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70 KB
  • 2021-04-26 发布

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按“最多跑一次”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城市大脑助力社会治理数据集成化,区块链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法治化,社情民意大数据分析平台扩充民生诉求通道……“…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心得体会》,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专题汇总 500篇 更多 <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感受(社会治理) “十四五”,社会治理开新局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书记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加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 ‎5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保持在80%上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将达到46.5%左右,这些数据得来不易。微观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至0.025人以下,注册志愿者人数到2020年或大幅攀升至1.6亿人左右;宏观上,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放管服”不断推向纵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正稳步推进的鲜活注脚。 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是社会治理的“双翼”。社会治理指标规划基本围绕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两个方向进行资源配置与目标设置。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制度建设为主,技术进步为补充,重点在于利用制度规则和现代化技术来调节社会主体间相互关系,降低社会有效治理的各种成本,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制度建设与技术进步相得益彰,也是过去几年社会治理探索中的一大亮点。 “十三五”期间,政府、社会主体与国民个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利责任越发明晰,社会治理结构、主体间组织方式等体制创新逐步完善,各主体共建共治的合作架构越发稳固,共享治理成果的制度规则也不断完善,可以说,党委领导力和社会自治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社会治理差距的逐步拉近,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事业开启新篇章。 ‎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经济社会大环境加速变化,结合这些“变量”来展望,“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可能会更加趋于稳健。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向“公平普惠”“和谐互助”“安定有序”方向发展。中国的社会治理将以一种稳健的步伐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传统理想社会变迁,呈现“安泰”之美。 “均无贫”,向更加公平普惠的社会发展。在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问题仍需要我们应对,与此同时还应从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逐步构建“无歧视”社会,解决经济中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不平等、文化教育不平等问题,提高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和无寡”,向更加和谐互助的社会发展。只有从制度上调整好人与人的关系,明确社会治理主体间责任义务,才有可能达成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十四五”社会治理相关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包括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到村社层面的乡规民约,让人与人的关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社会自治能力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社会组织的发展、志愿者队伍的充实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会更引人注目。 ‎ ‎“安无倾”,向更加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国际社会竞合日趋复杂化,中国社会的安定至关重要,社会治理要向着更加安定有序方向发展,这也是为国际竞合提供基本保障的需要。进入“十四五”阶段,“安全”“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将更加突出,通过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体系的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有更多制度化的解决方式,复杂国际环境中国家、社会的安全状况也会进一步改善。安定的环境与秩序的完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最终导向中国社会治理的旨归——国泰民安。<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感受(社会治理) “十四五”,治理有“数”开新篇 “最多跑一次”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城市大脑助力社会治理数据集成化,区块链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法治化,社情民意大数据分析平台扩充民生诉求通道……“十三五”时期,一系列新数字政务平台助力社会协同共治,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成为促进国家战略和社会治理落地的手段和工具。通过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健全,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探索出数字驱动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经验。 ‎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社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十三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对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将数字技术全链条、全周期融入社会治理,提升不同场景需求下的社会治理能力。从xx的“粤省事”、浙江的“浙里办”,到福建的“闽政通”、重庆的“渝快办”,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社会治理的地方品牌蓬勃兴起,传统政务服务越来越多地开启“一网通办”模式,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了营商环境,又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指尖上的政务,屏幕上的民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治理体系托举了千家万户的便捷生活。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简政放权、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领域。据悉,我国政务云已经实现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全覆盖,地级行政区覆盖比例达到了75%。通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人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在疫情预警、传染溯源、公众防护、医疗服务和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地方基于三大运营商数据的人口流动大数据分析,对驻留、到访重点区域人群进行流动分析和大数据画像,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更为及时、精准、科学的决策支撑,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 ‎“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书记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科学的技术赋能路径。“十三五”时期,各地广泛建立社情民意大数据分析平台,有了数据当“向导”,就能更及时、精准地分析大数据背后的真实社会生态和社会心态,民众的“数字回声”使得各治理主体更具“治理感知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当地社会治理面临的重难点问题,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服务的高效化精准化。如浙江“无证明城市”建设、上海“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这些都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种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重塑,即用更智能、精准、便捷的数字化方式,聚焦人民需求、注重人民参与、凝聚人民智慧,精准感知并解决社会痛点和百姓需求,补齐“人”的数字化短板,让老百姓真正享受数字治理和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十四五”规划启幕的历史节点上,面对社会治理新形势、新需求,我们要加快谋划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如经过多年实践已较为成熟的基层网格化管理,在物联网、区块链的“加持下”,基层网格早已融入社会治理的大格局,网格服务已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推动矛盾纠纷的化解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由被动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转变。展望未来,数字中国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治理有“数”的中国,也将拥有新的更丰富的内涵。<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感受(依法治国) 奋力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 ‎ “十三五”时期,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实现全方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法治中国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书记总书记在领导法治中国建设谋新篇、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作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书记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确立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时间表;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宪法修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更高要求。