漓,耳目为之一振,犹若听见了天空中的一声欢笑,竟是那样令人回味。夏雨还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赶走了夏日的闷热、荡涤了世间的尘埃。在雨水中,似乎雪域高原都变得更加清净了。‎ 高原的夜雨是爽直的。它没有太多的言语,雷厉风行的气势却让人心悦诚服。它是发怒的老天爷,在进行着一场疯狂的发泄。势不可挡的在天地间编织出一道道雨的密密麻麻的绳索,飘飘摇摇的绳索将天地连为一体,天上的雨顺着这绳索不停地下,地上的水沿着这绳索急速地流,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天上的绳索连着地,还是地上的绳索连着天,直下得个痛快淋漓。将所有的燥热郁闷一扫而光,将一切尘埃污垢也统统赶走,还雪域大地一个干净清新。它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胸意酣畅。援友们在雨中漫步,故意收起雨伞,让雨点一滴不漏地从头淋下,听着鞋子踩着地面积水的“叭嗒叭嗒”声,间或故意站在雨中来一个360度的大旋转,溅起的雨花在五彩灯光的照耀下,形成一朵朵绚丽的浪花。更喜欢听嘻雨时那爽朗的笑声,以及对夜雨的无限留恋。‎ 高原的夜雨是活泼的。它像个挥洒自如的音乐家,在天地间演奏一首奔放激昂的乐章。雨在自己的舞台上,进行着激情的表演,淋漓尽致,潇洒畅快。雨点落在千万个地方发出千万种声音,就像是敲响了大地的琴键,似万马奔腾,似军歌嘹亮,似惊涛拍岸……似有千万个人在合奏着一曲壮丽的交响乐。这交响乐团的舞美是空中那些翻滚着万丈豪情的云山云海。近处看到的,乌黑奔腾,远处看到的,浓重一片,远处的奔涌而近,近处的荡然而远,远近相接处,如同层峦叠嶂,目不暇接,如同万马奔腾,雷霆万钧。‎ 高原的夜雨是不羁的。它像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人,喜怒全在一念之间。它的来和去往往都出乎预料,来得自由,去得洒脱,无拘无束。它有着男人的性格,懂得释放,敢于直面一切,把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不放在眼里,透着一股勇猛。夜雨有时似乎受白天燥热天气的影响,变得心情暴躁,雷电交加,甚至有时挥洒下它愤怒的眼泪——冰雹。当然,雨过天晴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靓丽的彩虹就是它冰释前嫌的微笑。‎ 我喜爱高原夏天的夜雨,它勇敢而无私,短暂而动人;它温柔而体贴,细腻而平静。它应不会带来什么灾难,因为高原有的是沟沟壑壑,有的是渴求雨水的广袤大地和草原,它会在你的梦乡悄然而至,然后又匆匆离去。它洗去尘世的浮躁与污浊,留下一弯弯美丽的彩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篇二】‎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牵着我的手儿我们回到了她的家……”这是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首歌《回到**》。每当听到这首歌,就让我产生无尽的想象:蜿蜒的江水,巍峨的雪山,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这是就是我的高原梦,西藏梦!怀揣着少年时代的梦想,响应着祖国的号召,我来到了西藏。‎ 到了西藏,我的高原反应比较严重:头晕头疼,流鼻血,动一动就喘粗气,胸口难受,失眠。我来之前虽然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一系列的症状还是让我措手不及,每天和家人的通话或者视频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演戏不是我的特长,但是对家人的思念,还是让我一遍遍的与她们视频。每当想到家人,又觉得愧对我的妻子:她的身体不好,也是一名教师。我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八岁了,读三年级。小女儿才七个月。两边的老人因为身体不好都不能来照顾。她在开学后还要上班,家里家外的所有重担都落到妻子一个人的身上。这是我来西藏之前最放心不下的事情,我曾经犹豫过。关键时候,我的妻子对我说:“你想去就去吧,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家里的事你就放心吧”!带着妻子对我的期望与鼓励,我最终来到了西藏,来到了**。现在面对这样的高原反应,虽然身体很难受,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也一定能克服!‎ 来西藏之前,我原单位陈校长也对我殷殷嘱托:**,到那边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不要给安徽人丢脸。我时刻谨记领导对我的关心与期望,我将用十分的热情,十分的智慧去爱去引导西藏的孩子们!‎ 来到**的这段时间,我也切实体会到援藏大家庭的温暖:领导们无论是开会还是私下都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建议;老援藏教师无私的分享了他们的经验;队员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同时更感觉到了藏族同胞的善良与淳朴!真的让我体会到在**工作顺心,生活开心!‎ 带着梦想,带着期望,带着嘱托,在**二高,我将用我全部的精力与能力去完成我的支教任务!我要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说:**,我来了!