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4-28 发布

班主任(心得)之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班主任论文之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 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讨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使高中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还特别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呢?以下针对本人在新课改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 ‎ 一、面临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搞清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新课标的教学,我们也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信息技术课以讲应用工具、讲语言为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传授上。即使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与新课标相比,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 ‎(4)第四个问题就是要了解更深层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新课标在技术内容上更注重方法与思想的挖掘。在新课标的教学中,我们面临第五个问题就是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了解它背后更深层的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要求我们再学习。2、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新课标认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环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同多年来,由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小学与初中之间开课的不均衡,造成新课标面对的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差不齐。 (2)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长期采用  Step By Step的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走,即使教师提供了具体要求、详细操作步骤的技术支持,大多数学生也不去看,仍然要问老师,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提供的技术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3)信息素养基础不同学生可能会进行文字处理、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等,但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的意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会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处理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 、  教学方式的选择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1、分层教学(           ‎ ‎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①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区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同时针对不同智能领域也适当提出一些发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的可选择性。根据不同水平要求和学习目标的多元性,设计相应课堂学习任务。设置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业或涉及不同领域的活动主题,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来达到目标。还可以设计不同水平要求的探究学习任务,譬如同是文本信息加工的学习,水平一般的同学学习文档的编辑排版,主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同学可以使用不同的字处理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对软件的特点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文本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共性问题。 ②‎ 小组互助学习。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根据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同,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如水平不同的学生结成小组,“强弱搭配”),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下,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2、分组合作学习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到。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 的新格局,使得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被认为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辅导的策略方法对于哪些不愿意完成作业或纪律散漫的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妨多些关注这些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多些接触他们,及时对他们肯定和表扬,取得他们的信任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对于所有小组都不愿意要的学生,我亲自管理他们。有时检查他们的作业,有时要求他们谈谈想法......有时提供一个半成品或范例,教他们模仿着去做,鼓励进步就是优秀,增强学习信心,让他们在班上多些表现自己,到了适当时候,我会把这些学生推销出去。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线,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活动教学法。1、灵活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设计任务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任务”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②“任务”要有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③“任务”‎ 要有合作性。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④“任务”要有生活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现问题,确定学习主题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学习活动主题的设计是关键。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主题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并经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还可以学习总结一些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加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因特网去查找,但网络资源是丰富的、繁杂的,需要学生花费时间去筛选,这时需要教师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学习资源。  4、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新课标基础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学生如何掌握信息术应用技能上,而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并在学习活动中时时刻刻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我们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 ‎ 四、教学评价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1、评价方法及实施如果按照评价的时间和作用来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看他们是否具备了进行某项教学活动的条件。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测定评价对象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没有掌握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终结性评价是指当某一项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的成果做出判断。它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给学生评定成绩。            ‎ 在制作评价的整体方案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等等。具体到每一个方案又要从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案。(1)把诊断性评价用于教学的分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小学、初中开课的不统一以及教学内容的不衔接,造成高中入学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极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表、访谈、作品设计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2)把形成性评价用于平时的作业管理在各种评价方法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激励学生去学习,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信息技术课尽管有作业实践内容,但教师不对学生实践结果进行评价,这是造成目前信息技术课不受学生重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教师不批改作业(电子作品),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最好机会。(3)终结性评价与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每学期末都要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进行终结性评价。因此,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告诉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60%,期中考查占20%,期末考试占20%。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方案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是促进教学、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学习的重要环节。2、评价形式及其作用除了评价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的自评、同学间的互评等等。(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主动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寻找问题,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利的。为此,我们在学习任务清单上都设计了学生自评表,下课前由学生自己填写。(2)他人评价          ‎