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以来,书记总书记先后三次主持召开全体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法治中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步伐不断加快、成效不断彰显。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部分内容作出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编纂,充分发挥民法典作为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作用。监察法、外商投资法、土地管理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政府投资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制定修改,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立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备案审查制度深入实施,公众参与立法覆盖面不断扩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扎实推进。 ‎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印发实施,明确规划了“十三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施工图。中央依法治国办先后部署开展了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和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督察和示范创建“两手抓”的推进机制初步形成。“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成果丰硕,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行政决策公信力不断提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有力彰显,五年来全国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共受理复议申请92.1万件,直接纠错率为15.19%。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 ‎ 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全面完成,法官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司法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更加优化,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得到有效保障。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断完善,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有序开展。人权司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收容教育制度被废止,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健全,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得到严格落实,一批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刑罚执行机制日趋健全,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得到有力规范。司法公开全面深化,便民利民服务管理制度措施不断丰富,立案登记制全面施行,“立案难、执行难”情况得到有效缓解。 法治社会建设迈入新阶段。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持续提升,更加积极主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七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扎实开展,覆盖50多家单位的《中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印发实施,“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逐步落实,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热线平台全面建成并不断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建成实体平台4.1万余个。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逐步建立,通过法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的比率大幅提升。 ‎ 法治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地位作用有力彰显。法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引领、规范、保障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抓紧推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修改,依法严厉打击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妨碍疫情防控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切实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为保障国家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顺利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通过一系列授权改革决定,修改、废止一批法律法规。为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制定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危害金融安全、破坏生态环境、挪用扶贫资金等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审理征地补偿、移民搬迁、就业医疗等涉民生领域案件,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和有效法律服务。 深入总结法治中国建设宝贵经验 “十三五”时期,法治中国建设之所以能迅速开创历史新局面、取得重大新成就,根本在于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 坚持以书记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确保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方向。书记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十三五”时期法治中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更大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书记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保证法治中国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向前。 坚持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的大背景下,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彰显独特价值和显著优势。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治中国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不断开创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新局面。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法治中国建设有没有成效,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五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建设在身边、有实招、见成效。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更大发展,必须更全面、更深入、更广泛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统筹协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既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不竭动力。建设法治中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更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又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创新,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法治与改革相互促进、协同推进。 坚持把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既压实具体责任,又激发内生动力。法治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法律法规规章执行落实的任务重、难度大、困难多,需要更加深刻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将其摆到全局工作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县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牵头抓总、运筹谋划、督促落实,努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持续向前推进。要进一步夯实各地区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持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履职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更好发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重要作用。 ‎ ‎ 坚持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五年来,我们始终将法治中国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谋划推进,有效发挥了法治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上,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制度之治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感受(人口老龄化)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 助力现代化美好生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一老一小”牵动着亿万家庭,对全周期美好生活具有深刻影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可以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提供切实保障。