‎ ‎【篇三】‎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以来,全国17个省市、17家央企及国家部委,落实中央部署,严格标准要求,坚持选派干部,对口支援西藏。弹指一挥间,过去近24年,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常年忍耐高原反应,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助推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终促雪域巨变,让高原焕新颜。‎ 作为特殊战队、拥有公仆情怀的援藏干部,缘何甘愿作别温暖小家而深深自责愧疚于亲人,缘何明知身体备受折磨却无悔于挑战高原缺氧坚持不懈地勤勉工作,缘何秉持执着追求不断谱写一曲曲壮丽篇章。说到底,援藏干部靠的是信仰信念、政治担当和满腔热忱。‎ 诚如习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精神是什么?精神是人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是人执着于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不言而喻其代表着精神境界、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援藏干部必须筑牢精神高地并坚守,积极争当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要有顶天立地、敢于担当的崇高境界。援藏干部必须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西藏远在天边,伸手就能抓云,特定地域对干部要求更严、标准更高,这就要求援藏干部树牢“四个意识”,要有顶天立地的豪情、勇往直前的胆魄、志存高远的品格,要在实干基础上做到科学谋划,锐意进取,找到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举措,有效发挥好“领头羊”、“主心骨”的作用。‎ 要有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坦荡情怀。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援藏干部面临气候不适、语言不通、社情复杂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考验。在这里高原反应如影相随,稍有不慎感冒引发肺水肿,还会危及生命。不仅如此,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除了面对繁重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外,还有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面对重重困难,援藏干部必须要有“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豪情,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事实也证明,一批批援藏干部以忧天下和忘我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为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毅力。援藏工作贵在持之以恒,成在久久为功,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方能促进援藏工作真正取得实效。中央多次召开援藏工作座谈会,就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都有非常明确的指示要求。作为援藏干部,要严格遵循“治藏方略”,始终牢记神圣职责,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决心、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既要为西藏的发展、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要为受援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所盼,尽力竭心普惠民生福祉,最大限度增强西藏族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有开拓创新、砥励向前的足够勇气。显而易见,援藏干部面对的是全新环境、全新岗位、全新任务,抓好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要学习援藏方面的方针政策,又要学习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政策法规;既要学习民俗民情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受援地群众身上所凝聚的优秀品质,努力拓宽视野,提升格局,这是做好援藏工作的前提。作为援藏干部要自觉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创新援藏工作思路,丰富拓展重点领域,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更要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提振精神、永不懈怠,善啃骨头、破解难题。