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工作。近年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适时修订,事关“一老一小”的法规政策日趋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有力促进了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也应看到,在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我国养老托育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加凸显。 一是地方政府职责不清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有的地方热衷高端项目,招商引资引来的养老地产项目有养老之名、无服务之实,个别早教项目违背规律、揠苗助长。有的地方“一老一小”工作还停留在保障传统福利对象的层面,城乡特困老年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外的大量社会老人和儿童难以享受养老托育服务。 二是普惠性服务不足,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城乡居民家庭和老年人收入增长,却仍难以购买到安全有保障、价格可负担的服务。另一方面,养老托育市场潜在需求巨大,消费快速增长,但行业投资回报率依然偏低,大部分机构处于亏损状态。面向中等收入群体提供的服务短缺,“夹心层”问题突出。 三是传统政策效应式微,养老托育机构融资难。“一老一小”以地方事权为主,重视民生工作、财力雄厚的地方通常是养老托育服务发展较好的地方;片面追求GDP数字、公共财政底子弱的地区养老托育服务则普遍滞后。过去主要靠投资带动、靠贷款支持的政策方式效应在减弱,迫切需要探寻新的政策路径。 ‎ ‎ 四是家庭能力弱化,主体责任履行面临困境。家庭本应是赡养老人、照料儿童的第一责任主体,但责任履行需要能力支撑,“上有老、下有小”的双职工家庭通常难以负荷。家庭规模小型化和能力弱化的趋势,客观上会增加家庭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风险。 五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服务方式不适应新要求。在严格防控下,养老机构的家属探视、志愿服务等活动一度按下暂停键,托育机构不得不暂停营业。下一步,亟待探索符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的新型服务方式。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回应社会热点、打通政策堵点的一系列新举措,为上述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新方案。当前,应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引领,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路径,为美好生活和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以服务清单为载体,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托育服务清单,作为各级政府在“一老一小”领域保基本、兜底线的基本职责。指导地方根据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在国家“规定动作”基础上量力而行增加“自选动作”。基础条件较好、社会需求旺盛的地方,可以探索制定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清单,惠及更多老人和儿童。 ‎ 以场地设施为重点,降低服务成本。充分挖掘土地、房屋、设施的供给潜能,利用大数据手段,集中梳理可用于养老托育服务的各类空间资源,特别是利用效率较低的地块、商业设施、社区用房、政策性住房等,并且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最大限度降低养老托育服务的硬件成本。 以中央投资为示范,强化融资支持。继续实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等专项行动,增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支持力度,更加有效带动地方投入和社会资本进入。综合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稳岗和培训补贴等手段,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养老托育机构进行政策性救助。探索利用基金、贷款、债券等金融工具,拓宽养老托育机构常态化融资渠道。 以能力建设为支撑,帮助家庭尽责。把提高家庭发展能力作为巩固家庭养老育幼基础地位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途径,以专业照护能力为重点,依托城乡基层和互联网平台开展家庭指导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长期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和残疾儿童的家庭成员提供支持。 以业态创新为导向,发展新型服务。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养老托育产品中的深度应用,提供智慧化、智能化服务。推广养老机构互联网平台化发展等有益经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促进“一老一小”相关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感受(深化改革) ‎ ‎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这一郑重宣示,再次彰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定力,不仅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明方向,也为世界发展前景注入强劲信心。 40多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改革开放走到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如何更好解决发展中依然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妥善应对明显增加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才能破解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活力释放出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 ‎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牢牢把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注入动力。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人民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 ‎ 越是面对逆风和回头浪,我们越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将以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犹记8年前,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在深圳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并在莲花山公园种下一棵高山榕树。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将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参加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学习心得体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驰而不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五年成就鼓舞人心,开拓奋进书写新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书记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与第一卷、第二卷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民至上”这条红线一以贯之,充分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中,“人民至上”仍将是最鲜明的底色。 ‎ ‎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发展成果。20XX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年增长39.9%,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中心城市广州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福祉稳步提升。20XX年,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1947.6亿元,增长13.7%。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进无止境。揆诸现实,城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影响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民生福祉事关千家万户,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到《礼记》描绘的“小康”,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期盼。如果说,“十三五”向共同富裕迈出了一大步,那么“十四五”站在了更高的起点,共同富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要做好“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这篇大文章。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发挥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助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努力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合理划分责任、创新实施机制。 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合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一个现代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活力与秩序实现和谐共存、有机统一。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 强化新时代赶考意识,全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扎稳打、苦干实干、乘势而上,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在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有更大作为。 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全市上下要提振士气,迎难而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当前,要全力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力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