‎ ‎“行动永远是最好的证明”。援藏干部响应组织召唤、踏上新的征程、逐梦雪域高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当前,筑牢援藏干部信仰信念的精神高地,就是要铸实信仰之基、凝结信念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这项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永远在路上,广大援藏干部唯有竭尽全力、竭尽所能,真情融入、真心帮扶,完全有理由坚信,在高扬的旗帜上必将催生援藏工作磅礴力量。‎ ‎【篇四】‎ 神山圣湖、蓝天白云、天籁之音,还有达娃卓玛,好一片披罩神秘面纱、充盈灵性诗意的高原圣地,不由得发出“除了天堂,唯有西藏”之慨叹,令人心驰神往。慕名前往西藏,或为欣赏美景,或为创作采风,或为砺志探险;抑或追寻信仰,聆听生命,叩问人生……出发目的不同,缘由自然亦不同。而我呢,却是因缘而行,缘起援藏,欣然请缨,迎接挑战,追寻和乐享文人笔下的“诗和远方”。‎ 说起“缘”,就想起罗布泊“蘑菇云升起的地方”。1990年3月,我携笔从戎,来到第二故乡马兰,成为“生命禁区”基层连队一名雷达操纵员。“爱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马兰精神”催我奋进、成长为一名军校学员。毕业之际,时值学院党委宣传、弘扬赋予时代内涵的“三到一长期”核心价值观,即“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为载体的“雪莲精神”,指引我放弃留校,义无反顾地递交戍边申请,如愿以偿并戴上雪莲纪念章,再次回到那片蕴育我的挚土。‎ 后来历经母校选调、转业安置,转瞬间28年过去了,新疆成为我人生最美的记忆。广袤的原野,无垠的荒漠,负重的骆驼,吐鲁蕃的葡萄、哈密的瓜,还有热情奔放的阿卡阿恰……那里,有我的诤诤誓言,更有用青春描绘的靓丽风景线。那一幕幕,历久弥新,难以忘怀。对雪莲的珍爱,对边疆的眷恋,让我的内心,如钱塘江的潮水汹涌澎湃。如今的我,人已过芳华,更不再年少,但雪莲精神依然,青春活力依然!‎ 一切源于西藏、**的需求召唤,省委、省政府的动员号召,厅党组、局党委的殷切希望,让我匿藏的雪莲花种,再次发芽、吐叶、根植……,我又荣归战队、受命援藏、踏上征程、逐梦高原。‎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隅中入川蜀,晌午已**。陡然映入眼帘的景和物,依稀久别的模样。‎ 我轻倚车窗,全无睡意,惊叹这快捷通畅的交通出行。几经风雨,几经变迁,茶马古道上的马铃声渐渐逝去,从破烂土路到便捷交通,从智慧交通到互联互通,雪域高原变得不再遥远,西藏已驶入交通发展“高速时代”。车窗外,宁静如水,清亮如画,宛若一框心灵回归的新视界:蓝得让人魄动的天,白得令人梦幻的云,连绵的雪山,空灵的湖泊,缭绕的桑烟,五彩的经幡,富丽圣洁的寺庙……还有那威猛的春阳,如光的瀑布,从九天之上狂野地飞泻,照在碧野,落在红窗,吻在我的笑脸上,大地一片绯红的颜色。这就是仲春的**,虽山雪初融,格桑花初开,却阳刚尽显,生机盎然。‎ ‎**,藏文化的发祥地,是我们**援藏人与**老百姓共同的家。“薪柴犹烧尽,火种仍留传。”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以来,**开展对口援藏,到现在已选派第八批援藏,队伍一茬茬干,精神一代代传,藏鄂人民结下深厚情谊,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一路在思索,援藏援什么、怎么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还有“五个始终”、“六个必需”、以及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20字原则,无疑为援藏工作指明了总方向。“要代表**交通,传承好新时代交通精神,做最美交通人!”临行前厅领导的嘱托,言犹在耳,激励和教导我深学笃用,奋发有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有专家说,援藏就是援思路,援智慧,援资金,援技术,援管理经验。援藏到底援什么、怎么援?《西藏日报》曾刊载作者次珍的文章《深思援什么,怎么援》,让我受益匪浅。‎ 由此我认为,新时代的援藏,就是要贴近**实际,创新方式方法,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怀着信念工作,带着真情援助:援藏族群众之所需,助藏族群众之所求,以“精准援藏”助推“精准扶贫”,由“输血”外力蜕变“造血”内力,让西藏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和谐、更美好。‎ 临行前与年已逾古稀的父母话别,他们的叮嘱依然在我耳畔回响。“28年前,你入伍进疆;28年后,你支边援藏,你的决定我们永远支持。到西藏后,把工作干好,把身体养好,平安凯旋是我们对你的期望!”‎ 组织的召唤,是我前进的方向;群众的需求,是我奋斗的目标;家人的期盼,是我内在的动力。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勇闯天路,传承“老西藏精神”,竭尽所能、竭尽全力答好援藏考卷。‎ 蓦然回首,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开得正艳,**、西藏已是我们的家,如诗如画,俨然成为每一名援藏人心中永远美丽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